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敢为人先的王家巷

敢为人先的王家巷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5 23:11:47
敢为人先的王家巷
时间:2023-08-05 23:11:47     小编:

王家巷就是勇烈路,因建有勇烈祠而得名①。王家巷位于中华中路中段东侧,西连中华中路,东接富水北路,路不长,但却承载着贵阳历史上几大闪光的人文历史,开了贵阳市小百货“自由市场”经济的先河。

昔日的历史,文化的延续

王家巷是贵阳人的习惯称呼,究竟来源何处,难究其源。明代至民国初,民间更早习惯将王家巷叫做“谯楼边”或“钟鼓楼”,因为贵阳最早的地标性建筑――谯楼(又叫钟鼓楼)就建在这里,比文昌阁和甲秀楼这两座近代贵阳地标性建筑要早两三百年。

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宫室》载:“谯楼,在治城内宣化坊北。即元故城北之址。高五十尺,周五步。复出闾阎,俯瞰一郡。上置漏壶,钟鼓以节晨昏。”就是说站在谯楼上,可以“贵阳全城一望收”,“钟鼓齐鸣全城闻”。有史料记载,“钟鼓楼为贵阳旧时用以报时鸣钟鼓之所或观察敌情的望哨,其址在王家巷口。”

贵阳改革开放之初,人们对发展市场经济姓“资”还是姓“社”争论不休。1980年,中共贵阳市云岩区委决定在王家巷组建一个完全由个体户经营的小百货市场,但人们对过去批“走资本主义道路”仍心有余悸,许多人裹足不前。1981年7月中旬的一天,时任贵州省长苏钢来到王家巷小百货市场视察,给广大个体户吃了一颗定心丸。

不管姓“社”还是姓“资”,发展了经济就是好的

王家巷小百货市场成了一匹黑马,起到了发展市场经济带头羊的作用。随后,贵阳的“自由市场”遍地开花。

选在王家巷的原因,一是王家巷地处大十字附近,是贵阳的商业中心地段。二是王家巷东接富水北路,西接市区主干道中华中路,全长只有200米。如果路太长,摊位容量过大,届时入驻的个体户“装不满”,会影响开市时的气势。还有一个原因,王家巷附近还有民权路、省府路是东西走向,也是东接富水北路,西连中华中路,从当年的市区内交通及车辆状况来说,不会影响交通。

1981年7月中旬的一天,时任贵州省省长苏钢来到位于云岩区中华中路街道办事处辖区的王家巷小百货市场视察,他走到个体经营户陈桂芬的摊位前,详细地询问经营状况及收入情况,问他们还有什么困难,并鼓励经营户们说:“你们不要有什么顾虑,搞好经营,活跃市场,为城市人民生活服务。”同时嘱咐他们要搞好经营,守法经营。苏钢省长对王家巷小百货市场的视察及对个体经营户的勉励,当时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

为什么苏钢省长要选择王家巷小百货市场来视察呢?这是因为当时在贵阳市虽然个体户从事小百货经营的不少,但作为有责任帮助、组织、关心个体户尽快走上致富道路的区及街道办事处的基层干部来说,还是“摸着石头过河”,而从事个体经营的个体户则是在“投石问路”,还不敢放开胆子、甩开膀子大干。而王家巷小百货市场则是由几十户个体户“明目张胆”地以市场一条街的规模出现集中经营,在全市当时还是第一家。大家害怕“枪打出头鸟”,担心政策一变,不但市场要被取缔,经营户又要挨整,组织者――区、街道办事处、工商局等基层干部更脱不了爪爪。

因为在当时,发展私有经济不但经营者有顾虑,区、街工作的干部也心有余悸,怕弄不好会被戴上“支持资本主义”的帽子,像“文革”时期及以前的政治运动那样挨批判甚至被批斗。

苏钢省长对王家巷小百货市场的视察,给大家吃了一颗定心丸。到了7月中旬,入驻设摊的个体户一下子增加到80多户。正如小平同志那句名言“不管白猫黑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不管姓“社”还是姓“资”,发展了经济就是好的。

据中中工商所1984年末提供的资料,王家巷小百货市场当年的营业额已逾100万元,当年上交税收10多万元。个体户的腰包也慢慢鼓了起来,首先入驻设摊的个体户余万英原来是流动摊贩,带头进入王家巷小百货市场后,由于经营得法很快致富,买了房屋。“云岩区个协”成立时要买房屋作会址,但资金不足,余万英个人借给个协1000元,自己购买国债500元。另一个名叫柳成荫的女个体户,一个人抚养着几个娃娃,不但负担起全家人的生活,把娃娃也引导到做服装业来,在四川巷买了新住房。这样的例子很多。 为了改善硬件设施,1984年市、区工商局投资4万多元,为市场新建了钢架玻璃瓦雨棚,个体户也增至130多户。经营的商品除以服装为主外,服饰、配件、打火机、各种扣子、纱巾……小百货应有尽有。特别“紧跟时尚”的新款式服装,只要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新款式出来,很快就能在王家巷小百货市场买到,而且价格便宜合理。同样的商品,价格要比国营商品低几角钱,还真的实行“三包”,一下子迎来了王家巷小百货市场的黄金时代。

王家巷市场自l980年国家投资4万多元修建以来,一直欣欣向荣,年年被评为先进集体市场,从进门“服务周到、信誉第一”和“文明经商、礼貌待客”两幅横标,也可知其经营宗旨,无不使顾客倍添信赖之感。

市场经济,有兴有衰,变幻难料

王家巷小百货市场在当时来说,虽然场地不大,经营规模也小,但对于在贵阳乃至全省发展各类私营市场却起到了领军作用,在促进贵阳市民营经济的全面发展上应该说是有“示范之功”。那么,王家巷小百货市场又是怎样消失的呢?

王家巷小百货市场在走完其黄金时代后,随着贵阳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需求更高了,加上别的因素,到了上世纪80年伐末,终于退出了风光一时的舞台,融进了更大更规范的市场――市西路小百货批发市场。

王家巷小百货市场以贵阳发展个体经营市场的领军地位突起,又以一段红红火火的场面亮相筑城,最后虽然如个体户王忠、赵德江反映的困难以及其他“税额说”等原因离开了贵阳人的眼球。其实,真正的原因应该是贵阳城市在巨变,贵阳人的消费理念在巨变,贵阳在呼唤大市场的诞生!从这个角度去解读王家巷小百货市场的“消失”,应该说不是“消失”,只是融入到更大的市场――市西路小百货批发市场中罢了。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是提升。

贵阳市王家巷小百货市场的建立、发展、兴盛到消失,给了人们有益的启示。首先,更加坚定了云岩区委、政府决策者改革开放、搞活市场经济的信心和决心,也从中观察到了个体经营者需要更大更规范的市场来展现个其自身的价值及其劳动致富的强烈愿望与广大消费者需要大市场来满足自己“各取所需”的渴望,认为创建王家巷小百货市场这条路走对了。区委、区政府决定在靠近当时的贵阳客车总站处、即贵阳西出口的“旱码头”建一个更大、更规范的小百货批发市场。于是,辐射全省乃至西南地区的贵阳市西路小百货批发市场在1985年诞生了。广大基层干部打消了那时还残留在思想上姓“资”还是姓“社”的顾虑,办市场的积极性一波高过一波。

王家巷小百货市场虽然不存在了,但它在改革开放初期敢为人先的领军形象,一定会在贵阳商业发展史上闪烁永恒的光辉!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