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馆藏花斑纹玛瑙珠小议

馆藏花斑纹玛瑙珠小议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7-24 00:43:52
馆藏花斑纹玛瑙珠小议
时间:2023-07-24 00:43:52     小编:

一、造型

湖南省博物馆收藏有一批两汉至唐代墓葬遗址出土的褐白相间或黑白相间、宽窄不一圈带纹玛瑙珠,考古报告或研究文章称之为缠丝玛瑙、截子玛瑙或花斑纹玛瑙。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湖南有30余处墓葬出土这种玛瑙珠80余件,分布于郴州、零陵(今永州)、耒阳、衡阳、长沙、益阳、常德等地,长沙出土最多。时代最早的为西汉时期,最晚的为唐代,常德东汉时期的最多。其中,湖南省博物馆的收藏大约占了90%左右。馆藏的这类玛瑙珠,根据其造型不同,可分为腰鼓形珠、圆柱形珠、蚕蛹形珠、算珠形珠四种,其中绝大多数属腰鼓形珠。

此外,湖南省博物馆还收藏1串征集的汉代花斑纹玛瑙珠管串(图二十三),多数为腰鼓形,也有圆柱形和略呈三角形的,花纹各不一样,异彩纷呈,非常精美。

二、制作工艺与来源

对于这类花斑纹玛瑙珠的研究,夏鼐先生在20世纪70年代就称其为蚀花的玛瑙珠(作铭(夏鼐):《我国出土的蚀花的肉红石髓珠》,《考古》1974年第6期)(为行文方便,以下简称为蚀花玛瑙珠),并对我国境内出土的蚀花玛瑙珠进行过研究,且介绍了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及蚀花玛瑙珠的制作过程。但他重点放在了在肉红石髓(没有条纹的玛瑙,现多称为玉髓)上蚀白花的珠上,对这种黑白或褐白相间的蚀花玛瑙珠只是略有提及。

ected Beads from Harappa,Madro Sarup Vats. Excavations at Harappa, P392-431,Munshiram Manorarlal Publishers Pvt.Ltd.,New Delhi,1997)。 以1976年长沙杨家山111号东汉墓出土的蚀花玛瑙管为例,我们来大体推测其染色程序。该管长2厘米(见图十一),腰鼓形,两端截平且细,中间稍粗,上下贯穿一孔。两端为红褐色带,中部的白色宽带纹稍粗,展开即可成为长方形。该管可明显看出是利用肉红玉髓采用第二种蚀花法制作而成。在褐白区域交界的部分,可明显看出两色之间有浸染、叠压关系,即珠子应该是先染成白色,然后在两端染作黑褐色,留白的地方自然形成白色纹样。至于黑褐色图案的产生是通过哪类金属盐溶液加热形成不得而知。从馆藏的这类蚀花玛瑙珠来看,其表面不甚光滑,较粗糙,似有强酸或强碱腐蚀过的痕迹。

经过国内外学者长期的研究,在我国先秦至两汉时期,中国已开通了丝绸之路与国外进行商贸往来。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丝绸之路”的定义,中原与两方往来的通道有四条:北方(草原)通道、西北(沙漠)通道、西南(佛教)通道、南方(海上)通道。著名的北方丝绸之路主要指占都艮安(今天的西安)和洛阳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它跨越陇山山脉,穿过河西走廊,通过玉门关和阳关,抵达新疆,沿绿洲和帕米尔高原通过中亚、西亚和北非,最终抵达非洲和欧洲。 南方丝绸之路可以分为陆路和海路。陆路以成都平原为起点,向南分为东、两两路,西路沿旄牛道南下至火理,东路从成都平原南行经五尺道至大理,两道在大理汇为一道继续西行,经保山、腾冲,抵达缅甸密支那,或从保山山瑞丽进抵缅甸八莫,跨入外城。南方丝绸之路国外段有西线和东线两条。西线即“蜀身毒(印度)道”,从成都平原出云南至缅甸,西行至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至中亚、西亚,这条纵贯亚洲的交通线,是古代欧业大陆最长、历史最悠久的对外交通大动脉之一。南方丝绸之路国外段东线包括从四川经云南元江下红河至越南的红河道,和从蜀经夜郎至番禺(今广州)的(今贵州境内)道,经由此道发展了西南与东南沿海地区的关系(段渝:《中国西南早期对外交通――先秦两汉的南方丝绸之路》,载《巴蜀文化研究集刊》第7卷,巴蜀书社,2012年)。

同理可推,根据对湖南周边与境外出土的蚀花玛瑙珠的比较研究,我们认为湖南出土的这类蚀花玛瑙珠是通过南方丝绸之路传进来的。至于是陆路还是海路、抑或两者兼有日前均难以做出肯定回答,还有待于新的材料去证实。但我们可以人致推测一下陆路传人的路线:从印度――缅甸――云南――广西、广东――湖南。湖南境内出士的蚀花玛瑙珠也可以看到从南至北的传播途径:郴州、永州――耒阳――衡阳――长沙――益阳――常德。如果是从海路传人,那么就是从印度南部的港口向东航行至中国的合浦或广州,再向内陆传入。

毋庸置疑,湖南出土的蚀花玛瑙珠是南方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外文化和早期玉文化交流的物证,对于研究中外关系史、交通史、工艺史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