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皇帝、盐商和文人――扬州历史的“朋友圈”

皇帝、盐商和文人――扬州历史的“朋友圈”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08-13 03:35:46
皇帝、盐商和文人――扬州历史的“朋友圈”
时间:2022-08-13 03:35:46     小编:

盐当然是咸的。但是,当一家杂志的封面报道说“四川人是天下的盐”时,就不简单是说产盐的自贡、川菜口味比较重,它说的是更深的东西:四川人的生活,是有滋味的。因此,在中国文化中,盐从来就不简单是一种调味品。它不但进入生活,还渗入了文化当中。

相传公元前678年,晋灭小诸侯国贾,贾国大夫贾南屏率部逃到古郧邑(今江苏扬州一带)。有一位渔夫,从海边取到两只不知名的“蛋”,当宝贝献给古郧邑的国王(实际上相当于酋长),国王不认识,满朝文武也说不出名堂。国王只得叫人用篮子盛了挂在大殿屋梁上,以便让认识者来辨认。一次,厨师煮了一碗面条由此经过送给国王。国王吃了,感觉味道特别好,第二天还在想念这种味道,喊厨师再煮一碗。可是,任凭厨师如何努力,再也煮不出这样的味道了。一怒之下,国王连杀三名厨师。有位大臣对国王说:“有位贾大夫,听说博学多才,不如喊他来看看?”应召而来的贾大夫沿着第一位厨师走过的路线来查看,发现了大殿梁上挂着的那个篮子,问是何物,被告知是两个不知名的蛋。贾大夫叫人取下那两只蛋,发现蛋已经溶乳,用手沾了一点,放在舌头上一尝,心中立即明白了。于是他就叫厨师煮了一碗面条,并悄悄往里面滴了几滴蛋溶化的液体。国王吃了,大呼满意:“就是这个味!”贾大夫告诉大家:“这不是蛋,是盐块,食物加了盐就会有特别的味道。”从此,扬州一带的百姓才逐渐知道了食盐的用途,并逐渐发展到用海水来煮盐。

这是扬州一带的传说,完全不具备可信度。“贾”大夫,这个姓本身就告诉我们这故事可能是假的。另外,贾大夫既然是从内地逃亡海边,他又是如何获得有关海盐的知识?这在逻辑上是一个问题,但逻辑在此并不重要。这个传说告诉我们的,其实是盐的起源,也就是初民发现盐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这样几个元素:生活(煮面和味道),权力(国王),杀戮(三名厨师)。在漫长的盐业历史上,这三个元素一直是核心。

这个传说,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变种,还有一个隋炀帝的版本。某一天,皇宫里的御厨们被隋炀帝喊过来训话,隋炀帝作为一名吃货,已经厌倦了各种山珍海味。他问大厨们:“世间到底什么东西最好吃?”大厨们知道这问题很难回答,都面面相觑,保持沉默。一位平素最少言寡语的詹姓厨师上前禀告说:“微臣以为,世上最好吃的东西,乃是盐。”这个答案在隋炀帝看来,完全是扯淡,盐每天都吃一点,有什么特别的?这简直是调戏寡人嘛,不出后人所料,隋炀帝斩杀了詹厨师。从此,厨师们都不再敢开口谈盐,也不敢在菜中放盐,以免引祸上身。无盐的菜肴令隋炀帝每日食而无味,他终于明白,詹大厨原来不经意间说出了一个真理,后悔不迭的隋炀帝下令为詹大厨平反,并追封为“詹王”。在今天,湖北和四川等地的有些地方,仍有祭奠詹王的传统,他被视为厨师的祖师爷。

这个故事的要点,在于非常朴素地道出了盐的本质,看似平淡无奇,但却是最关键之物。在另外的版本中,最后认错反省的皇帝变成了唐太宗,以显示其贤能。但是,若论对盐业的贡献,隋炀帝其实远胜唐太宗,因为他下令开掘了大运河。中国的历史教科书,对隋炀帝开挖大运河,多半是持批判态度,称其劳民伤财,只为自己贪玩淫乐,沉重的负担成为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但是,从经济地理的角度来观察,大运河连接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等中国最重要的河流,形成了一个运河经济带,这对整个中国北方偏东一代的经济结构和布局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扬州为中心的江苏沿海一带,是中国海盐的重要产地,而大运河的开通,则为海盐向北方运输开辟了最重要的水上通道,大运河把扬州本来就有的运盐的运河连接起来,成就了扬州的繁华。

隋唐一代,得益于大运河,扬州的盐商群体迅速崛起。白居易有一首《盐商妇》,可以让我们从侧面来了解一下当时扬州盐商的生活。诗云:

盐商妇,多金帛,不事田农与蚕绩;

南北东西不失家,风水为乡船作宅。

本是扬州小家女,嫁得西江大商客。

绿鬟富去金钗多,皓腕肥来银钏窄。

前呼苍头后叱婢,问尔因何得如此?

婿作盐商十五年,不属州县属天子。

每年盐利入官时,少入官家多入私。

官家利薄私家厚,盐铁尚书远不如。

何况江头鱼米贱,红脍黄橙香稻饭;

饱食浓妆倚舵楼,两朵红腮花欲绽。

盐商妇,有幸嫁盐商;

终朝美饭食,终岁好衣裳。

好衣美食有来处,亦须惭愧桑弘羊。

桑弘羊,死已久,不独汉时今亦有。

白居易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普通的扬州女子嫁给了外地(西江)盐商后生活的巨变。诗中也流露出对盐商的不满,指责“每年盐利入官时,少入官家多入私”。白居易是诗人也是官员,他从政府财政收入受损的角度看问题,对盐商羡慕嫉妒恨可以理解,但是从市场的角度看,盐商群体的崛起,正是扬州繁华的原因,他们的购买力那么强,吸引扬州美女也就可以理解了。白居易的好友刘禹锡也写过一首和盐商有关的诗,《夜闻商人船中筝》:“大船高帆一百尺,新声促柱十三弦。扬州市里商人女,来占江西名曰天。”坐在大船上,弹琴说爱,扬州女孩嫁给江西来的盐商,日子过得真是不错。

在唐代,随着盐商们获得的利润越来越丰厚,他们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影响越来越大。盐商的生活铺张豪华、奢侈矜贵,超过米商、木材商等,成为新的特殊阶层。他们已经成为影响封建王朝政治、经济方面的重要力量。而且,由于盐商子承父业的“世袭”比较普遍,他们的子弟在巨大经济后盾的支持下开始转而向政治方向进军,挤入仕途的盐商子弟大有人在。唐朝末年有两个盐贩子特别值得一提,那便是黄巢和王仙芝,唐末农民起义的领袖。黄巢出身盐商世家,但他本人开始对贩盐并不感冒,直到科举失利,才正式开始贩盐。盐贩子黄巢,其雄厚的经济实力恐怕也是农民起义声势迅速发展的原因,他们直接导致了唐朝的灭亡。 二

由于封建时代王朝更替频繁,农民战争不断,作为盐业中心的扬州也屡遭劫难,特别是明末清初,以扬州为中心的两淮盐区战乱频繁,满目苍夷,市容萧条,人口锐减,盐商破产逃散,尤其受到“扬州十日”的致命重创,扬州盐业经济顿时衰落了。但是,不管谁当皇帝,坐稳了位置,必然要依赖盐业税收,清朝沿用明朝盐业管理办法,并没有制度创新,一旦社会稳定下来,在王朝盐业制度中得到巨大发展的扬州就又靠盐繁荣起来。康熙多次南巡,而乾隆六下江南,他们都会视察两淮盐务,在扬州逗留,他们居住的行宫,比如天宁寺和两淮巡盐御史衙门等,也被扬州当地百姓成为“皇宫”。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从康熙四十二年(1703)起与其妻兄李煦轮流担任两淮巡盐御史。曹寅的母亲,是康熙的保姆(另有一说是奶妈),曹寅自己也曾做过康熙的伴读和御前侍卫,与康熙关系非同一般,而一生两任织造,四视淮盐,任内连续四次承办康熙南巡接驾大典,其家族和财富实力可见一斑,这正是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基本背景。甚至有红学家考证指出,书中林黛玉的父亲、贾宝玉的姑父林如海,其原型人物就是李煦。《红楼梦》中多次出现“闻得今岁盐政点的是林如海”、“林如海今钦点为巡盐御史”这样的句子,并称林黛玉是扬州来的“盐课林老爷的小姐”。另外,《红楼梦》中还有多个人物、多条线索与扬州盐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更本质的联系是,《红楼梦》中贵族的奢华生活,在江南除了和盐业有关的官商,又到哪里去体验?

富人比阔兴建园林,客观上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事实上,康熙时期曹寅就办了“扬州诗局”,按照康熙的要求校刻《全唐诗》,共900卷、9000多页,收录唐五代诗作近5万首。到了乾隆时期,扬州的盐商纷纷开始附庸风雅起来,艺术对他们来说,成了一种消费。诗人袁枚曾在他的诗中歌颂当时的大盐商马氏兄弟:“山馆玲珑水石清,邗江此处最知名。横陈图史常千架,供养文人过一生。客散兰亭碑尚在,草荒金谷鸟空鸣。我来难忍风前泪,曾识当年顾阿英。”盐商房子多,收藏书籍,相当于私人图书馆,他们甚至把文人供养起来,和自己聊天,文人逐渐成了职业艺术家,而盐商们的艺术修养也得以提高。

袁枚所说的马氏兄弟,是指马曰g、马曰璐,他们既有广博的学识,又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不仅富于藏书,建有藏书楼,而且精于刻书,雕工精、版式美,人称“马版”。不少诗人、学者既是小玲珑山馆的座上宾,又是藏书楼的老读者,利用马氏的丰富藏书,完成了自己的学术著作。当时的两淮盐运使卢见曾,他是纪晓岚的亲戚,号雅雨山人,很风雅,经常向马氏借书。这种文人圈子,涵盖了商界和政界,可见当时艺术风气的繁盛。

后来,扬州的盐商还资助了不少著名的徽籍和扬州本地的通人硕儒,如戴震、江藩、焦循、汪中、阮元、段玉裁父子、洪亮吉等等,对扬州学派的形成居功至伟。可以说,扬州学派的重要人物几乎都与扬州盐商有着密切和非同一般的关系。比如,戴震出身于徽州盐商家庭,曾在扬州就学于徽州盐商创办的梅花书园;阮元则是总商江春的甥孙,江氏三代都是扬州的大盐商。阮元继承戴学,致力于金石学研究,其著作《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所需的各类拓本560件,除部分取自友人所集外,大部分源自扬州盐商的收藏。因为扬州盐商的促进和推动,最终使乾隆、嘉庆时期成为中国传统学术文化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不仅官方史学繁荣鼎盛,私家历史考据也精深广博,在编篡史书、理论阐发、历史考据、文献整理等方面皆超越前代。

这种盐商、文人和官方的互动,对文化有一种良性的促进。康熙和乾隆,对以扬州为中心的江南别有用情,使江南成为超越地理的文化存在。所谓的江南才子,其实是和优越的物质生活分不开的。封建社会,社会精英分子往往来自官员和乡绅阶层,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没有机会读书,而以扬州盐商为代表的商人群体的崛起,无疑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他们不仅培育了江南才子,而且对商业精神的推崇(比如诚信),也为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但是非常可惜的是,这种商业精神最多只发展到萌芽状态,由于封建王朝本身的更迭规律,盐商也随之兴衰,这个群体曾让社会面貌为之一新,但对催生中国的社会转型终究作用有限。

盐商的崛起当然离不开权力的庇护,但和权力过于接近,往往也使其失去对自己命运的控制。乾隆三十三年(1768),新任盐政尤拔世查账,发现在他之前的二十年里,历年两淮盐运严重亏空,他的前任们私发、超发盐引,从中克扣、提留引银竟达一千多万两。乾隆大怒,下旨按律治罪。据《清朝野史大观》记载,由东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刘统勋审案,刘将此事告诉刑部右侍郎王昶,想与其同审,王昶将此事告诉了纪晓岚。纪晓岚万分着急,因为曾任两淮盐运使的卢见曾与纪晓岚有亲戚关系,纪晓岚心想,一旦卢见曾被查出必殃及儿女,弄不好自己也受连累,怎么通知他呢?聪明的纪晓岚想出一个点子,寄去一封信,信封里有一包茶,一包盐,信封上没有一字。卢见曾不解,嘴里便说着:茶,盐……查盐,突然醒悟,立即将家产全部转移,等到朝廷来查家产,查不出财宝。乾隆得知消息,断定必有内鬼,后来得知原来是纪晓岚干的,虽有不悦,但又钦佩纪晓岚才智过人,于是将他从轻处罚,贬往乌鲁木齐。

此事来源自野史,或许不可信,故事的主旨其实是标榜纪大人的聪明才智。但我们以今人的眼光可以看出,在乾隆时期,盐商的朋友圈范围广到何种程度。乾隆得知纪晓岚泄密而从轻处罚,多半是文人们美好的愿望,以为皇帝可以和才子做朋友,但这也多少反映出,在这个“朋友圈”中,乾隆也心知肚明,自己也从盐商那里得到很多好处,又怎能完全较真?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