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胡适:矛盾中的民族文化情

胡适:矛盾中的民族文化情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9 01:01:47
胡适:矛盾中的民族文化情
时间:2023-01-09 01:01:47     小编:

摘要:胡适是一个充满矛盾与争议的文人。他深受中西文化的双重影响,在其中文著作中,胡适表现出对中国文化的批判和对西方文化的宣扬。而在其英文作品中,我们看到的却是他对中国文化深厚的同情和辩护。为了更全面地了解胡适,本文从这胡适在中英文作品中对中国文化的不同态度出发,透过胡适的心路历程,探究矛盾背后深深的民族文化情。

关键词:胡适;中英文作品;心路历程;民族文化情

一、中英文作品中矛盾的胡适

然而如果我们仔细阅读胡适英文著作中有关中西文化的篇章,我们不难发现,胡适描述中国文化的时候总是从一种积极乐观的角度出发,或者是说将中国文化中优秀的一面深挖并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达到一种向西方宣扬的目的。他开始将的内容的偏重从中西文化之异,转向两者之同。他有意地去挖掘和追溯传统文化中科学、民主、自由等内容,并且为这些晚清以来即为中国进步的知识分子所追求的西方价值观念找寻中国的根。

胡适在中英文作品中对中国文化的不同态度正反应出他在对待自己民族文化时的矛盾心理,面对不同的受众,采取不一样的态度。胡适的这种矛盾思想正是他受中西文化双重影响的结果。

二、原因

(一)求学西方――反思民族文化缺陷

1910年,胡适获得用庚子赔款留学美国的机会。七年的留美生涯,是胡适的“一生转折处”。他先后在康奈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学习,他阅读了大量的外文书籍,锻造了语言,拓宽了视野。对比当时中国的衰败落后,西方文化的开明、社会的发达和他在美国的所见所学对年轻的胡适产生的巨大的冲击。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对比以现实的方式摆在胡适的面前,对于那一代人来说,这种对比是让人痛心的,但对于怀揣抱负的知识分子来说又是催人奋进的。这也是为什么胡适回到国内之后要大肆的批判传统文化的落后,而宣扬学习西方文化的先进。这种急迫的感情对于当时的国人来说当然是难以理解的。中国的国门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所打开。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反思,他们不停地发问:这到底是因为什么?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扩展到文化层面,他们逐渐意识到中国的文化在很多方面不如西方人。几千年以来让国人引以为傲的中国文化,在西方文化的肆虐下突然变得弱不禁风,而且自己还不得不去俯下身来向西方学习,这种悲情与无奈很容易让国人心理失去平衡,以至于很少有人能理性从容、胸怀坦荡地来认真研究中西文化的交流与互补问题。在这样一种历史情境下,冷静的观察与理性的分析是难能可贵的。反观整个近代史,有少数有识之士却能够坦然面对中西文化这一难题,并真正地忍辱负重地去寻找答案,毫不留情地去指摘和批判,胡适是这批人中的典范。胡适的“崇洋”和其中文作品中的对自己传统文化的各种痛语何尝又不是一种“爱之深,责之切”的充分体现。就如同父母对自己小孩犯错后的打骂,打在其身痛在己心,只盼其改正。这种对国家,对民族文化的深沉的爱是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

(二)继承传统――宣扬民族文化精髓

从胡适的英文作品中,我们发现胡适对中国文化的态度却有所转变。胡适的英文作品大都是写给外国人看的,里面多是对中国文化的维护和褒扬。当然,这其中存在一定在面对其它文化时装点门面的心理,想去维护自家的东西。但正是这样一种微妙的变化,可以使我们看清胡适对自己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深深眷恋。从更深的层次来讲,这与胡适从小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是密不可分的。

胡适出生在一个传统的文人家庭,父亲胡传笃信宋儒,深受程朱理学的影响。他认为胡适天资聪明,应让他读书,所以在胡适不满三岁,其父便教他读书识字,学习传统文化。胡适的母亲冯顺弟是一个中国社会的传统女性。在胡传去世后,她承担起了抚养、教育胡适的任务,含辛茹苦地遵循着丈夫要胡适“努力读书上进”的遗嘱,对胡适的教育煞费苦心。胡适三岁开始在家乡学堂念书,受的都是程朱之学。而后又自己诵读了大量儒家经典,包括《资治通鉴》、四书五经等。对于古典书籍的大量阅读使胡适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和文字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除了幼时的文化熏陶,胡适还带着1300卷线古装书籍留学海外。在美国留学期间,他也一直不忘刻苦自修中国传统文化,在康奈尔大学的第一年,他所读过的古籍就包括经、史、子、集各门类。

胡适从小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这使得他成为了一名对中国民族文化具有深深依恋之情的“传统士大夫”式的文人。可以说,胡适的“根”是深深地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他在国内毫不掩饰地去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落后,积极地引进西方文化,告诫国人需要反省。胡适对于中国文化有深刻的了解和领悟,他深深地爱着民族的文化,但他也深刻知道自己文化中存在的封建落后的弊端。他对民族文化的爱包裹着复杂的感情,但这种感情不是盲目的愚爱,而是去除糟粕,取其精华的深爱。这样一来,胡适在其英文作品中对西方人介绍自己本土文化时候所展现出的维护与辩解也就不难理解了。

三、结论

深沉的民族文化情胡适在其中英文作品中的表达是矛盾的,胡适的人生经历也处处充满着冲突与矛盾,胡适是一个中西文化结合的矛盾体。他深受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痛恨于中国的落后与衰败,但他的骨子里却流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血液。在中文著作中,胡适面对国人,少了许多“避讳”和“体面”,直接上来批判中国文化之弊端,呼吁学习西方文化的优良。虽然言语过激,实则为用此过激之言语指出病痛,警醒国人。他在《我们对于近代西洋文明的态度》中强调我们不应该将文明强分为精神和物质,而以一种优越的态度自居于所谓精神文明,而鄙视所谓的物质文明。没有物质的精神文明,怕不免是贫穷和落后的遮羞布、并最终将成为物质的奴隶。胡适深刻地了解背着千年历史包袱的中国有着巨大的文化惰性,太难以短时间转变,只有全心学习西方才能有些许进步。这一切都是胡适希望民族文化进步的热忱之心的很好证明。言语愈是激烈,爱国之情愈是明显。可谓是“爱之深,责之切”。

当然除此之外,胡适对传统文化的热忱并不只体现在批判责骂上,还体现在其对中国文化正面的研究和宣传之中。他希望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能摆脱落后的现状,还能够以其自身的独特与优势与世界接轨,并驾齐驱。所以他努力去挖掘中国文化背后的精髓,找到了许多与西方文化相类似的进步元素。虽然有些地方过于牵强,但这正也体现出胡适心情之急迫,情感之深切。

无论是中文著作还是英文著作,看似矛盾的背后其实都是胡适,或者说是20世纪初那一批有识之士对民族文化的爱。这份爱的情怀深沉而难以表述。只有真正了解了那个年代的不易,了解了那批人的不易,才能真正体会这份情怀的可贵。通过胡适在不同语言环境中对中国文化态度的差别,我们对胡适之前在国内的义愤严词有了更加客观深入的认识,那就是一种使命感,一种可贵的民族文化情怀。(作者单位:武警警官学院)

注解:

①胡适,《信心与反省》,《胡适文集》,第三卷,323。

参考文献:

[3]胡适,《胡适英文文存》第一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3

[4]苏醒,郝幸仔,《胡适:我的朋友胡适之》,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4,第9页

[5]徐超,《异域表达和胡适的民族文化观――以胡适英文著述为中心的探讨》,《安徽史学》2014年第二期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