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伏波将军的将门家传

伏波将军的将门家传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6-16 00:13:14
伏波将军的将门家传
时间:2023-06-16 00:13:14     小编:

编者按:2014年,大连团市委开展了“我对经典有话说”传统文化读书交流大会,报名者近千人,从中他们筛选了一批优秀青年,成立了大连青年国学讲师团,这些人成为大连团市委开设的“青年夜校”和“青年课堂”的坚实师资。不仅如此,大连团市委机关的多位干部,在国学方面也很有造诣。他们看的书很多,研究得很透,他们在“青年课堂”和“青年夜校”上都宣讲过,很受欢迎。基于此,大连团市委承办了“我对经典有话说”这个专栏,以引导全国更多的青年来学习传统经典,学习圣贤智慧,学习做人道理。

这部三百年前的私房古文教材,至今仍然深刻地影响和塑造着中国人的语文学习和表达语境。

《古文观止》:一部文选,绝大辞章

《古文观止》成书于清代康熙年间,是一部收录历代古文名篇的文选,编者是浙江绍兴的吴楚材和吴调侯。他们既是当地知名的塾师,也是颇为成功的编书家。起初编纂此书是作为私塾授馆之用,谁知名声渐渐地大了,有外地学子慕名访求抄录,乡绅先生读之有观止之感,遂以“古文观止”之名付梓流传。三百年来,古文读本行世者甚繁,但若论影响之巨、发行之广、版本之多,则无有出其右者,“观止”之名竟也实至名归。

现代人对这部书似乎陌生一些,但如果提起下列这些在文末标有“全文背诵”的中学文言课文,恐怕心头会立刻涌起无限的回忆:《曹刿论战》《过秦论》《前出师表》《陈情表》《兰亭集序》《归去来辞》《桃花源记》《谏太宗十思疏》《滕王阁序》《阿房宫赋》《师说》《捕蛇者说》《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赤壁赋》这一个个耳熟能详、灿若星辰的名字,都是《古文观止》中的选文!即是说,这部三百年前的私房古文教材,至今仍然深刻地影响和塑造着中国人的语文学习和表达语境。

《古文观止》的魅力在于选文的精当――既流畅优美又篇幅适中,非常适合阅读体会。不过,今天我们要从“国学”的角度来认识它。作为科举应试的教参,它的选文高度符合儒家正统教义。要知道,儒者历来讲求“文以载道”,认为文字的终极价值在于祖述往圣之学,为天地弘道,为生民立命,为国家经纬。翻开它,书中到处闪耀着古之君子的人格光辉,令人悠然神往,其中不乏有益人生的良箴宝鉴,细细品读,足以启迪人心,发人福慧。

《诫兄子严敦书》――马伏波的将门家传

这是《古文观止》中的一篇汉代古文,原是东汉开国名将伏波将军马援写给侄子马严、马敦的家书。马氏兄弟出身将门,平日里喜好高谈阔论、讥议时人,还热衷于结交“侠士”,身上沾染了不少江湖习气。马援对此忧心忡忡,在远征交趾之际,仍不忘写信叮嘱二人力戒骄狂、勤修品行,他这样写道:

“我希望你们听到别人的过失,就像听见自己父母的名讳――耳朵可以听闻,但口中绝不可言说。议论他人优劣短长、褒贬国家政事法度,是我最深恶痛绝的行为,宁死也不愿听到子孙有此行径。”言语看似只是日间小事,实则关乎人生成败,是以老将军特地作此训诫。

接下来,马援以自己的两个好友为例,一位是现代龙姓的始祖、时任山都县令的龙述(字伯高),一位是马援的旧部、时任越骑司马的杜保(字季良),他评价二人道:“龙伯高品行敦厚、行事周慎,说话稳妥、少有不端,为人谦约节俭又不失威严。我爱重他,敬佩他,希望你们能以他为榜样。杜季良豪侠好义、慷慨重情,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择友无论清浊都肯倾心与之结交,他父亲过世时,很多外郡朋友都赶来吊唁。我爱重他,敬佩他,但不希望你们学他的样子。因为,学龙伯高不成,仍不失为恭谨有礼之士,即所谓‘雕刻天鹅不成至少还有鸭子的模样’;可是一旦学杜季良走了样,只学到好强争胜、放荡不羁的皮毛,就会沦为天下耻笑的轻薄子,即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犬’。目前看来,杜季良的前途尚不明朗,但我听说新郡守刚到任,就对他的狂傲无礼切齿痛恨,州郡上的人把这事告诉我,我常常为他感到寒心忧惧,因此不希望你们步他的后尘。”

老将军一生纵横沙场、功业赫赫,其“老当益壮”“马革裹尸”的豪言千古传扬,然而却如此以谨言慎行、谦恭敦厚训诫子侄,令人不禁深思:世人大都艳羡纵情快意的人生,赞颂豪迈威武的风范,恰如豪气干云、一世英雄的杜季良。相较之下,敦厚周慎的龙伯高就“憋屈”多了。然而,我们要警惕人生的“陷阱”,很多美好的价值如果过了“度”,就会滑向反面。孔子曾有“六言六弊”的训诫:“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智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伤害);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尖刻);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如杜季良之信、直、勇、刚,若不学礼知度,便会引发贼、绞、乱、狂的邪行,到头来害了自己。这早已被古今无数人生实践所印证,龙、杜二人的遭际也不例外:杜季良不久被仇人参劾,丢官下野,不复见于史籍;龙伯高右迁郡守,行年八十九岁而卒,以敦厚懿德被海内龙姓尊为始祖,供奉至今。

孔子关于言语的两个半“公案”

怎样言语才算“中节”,自古就是人们反复探讨的命题。对此,笔者想再举孔子关于言语的两个半“公案”,作进一步解说。

一次,孔子的弟子子张向他学“干禄”(求仕进),夫子说:“多听,对没把握的暂时不说,谨慎说出其余没有疑问的,就能减少过失;多看,对有疑问的暂且不做,慎重地做那些有把握的,就能减少悔憾。如此,官职俸禄就可以谋到了。”由此观之,谨言慎行对于人生成就多么重要。但下面这则典故会让我们重新困惑不已:孔子早年曾在鲁国太庙中任职,每遇到一件事就会请教旁人,达到了“每事问”的地步,这实在与他对弟子的教诲大相径庭。孔子很早就以“知礼”闻名鲁国,为何却在入仕后表现得如此“业余”?后世的解释历来纷纭,不过若从较为平易的角度来看,“每事问”的做法倒颇符合孔子“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的宗旨;同时,提问意味着思考和投入,也体现了他作为一个入仕不久的年轻人所应具备的积极态度。看似矛盾,却也对立统一。

剩下的“半个”故事,是孔子诛少正卯的典故。传说孔子为鲁国大司寇七日,即诛杀了“闻人”少正卯。他对众人说,人有五种不可饶恕的恶行,少正卯兼而有之,因而非杀不可。这则典故据考证多半是虚构的,不过“五恶”中“言伪而辩”、“记丑而博”两条却值得我们深以为戒。生活中不难见到这样的人:言多伪诈诡辩,满腹委屈怨尤,言及真善美颇多鄙薄,谈起假恶丑滔滔不绝。这种人,今人有名曰“垃圾人”,“心灵鸡汤”告诉我们要对其敬而远之。原因很简单:“口乃心之门户”,口臭的人心也干净不到哪去。正应了那句话:“你嘴上所说的人生,就是你的人生”――言语真的具有塑造人生的巨大力量!从更深的层次来看,我们要慎重言语,根本在于净化心灵。当我们拥有仁爱、包容、体谅他人的心境时,即孔子所谓“忠恕之道”时,我们的眼中就会“事事是好事,人人是好人”――没错,一切都将是最好的安排,人生就会在此时此地焕然一新。

最后,细心的读者或许已经注意到:伏波将军叮嘱侄儿不可背后论人,自己却在信中对好友品头论足,这实在有些戏谑。确实如此,老将军因为教侄心切犯了口过,这给他个人和整个家族引来一场极大的灾祸,当然这是后话。可以说,《诫兄子严敦书》这篇选文,文里文外都带给我们深深的训诫,值得细细体会。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