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谈大光明影城与地方文化

谈大光明影城与地方文化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08-24 01:18:42
谈大光明影城与地方文化
时间:2022-08-24 01:18:42     小编:

谈大光明影城与地方文化 谈大光明影城与地方文化 :艺术试论 美的追求与人的解放 我对美学方法、学科定位及审美价

谈大光明影城与地方文化 精品源自生物科 李香兰演唱的《夜来香》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⑧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追求摩登成为20世纪20—40年代上海民众普遍的社会心态和行为准则。

喜欢新事物、唯恐落于人后的集体心理,又驱使着上海民众“去最新的影院,看最新的电影”,以此证明自己的摩登与先进。1933年重新开业的大光明自诩“建筑现代化、装饰艺术化、设备贵族化、管理科学化、选片严格化、座价平民化”的“远东电影院之权威”,⑨吸引着大量推崇西方娱乐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人们趋之若鹜。

大光明重建后,规定票价:白天正厅六角,楼厅一元,包厢一元五角;晚上正厅前排六角,后排一元,楼厅一元五角,包厢二元。①从票价来看,所谓“平民化”的座价实非下层民众可以承受。

②通过走访口述对象,笔者进一步证实大光明的观影群体多是当时所谓“高等华人”,如拥有雄厚财力的资本家及其家属。沈寂(1923年出生)的父亲是当年沪上着名的“棉花大王”。

小时候父亲经常带他去大光明看电影。据他回忆,当年有钱的资本家和商人经常来大光明看电影。

③张琴(1918年出生)是浦东商人张上珍的侄女,日军进攻上海时,她和家人逃难到法租界霞飞路亲戚家。对于有钱人家的小姐而言,大光明是她们消遣时光的好去处。

据她介绍,当年去大光明都是“工资蛮大”的“有铜钿人”,“里面的人都比较上等”,因为大光明的票价“蛮大”的。④大光明也是社会名流、政府官员、洋行职员等拥有较高收入或崇尚西式生活者的娱乐场所。

尢国钧(1928年出生)的父亲是当年上海滩的名医,尢国钧小时候经常和姑妈一起到大光明看电影。⑤陈德英(1936年出生)的父亲陈福生是英国天祥煤炭公司的买办,她也时常跟随哥哥去大光明。

她提到,那时去大光明“女同志要穿旗袍裙子,就像外国人听歌剧一样”。 伴随电影院男女同座禁令的解除,除了上流阶层,“大光明是白领比较多,还有学生、大学生”。

②1936年,杂志《红绿》上有一幅表现上海都市男女娱乐方式的漫画。画面中,两个青年男女对话道:小王:我们俩大光明看过戏之后再到大沪跳舞去好不好?密司张:好……不过……明天的考试您得替我想想法子才好。

③1937年的《中国学生》杂志上,许超然描绘学生考试作弊的漫画也以《“帮帮忙!明天‘大光明’、‘沙利文’我请客”》为题。④当时的中产阶级学生群体中流行“欲占人间风气先,起居服御用心研。

矜奇立异标新式,不是摩登不少年”的说法,⑤看电影、跳舞、喝咖啡等西式社交活动是他们日常生活的必修课,而大光明成为他们心目中超越观影场所的一个摩登符号。大光明自诞生之日起,便在建筑、设备、管理、选片等多个方面着力打造“远东第一”的摩登形象。

自1935—1949年,大光明的年平均观众人次为118万,平均上座率维持在52.47%。⑥大光明看电影,国际饭店吃西餐,百乐门跳舞,成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风靡一时、人人向往的摩登生活。

有人曾不无讽刺地指出:“的确,大光明之类,一年不知要进帐多少冤枉票款,并不过甚其词。上海人心中都有一个见解,就是不踏进大光明,算不得白相过上海。

究竟踏进了怎样呢?问的回答,除了赞好之外,倒底说不出所以然的。”⑦可也正是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推崇,证实了大光明作为近代上海摩登生活空间的象征意味。

更重要的是,追赶摩登的上海人通过大光明这个媒介,接触到西方经典的文学作品、时尚的大众文化和高雅的文艺活动,无形之中加深了西方文化的辐射力,培养起上海人西方化、摩登化的审美情趣。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