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高校国际学生趋同化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探析

高校国际学生趋同化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探析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04 00:08:06
高校国际学生趋同化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探析
时间:2022-12-04 00:08:06     小编: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来华留学生与中国学生趋同化教育管理是大势所趋,原有的“单独隔离式”教育管理模式正逐渐向“趋同化”教育管理模式发展。树立“国际视野、中外融合、本土行动、中国特色”的工作目标,对趋同化教育管理进行理念创新和实践探索,是我国高校开展中外学生趋同化教育管理的有益尝试。

关键词:高校国际学生;趋同化;理论;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7

一、国内外高校国际学生趋同化教育管理的现状和趋势

为提高国际学生趋同化教育管理质量,我们需要参考和借鉴国内外知名高校国际学生趋同化管理的现状和趋势,结合我国国情和学校校情取长补短。就世界范围而言,目前主要存在三种国际学生趋同化管理模式,分别为以欧美国家高校为代表的专业化、成熟型、菜单式管理模式:以港台地区高校为代表的专业化、成熟型、综合式管理模式;以中国内地高校为代表的掌控式、成熟中、综合式管理模式。

1.专业化、成熟型、菜单式管理模式

此模式以英国伯明翰大学、美国加州大学、爱尔兰都柏林大学等欧美国家高校为代表。在中外高校类似的趋同化管理目标下,这些高校趋同化管理模式相对专业、发展程度相对成熟、人员相对精干。欧美国家高校一般在学校层面设有主管国际学生事务的机构,与其他职能部门协调处理学习、生活等事宜,虽没有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但尤为重视学业指导,英国伯明翰大学设置助教、爱尔兰都柏林大学设置讲师专门对小规模学生进行指导,引导作用较为明显。但这种专业化、菜单式管理的先决条件是国际学生素质与本国学生的“同质化”以及学生较强的自主管理氛围。高校依靠专业化的管理、服务部门为国际学生提供服务即可,并不需要针对他们量身打造趋同化管理方案。

2.专业化、成熟型、综合式管理模式

香港大学、台湾大学等港台地区高校采用专业化、成熟型、综合式趋同管理模式。与欧美高校类似,港台地区高校也重视发挥学业指导的作用,不同之处在于他们在重视发挥主管部门效用的同时还注重利用学生宿舍等基层组织开展趋同化管理。香港大学将本地学生、大陆学生与国际学生同住一起,在为每位学生配备“同伴”的同时,各个宿舍区围绕自身文化特色组织开展品牌活动。台湾大学每栋宿舍楼都有管理型辅导员负责楼宇日常运作及活动组织,为国际学生打造活动平台。

3.掌控式、改良式、综合式管理模式

与前两者相比,以北京语言大学、复旦大学等为代表的中国内地高校大多采用掌控式管理方式,通过辅导员(国际学生管理干部)将中国学生的学业辅导、心理咨询、职业规划、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诸多职能予以集中,整体“移植”到国际学生教育管理服务中,一方面可能使得管理人员力不从心,另一方面可能造成管而不活、大而不细、泛而不精。这些高校都有统筹学校各方力量共同推进趋同化管理的强烈愿望,普遍高度重视国际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例如:北京语言大学为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提高服务效能,进行了校部机关大部制改革,将国际学生管理职能纳入学生处职能范围予以趋同管理、协同创新。复旦大学专门设立外国留学生工作处负责国际学生在校期间的管理服务工作。

二、高校国际学生趋同化教育管理的理念创新和本土化思考

1.国际学生身份的“特殊”与“一般”

过去,“特殊化”管理理念普遍存在,造成同一校园中外学生之间的相互隔绝,不利于中外学生优势互补、共同成长。这种“特殊化”管理理念显然已无法适应当前形势下留学生数量和质量日益激增的需求。面对来华留学生生源多元化、去向多元化、目标多元化、文化多元化的特征,留学生事务管理亟须树立跨文化管理理念,探索趋同化管理模式。趋同不是无视文化差异性的简单统一化管理,而是要在管理中实现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碰撞。在跨文化的趋同管理理念和模式下,留学生的不同文化背景得到尊重,他们因此具备同等机会了解和学习异域文化,进而实现中外学生身份认同的同等性。

2.学校教育情境创设的“趋同化”和“双趋化”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较为短缺,教学硬件和软件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发达国家教育管理中多从学生角度出发,重服务和学生个性化的辅导;而我国正好相反,教育管理中多从教师的角度出发,重自上而下的教育和全体的正面教化,活动多以群体的讲座报告为主,而小群体的个性化服务很少,不受重视。在中外学生融通的学校教育情境下,“趋同化”并不意味着完全的“中国化”。即国际学生的教学、教育和管理完全趋同于中国学生,这样也不利于国际学生的跨文化学习和生活适应。坚持“双趋化”意味着中外学生的“双趋化”教学、教育和管理,即一方面国际学生的教学、管理和服务趋同于中国学生,同时中国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的水平也要提高,加强中外学生个性化的教学安排、管理和服务。

3.国际学生培养路径的“知性”与“情性”

从北美国际化教育组织的目标来看,他们国际化教育的目标是要在西方强势文化背景下.了解他国文化,培养将来领导全球化的人才。实际上这个目标既是他们的教育目标,同时也就是他们的政治战略目标。我国目前对国际学生培养目标的定位是“知华友华”的国际化人才,表面上看是通过汉语教育和中华文化的传播就能实现的目标,但这是显性的行为,只能达到认知上的接受。要想达到真正的知华友华,必须从情感上人手,从人才全面成长和发展出发培养知华友华的国际化人才。

4.国际学生教育过程的“多元文化”与“一元主导”

目前,许多教育活动都将国际学生当作“文化载体”,希望他们承担传播中华文化的功能,而很少利用国际学生本身“文化资源”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现在,我们通过各种融合机制让国际学生“文化资源”自然地流露出来,形成多元文化传播的局面。中外学生融通后,彼此之间的交往增多,同堂上课的机会多了。作为宣传阵地的党团组织、辅导员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如何开展?如何从增进国际学生对中国政治理念和体制理解的角度出发,正面加强中国法律法规、国情教育等?从北美国际化教育目标来看,他们国际化教育的目标是要在西方强势文化背景下,了解他国文化,培养将来领导全球化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结合中外学生特点,加强正面宣传,发挥党团组织、班级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特色,以国际学生接受的方式一如既往地进行,但要增加适合国际学生的内容。 5.国际学生服务的“制度创新”和“政策限定”

国际学生教育和管理是一项创新性工作。目前我国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对国际学生在华留学期间的身份认证及相关活动的规定还不甚详尽。比如国际学生能否加入中国学生会、国际学生能否在学校职能部门担任助管、国际学生能否在校内勤工助学和校外兼职工作等,相关法律法规还存在一些盲区甚至禁区。国际学生教育和管理要想在以上这些方面有所突破.一方面需要教育管理工作者的制度创新,另一方面更需要国家法律法规层面的政策限定,需要在二者之间寻求增长的空间。

三、高校国际学生趋同化教育管理的实践模式和特色化探索

1.秉承特色化发展路径。使教育管理模式兼具世界眼光和中国情怀

目前,大陆高校国际学生趋同化教育管理水平相对较低,主要表现为机构设置有待整合、人员分工有待加强、个人能力有待提升等。我们要正视差距、奋起直追。国际学生趋同化教育管理不能完全脱离中国学生教育管理的模式和思路,要充分借鉴中国学生管理中的特色经验,保持一定程度的中国特色。各高校应充分学习港台高校先进经验,加大对基层学生自治组织扶持力度,鼓励国际学生充分融入中国学生群体中。各高校还可不断完善国际学生辅导员队伍,选聘具有海外学习、生活经历,掌握较高语言技能、有志从事国际学生管理服务的人员专职从事国际学生辅导员.不断提升国际学生管理服务工作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

2.坚持国际化发展路径,为国际学生提供专业化辅导和服务

目前,国际学生的成分以本科生为主。他们对社会、世界的认知能力低,作决定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低,需要提供更全面具体的发展指导。比如在学业方面,随着国际学生的规模越来越大,中外学生同堂上课的学历生越来越多,对学生的学业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但国际学生普遍存在汉语水平低,写作水平差,需要提供专门化的学业成功指导;在学生成长方面,学生年龄偏小,在成长成才过程中会存在一些心理问题,尤其是跨文化心理适应问题。需要学校提供专业化的跨文化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在职业发展方面,国际学生的留学期待或预期发生改变,以前他们考虑的仅仅是学习汉语、中华文化和接受专业教育。现在他们想在中国就业的问题日渐突出,学校需要提供就业信息和生涯辅导等相关服务。

3.发挥学生社团和自治组织优势,鼓励国际学生积极参与管理和服务

在欧美高校管理架构中,国际学生热衷于参与社团和自治组织教育、管理与服务,这使得学生之间便于沟通交流,提高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满意度。发挥国际学生社团与国际学生自治组织的优势,鼓励国际学生参与自身的学习与生活管理,可以将语言障碍尽量缩小,作为“跨文化交往”的参与者、“跨文化适应”的经历者、“跨文化教育”的接受者,他们自身的体验和经历成为非常宝贵的资源。国际学生事务管理者要鼓励并支持国际学生社团与自治组织的建立,充分挖掘国际学生群体中的“语言”、“文化”、“跨文化经历”等优势资源,实现国际学生群体的资源共享.帮助其更快融入校园生活。国际学生的广泛参与,既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也使得学生事务服务机构能够持续关注其利益诉求。

4.搭建现代化网络教育平台和文化活动平台

当前,信息化、网络化、终端化已成为中外学生学习和交流的重要学习形式.再加上国际学生校外住宿的居多,他们除了上课很少到学校来,如果有问题,大多需要立刻解决,因此指导国际学生发展和提供服务的方式方法需要改变。如何创新现代化网路教育平台手段、搭建文化活动平台,满足学生形式多样的学习和活动需求。是中外学生趋同化教育管理的必要技术支持和重要形式保障。

5.呼吁国家、学校加大国际教育的投入和国际学生服务经费的投入

目前,国际学生经济资助的需求增加,他们中普通民众的子女越来越多,且基本上是自费生,国外学习的经济压力越来越大,他们需要更多的时间打工挣钱,更少时间参与学校为他们组织的各项活动。这一方面要求国家、社会组织和学校增加各种奖学金的投入,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国际学生的教育质量的提高,增加对学生的资助,提高整个国际学生教育的水平。

6.加强跨文化教育和管理的实验研究

中外学生的趋同化管理的成效建立在跨文化教育和管理的实践研究基础之上。作为国际学生面临的跨文化教育和管理问题。欧美国家的研究起步较早,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成果很多,并以此为根据对本国学生和国际学生进行教育和培训;而我国对此问题的研究不够重视,仅仅当作国际学生在国外学习和生活的必然阶段。即便是目前的研究,也处于翻译介绍国外的相关理论成果,或进行浅显的现象描述和简单的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中外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实际上也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高校应先从中外学生教育管理者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方法的培训开始,继而通过对中外学生开设跨文化教育的课程.组织跨文化交际活动,加强跨文化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才能实现。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