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社会学习理论视角下的自闭症儿童矫治分析

社会学习理论视角下的自闭症儿童矫治分析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27 00:06:34
社会学习理论视角下的自闭症儿童矫治分析
时间:2023-08-27 00:06:34     小编:

【摘 要】文章针对兰州市Y儿童发展中心的中班6名自闭症儿童,从社会工作的社会学习理论的视角浅析自闭症儿童在模仿、观察和强化中遇到的问题。在助教过程中,大多采用结构化教学和感觉统合训练方法,强化了这6名自闭症儿童的上课秩序和生活自理能力。但是在语言和社会交往上目前没有得到正面的回馈。在此过程中笔者发现,自闭症儿童间互动能力弱化,和家长缺少课程的共同体验,这都是影响自闭症儿童康复的因素。笔者认为加强儿童模仿、行为强化以及家长和机构之间合作细化都有助于自闭症儿童康复。

【关键词】自闭症儿童;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工作

一、自闭症儿童与社会学习理论

(一)自闭症儿童的界定

自闭症(Autism)又称孤独症,被归类为一种由于神经系统失调导致的发育障碍,不能进行正常的语言表达和社交活动,常做一些刻板和重复性的动作和行为。对自闭症儿童的界定,基于社会交往损伤,语言能力不足和刻板行为三方面,且限定出现上述症状的年龄为三岁前。

自2005年开始,自闭症患者被列入中国残疾人目录。《中国残疾儿童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中的数据显示自闭症在儿童中的发病率是千分之一左右。自闭症不再是罕见疾病,正成为严重影响儿童健康最常见的疾病。患自闭症的孩子,智力异常,其中70%左右的孤独症儿童智力落后,但这些儿童可能在某些方面具有较强能力,20%智力在正常范围,约10%智力超常。

(二)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其应用于自闭症儿童矫治的可行性讨论

社会学习理论也称模仿学习理论,最早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他认为儿童的社会行为是在观察学习或模仿中获得的,学习的基础就是人与环境的互动,儿童通过互动来学习各种行为模式。具体来说,儿童与其周围的人产生互动,模仿他人的行为方式,学习与他人交往和应对压力,经过长时间的互动,儿童可能变得对特定的人或情境产生特定的反应,但这种反应有可能是恰当的,也有可能是不恰当的。要让儿童与各种不同的情境产生互动,并在此过程中让儿童学习恰当的反应。最后通过刺激强化来巩固儿童即成的恰当行为。

社会学习理论对于自闭症儿童矫治的可行性在于:儿童的行为是与环境互动产生的结果,自闭症儿童不恰当的行为是其与环境互动过程中做出的不恰当的反应。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改变自闭症儿童周围的环境,使儿童模仿恰当的行为与反正模式,正确与他人互动。

二、自闭症儿童的集体课活动分析

(一)Y儿童发展中心中班自闭症儿童的基本情况

Y儿童发展中心中班共有6名自闭症儿童,平均年龄为6岁。全托有3人,日托3人。儿童A,8岁,自机构成立以来就在此学习,模仿能力较强,数字识记多,精细动作课表现优秀。儿童B,3岁,刚来机构不久,站立行走能力弱,总喜欢爬在地上,伴随语言障碍。儿童C,4岁,是试管婴儿,父母曾带他去北京矫治,稍微好转之后送往机构,不爱大运动,喜欢音乐课,伴随语言障碍。儿童D,5岁,画画能力稍好,伴随语言障碍且有轻微暴力倾向。儿童E,6岁,从不开口说话,上课没有秩序,什么都往嘴里塞,但跳蹦床最棒。儿童F,10岁,班里年龄最大,自闭程度最严重,不会说话,没有参与活动的意识,突出表现为爱撕纸,撕衣服,伴随严重智力发育迟缓。

(二)Y儿童发展中心的集体课活动方法

感觉统合训练是每日中班儿童的必修课。每节课40分钟,分为个训课和集体课两种形式。个训课就是一名专业老师一对一辅导一名儿童,弥补在集体课中儿童缺失的方面。集体课就是中班儿童集体上课,由一名专业老师授课和几名志愿者辅课。欣雨星机构在感统训练上针对中班儿童的前庭功能失调、感知觉障碍、本体感觉异常,以游戏的方式,运用多种器材辅助教学,协调心理、大脑、躯体三者的关系。器械包括滑板、旋转抱筒、平衡木、蹦床、滑梯、弹力球、篮球、跑步机、呼啦圈等等。每个儿童的每样器材的运动时间以十分钟左右为宜,每节课三到四种器材辅助。游戏课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吹泡泡、向上够天空、丢沙包、两人三足、保龄球、抓尾巴、打地鼠等等,既增强了与老师、小伙伴之间的互动,对于协调自身动作也有提升作用。

三、社会学习理论的应用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核心是观察学习,强调观察学习在人的行为获得中的作用,重视榜样的力量。这6名自闭症儿童的在机构的学习过程贯穿了观察学习的四个阶段:第一,注意过程。自闭儿童的心理特征、老师榜样的活动特征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都决定了观察学习的程度。尤其是机构里儿童和老师的亲密关系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的前提。但是,家庭教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由于忙碌的工作,无暇参与课程互动,把孩子康复的希望全都寄托于机构,反而不利于孩子回家之后的强化训练。第二,保持过程。第三,复制过程。保持和复制过程一气呵成,儿童模仿老师的榜样行为,并转化成动作展现出来。第四,动机过程。榜样有替代性的强化作用,当老师表扬肯定了某个儿童的正确行为,别的小朋友也会下意识地去模仿正确的行为。

四、反思

(一)矫治效果分析

这6名中班自闭症儿童的自我意识(上课点名的反应)、上课秩序(尽量保持良好站姿、坐姿)、自理能力(课间喝水、入厕、洗手、吃饭)、运动课(锻炼肢体协调能力)等强化巩固的效果较好。而社会交往、发声表达取得效果比较困难。

(二)矫治中发现的问题

第一,这6名中班自闭症儿童中绝大部分的精细动作模仿能力差,精细课只有儿童A能顺利完成。第二,这6名中班自闭症儿童在进行感觉统合训练时,由于自闭严重程度不同,在进行游戏课时面对着众多游戏设施,在活动中大部分是自己完成一项任务,缺乏与他人的互动。第三,训练难以兼顾各个程度的儿童,有的儿童平衡感好,能很轻松地跨越滑板,玩旋转抱筒;有的协调能力差,不敢上平衡木,不愿跳蹦床。过一段时间就会对器材产生厌倦情绪,根据自己的喜好只玩一种或某几种器材。第四,虽然机构开展单独的家长课和家长培训,但是并没有使家长真正和儿童能共同参与某节课的活动。

(三)建议

第一,建议延长一对一授课的时间,针对性的训练儿童的精细动作,教师反复演示,儿童反复模仿,用零食奖励来强化儿童的动作。第二,在进行小组活动的时候,要多进行一些有助于增加儿童之间互动的游戏环节,比如两人三足,皮球互传等等,通过小组比赛的形式让他们感受到小组协作的成就感。第三,感觉统合的训练过程对于自闭症儿童来说就是游戏,在训练的过程中伴随着游戏的欢乐体验,他们的积极参与是课程成功的关键,所以要首先关注他们的兴趣点。通过对环境的改变和安排活动项目给予儿童适当的回应和刺激,形成良性循环。第四,机构与家长之间的合作要更加细化,家长应当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儿童的课程中来,把家长培训课和家长会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互动的实践中,和孩子共同成长。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