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机电专业课程有效衔接之研究

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机电专业课程有效衔接之研究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2-01 02:57:29
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机电专业课程有效衔接之研究
时间:2023-02-01 02:57:29     小编:

摘要: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改革,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已有了一定的发展,衔接的形式多样,但是衔接的核心内容――课程的衔接,还要进一步研究。本文分析了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必要性及专业课程衔接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中高职教育衔接机电专业课程的模块化设置。

关键词:中职教育 高职教育 机电专业 课程衔接

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现阶段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有以下几种: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3+3”分段培养;中职学校与应用型本科教育“3+4”分段培养;高职院校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3+2”分段培养;高职院校与应用型本科的联合培养。纵观我国30多年的职业教育,无论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模式如何,操作方式如何,最后都要归结到课程的衔接,探求符合我国国情的中高职教育方式,尤其是课程体系的衔接是非常必要的。

1 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历史发展

在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各行各业都急需大量的劳动者和技术人才,教育也需要重建和发展。那时的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主要为国家经济复苏的需要培养技术人才。在那一特定的阶段中,初中的大部分优秀毕业生都选择不上高中而是直接升入中专,进行职业培训,毕业后直接就业。

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中等职业技术人才的供需出现了不平衡,社会对技术人才有了更高的需求,中等职业技术人才无法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加上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普及,高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相比于中职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更受到考生和家长的青睐,由此导致中职院校的招生人数不断减少,学生的质量不断的下降。为了缓和这一矛盾,增强中职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要求,部分高职院校同中职院校展开合作,开办“三二分段”教育。可以说,中高职的有效衔接,既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顺应了学生、家长的需求。[1]这就为中职教育向高层次的教育发展提供了可能。

现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形成相当规模,各种中高职的衔接模式并存,主要有:五年一贯式、3+2模式、对口招生等等。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终身教育理念深入人心,中职生升高职的比例还有待提高。

2 我国中、高职教育课程有效衔接研究的必要性

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发展不应该是中职与高职两个系统的简单连接,而应该是两个系统在培养目标、专业、课程、教学等多方面兼容对接。笔者曾在中职学校任教几年,后来来到高职院校,通过其亲身体会和文献研究发现中高职的衔接还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解决。

2.1 培养目标不衔接 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对于人才培养的出发点既有相同之处又有着不同之处。相同之处在于二者所培养的都是技术应用型的人才,都是要服务于社会主义发展建设第一线的。不同之处在于中职教育培养的人才主要服务于生产、服务行业,即操作人员或者是初级的管理人才,而高职教育培养的则是社会急需的高技能型人才。由于二者之间培养目标存在的差异,这就要求中职院校与高职院校要共同探索职业技术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扩大学习者的自主选择权,形成多种方式、多次选择的衔接机制和衔接路径,为学生接受不同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样化入学形式,满足中职教育、学生、高职教育三方的利益诉求。

2.3 招生制度制约 我国高职院校以招收普通高中学生为主,对口升学招生指标限定在5%以内,这样的政策导致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接受高职教育的机会很少。也使得在高职的同一专业同一个班内,既有对口招生的中职生源,也有普通高中的生源。他们在前三年中学的知识有很大差别。这也使得高职的课程设置出现困难。所以应该改革招生政策,使中职学生既可以选择就业,也可以升入高职高专学习,更多的中职毕业生可以升入高职继续学习,才能建立中职与高职的衔接的有效路径。[4]

2.4 机电专业课程衔接的现状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科学,是由近年来蓬勃发展的微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机械工程和电力电子技术相互渗透而成的一门学科,是在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应用技术。[5]支撑此专业的课程主要有:机械学、控制论、电工电子、计算机科学等等。

中职机电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要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面向机械加工和机电设备生产第一线,具备从事机电技术必须的理论知识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机电设备、自动化设备和生产线的运行与维护人员。主要职业领域及职业岗位如表1。

高职机电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在中职培养的基础上,按照巩固、扩充和提高原则,全面提高学生的品行素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动手实践能力。具体来说就是要具有较强的机械识图、绘图能力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具有通用机电产品设计和加工工艺的设计能力;具有中级(或高级)电工和机修工的操作维护和维修能力;具有操作普通机床和典型数控机床加工机械零件的中级工的水平和能力;具有较强的机电产品的营销和技术服务、管理能力。 通过对机电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比较,发现高职阶段学生所学专业课的课程内容在中职阶段基本都会或多或少的出现。经过对一些同学的调查,百分之百的学生都学过机械基础或者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机械制图,55.5% 学过工程力学或材料力学,52.26%学过机械制造,56.5%学过金属工艺学,75% 学过电工电子之类的课程,23.5%学过液压与气动,42%学过计算机基础,2.5%学过单片机与可编程控制器,4%学过计算机绘图,6%学过数控机床。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我国中高职教育的衔接效果大打折扣,使得我国中高职教育中课程的衔接变得非常必要,而且非常迫切。

3 我国中、高职教育机电专业课程衔接的具体课程设置

目前,中、高职“五年一贯制”和“三二分段”衔接的学制形式基本都是中职段三年,高职段两年。为了中职和高职两个阶段既能圆满完成各自的任务使命,又能把两个阶段真正的衔接起来,需要统筹考虑这两个阶段的培养目标和职业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要体现在三年、五年的课程体系中。经过对各种衔接方法进行研究,发现模块式课程可以有效避免中、高职机电专业课程设置的重复,也可以较好地解决学生就业岗位与学生条件之间的矛盾。所以中高职的课程衔接可采用模块式课程结构体系。[6]下面介绍具体的课程体系(以天津滨海职业学院机电专业的课程体系为例)。

中、高职衔接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结构可分为:综合素质课、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技术课程、技能训练课程、岗位实训课程五个层次。 如图1所示。

按照中、高职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课程框架结构上设置中、高职课程模块体系的对接,考虑从“专业基础课程模块”、“职业核心课程模块”、“专业技能实训模块”中构建中、高职机电专业一致的课程模块结构,便于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各地各学校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适当增减模块中的一些具体的课程模块,灵活运用。

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要依据对接产业、任务导向、衔接贯通、统筹兼顾、协同开发的原则进行。中高职院校要依据产业发展需求设置中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依据工作任务要求确定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依据学生职业发展途径确定中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推动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相融合,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对接;要突出职业教育类型特点,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将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尊重学生认知特点,整体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上,由于中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不一致,因此中高职院校要跟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和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设置不同的模块组合课程,同时要加大实践课的比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为了避免课程选择的重复,中、高职院校要合作共同开发模式教材,可将模块教材分为基础模块和核心模块,基础模块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核心模块即专业模块则要介绍专业课程的大致情况,增强学生日后学习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4 总结

近些年,职业教育良好的就业前景被越来越多人关注。本文以机电专业为例,对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进行了研究,探讨了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衔接模块构建的理论基础和构建方向以及课程模块结构的设计,探索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衔接机制,将有利于我国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机制的健全,推动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有效衔接贯通,同时也为我国的终身学习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5]张艳红,宁维正.高等职业教育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思路[J].现代企业教育,2008.1(下期).

[6]尹霞.中、高职机电专业课程体系衔接一体化设计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2.11(上期).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