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电影《十月围城》动作美学

电影《十月围城》动作美学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7 02:10:59
电影《十月围城》动作美学
时间:2023-08-07 02:10:59     小编:

摘要:在现代历史叙事电影中,《十月围城》无疑是将电影动作与历史背景相融合而成的优秀作品之一。其以情义作为整部电影的情感背景,通过对于轰轰烈烈的感情描写来展现历史传奇故事,塑造经典人物形象,将动作美学与情感艺术融会贯通,再现了动作电影中的华丽场景,为历史中的小人物书写了历史篇章,将革命主题成功带入到人性探索之中,以动作美学再现尘封的岁月画面。在《十月围城》之中,展现的是当代艺术电影的发展和进步空间。

关键词:历史叙述;《十月围城》;动作美学

一、引言

众所周知,在当前中国国产电影文化背景之下,以历史革命为题材的电影叙事手法较为单一,动作美学逐渐沦为电影背景的衬托点,难以真正为影片锦上添花。但是,在革命题材电影的发展中,导演陈德森十年磨一剑而成的《十月围城》突破了当前文化创作与动作拍摄的束缚,成功地将其打造成拥有坚实精神文化底蕴与美学动作展现的主流题材影片。在探索《十月围城》的拍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故事背景还是拍摄方式,都以一个独特的视角切入,令动作与历史发展相交叉,将传奇与红色革命背景相结合,成功地展现出令男儿动容的精神情感,令青年歌颂的主流思想,是当前电影圈的一大特色力作。

二、动作电影的四大美学

首先,《十月围城》的故事时代背景并不像大众所误解的辛亥革命历史时期,其历史维度远不像观众的期待视野那样主旋律,作者反而是以动作、悬疑和剧情来支撑电影情节发展,将核心元素定义为特色的叙事手法与动作美学。从电影外部表现形式来看,《十月围城》突出动作美感,强调在剧情发展中展现动作电影的核心意义。从电影内部叙事来看,因为其以倒计时的推进方式来进行情节展现,所以基本结构主要是以线性逻辑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在《杀死比尔》这一以25分钟经典搏杀闻名全球的电影中,导演就为动作电影的发展立下了革命性的里程碑。而《十月围城》的58分钟武打动作,无疑是更为激烈、感人的。在美学动作武打的配合之下,影片的故事情节推动较快,不同场景之间的镜头转换容易被观众所追踪,看似无意的故事发展,实则将人物命运与故事背景结合起来,串联了整体的情节,契合原有的人物命运。作为我国乃至国际动作电影的标杆,《十月围城》的动作美学与叙事推动了当前动作电影的发展,以其特色手法为动作电影的拍摄开辟了不一样的道路。

在某些观众的心中,动作,仅仅成为动作电影的特殊电影属性,其满足了我们所期待的感官体验,也展现了故事情节。所以,在当前的动作电影中,导演开始追求华丽的动作和刺激的场面,无论是飞车追逐还是生死拼搏,都成为当前动作电影的巨大卖点。但是,这样的特效制作并不仅是视觉的奇观,其更是建立在特殊的叙事手法之上的精心设计,精准的表演和动作展现、精致的拍摄技巧以及后期制作,才能够真正将动作场面搬上大荧幕。而在如今电影发展中,动作电影正是影视作品的精华所在,作为历史悠久的主流电影题材,动作电影的美学特征和经典刺激的叙事手法,正是其最为引人注目的元素。在《十月围城》中,美学动作成为导演叙事的特色手法,不再仅仅是华丽的情感和感官元素,而变成了真正从技巧、图像到心理以至于精神的蜕变,其故事叙事框架在历史传奇和动作元素的支撑下逐渐丰满起来。

《十月围城》与大众动作电影不同的地方正是因为其对于美学动作元素的利用。在陈德森导演的拍摄中,更为遵从动作美学在动作电影中应用的四大基本元素,以原因(why)、时间(when)、地点(where)、方式(what)来将动作电影的特色展现出来。在原因中,导演重点强调了正能量的感召和有志之士的报国之情。这正是为该影片中动作美学的应用起到了重要的解释作用,反驳了一部分观众因为影片杀戮镜头过多而进行的质问,虽然在当前社会与道德之下,暴力手段永远得不到宽恕,但是其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以及精神伤害,正是我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意义所在,所有惨烈的、悲壮的暴力手段与历史情节,彻底为《十月围城》中动作美学的存在得到了合理的解释。而该电影的创作背景正是百年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香港,在封建王朝与英国的殖民干涉之下,影片的时间被交代出来。革命的浪潮正在席卷着每一个角落,一个能够彻底改变中国发展命运的机会摆在这个狼烟遍地的城市面前,虽然有人在为了生存东躲西藏,但是还难以阻止惊天阴谋在这个城市的黑暗处悄悄酝酿。也正是因为历史背景和城市文化在故事中的重要性,导演和相关制片人员为了能够以老香港的面貌来演绎情节的发展,以4300万元的投资尽量还原了一百年前的香港码头、集市以及中环大道这些重要的故事场景。这样具有挑战性和风险性的拍摄地点的确定,也为了该故事中主要的叙事方式打下了基础。营救孙中山这一看似轻巧却耗费了无数人心血的行动,正是影片的高潮部分。

在传统的动作乃至全领域电影拍摄中,剧本往往较为突兀,直接切中高潮要害。虽然这样容易令观众更快速地进入影片氛围,但是缺少铺垫的动作场面还是难以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而在陈德森导演的电影《十月围城》中,所有激烈的美学动作场面都精心安排了前情介绍,在故事的娓娓道来之中,观众更加容易感受到当时历史文化背景之下的压抑、黑暗。而影片以暗杀行为开场,为整个电影的动作美学拉开了经典的大幕。而影片前半场因为情节的需要,也仅仅安排了一场动作戏,暴雨作为前半场影片的结尾,仿佛向观众诉说着一个无奈却又暴力的历史文化轨迹。在古龙的武侠故事中,气势磅礴是主流的情感展现方式,而在《十月围城》中,陈德森导演将古龙小说的意境化用到影片拍摄方法之中,渲染紧张的氛围和背景,保证所有的前情镜头都能够为后面的暴力动作绝杀进行铺垫,保证其动作能够建立在正常的情节发展之下。

三、再创作经典动作场景

在中国动作、武侠等电影的发展历史中,依靠武术演员、武术指导等人创作出的经典武侠动作不计其数,经典武侠场景已经成为不同年代人们心中深刻的记忆。而在《十月围城》之中,无论是飞檐走壁的潇洒还是水上漂的轻盈,都被陈德森导演以及相关武术指导进行了再创作,在隐隐的闹市之间,这些经典场景以另一种方式再度回归,勾起了无数观众的美好回忆。除此之外,摄影师黄岳泰还从水平以及俯视两个角度进行动作拍摄,从不同维度展现出沈重阳的矫健身姿。

在传统武侠电影电视中,我们经常可以寻找到擂台比武等情节,而对于《十月围城》来说,沈重阳与杀手在广场的大战,正是擂台比武这一情节被再创作所进行化用的在电影拍摄中的例子。而为了保证在人物动作打斗的过程中能够让观众体会到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导演将场景搬到了闹市之中,将暴力美学与沈重阳的身世背景结合起来,让清朝政府在嘈杂的环境中建立起暴力疯狂的形象特点。甄子丹在表现这一部分的功夫动作中,以真实而又勇猛的手段与清朝政府杀手抗衡,将观众带入到那个腥风血雨的历史年代。

在《十月围城》中,方红的形象塑造情感投入较多,但是在其人物故事情节推动中,美学动作元素依然与影片的独特叙事手法紧密相连。在方红的悲情人生之中,父亲与戏班的失去令她的生命出现了转折,她用自己的生命来完成正义与复仇的行动,而在其赴死的过程中,其对手正是残忍杀害其父亲的凶手,这样的情节设定不仅完成了对于一个为革命牺牲的英雄的设定,还从孝义的角度诠释了为父亲报仇的行为,在其追求正义的过程中,真正成全了她忠孝两全的英雄形象。

总体来说,在香港电影的影响下,陈德森导演能够如此将暴力美学与叙事方法结合起来正是强大的环境催生的结果。但是,《十月围城》中每一个暴力动作的应用都不是为了提升影片能够带给观众的感官刺激,而是以美学展现原则作为拍摄基础,为不同类型的动作美学奠定一定的背景基调,使它的出现有迹可循。

四、为小人物书写历史

在历史的发展中,小人物一直缺少存在感,在中西方千百年的文化历史研究中,或许从来没有一个位置为小人物而留,他们是没有历史的人,虽然无数次推动着历史革命的发展,但是名字、身份、背景以及自身的遭遇却受到了忽视,成为一群生活在历史边缘的人。在《十月围城》中,无论是赌徒、车夫还是流浪者,都被赋予了一种与历史发展息息相关的身份。他们通过自身情感的变化,真真正正地影响着历史的发展进程,成为一股巨大而又汹涌的力量,不再是没有历史、被人忽视的边缘人物。在香港这座城市孕育着巨大阴谋的同时,这些看似卑微的人用生命推进着黎明的到来,他们燃烧了自己最后的光亮,期望能够照亮中华历史的上空。从这样的角度观赏《十月围城》,我们能够深刻体会到一首无奈却又悲壮的历史颂歌,那些籍籍无名的小人物,普普通通的革命人,都是历史发展中不应该被忘怀的,他们同样是英雄,是能够被尊崇、被敬畏的大人物。最后,《十月围城》用革命党起义、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王朝的发展为故事收尾,这样将艺术故事与真实历史发展情节联系的手法,让人们能够感受到那些已经化为英魂的普通人与革命英雄毫无区别,他们同样是热血而又勇猛、悲壮且又坚韧的烈士,虽死犹生。

一部电影,其真正伟大之处并不在于题材或者故事,只有能够让那些故事中存在的片段与人物在时光中真正活过来,令其身影在岁月中不朽,才是真实的伟大意义所在。《十月围城》中每一个小人物,都不是随随便便地死去,他们逝去时的音容笑貌,随着影片的特写真正地留在了观赏者的心中,这是该电影对于历史的纪念,为那些曾经为了推动革命前进而消失在中华大地上的英魂送上最为光荣的赞歌。在大银幕上,每一个人物都没能真正地安息,他们睁着双眼,用最后的灵魂渴望着华夏大地的曙光。

五、结合革命与人性主题

在传统的革命抗战故事中,人物的命运都是与革命事业完全联系的,他们抛弃了作为人类的情感,投身于伟大的革命事业中,但是,在《十月围城》之中,却将革命与人性真正地结合起来,为这部革命题材影片选择了一个正确积极的立意。在影片中将人性感情、伦理与革命情感相结合,能够全面满足观众对于文化电影的消费需求,令原本单一的革命题材主旨丰富起来,将正确的意识形态与电影叙事方式相结合,保证在革命主旋律之下的人性特征。在该影片中,保卫孙中山这一行为牵动着无数家庭的情感,对于父亲、朋友、爱人、孩子的爱令革命这一题材与观众的真实感受进行了贯通,拉近了影片主旨与观赏者之间的距离,从人性的主题凸显革命的意义,将人性灿烂的光辉赋予这些有着悲壮命运的人物,让每一个英雄都有着自身的人性情感。

一个艺术作品,想要真正征服观众,就需要从感性的角度赋予每一个人真实的情感,一个有血有肉的革命英雄,应该拥有自身历史行为的合理性,虽然拯救苍生、推翻王朝这些思想有着崇高的历史意义,但是一个拥有人性和个人目的的英雄,也更为光辉和闪耀。李重光在影片中说:我每天闭上眼,看到的都是中国的明天。这样的理想心理状态与方红、刘郁白等人形成了对比,共同演绎了不同人性之下的革命英雄。

对于革命题材电影来说,人物的情感与民族大义并不一定是对立的,每一个拥有不同生活的人物,都可能是有着真实情感与爱国情怀的热血人物。类似沈重阳一样带有强烈个人感情的革命者,恰恰能够反映那个历史时代人们的真实生活状态,他们从悲壮的个人生活开始出发,因为不愿意所爱的人受到伤害而投身到革命中去,最后,却在革命中真正寻找到自身的价值所在,认识到中华民族所面临的巨大危机,在国家危难面前,才用鲜血去救国于生死存亡之际。

这一系列的感情内涵的深入,正是将人性与热血的革命主题相结合的重要体现,不仅通过高超的艺术手段达到了影片所想要取得的娱乐效果,还能够以正确的价值观念对观众进行引导。

参考文献:

[4] 孟庆澍.大历史与小人物――略谈《十月围城》的历史观[J].艺术广角,2010(03).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