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试论孔子恕道与大学生人格之养成

试论孔子恕道与大学生人格之养成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0 02:26:52
试论孔子恕道与大学生人格之养成
时间:2023-01-10 02:26:52     小编:

[摘 要]走向孔子、追思故人,从其思想出发,探究何为恕道,探求大学生恕道缺失之因,以解答当今社会恕道重塑及大学生人格养成的紧迫性。

[关键词]恕道;恕道缺失;恕道重塑;人格养成

中国的宽恕之道古已有之,在孔子之前,恕道思想就已经出现萌芽,但是不成体系。孔子在社会动荡的春秋之际,集六经之精华,构建了以“仁”、“礼”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恕”作为行仁之方的最低道德准则和最根本的为人处世原则,成为实践这一体系的一贯之道。让我们一起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以其恕道来探讨当前大学生人格之养成,防止复旦投毒惨剧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一、何谓恕道

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强调从约束自身出发由内而外的爱己与爱人。这种仁爱是儒家恕道思想的价值来源,孔子将其恕道思想构建在这种涉及每个人的广博仁爱基础之上,形成人们修正身心、净化灵魂的伦理道德体系。“恕”并非孔子首创,但却自孔夫子始成体系。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这句话的意思是: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呢?”孔子道:“大概是‘恕’吧!自己所不想要的任何事物,就不要加给别人。”[1]188何谓“恕”?孔子给出的答案即是如心为恕,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以己心度他人之心,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一般认为孔子之恕,旨在“勿施于人”,强调的是在自己与他人的交往中要做到宽容、忍让,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心态平和,和谐相处。另外,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曾言“恕,仁也,从心,如声。”恕,即上如下心,有如心之意。当然,孔子的“恕”除了强调其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道德规则,还有针对统治者慎用权力,不得强迫他人为不利之事的意味。

本人认为,孔子之“恕”除了恕人、恕天下百姓,还有第三层用意,即恕己。这里的恕己,并非自己犯了过错当即自我宽容、自我原谅,而是指的更深层面上对自己心灵的解放和超脱。因为只有统治者善待黎民百姓,与人交往善待他人,才能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与此同时自己也在这个过程中体味到包容、善待他人的乐趣,从而杜绝可能会产生的争强好胜、嫉妒、贪欲等恶念,净化灵魂,澄明内心。以“恕人”作为人际交往的日常行为规范,并在其基础上最终达到“恕己”,呈现“恕己”与“恕人”的和谐统一,这不能不说是孔圣人的独到智慧所在。

那么孔子之恕是否容易践行呢?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论语・公冶长》)这句话的意思是:子贡道:“我不想别人欺侮我,我也不想欺侮别人。”孔子说:“赐,这不是你能做到的。”[1]51孔子主张在自己与他人的交往中,一定要以自我为中心建立起包容和宽恕的空间,通过约束自我,使他人获得自在。这种推己及人的博大胸怀是很难做到的,需要日积月累、坚持不懈的努力。

当然,孔子之恕也并非毫无原则的一味忍让。例如: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侑》)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古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一个人的宽恕和忍耐都是有底线的,从孔子上述“不可忍”及“攻之”可以看出孔子恕的底线即是“违仁不恕”。[3]

二、当代大学生恕道的缺失

导致大学生恕道缺失的原因有很多。传统恕伦理的淡漠,社会转型期制度的不完善,家庭教育存在的诸多缺陷,学校注重知识技能灌输忽视学生人格培养等因素共同造成了恕道价值的衰退和削弱。

首先,传统恕伦理的淡漠是大学生恕道缺失的首要原因。孔子注重个体的修养,强调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传统恕道思想对我国传统社会的道德风俗和社会秩序产生了深刻影响。但是随着社会的变革和进步,市场经济追求利润最大化,以及西方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冲击,传统的恕道思想逐渐被人们淡化出视野,道德底线一再滑坡。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却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买房压力。在社会大环境传统恕伦理荒漠化的背景下,大学生也未能幸免。缺失了“恕”这一伦理生活法则,抛弃亲情、无视友情、惟利是图、以自我为中心,由此酿成了诸多悲剧的发生。

其次,家庭教育的诸多缺陷也是大学生恕道缺失的重要原因。俗话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见家长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和人格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当代社会,由于人们生存压力较大,多数家长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工作上,疏于对孩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导,疏于对孩子正确与人相处,宽以待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培养。当孩子逐渐长大、远离亲人,在一个陌生的城市、陌生的大学与陌生的人相处,他们难免会遇到很多挫折。面对学业与就业的压力,面对人际交往出现的摩擦,面对社会上存在的很多不公平,他们的心灵开始在理想和现实的碰撞中彷徨不知所措,他们的心态开始失去平衡的筹码。他们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宽恕之心的缺失,才导致悲剧的发生,而这不能不追溯到家庭教育出现的漏洞和缺陷。我们应该对家庭教育给予更多的关注,从孩子成长的源头培养他们的宽恕之心、宽恕之德,只有这样才能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最后,对于大学生频发的犯罪事件,学校教育也难辞其咎。在教育改革浪潮的冲击下,大部分学校追求硬性指标(升学率、就业率、科研立项等),一味强调单向的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却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和人格培养。学校应该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但是大部分学校和老师却忽视了其育人的功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生活态度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关心。学校教育中心的偏颇,学校人格教育的缺失,使得大学生宽恕之德因缺失而缺失,最终酿成了悲剧。我们不可否认,学校教育存在的诸多弊病,以及因这些弊病引发的大学生恕道的缺失,是高等教育的极大不幸。

三、恕道重塑和大学生人格之养成

恕道是规范人际关系的最低道德要求和价值标准。如果大学生都能将恕道作为指导自己行为的基本原则和对待他人的行为标准,使恕道得以重塑,我相信他们会养成健全的人格,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关于如何使恕道重塑,如何使大学生养成健全人格,主要通过两条途径:一是通过恕道的普及教育,使其深入人心。二是通过制度规范,用外在的约束推动恕道的重塑。

1.普及恕道教育

自古以来,道德教化对于健全人格的养成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想在现代社会重塑恕道,必须要加强道德教化,即进行恕道的普及教育。当然恕道教化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然后经由学校教育,最终推向社会,形成连续的恕道教育体系,使其深入人心。每一位家长都应该注重孩子的人格培养,从小灌输宽以待人的恕道思想。每个学校和每位老师应该除了关注学生分数之外,还应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培养的关注,使学生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才。国家和政府也应该注重恕道的宣传教育,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只有家庭、学校和社会同心协力,才能真正重塑恕道,才能使大学生养成健全之人格。

2.加强制度规范

这里所谓的制度,既包括一些道德观念、风俗习惯,也包括校规校纪、法律法规。我们在进行大学生恕道重塑的过程中,社会必须要健全相关的法律体系以保证恕道的实施,学校必须要完善规章制度和学生评价标准,加强关于学生道德品质的考核和衡量。另外还需要完善学生赏罚制度,对品质高尚、宽以待人的学生进行表彰奖励,对崇尚个人主义、自私偏激的学生也要及时批评教育并监督改正。只有在恕道深入人心的前提下,加强外在的教育监督,才能真正保证恕道重塑的实现,才能培养具有高素质、健全人格的优秀大学生。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