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红色文化对地方性高校德育课的功能研究

红色文化对地方性高校德育课的功能研究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9-11-22 22:25:15
红色文化对地方性高校德育课的功能研究
时间:2019-11-22 22:25:15     小编:

摘 要:随着社会各方面的飞速发展,文化的功能对社会的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高校德育课的教学方式和实效性有着很隐性的积极作用。认识地方文化的作用,研究地方性高校德育课的困境,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于高校德育课目标的实现,培育真正合格的社会接班人,具有积极的现实性意义。

关键词:文化;地方性高校;德育课;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7-0151-02

在新的时代发展背景下,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不断满足了个人物质需求的同时,人们逐渐把目光转向精神需求,渐渐意识到心理、精神文化素质等方面提高的重要性。高校德育课的开设目的也逐渐被重视。

一、文化的相关理论

(一)文化的基本定义应遵循的原则

文化,是一个在现代物质需求基本得到满足时代后经常可以听到的一个词汇。但是何谓文化,其概念又是什么,纵观学术界对其下一个科学的定义,至今还未得出。但是从不同的学科角度来看,例如,社会学、心理学、文学等等,都基本上认为文化应该是一种群体活动的精神化。最早给文化定义的是一位英国文化人类学家名叫泰勒英国文化人类学家,1871年在他的名著《原始文化》一书中,把文化定义为一个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和作为一个基本的社会成员所应该具有的能力与习惯的复杂整体。随后学术界对文化的定义各有千秋,但是笔者认为不能够脱离以下几个原则。

1.历史性原则。历史性即说明了文化的传统性和传承性。指明该特点的是美国文化语言学的奠基人萨丕尔,他这样定义文化:“文化被民族学家和文化史学家用来表达在人类生活中任何通过社会遗传下来的东西,这些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同时这种观点还在当时得到了赞同。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大国,如果用历史性原则来定义,那么我们理论上应该具有很多文化,尤为突出的是优秀的民族文化。世界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该原则强调了文化的稳定性不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减弱,而是在历史长河中更显其价值。

2.规范性原则。文化的规范性原则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人类学大家威斯勒的定义,他认为:“某个社会或部落所遵循的生活方式被称作文化,它包括所有标准化的社会传统行为。”这一界定还包含当时其他学者如弗兰克、西尔斯等人的观点。这一原则规定了文化的功能,即规范性功能。它明确指出人们的行为方式应该如何表现,如果人们的行为没有在原则内进行,无疑要受到相应的惩罚。

3.价值性原则。社会上不是任何一种精神现象都可以被称为文化。文化,必须具有其价值性。托马斯认为:“文化是指任何无论是野蛮人还是文明的人群所拥有的物质和社会价值观”。他们的制度、风俗、态度和行为应该反映当时的价值观。笔者认为,这种蕴含在文化深处的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之中,对于塑造和影响单纯个体的价值观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文化的作用

1.凝聚力作用。文化的形成不是一时半会就可以成就为文化,不是任何一种社会现象的存在都能用文化来定义。例如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其形成历程经历了多少朝代的更替,经历了几个社会形态的更替,我国人民是团结的、友善、朴实的,这些优秀的品质是在民族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当中形成的。中华民族的人民爱好和平,我国在五四运动和新中国成立前这段时间,短短三十年,就根据当时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确立了不同的团结战线,也叫统一战线。全国人民可以一致对内,也可以一致对外,在历史上战胜了当时的反动分子。

2.导向性作用。文化的导向性,主要是文化会影响人们选择符合当时大众趋势的生存及生活方式。例如一个高校的校园文化,它的建设及发展必须要符合当前国家的主流价值观,同时还要满足师生的当前需求,如果空谈口号,达不到其教育性目的。因此一个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的发展当中起着真正举足轻重的作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只能不断加强和重视。

3.稳定性作用。文化一方面可以被认为是人们以往共同生活经验的积累,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当中,通过比较和选择,通过实践认为是合理并被普遍接受的东西。一种文化的形成和确立,就意味着一种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被认可和被遵从,同时也意味着某种秩序的形成和人们的遵循。

4.思想传承性。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文化的形成具有长期性,但同时,文化一经形成,其意义与作用可以世代延续,并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消失。文化的思想传承性是指文化能向新的世代流传,即下一代也认同和共享上一代的文化精神,不断延续,使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三)红色文化的含义

在高校校园文化开展和建设过程当中,在高校德育课的讲授过程中,充分发掘和利用红色文化独特的价值功能,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还对未来打造具有国家特色和世界影响的红色文化产业新品牌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地方性高校的德育课现状

(一)德育课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高校一般可以分为市属院校、省属院校、教育部直属院校。地方性高校一般是指市属性质的学校,教育经费由当地市级政府拨款。虽然地方性高校里也分为不同层次院校,但是一般来言,此类学校与当地其他学校相比,办学时间比较短暂,师资、硬件设施等方面与省属和教育部直属的院校相比,还存有很大的差距。德育课的教师一般是由资历较深的老师来承担,这些老师具备较强的讲课功底,但老师的数量比较少,师资力量不成比例,讲授的课程一般与当代中央精神、社会主义主旋律一致,但是往往没有注意到学生的实际需要,没能较好地将课程的讲授与学生的实际需要相结合。

(二)学生对课程的认识不足

高校的德育课一般都是大班级制授课,一般高校的学生对于德育课的认识大都存在着偏见,认为大学里开设德育课是政策所需,学习德育课是为了凑学分。由于德育课程自身的性质限制,理论性比较强,讲授过程中如果教师不注重比较创新的讲授方法,在课堂上只采取空洞的说教形势,传统的满堂灌方法,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与学的效果往往都难以达到比较理想的状态。一部分学生平时会选择翘课,一部分在临考前努力背诵记忆,大部分经常上课的学生也是为了期末考试成绩。一些学生认为国家的大政方针离自己比较遥远,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已经过时,类似观点在学生群体里普遍存在。 三、课堂与红色文化结合的意义

(一)回顾历史功能

当代大学校园的主体是我们常称之“90后”的孩子。从其出生到现在的21世纪,国际大环境和国内都是以和平和发展为主题,他们没有经历过革命战争年代,如果不采取生动的情景教学或多媒体教学方法,他们很难想象到和平的来之不易。熟知一个国家的革命史和发展史是每一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红色文化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在战争年代留下的精髓,解读革命历史有利于帮助学生认清和了解历史,珍惜今天生活的不易。

(二)文明传承功能

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了解过去,目的就是让过去来指导未来。红色文化是我们党在革命年代。在建设时期、在和平时期不断实践当中积淀下来的优秀文化,文化与人化不可分割,像我们熟知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这些精神是红色文化的精髓,正是激励大学生开拓进取、矢志不渝的强大精神支柱,同时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需要弘扬这些红色精神。

(三)政治教育功能

红色文化提倡的是具有崇高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的精神,在课堂上传播其红色理念有利于红色革命精神深入大学生内心。红色文化不仅仅是精神,它具有更丰富的内涵,例如一个革命圣地,一座纪念馆、一件朴素的衣物等等,都凝聚了当时的时代气息。通过对英雄人物的学习,可以增强大学生历史的责任感,更进一步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人生信念就越坚定。克服现在大环境留给他们的缺点:不够独立、不够自强。

四、切实发挥地方文化对开设思政课的目的措施

(一)课堂理论与地方文化相结合

教师可以通过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马列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与地方文化有机结合,例如可以将地方文化分为几个主要领域:革命根据地、文化博物馆、红色旅游地、伟人纪念馆等等,在课堂理论的讲授过程中将理论内化为大学生个人的观念和行为准则,从而增强思政课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实效性,提高大学生对当地文化的认识与了解,学习在特定历史时期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具有的精神,摒弃出现的被历史唾弃人物的缺点,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与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二)思政课与校园文化相融合

高校校园文化是意识形态的主要载体,因为校园文化是透视和整合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平台。21世纪也意味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时代赋予了校园文化建设新的内涵,高校校园文化应该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能够反映当前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表现其时政性。例如是古城的话要凸显其历史文化性,是新兴城市的话可以结合时代发展,充分运用校园文化平台,以及手机文化来增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把相关理论与大学生实际需要相结合,进而提高思政课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实效性。

(三)课程实践与地方文化相结合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仍然比较薄弱,政治理论讲授仍占很大比重。因此,制定合理适当的实践教学环节,有效地将思政教学实践与地方文化相结合,可以由任课老师带队实践,做到师生共同实践、共同学习。实践教学后可以让学生写一写真实感受和体会,用大学生的亲身体验来达到对历史的了解,同时增强大学生对我国当代主流意识形态的意志、情感、认知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吴云峰,张德学.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建设――以黄山市红色文化资源为核心的考察[J].黄山学院学报,2014(2).

[2]江峰,汪颖子.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在教学中的价值转化模式[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3).

[3]薛华.地区红色文化资源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以株洲红色文化资源为例[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5).

[4]马春玲.解析与建构:红色文化资源思政教育价值实现的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5]薛金莲.吕梁红色文化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J].吕梁学院学报,2011(6).

[6]梁会兰,戴如莲.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7]项福库,何丽.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对策研究――以渝东南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为例[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8]李霞,钟志宏.赣南高校红色文化资源教育基地实践研究[J].考试周刊,2013(84).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