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温情受难,只为活着?

温情受难,只为活着?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5-08-18 14:39:56
温情受难,只为活着?
时间:2015-08-18 14:39:56     小编:

【摘 要】《活着》写了一个充满苦难和死亡的生命故事。主人公富贵是在一种无奈的、可悲的生存状态下本能地、麻木地活着,这并不是人类理想的生存状态,而“为活着而活着”的观点没有为在无常命运的齿轮下挣扎的人们提供最好的精神救赎。

【关键词】余华;活着;苦难

余华曾说过:“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然而,在我看来,福贵的生活态度姑且可以用豁达、超然来形容,却远远达不到乐观这一高度。福贵在苦难的压迫下仅仅是被动地承受,无力反抗。

一、荒谬的世界,苦难的一生

在余华的笔下,这是一个荒谬的、悲剧的世界。命运的偶然性、不可预测使人变得卑微平庸。人之于命运,犹如蚍蜉之于大树。

福贵是一个“不祥之人”,他的一生,苦难接踵而至,死亡如影随形,极具戏剧性与悲剧性。这种苦难,是双重的,既有外部世界对他的打击,也有精神上遭受的折磨。富贵是一个生活在中国大动荡时代的平庸人物,他从地主变为平民,在战争中九死一生。他一生经历了国共内战、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文革等时期,亲人一个接着一个死去。最后,只有他一与一头老牛,相依为命,孤独地活到生命的黄昏。苦难以贫穷、战争、饥饿、病痛乃至不断的死亡的形式强势地介入他的生命,这些都是他所承受的外界的打击。同时,眼睁睁地看着亲人遭受的病痛与死亡却无能为力,对他来说亦是一次又一次巨大的精神折磨。

二、温情缓解苦难

命运无常,制造无尽苦难。支撑着福贵活着的便是亲人的爱,是朋友的帮助,这些都可以说是生命中的温情。温情带来牵绊,带来责任,也给了富贵承受苦难,顽强活着的勇气。

福贵的老母亲给了他温情,不管自己半残疾的脚,只想着帮助劳累的儿子。家珍与福贵相濡以沫、同甘共苦。为了凤霞和一家人都过得好,他狠心将她送人,却又在最后下定决心“就是全家都饿死,也不送凤霞回去。”有庆为了不磨破家珍纳的鞋,赤脚提鞋跑着去上学。于是他说:“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么福分了。”还有在战争中相依为命的老全和春生,给了福贵活下去的物质和精神支持,这也是一种温情。以至于后来福贵对春生的“杀子之仇”都能放下。这些温情,让福贵感受到他不是孤立无援的,使福贵承担起身为儿子、丈夫、父亲、朋友的责任,并默默地承受苦难。

正是那点点滴滴的温情缓解了苦难。福贵,在温情中默默地受难。作家的悲悯情怀,也由字里行间体现出来。温情,使文章不再充满苦难与死亡的寒凉,缓和了那种充满死亡气息的压抑的气氛,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以笑的方式哭”,不至于绝望。

三、活着的姿态

福贵历尽苦难,顽强存活,那种强大的苦难的承受能力确实震撼人心。福贵式的生存确实有一种悲剧的美。作家展现在人们眼中的是一个小人物――福贵的受难史。其中最值得赞扬的便是那福贵那非凡的忍耐、承受能力以及人间的温情。同时,福贵在不断受难之后确实达到一种豁然达观的境界,甚至他在亲人死光之后说:“我也想通了,轮到自己死时,安安心心死便是。”福贵确实能够很明朗的、清晰地回忆苦难,并且认命,懂得死亡是生命必经之路。

然而,笔者并未从中领悟到作家所要传达出的“乐观”,而是一种生而为人的、活着的悲哀。尽管作家在前言中也曾这么解释“活着”的出发点和归宿:“人是为了活着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若将活着等同于福贵式的“存活”,以这样一句话来为生活中人们所受的各种苦难作解答未免太过单薄与无力。如果说福贵以“活着”为理由活着、受难。那么还有一个疑问,“活着”的状态有何其多种,有高昂的,有卑微的,为什么偏偏是福贵式的卑微的、被动承受苦难的存活状态?

福贵的生存状态却是令人感到悲哀的。首先,福贵对待苦难的姿态是默默忍受,毫无抵抗的。在他的人生中,笔者感受不到他与苦难的决绝,感受不到高昂的姿态,他只是隐忍着,卑微地求存。他无力,同时也不敢反抗命运与苦难;其次,命运无常,世界充满荒谬,他并不知因何而受难,他亦不懂得去拷问,他只是隐隐知道冥冥之中自有定数,而他本身陷入了苦难的死循环中不能自拔,早已到了逆来顺受的地步,他只剩下无奈;最后,他不能以清醒的姿态去挣扎,去反抗,他感受不到无力抗争的痛苦。他只是麻木地、无意识地承受,因为承受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而以往经历告诉他,承受即可。《活着》确实具有悲剧美,但却达不到悲壮美的高度。

文章结尾,“我知道黄昏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坦露着解释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的儿女,土地召唤者黑夜来临。”那是死亡在召唤。他知道终有一天会走向死亡。但他用到“轮到”这个词,令人无力的、悲哀的宿命感又出现了。福贵确实达观了、豁然了,但谁又能否认他这是认命了,器械投降不抵抗了?他活着的信念,早已不强,只是在随波逐流中,侥幸找到一种低微的存活方式。

余华曾经说过:“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作家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谢有顺说过:“我不仅没有读到高尚,反而读到了一种存在的悲哀,因为放弃存在的价值和光辉,比存在的消失本身还要可怕得多。”

“活着只是为了活着本身”,福贵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只能认命。达观背后的悲哀,达观背后的无可奈何又该如何解决。最后,福贵已没有任何精神的依附和追求,他已不会去探究自己究竟是为了什么而活。苦难是生命的常态,福贵的一生可以说是人类生存状况的普遍写照。余华,描写了福贵苦难的一生,塑造了他刚毅隐忍的形象,传达的命运无常、苦难残酷,告诉人们默默去忍受,却没有给面对苦难的人们真正的救赎,想要以福贵苦难的一生,默默承受的一生来解答人类为何而活、如何活的重大问题是远远不够的。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