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民族地域题材影视差异化接驳市场研究

民族地域题材影视差异化接驳市场研究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0-03 01:07:53
民族地域题材影视差异化接驳市场研究
时间:2022-10-03 01:07:53     小编:

【摘 要】针对民族地域题材影视作品匮乏等问题,厘清民族地域题材影视发展的症结,提出重新找准市场定位,差异化接驳市场,在现代传播环境下发展民族地域题材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等,树立地方民族文化品牌,提升地方民族文化自觉。

【关键词】民族地域题材影视 差异化 接驳 市场

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地域题材影视一度繁荣,并成功推出“五朵金花”、“刘三姐”、“阿诗玛”三大经典。但近年来,民族地域题材影视已淡出国内公众视线,作品匮乏,经典作品几乎没有。我国社会目前正经历着巨大变迁,实现“中国梦”,文化自觉显得尤为重要。在现代传播环境下,发展民族地域题材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等,无疑是树立地方民族文化品牌、提升地方民族文化自觉的重要手段。然而,对绝大多数地区来说,民族地域题材在淡出主流影视市场多年后,要重新“接驳”市场并不容易,集中反映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民族地域题材影视的内容模式单一,缺少商业类型。目前市场上的绝大多数民族地域题材影视形式单一,新瓶装陈酒的创作套路,大大削弱了民族地域题材影视的独特元素与艺术魅力。如何引入好莱坞模式,对民族地域题材进行剧作开发,并用现代影视视听手段进行表现,是民族地域题材影视创作者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其次,民族地域题材影视尚未建立健全现代制片制度,也就没有所谓的市场开发。我们所说的“市场”,定义非常广,而不仅仅指商业院线。在民族地域题材影视领域建立健全现代制片制度,即是对市场进行细分,根据项目本身的特点,针对不同的市场,找准定位,在融资、创作、渠道、宣发等方面进行系统、规范的市场化操作,实现差异化市场开发。

然而,目前民族地域题材影视市场化的方法论研究还是空白。众多民族地域题材影视从策划、制作,到销售仍然处于自发状态。面向市场,建立完备的现代制片机制,运作民族地域题材的影视公司可根据自身情况和项目的具体情况,从以下几个差异化的市场定位中寻找突破口。

一、国内商业电影院线

民族地域题材电影要走商业电影路线,必须符合好莱坞大片的三大特征:题材知名度、关注度高;复合类型;高投入。以电影《启示》(Apocalypto,2005年)为例,片子讲述了一个部落遭到血洗,男主角虎爪历经艰辛逃回家园救出妻儿的故事。片子所选取的“玛雅文明”,以其神秘性在世界范围具有广泛的知名度和关注度。就其类型而言,片子具有好莱坞电影复合类型的特征,“动作”和“冒险”是其中最为突出的商业元素。从剧情模式来说,片子属于好莱坞典型剧情模式之一:“营救”。为了营造紧张感,沿用了格里菲斯创造的“最后一分钟营救”剧作设计,并加上“倒计时”:暴雨致使枯井水位不断上涨,即刻淹没虎爪妻儿,为虎爪如何逃脱并救出妻儿加上了时限,令剧情扣人心弦。在投入上,剧组耗费6个月建造金字塔群,光是布景投入就将近5000万美元,打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玛雅文明”造型奇观。

由此可见,并不是所有的民族地域题材电影都适合走商业路线,强行让不符合商业特征的民族地域题材电影进入商业院线,很难达到理想效果。

二、海外电影节及艺术电影院线

但是,艺术电影在国内的销售渠道有限,在商业院线上几乎轮不上排片,而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艺术电影院线。除了北京MOMA艺术影院等极少数几家影院外,国内专为艺术电影而设的艺术影院屈指可数。但这并不是说,非商业的民族地域题材电影就没有市场。这里所说的“市场”,并不是指狭义上的“商业”渠道,而是广义上的销售渠道和盈利模式。

海外电影节是民族地域题材电影“走出去”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目前世界上充斥着大大小小的电影节,包括艺术电影节。而电影节上的版权交易,就是一个不容小觑的市场,大到一些国家动用“文化储备基金”的版权购买,小到一些海外地方电视台的版权购买。换句话说,在海外优质电影节上高调亮相、广受好评,就意味着拿到了海外市场拓展的“绿卡”。以贾樟柯的地域题材电影《三峡好人》为例。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的《三峡好人》在国内商业院线票房惨淡,主要依靠海外销售收回投资。这部电影至少销售到了75个国家,而这部电影是和纪录片《东》一起套拍的,投资仅为600万元人民币,但两部片子的海外版权销售高达4000万元。

三、海外电视频道

四、新型运营模式

民族地域题材影视寻求市场出路,在迫切需要国家政策扶持的同时,还应开展多方跨界合作,如文化机构、研究机构、公益组织、媒体、企业基金会等,由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发起的“乡村之眼”公益影像计划,就是这样一种带有实验性和探索性的小成本概念营销片。这个公益影像计划在云南、四川、青海、西藏项目中培养了60多名乡村摄影师,把摄像机交给这些村民和牧民,让他们自己拍摄纪录片,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他们拍摄制作了《牛粪》《秃鹰》《索日家和雪豹》等40部作品。“乡村之眼”公益影像计划通过让中国西部乡村社区居民用影像发声,记录自己的生活与文化,展示自己的价值观念和人文立场,建立起东西部、乡村和城市对话的可能。当然,目前这类运作大都还带有公益性,以及一定的实验性、先锋性和探索性,且影响力范围仅限于小众。但它们最大的意义在于尝试,包括各种操作方式和盈利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说,通过各种探索和实验,以高水准的策划赢得媒体的关注,进而得到公众的注意力,从而吸引社会资本的投入,形成良性循环的运作模式,也并不是没有可能。

综上所述,在现代传播中,发展民族地域题材影视,改善民族地域题材影视日益衰微的状况,要注重将其中的民族、地域元素转化为具有市场潜力和价值的元素,找准定位,增强其现代性和类型化,打造精品,差异化接驳市场,使其重新进入公众视野,真正成为文化强国梦不可或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2]李颖,杨国兴.新时期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商业化探索[J].民族艺术研究,2011(1)

[3]饶曙光.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1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