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浅析斯氏话剧欣赏者的审美“心理距离”

浅析斯氏话剧欣赏者的审美“心理距离”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7 01:57:42
浅析斯氏话剧欣赏者的审美“心理距离”
时间:2023-08-07 01:57:42     小编:

【摘 要】之所以将观众与舞台上角色塑造之间的状态称之为“心理距离”,主要原因是不同的观戏对象对舞台上角色塑造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因此所产生的“心理距离”也是不同的。同时,本篇论文将从演员、角色、观众三者的不同关系上对观众的“心理距离”加以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斯氏话剧;观众;心理距离

一、心理距离的概述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戏剧是一种意识形态,任何艺术中都存在剧作家所要表达的真实想法和其主观意向。但是作为艺术呈现在舞台上,就一定经过了剧作家的处理,而不是纯客观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因此,舞台上的角色形象所含的目的和功利性已经并不可能直接地作用于观众,只是会存在于剧情中。这就是观众与舞台有着一定的“心理距离”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观众进剧场之前有着自身的经历和对社会一定的认识,再加上戏剧虽然来源于生活,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生活,一开始就给观众的心理定下了一定的距离。

当然丧失了“心理距离”的情况也是有的,但为数不多。就像1909年的芝加哥剧场上演《奥赛罗》时,当埃古向奥赛罗挑唆、诽谤他的夫人行为不检点时,激起了奥赛罗杀死自己妻子的冲动,当场有一位观众将扮演奥赛罗的演员巴茨打死在舞台上。当他清醒过来时,无法接受自己的做法,竟一枪打死了自己。这样的事情在历史上也不止一次发生。这也说明,观众的“心理距离”是可以变化的。但是“心理距离”的调节杠杆也取决于戏剧家对作品的表达方式的决定,表演的体系不同,方式不同,也就导致了观众“心理距离”的不同。

二、从不同的角度对“心理距离”进行分析

(一)斯氏戏剧,观众的“心理距离”是最近的

当观众全神贯注的在看戏剧时,免不了与舞台、角色之间存在一定的心理距离,当然不同的观众在观戏的过程中,由于他们不同的经历、生活习惯、文化素养、知识层面的不同,因此对整部戏的感受也会千差万别,更不用说心理距离的不同了;就算是同一个观众,当他在不同的情况下观看同一部戏时,他的心理距离也会有所差异,因为很可能他当时所处的环境和所经历的事情对他的观戏的感受有了一定的影响。就拿笔者自己来说,一直以来作为表演专业的学生,每当坐在剧场近距离地观看话剧时,特别是斯氏体系的话剧时,总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其中人物的情感纠葛,但由于自己也是表演行业的一员,对演员的台词和表演技巧要求过高,偶尔也会因为演员的某个重音读错而跳出戏来,在心中默默纠正。“心理距离”是有弹性的,不是一成不变的。除了观众自身的原因以外,很大一部分原因也取决于不同的表演体系。

斯氏的表演体系,讲究的就是“体验”二字,他提倡“第四堵墙”的封闭式演剧方法,主张演员在舞台上同现实生活一样,真实地生活在舞台上,因此,这种体系的确是观众“心理距离”最近的。在三大体系戏剧中,与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和梅兰芳的“写意”相比较,斯氏要求演员“化身为角色”,提倡演员在观众面前消除与角色之间的矛盾,只剩下观众与角色之间的“心理距离”,同时也是众多体系中最近的。

(二)观众与角色之间“距离度”越小越能产生共鸣

布洛在他的“心理距离说”中曾总结出这样一个观点:“无论是在艺术欣赏的领域,还是在艺术生产中,最受欢迎的境界乃是把距离最大限度地缩小,而又不至于消亡的境界。”①在话剧《阮玲玉》中,演员徐帆很好地诠释了阮玲玉一生的起伏跌宕。在整部话剧的开头,由穆先生将阮玲玉的一生娓娓道来,紧接着灯光的转换,仿佛转换了时空,阮玲玉出场。整部话剧是以倒叙的叙事方法讲述了阮玲玉的一生。无论是坐在剧场,还是在荧幕前观看,都叫人深思万千。当看到阮玲玉在还未成为明星之前与张四达立下的爱情盟誓时,大部分的观众都静静地感受着这份虽遭受张家阻拦但又彼此间真诚相爱的情感;在剧情发展到阮玲玉成名了以后,原本以为可以得到的幸福都毁于一旦时,剧场内很多观众都在小声地抽泣,为阮玲玉身世的悲惨感到深深的惋惜。这时观众似乎已经将自己化身为角色本身,或者对角色本身的悲惨遭遇感同身受,因此,当观众与角色本身的“距离度”越小时,观众此时与角色和故事本身的共鸣越强。

(三)把握好观戏的“距离度”

但斯氏体系的戏剧的“距离度”也有一定的不足之处,除了在文章的开始部分提到过在芝加哥,观众开枪打死扮演埃古的演员,这名观众丧失做人应有的理智,虽然不能完全将此人的做法归结于他本身的理智不够,但也不能排除斯氏体系的演出方法成为惨剧的诱因。当然,在欣赏斯氏体系的话剧时,观众要是一味地沉浸在规定情景中无法自拔,全身心地投入到角色中出不来,也无法欣赏到演员的技艺美。因此最好把握好观戏的“距离度”。

三、总结

在斯氏体系中一再强调的是“三位一体”的表演方式,即演员、角色、成品是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的。观众在观看话剧时,也是根据自己自身的状态来感受剧情和角色的。同时观众与角色之间的“距离度”越小越容易与角色产生共鸣,当然作为观众,应该把握好那个“距离度”。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