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论代沟的实质、产生原因及其意义

论代沟的实质、产生原因及其意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25 01:07:55
论代沟的实质、产生原因及其意义
时间:2023-03-25 01:07:55     小编:

内容提要 “代沟”一词已是一个被人们广泛使用的日常词汇,“代沟”现象日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什么是“代沟”?“代沟”生成与存在的原因是什么?“代沟”的生成与存在所蕴含的价值与意义又是什么?无论是在民间,还是在学术界,真正对“代沟”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与理论阐述的并不多见。本文围绕“代沟”的含义,阐释“代沟”生成与存在的原因,解读“代沟”生成与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以期抛砖引玉,推动对“代沟”问题的研究进一步深入。

关键词 代沟 代沟生成的原因 代沟的价值与意义

〔中图分类号〕B0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4)07-0015-07

在汉语的词典里是没有“代沟”这一词汇的,在20世纪80年代前的中国人的观念中也很少有“代沟”的概念,只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降的时间跨度中,先是在社会学界与文化人类学界,后来在民间,代沟的概念才逐渐地流行起来。时至今日,代沟一词不仅早已越出社会学与文化人类学领域,已在哲学、伦理学、文化学、文学……等其他领域中频现,在民间也几乎变成了一个广泛使用的日常话语。然而,什么是“代沟”,“代沟”一词的指义是什么?从表象上看,代沟的含义并不复杂,甚至有些直白,但从人们对代沟一词的具体使用方式上看,并非没有歧见与无需分辨。作为一个外来词汇,“代沟”一词是从英文直译过来的,“代沟”英文的原型表达是generation gap。据学者们的考证,最先创造和使用这一概念的是著名女性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玛格丽特・米德作为一个人类学家,她所使用的generation的指意并不复杂,甚至是非常明确的,是特指世系传承意义上的同一代人。在人类学世系的意义上,一代人的时间间隔大约是25~30年之间。gap的英文含义含有缺口、裂缝、鸿沟的意蕴,将英文的gap直译为汉语的沟,其义大致相近或相似。代沟的本义是指在世系的意义上的上一代人与下一代人或在世系延续上的前后相继的不同代人之间在个性、观念、行为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差异、分歧与疏离。但从时下人们对“代沟”一词的具体使用情况看,似乎已大大超出了文化人类学的范围,“代沟”一词中的“代”既有世系的指意,也有时代的指意,同时也有年代的指意,而不仅意指文化人类学维度的世系上的代差。不可否认,人们通常所说的“代沟”,主要指向的是世系上不同年龄段的人们间的矛盾与差异,例如,父代与子代,祖代与孙代之间的矛盾与差异。但当人们用“代沟”去指称民国前后,“五四”前后,建国前后,“文革”前后,改革开放前后出生的人们之间的矛盾与差异时,“代沟”所蕴含的就不仅仅是世系的意蕴,更蕴含有时代的意蕴。而当人们使用“代沟”去指称50后、60后与80后、90后出生的人们之间的矛盾与差异时,“代沟”的代所指的通常是“年代”。因此,从“代沟”概念的具体所指或具体使用的情况看,“代沟”的衍生义较之它的本义又要复杂很多。但不论“代沟”的具体指义多么复杂,有一点却是明确的,无论是时代维度的“代”,还是世系维度的“代”,抑或是年代维度的“代”,“代”既是一种时间的间隔或长度的标识,也是一种历史性的标识。即是说,“代沟”所表达的不仅仅是一种时间上的间隔与距离,它更表达的是一种历史性差异。

“代沟”的代无疑包含着世系辈份差异的含义,但“代沟”的代与世系辈份并不具有完全相同的含义。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一个人的子女相对于自己的弟弟、妹妹来说,从世系辈份上看是属于不同辈份的,有着上一辈与下一辈的区分,而从年龄上看,也许并无差别,属于同一代人。不仅如此,在非直系性血缘的辈份关系中,甚至祖辈与孙辈属于同一代人的情况也不少见。一般来说,只有在存在着直系性血缘关系的父辈与子辈、祖辈与孙辈之间的辈份关系中才有可能产生“代沟”的情况,因为,在存在着直系性血缘关系的父辈与子辈,祖辈与孙辈之间的差异,既存在着辈份的差异,同时存在着年龄的差异。在通常的情况下,一个人如果活到60岁的情况下,有可能见到自己的第3代,活到80岁有可能见到自己的第4代,活到90岁有可能见到自己的第5代。

“代沟”的代也有年代的含义,通常的情况是,年代的时间间隔为十年,例如50后、60后与80后、90后等等。然而,相对于“代沟”而言,年代的区分并不总是有意义的,有的有意义,有的没什么意义。因为有的年代富有独特性特质,有的年代并不具有独特性特质,有时上一个十年与下一个十年之间差别极为明显,有时上一个十年与下一个十年之间没什么变化。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当人们谈到“代沟”时,通常是以80后、90后与50后、60后进行比较,很少见到有人拿80后、90后与70后进行比较,更难见到有人拿80后、90后与30后、40后进行比较。一个可能的合理性解释是,50后、60后出生的人所处的社会条件与环境具有相似的同质性,因而他们的价值观念与文化观念也具有相似性,而80后、90后出生的人所处的社会条件与环境相对于50后、60后所处的社会条件与环境来说,发生了很大的改变,80后、90后具有大致相似的价值观念与文化观念,但他们的价值观念与文化观念较之与50后、60后的价值观念与文化观念则具有较为明显的异质性。而70后在价值观念与文化观念上则较为缺乏典型性与特色,具有过渡性特征,他们既有50后、60后的某些特点,也具有80后、90后的某些特点。

“代沟”的代也有时代的意蕴。时代的含义更为复杂,时代不仅有大时代与小时代之分,而且时代有时也与年代重合。大时代的时间长度有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小时代或许只有几十年,乃至数年。封建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可视为不同的历史时代,明代与清代也可视为不同的时代,民国前后,“五四”前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甚至“文革”前后也可视作是不同的时代。无论是就大时代而言、还是就小时代而言,在前后相继的两个时代之间,通常有一个关键性的时间节点将两个时代区分开来,而这个关键性的时间节点常常也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性的事件爆发的时间点。生活在封建时代的人们与生活在资本主义时代的人们,其价值观念与文化观念的差别是完全不同的,生活在民国前后,“五四”前后,新中国诞生前后的人们的思想观念与文化观念的差别也是极为明显的,深刻的原因在于,社会历史条件与环境发生了变化或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文化观念、行为方式也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或改变。 “代沟”意味的是人群中存在的一种观念,文化上的差异,裂缝与矛盾,但不是社会人群中存在的任何意义上观念、文化差异、裂缝、矛盾都可以称之为“代沟”。实际上,即使是在同一社会中的同一代人之间,因各人所处的社会地位的不同、所受到的生活条件与环境的影响不同,也会在思想、文化观念上表现出这样、那样的差异性与矛盾性,甚至极明显的差异性与矛盾性,但这种因社会地位、条件、环境所导致的人们思想、文化观念的差异与矛盾,而不是因历史的代差所导致的差异与矛盾,不属于“代沟”。“代沟”是因历史的时间间距所导致的差异与矛盾,而不是因社会现实因素所导致的差异与矛盾。另一方面,“代沟”虽然是一种常见的历史与文化现象,但“代沟”的产生与出现并不是一种普遍性现象,而是历史发展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现象。所谓不是一种普遍性的历史现象,即是说,不是在历史上的任何时代、任何时期,父代与子代、祖代与孙代之间必然性的产生“代沟”现象,也不是出生在任何前后相继的年代的人群之间必然产生“代沟”现象,不可否认上一代人与下一代人之间,上一个年代的人与下一个年代的人之间,在思想、文化观念上不可能完全一模一样,或多或少总会表现出某些差异,但这种差异还算不上“代沟”,或不应称之为“代沟”。说“代沟”只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现象,是指“代沟”现象只是在某些特定的历史阶段或历史时期表现得较为明显。从时代的维度看,民国前出生的人们与民国后出生的人们之间,“五四”前出生的人们与“五四”后出生的人们之间,新中国诞生前出生的人们与新中国诞生后出生的人们之间的“代沟”现象比较明显;而在民国前出生的人们之间与民国后出生的人们之间,“五四”前出生的人们之间与“五四”后出生的人们之间,新中国诞生前出生的人们之间与新中国诞生后出生的人们之间虽然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性,但这种差异性很少被人们称之为“代沟”。从世系的维度看,“代沟”也不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在农耕社会中,世系意义上的“代沟”并不明显,只是在现代化的都市生活中,“代沟”现象才趋显突出,这一情况可以在家庭结构的变化中得到证明。农耕社会中“四世同堂”,“五世同堂”的大家庭比比皆是,而在现代化的都市社会中,不要说“四世同堂”“五世同堂”的家庭几乎不存在,即使是“三代同堂”的家庭也很难见到。家庭结构状况之所以能成为判别世系上不同代际间的差异程度的参照坐标,这是因为,“多代同堂”的大家庭结构的存在是以各代之间的思想、文化的相互认同为基础与前提的,而在世系代际间在思想、文化上缺乏相互认同,且彼此冲突的情况下,“多代同堂”的大家庭几乎是不可能存在的。从年代的维度看也一样,年代意义上的“代沟”现象也只是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时期才表现为突出与明显,在大多数的历史时期中,上一个十年出生的人与下一个十年中出生的人们之间,在思想与文化观念上并不存在明显的裂缝与鸿沟。

综上所述,“代沟”现象的存在是一种包含着多种语境意义上的存在,各种不同语境意义上的“代沟”现象在表现形式上也不尽相同。但不同语境意义上的“代沟”,就其实质上看也存在着一致的方面:“代沟”表意的是一种由于时间的间隔所产生的代际差异与冲突,这种差异与冲突既表现在思维方式上,也表现在行为方式上,最为突出的表现在思想与文化观念上。

“代沟”的产生无疑与时间的延续与流逝,与社会不同人群间存在的时间的间隔距离有着一定的联系或关系,不是社会人群中的任何差异、分歧、冲突都能称之为“代沟”,“代沟”之所以谓之“代沟”,无疑在于它与时代、世系、年代等时间性概念有着一定的关联,这是一个无需多加申述的原因与事实。但时间只是历史现象的存在方式,历史的内容并不完全由它的存在方式所决定。因此,对“代沟”现象生成原因的阐释既不能撇开时间的向度,也不能局限于时间的向度。并不是所有在历史中流逝的时间都会必然地导致“代沟”现象的产生,更不是“代沟”的深浅一定与历史流逝的时间距离形成比例性关系,“代沟”的生成与出现只是社会历史演进过程中的某些特殊时期所呈现出来的特殊现象,并非具有普遍性。在中世纪的欧洲与封建时代的中国,若干代人生活在同一个家庭而能够和谐共处的现象,也曾是一个不争的经验性事实。

那么,在人类社会历史演进的历史长河中,为什么在某些历史时代“代沟”问题会显得异常突出?真正导致“代沟”产生的主要与决定性的原因是什么呢?如下的历史现象也许能给我们提供一个合理性的解释或答案。首先,在人类社会历史演进的过程中,当社会历史的运行属于同质状态,社会结构处于相对稳定,社会变化节奏处于停滞或相对缓慢的情况下,人们也相应较少地感受到“代沟”问题的困扰。而在社会变化节奏较快、社会结构变动较为剧烈的情况下,人们相应地对“代沟”问题的感受与反映也较为敏感与强烈。其二,当社会结构发生重大转型,社会历史发生重大转折,尤其是在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关键性的时间节点的前后,“代沟”问题也愈显突出。“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及其时间节点,之所以受到人们的特别关注与强调,不仅在于它们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不同历史阶段的区分节点与界碑,同时也是人们的思想文化观念形成新旧“代差”的节点与界碑。一般来说,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每一次重大历史事件的出现,都会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与文化观念产生冲击,并使人们在思想文化观念上获得一定程度上的解放。上述情况表明,“代沟”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其生成的原因与根据是深藏于社会历史本身之中的,“代沟”的存在是一种有根的存在。具体地说,“代沟”的生成与存在是由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经济、政治的发展与变动引起与生发出的,“其中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到底是决定性的。”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

9

6、695页。没有社会经济与政治生活的发展与变动,从归根到底的意义上看,没有“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的发展与变化,②也就没有人们在思想与文化上的“代沟”在生成与存在,思想与文化观念上的“代沟”现象不过是社会经济、政治,尤其是人们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发展与变动的反映。 “代沟”的生成与存在不仅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环境的发展与变动,同社会历史演进的阶段性有着极其重要的因果关系,也与外部世界思想文化观念的作用与影响有着不可忽视的关系。当人们的生活还受限于相对封闭的地域与相对独立的共同体的束缚,缺乏与外部世界的普遍联系与交往,没有或较少受到外部世界思想文化观念的影响与冲击的情况下,“代沟”现象通常是不明显与不突出的,人们遭受因“代沟”所引起的文化与情感上的撕裂痛苦与创伤相对较轻。相反,当人们的生活与外部世界联系程度不断加深时,随着人们的社会交往范围的扩大与普遍化,人们的思想文化观念受外部的思想文化观念的影响与冲击的程度也在增大,不同年龄段的人们之间,在思想文化观念上的“代沟”现象也愈明显与突出。越是处于孤立和封闭的地域与共同体内的不同年龄段的人们之间,所遭受的文化“代沟”的情感撕裂与创伤愈小,越是与外部世界联系密切与交往普遍的共同体的不同年龄段的人们之间,“代沟”问题也愈显严重与突出。在孤立与封闭的社会条件与环境中生活的人们,由于社会生活条件与环境的相对固化,也较少地受到外部世界的思想文化观念的作用与影响,不仅上一代与下一代之间能够保持着相似的思想文化观念认同,甚至在若干代人之间也较少显现思想文化观念上的相互冲突与阻隔。某些处于封闭与孤立状态的民族与部落,之所以能在历史上长久性地保持着风俗习惯,文化观念上的“原生态”,没有因文化“代沟”的冲击而致使文化传统断裂与破坏,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他们处于封闭与独立的条件和环境下。从人类社会的历史上看,一个国家与民族在文化“代沟”问题突出的时代,既是社会开放与交往普遍化程度提高的时代,也是受外部思想文化影响与作用增强的时代,在一个高度开放与普遍交往的条件与环境中,“代沟”不仅以“时代”、“世系”、“年代”的形式表现出来,甚至还以“年沟”的形式表现出来。社会开放与社会交往的程度对“代沟”的生成与存在的影响和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代沟”的深浅与人们的社会联系与交往的密切程度成正比关系,这几乎是一种不争的能够重复显现的经验性事实。

“代沟”作为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特定历史时期所凸显出来的特殊历史现象,虽然不是在社会历史发展的一切时段内都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与焦点,“代沟”对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与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与冲击,也远没有人们在经济利益上的鸿沟与社会阶级间的鸿沟那样显著与巨大。但我们并不能因此无视“代沟”的存在与影响。正确地认识与合理的评价“代沟”现象的作用与影响,无论是对于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还是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来说,都有不可忽视的价值与意义。

在对待“代沟”的问题上,不少人通常对“代沟”现象诉诸消极、负面性评价,有时甚至表现出深深的担忧与恐惧。尤其是对于社会中年龄较大的人群群体来说,“代沟”问题常常使他们陷入困惑、苦恼与心理上的纠结,有时还会表现为一种心灵上的无奈与无助,情感上的矛盾与撕裂。有人为自己的子女或子孙的不听话极为苦恼,对自己意愿的悖逆视之为不孝与不肖。也有人对青年一代的不尊传统,不守规矩,不依旧俗,不循常理,喜欢标新立异,追逐时尚、时髦的新潮思想与新派作法,常常表现出不习惯与不适应,不理解与不认同。在有的人的思维认知中,对已有传统的悖离,意味的是世风日下,对旧的道德观念的叛逆,意味的是道德的滑坡。有的人甚至将年轻一代的新潮思想视之为思想上的荒诞不经,新派的作法视之为行为上的放荡不羁。不少人在心灵与情感上常常陷入一种深深的困惑与矛盾之中,一方面,他们在情感上喜欢自己的子女与子孙,希望彼此之间建立一种亲密的关系;另一方面,又常常为自己与子女与子孙之间的思想分歧、观念冲突,为子女与子孙的逆反心理和叛逆的行为所苦恼与失望。一方面,他们喜爱年轻一代的朝气与活力,希望自己被年轻一代所理解与接受;另一方面,又对年轻一代的离经叛道的思想与行为感到不习惯与不适应。尽管社会中的大多数人都认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的道理,相信自己的后代会胜过或超过自己,持一代不如一代,将年轻一代称之为所谓“垮掉的一代”、“堕落的一代”的观点的人只是少数,但对“代沟”现象赋予积极与肯定性评价的却不多见。 不可否认,“代沟”的生成与存在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也和其他一切社会历史现象的生成与存在一样,它带给人们的并不全是礼物,它的作用与影响同样具有矛盾性或两面性,既有积极的意义,也有不可忽视的消极意义。首先,“代沟”的生成与存在,不可避免地会因不同社会人群群体之间存在思想文化观念的分歧与差异,而影响甚至阻碍人们之间的交往与交流,导致不同代的人群之间形成一定程度的距离感与疏离感,增加不同人群之间在认知沟通与情感交流上的障碍与困难。而不同人群之间在心理与情感上的距离感与疏离感、交流与沟通的障碍与困难的生成与存在,无论是对年长的群体来说,还是对年轻的群体来说,都是一种不幸与痛苦。其次,“代沟”的生成与存在,有时还会引起人们在文化、道德、价值观念选择上的茫然与阵痛,这种茫然与阵痛甚至还有可能表现为文化与道德危机。尤其是在社会历史发生剧烈变化与出现重大转折的年代里,当“代沟”的裂缝日益扩大时,不同代的人群之间在精神与情感上相互撕扯也愈加剧烈,人们对文化、道德、价值的判断坐标与评价尺度也愈加混乱与模糊。第三,“代沟”的生成与存在,也会引起社会中不同代的人群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使社会矛盾与冲突更加复杂化。这种因“代沟”引起的矛盾与冲突虽然不是社会矛盾与冲突的主线,对人们的社会生活秩序不会造成根本性的威胁,但它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和谐性造成的影响却是不应忽视与低估的。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社会中许多家庭的不和,人们社会交往中某些纠纷与冲突,其实是由“代沟”引起的思想文化观念的分歧、差异所导致的。

然而,在“代沟”现象的认识与评价的问题上,一个更不应否认与需要强调的方面是:“代沟”的生成与存在具有极其重大的正面性与肯定性的价值和意义。其一,“代沟”现象的生成与存在。一方面,它是社会历史发展变化的必然结果,如上所述,没有社会历史本身的矛盾与冲突、发展与变化,也就不可能有“代沟”的生成与存在;另一方面,“代沟”现象作为社会历史的矛盾与冲突、发展与变化在思想文化上的表现,为我们考察社会历史,把握社会历史变化的脉搏提供了一条重要的索要与一个参照坐标。“代沟”的实际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视作是社会历史本身发展变化的晴雨表,反映与折射的是社会历史变化的节奏与幅度。一个没有“代沟”的社会,一定是发展缓慢,甚至是停滞的社会,一种没有文化裂缝的历史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历史,充其量只能视作是纯粹的物理时间的均匀流逝。从一定的意义上看,“代沟”反映的是一种社会历史的变化,表征的是社会历史的变化与进步。因此,对“代沟”的考察,也为人们去把握与审视社会历史的变化与发展,提供了一个逆向性的衡量尺度与参照坐标。其二,“代沟”的生成与更替也为社会历史的发展与进步提供了活力与动力。“代沟”的生成虽然是社会历史发展与变化在人们思想观念上的反映,“代沟”生成的基础是人们的实践与人们的现实生活的变化与发展,归根到底看是社会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变化与发展的结果。首先应从人们的社会实践与人们的现实生活的发展,从社会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的历史演进去解释“代沟”的生成,这是唯物主义历史观应坚持与强调的一条基本原则。但在另一方面,人们在思想文化观念的变化与发展对人们的社会实践与现实生活也具有不可忽视的反作用。社会中不同代的人群之间的思想文化观念之间的冲突与碰撞,或直接或间接的促进着社会的思想文化观念的扬弃与新的思想文化观念的生成。而新的思想文化观念的生成反转过来也会为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提供新的活力。人类社会的历史在矛盾与冲突中为自己开辟前进与进步方向,没有新旧思想文化观念之间的冲突与碰撞就不可能有传统的思想文化观念的扬弃,也不可能有新思想文化观念的生成。当然,“代沟”的“代”作为一个社会历史时间概念,“代沟”的“沟”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它的存在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不断更替与重复出现的,只要社会历史的发展不停下自己的脚步,不同年代出生的人之间在思想文化观念上的代差在逻辑上是永远存在的。在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上,老的一代的思想文化观念终将要被新的一代的思想文化观念所取代,这是必然的,但这不意味着“代沟”历史的终结与消失,因为新一代人的思想文化观念一旦在社会思想文化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也会逐渐转化与固化为一种新的思想文化观念传统,随着社会历史的变化与发展,又会与更新的一代之间生成新的思想文化观念上的“代沟”,这是一个形式上不断重复出现,内容上却在不断更新的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代沟”是社会历史的“年轮”,社会历史的“地层”,正是随着这种“年轮”的增加与“地层”的堆积,社会历史实现着自己螺旋式的“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的上升与发展的。

辩证地看待历史的“代沟”问题,正确地认识与评价历史中的“代沟”现象,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首先,它有助于我们在分析与评价具体社会历史现象时避免出现价值错位与颠倒的误评与误判。例如,人们对时下的“80后”、“90后”所表现出来的观念与行为上的,追求个性自我、喜欢标新立异、爱时尚、赶时髦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是应给予肯定,还是给予否定,给予鼓励,还是进行指责,许多人给予的是后者,而不是前者。然而应该看到,追求个性自我、喜欢标新立异、爱时尚、赶时髦,从主要方面看,不仅是有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的,也是有利于促进思想文化观念的更新与进步的。倘若一个社会缺乏标新立异、追逐时尚与时髦的风气,社会就会陷入墨守成规,失去创新的活力与活水。再例如,时下的人们对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四世同堂”、“五世同堂”的家庭结构与生活很是留恋与向往,对当下的城市生活中的三口之家与“丁克一族”很是担忧;对艺术上的所谓“原生态”很是着谜,甚至是如醉如痴。然而,人们似乎是忽视了一个根本性的事实,“四世同堂”、“五世同堂”也好,艺术的“原生态”也好,只有在一种农耕社会中,在一种封闭、孤立、发展缓慢与停滞的条件与环境中才能存在。应该真正感到担心与忧伤的,不是“四世同堂”、“五世同堂”家庭的解体与消失,而是今天的人们仍然是唱着“原生态”的古老民谣。古老的“四世同堂”、“五世同堂”的家庭结构,天赖之音的“原生态”艺术或许具有某种审美价值,但不具有历史进步的意韵。

第二,它也有助于人们思想文化观念的交流与沟通,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建构。“代沟”的生成与存在,不仅有其必然性,也具有进步的价值与意义,正确地认识与把握到这种必然性与价值,既能弱化与消除老一代对年轻一代的担忧,避免其思想文化观念上的固化与僵化,也有助于年轻一代对长辈的思想文化观念的理解与包容,从而最大限度的化解不同代的人群之间因思想文化观念上的差异而形成的矛盾与冲突,达致不同代的人群之间的和谐共处。我们不能企望消除因“代沟”引起的情感撕裂与阵痛,但主动、自觉地引导不同人群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包容,是可以减轻阵痛的。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