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反腐新闻报道的误区及舆论引导建议

反腐新闻报道的误区及舆论引导建议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0-30 04:13:15
反腐新闻报道的误区及舆论引导建议
时间:2022-10-30 04:13:15     小编: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全面强化了高压反腐态势,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反腐无禁区。但是通过对一系列的反腐主题的报道分析研究可以发现,对商业贿赂、教师收礼、医生受贿等一些腐败现象的关注极少,多是关于官员公职人员腐败的报道。而且其中不乏一些报道误区,主要集中在反腐报道娱乐化,比如对官员的老家风水、情人等大肆报道,将反腐新闻软化。不仅通过舆论审判干涉司法,还对犯罪细节过于详细的描述,没能担起媒体应该肩负的正确舆论导向传播正能量的职责。新闻报道施行合理合法的舆论引导策略对我们进行有效的反腐有着极为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反腐报道;误区;舆论引导

按照新闻的时效性原则新闻报道被划分为硬新闻与软新闻两类,而反腐报道应该属于硬新闻,要以惩治腐败,传播正能量,教育官员大众,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己任,而近些年出现的,“不雅视频”雷政富、“性爱日记”韩峰、“微博开放”谢志强、“天价烟”周久耕等报道案例却将反腐新闻软化,让反腐这个严肃的词出现在成了含有“性腥臭”的娱乐化新闻当中,这一现象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更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一、什么是腐败,什么是硬新闻和软新闻

腐败在我国目前其实没有较为明确的定义,包括其范围在内的界定都是比较模糊的,学界也一直存在争议。被较多认可的一种定义是:腐败是指国家公职人员利用自己手中的公权力为自己谋私利的行为。尽管概念模糊,但法律对其的行为主体、动机、方式与后果等,都一一规范。主要是泛指国家公职人员为其特殊利益而滥用公权力的权利变异现象,也指国家公务人员利用职务便利谋求个人私利,从而使国家政治生活发生病态变化的过程。其实质是非正式地获取政治影响,是公权力与经济财富之间的市场化交换[1]。所以现在报道出来的大多是关于官员公职人员腐败的案例也情有可原,中国自古以来也有恨贪官的心理,人们关注的重点就是官员的腐败,对商业贿赂、教师腐败的关注度远不及它。

硬新闻是指那些题材较为严肃,着重于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的政治、经济和科技新闻,如重大犯罪、火灾、意外事故、演讲、劳工纠纷或政治战役等。硬新闻也称现场短新闻,是一种强调时间性和重大性的动态新闻,重在迅速传递消息。在形式上,它与国内的动态消息基本一致;软新闻是指那些不平常的、奇怪的、娱乐的新闻,人情味较浓,写作风格轻松活泼,易于引起读者感官刺激及视听兴趣,如愉悦、同情等。软新闻的主题可能会有些不应时或不甚重大,但绝不枯燥,这类新闻常使读者欢笑或悲泣、喜爱或憎恨、嫉妒或遗憾。软新闻从感情上吸引读者而非以理性赢得读者。在形式上,分为软消息和特写两种。区分硬、软新闻的关键在于重要性、趣味性和时间性。硬新闻重在迅速传递信息,强调时间性,多为动态新闻和现场报道。软新闻重在引起读者兴趣和情感呼应[2]。

以上说明反腐新闻应属于新闻报道当中硬新闻的范畴,但是数不胜数的反腐新闻报道背弃损害了反腐新闻应有的严肃性,反过来也影响到了媒体的公信力。

二、反腐新闻报道的误区

回顾以往反腐新闻报道,为了吸引读者注意力,多数文章多以官员情色、性丑闻为卖点和噱头。《网曝烟草局长性爱日记,拥有多名情人特点各异》《宣城原市委副书记(杨枫)用MBA管理情妇》《贪官们的情妇玉照大起底》《广州某处长和情妇翻脸,性丑闻遭情妇曝光,文章露骨不堪》等等一些新闻报道将严肃的反腐败新闻报道娱乐化,过多的渲染官员情色,过分的描写作案细节和手段。一说到男贪官,就想着去捕捉其包养情妇的点点滴滴;说到女贪官,则深挖其“以色谋权”的方方面面;炒作官员隐私,披露贪官的个人习性如迷信风水、求神拜佛等成了习惯;描写一些低级趣味的情节,甚至胡编乱造……近年来,少数媒体为吸引受众眼球,把官员生活丑闻当成“香饽饽”大肆炒作,损害了反腐倡廉新闻报道的严肃性[3]。

反腐新闻报道娱乐化。一些新闻报道津津乐道报道官员私生活,包养情人、迷信风水,买官卖官,重点论述官员退化堕落的贪污受贿的过程。根据涵养理论和模仿假说,不宜对犯罪手段和细节有过多的描述,而个别新闻媒体却将它肆意夸大渲染,以此为卖点来吸引广大受众的注意力。这样写确实与写明星花边新闻的娱乐类报道没什么区别。我们的记者应该时刻牢记新闻报道要有理有据有度,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什么样的新闻该报什么的新闻不该报,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去报道,在开始写新闻稿子之前我们的新闻记者就应该做到心中有数,也不至于把严肃的反腐报道低俗媚俗化后呈献给我们的受众。

政府信息公开透明度不强。过去出现查处官员腐败案件时,腐败官员借着“朝中有人好办事”、“熟人好办事”、“开后门”,法律到最后似乎真的对他“法外开恩”了。再加之过去政治体制改革滞后,民主机制不完善,公共权力运作不透明、监督制约乏力,是职务犯罪等腐败现象得以滋生的政治原因。我国政治生活中公共权力运作缺乏透明度是较为常见的现象,政府信息公开度不高,调整频繁,且制定政策的程序、规则不为公众及时了解,信息发布渠道不畅,尤其是干部人事制度方面的高度集中性,使得干部管理上的弊端积重难返,“以人选人”的任用机制、“只唯上,不唯实”的投机作风未得到彻底改变。有学者指出,职务犯罪等腐败现象的根源在于权力的失控。权力的过于集中、权力的个人化以及对权力运作缺乏自上而下的监督和横向之问的制约,为掌握公共权力的人滥用权力提供了条件[4]。舆论引导要确保权威信息发布的公开及时,满足公民的知情权。再出现反腐这样严肃重大事件时我们的政府“堵”不如“疏”,在当今网络发达的自媒体时代,每个公民都是记者,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言论,每个人都要求实现公民的知情权,纸是包不住火的,当出现危机事件时要第一时间将信息及时公布出去,做好舆论引导,而不要遮遮掩掩,更不能不了了之。古代的官官相护的时代早已离我们远去,我们的政府应改变以往的信息公开度不强的做法,群众利用互联网监督是近些年出现的一种反腐新形势,借鉴互联网人多力量大的特点,低成本、低风险、快捷方便的技术优势,更能形成舆论热点,成为行政监督和司法监管的有力补充。 媒介通过舆论审判干预司法。反腐新闻报道往往在报到时做了舆论评价,影响了案件的审理过程和结果。媒介权力的运用,足以干预个人或社会生活,它可以通过为社会设置议程,形成评价规范,从而支配和左右社会舆论[5]。根据拟态环境和议程设置理论,媒体可以设置议题,形成强大的舆论,影响干扰司法审判。湖北省恩施州巴东县野三关镇的“邓玉娇案”便是很好的例子,同情弱者本是人的共性,但是媒体记者应有中立的职业操守,暂且不说涉案官员是否真强暴了邓玉娇,媒体形成的舆论已经完全倒向邓玉娇,报道中“弱女子”等措辞频繁出现在新闻报道当中,情感方向出现了偏颇,有失公允。当地政府最后到了说什么都挨骂的地步,媒介的舆论审判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损害了司法独立的权威。不可否认新闻舆论监督在维护社会有序秩序,积极干预现实方面起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我们的新闻报道也是要建立在客观公正基础的事实之上的。

三、反腐报道舆论引导建议

1.媒体舆论引导要正确。媒体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客观正确地引导舆论,表达党和人民的意志,把代表主流社会思想的舆论表现出来,坚持有利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舆论导向。媒体是引导公众舆论的重要平台。媒体不仅要实事求是地报道信息,而且要对所报道的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价,从中引导公众舆论与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保持一致,向着科学和真理的方向发展[6]。像反腐这样性质严肃的报道,就不能将其娱乐化、低俗化,不能将硬新闻软化,让受众不能“只见色不见贪”,媒体舆论要传递正能量,发挥正确的舆论引导作用。

2.党政机构信息要及时公开。在我国,一般认为政府掌握了全社会80%的信息,整个社会的有序运转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建立在信息自由、真实、及时的流动的基础上的。但是,近年来我国有关政府在信息公开中往往存在谎报信息和拖延信息的现象[7]。反腐工作事关国家和全国各族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政府绝不能将信息垄断不予以及时公开,任由谣言、小道消息肆意传播,长期来看不仅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也损害了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地位和公信力。

3.反腐制度化建设要健全。反腐工作要有明确的法律制度法律条文规定保证实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明确反腐工作中政府、媒体、司法等各个领域的职责,做到各尽其责,发挥政府的反腐工作主导作用,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又保证司法独立不受干扰。提高各个领域的防腐意识,加强反腐法律法规宣传,提高人们防腐监督整体水平。

四、小结

腐败分为很多种,官员腐败只是其中尤为凸出的一种,商业贿赂、教师收礼、医生受贿等这类现象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是我们今后应该多加关注的地方。而且在官员腐败问题上,媒体不仅仅只是揭露官员腐败的事实,也不能将犯罪细节加以详细描绘,更不能将这些作为反腐报道的重点。反腐报道更应着重报道腐败对我们产生的危害,分析腐败产生的原因,更重要的是要提出些解决实际问题的理性建议。反腐报道要坚持客观公正原则,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避免出现娱乐化、低俗媚俗化新闻导向,发挥其应有的震慑作用,彰显我们国家反腐的坚强决心。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