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高校基层团支部功能定位与优化组织结构的可行性研究

高校基层团支部功能定位与优化组织结构的可行性研究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7-06 00:32:41
高校基层团支部功能定位与优化组织结构的可行性研究
时间:2023-07-06 00:32:41     小编:

【摘 要】高校基层团支部建设主要以行政班级为工作单位,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班团不分、团员归属感和角色意识不强的问题,导支基层团支部功能定位模糊。文章通过几个案例的分析,试图探究高校基层团支部定位不清的成因以及通过优化创新组织结构来改变这一现状的可行性。

【关键词】团支部;功能定位;组织结构;支部建设

一、背景

高校共青团是高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青年群众组织,而团支部又是高校共青团的基层组织,与广大团员保持着最直接、最广泛的联系,是团的全部工作的基础和显示终端,处在共青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一线。团支部在广大团员中能否有效发挥其功能作用,直接关系到高校共青团能否正常履行其四项基本职能。

基层团支部与学生会等学生组织目前是高校共青团工作实施的两条线,其中基层团支部主要承担者发展团员、收缴团费、转接团关系、推荐优秀团员入党等团务工作;以及组织青年团员学习理论知识,开展符合青年团员特点的活动,了解和反映团员青年的思想、要求,维护其正当权益等组织、服务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基层团支部存在定位不明确,支部功能缺位等现象。例如,由于高校团支部仍是传统的按新生入学的行政班为建制成立,团支部与班级组织界限模糊,存在功能越位的现象;部分支部功能单一,仅限于完成收缴团费等任务性团务工作;对支部的青年团员缺乏科学有效的理论学习与思想引导。

二、案例介绍

案例一:

某学院团总支开展支部书记座谈会,了解团支部建设与活动开展情况。基新生团支部的团支书康同学发言表示认为自己相当于其所在行政班的副班长角色,是班委干部的一部分;班级所开展的一切活动也是团支部的活动,这些活动都是班委干部共同努力完成;团支部书记在班级中更多的只是一个职位的称呼,团支部和班级没什么区别,团支部的名称是某学院11级1班团支部,团干部主要的工作就是配合班委完成好班级工作,另外就是负责团费收缴等事务性工作。

案例二:

在学校开展的先进团支部评选活动中,某获奖团支部团支书杨同学表示,他们参与评比的活动,是把班里所有的活动,加上党支部带着一起参与的活动全部放在一起进行申报的,只是把大量的班级活动改了个名称,叫团支部活动,只有极少数的团日活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团支部活动,但也是为了完成学校团委的相关工作才开展的。

案例三:

某学院开展基础团校活动,其开幕式的第一个环节是全体团校学员齐唱共青团团歌,但超过80%的同学都不会唱共青团团歌,甚至很多团员也不清楚共青团团歌的名称。其中一名12级新生张同学表示,初中入团时并不明白为什么要入团,所以也没有去了解过共青团团歌是什么,对团章更是没有接触过或者已经忘记了;到大学后只知道只有团员才能入党,没有团支部的概念,只知道班级体和团学组织,参与的活动也都是由班级或者学生会等组织开展。

三、问题分析

(一)团支部在青年团员中形象不清晰

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团支部是以行政班为建制成立这一客观原因,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导致了团支部在行政班中没有独立、具体的形象,在这样的背景下,团支部在青年团员中必然很难有清晰准确的定位,团支部与团干部也就无法够发挥其正常功能。

(二)团干部与班委干部混淆不清,缺乏正规选拔机制

分析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团干部的选拔在往往采取作为班委的组成部分在班委选举中产生,既扮演团支部的相关角色,也扮演着类似于副班长的角色。团干部缺乏正规、明确的选拔任用机制,使其对团干部的工作职能也缺少正确的认识,团支部工作的开展缺失也就不足为奇。

(三)班委会主导地位突出,团支部缺乏独立开展活动的意识与能力

由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高校团支部普遍忽视团支部活动与班集活动的区别,缺乏主动开展团支部活动的意识,没有建立一种通过通过开展相关活动实现加强支部建设与凝聚力的理念。加上团干部的素质参差不齐,团支部在团员中的影响力有限,保证不了团员在活动中的参与率,不具备持续开展团支部活动的能力。相对的是班级活动与学生会等团学组织的活动占据主导地位,特别是由学生会与学生社团等组织开展的活动,已经成为了学生受众面最广的团学活动。

(四)团支部职能发挥不明显,对团员影响力有限

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青年团员在中学期间入的团,由于时间较长,对于很多理论基础知识已经淡忘;而作为思想引领工作的一线组织,基层团支部活动的缺乏,理论学习的缺失,是其影响力较弱的重要原因。

四、解决方案

(一)进一步明确党、团、班的关系

上述案例中的主要问题,其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团支部功能定位不明确,党、团、班关系不清楚。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做到如下改进:

1.制定《基层团支部职责与达标要点》、《班委会工作手册》等制度文件,建立相应的考核指标。以文件的形式明确党支部、团支部与班委会的工作职能和规范标准,并结合配套的考核,培养各组织特别是团支部独立工作的意识与能力。

2.对行政班级学生事务明确权责、合理分工,确保党、团、班三组织各司其职,和谐并进。

3.加强学院层面对党、团、班三组织的调控指导,特别是基层团总支、分团委对团支部建设的引导、监督作用。

(二)规范基层团干部选拔任用方法,完善干部培养体系

1.制定合理可行的团干部选拔办法

(1)明确团支部书记、支委的选举办法;

(2)确定基层团干部任职年限与考核办法;

(3)明确基层团总支、分团委对团干部的审核、监督、管理职责。

2.有意识的强化团干部培养

基层团干部特别是支部书记的业务素质和个人魅力,是影响团支部活力与凝聚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学校、各院系必须重视对团干部的教育培训,建立规范的培育课程体系和考核要求,提高基层团干部的基本素养和共青团业务素质,带动基层支部工作水平的整体提高。

(1)学院团总支、分团委负责制定并实施基层团干部培养方案;

(2)制定相应的团干部培训考核标准;

(3)强化新生团干部的培养。

(三)引导团支部活动开展方向,深化思想教育功能

1.突出服务团员青年职能

结合学校团委相关活动,如“学术文化节”、“十佳歌手大赛”等等文化、学术活动,在团支部内开展相应的次级活动,服务支部成员的学术科研、课余生活等。

2.深化育人作用

以引导青年团员思想发展方向为目标,结合主题教育、团日活动等常规性活动,根据青年团员的特点创新活动形式,用更易于接受的方式,强化团员意识培养和基础理论知识学习。

(四)优化支部工作模式,突显支部自身优势

1.充分发挥团员的广泛性,与班级、党支部、学生组织有机结合开展工作

在明确团支部功能职责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团员分布的广泛性,与班级、党支部、学生组织共同合作,和谐发展,开展跨支部、多层次、多内容的活动。

2.加强支部建设,提升组织凝聚力

强调“以人为本”的支部建设理念,根据身组织需求和团员个体思想来开展工作,用科学、理性的支部工作制度与活动提升支部凝聚力,体现团支部时代性与先锋性这一突出优势。

(五)尝试革新基层组织体制,寻求最优团支部建设模式

除了上述几个解决方案以外,还有另一种思模式改变现有的团支部工作问题。即可以考虑创新基层团组织体制与重新定位基层团组织功能这两个思路入手。

1.以学生共性为出发点,改变基层团组织体系。根据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特征,抓住起共性进行分类

按照地缘相近性,宿舍楼作为大学生主要活动场所之一,则可以按楼宇或按楼层分类,开展基层团支部建设工作;按照兴趣爱好相似性,以学生社团、组织为载体开展基层团支部建设工作;也可以按照校区的不同,以校区为单位,开展基层团支部建设工作;还可以按照学生的选课情况,以教学班为载体开展基层团支部建设工作等等。

2.充分利用新技术与新媒体,以虚拟媒介为载体开展基层团支部建设工作

互联网与移动终端的迅速发展,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新、更快、更广阔的平台,同时也对团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以虚拟媒介为载体开展基层团支部建设工作是团建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其特点是覆盖面广,影响力大,工作效率高,但同时也存在稳定性差,成员流动快,监管控制成本高等不足。

3.根据学生实际特点与需求,重新定位基层团组织功能,创新基层团支部建设工作模式

对基层团组织功能重新明确定位与分工,依托新的团建载体与新媒体,合理有效的把高校基层团组织的功有分担到不同的载体与形式中去,保证所有功能的合理开展与实效性;改变传统说教与灌输式教育模式,充分的加强教育功能的社会化与实践性,以团员的需求为出发点,寻求新形式的教育引导模式。

根据上述思路,首先,应寻求创新基层团组织体系建设。前文中已提到,根据当代青年学生的特点,基层团组织的载体可以适时变化,但这个变化当然是必须科学、可行的。这种创新目前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新的基层团组织来完全替代传统的基于行政班的基层团组织,这种模式将更新整个高校的基层团组织体系,但仍能够沿续“校――部门――支部”这种三级组织体系;另一种是保留原有的基层团组织体系,另外在其它载体上增加新的基层团组织,这样的结果是学校的基层团组织绝对数量上会有较大的增加,基层团组织之间会产生较多的交叉,也就打破了传统的三级组织体系,存在多方共同联系、管理的情况。这两种模式是目前创新基层团组织体系建设主要的方向,笔者认为,前一种模式虽然能够更加直接实现团组织的体系的全面革新,有利于高校基层团组织工作更好的开展,但同时也存在两个主要问题,首先是这种创新模式的成本较高,难度系数较大,改革时间相对较长,其次,在学校党的组织结构不进行明显改革的前提下,新的基层团组织与党组织将不能紧密联系,传统基层团组织所承担的团员培养推优、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等功能将需要重新寻求载体来实现。后一种模式相对而言,创新成本较低,保留了传统基层团组织的一些基本职能,可操作性更强,但同样也存在多方管理,分工可能难以界定,团员的多重组织身份,参与活动、考核评优等都可能会出现冲突等等。

其次,要针对新的基层团组织载体,增设相应的上级团组织。如以宿舍为载体,那么则应该在园区管理委员会设立团总支,各楼层可以设立团小组等等,相应的也需要配备专职的老师作为基层团组织的负责人,如住楼辅导员兼职担任楼宇团总支书记等等。

最后,运用好网络、手机等新媒体阵地,积极开展团建工作。各基层团组织都应该利用网络的特性,通过在青年学生集中的主流网站中开设基层团组织的主页,建设团组织的社区与群,创建团学工作微博等方式实现网络团建工作的有效开展,积极的与青年学生进行网络交流,观察了解学生思想动态与网络言论;利用飞信、即时通讯工具等创建快捷的支部成员通讯网络,及时的发布团学动态与工作开展情况,让青年团员随时随地能感受到基层团组织的存在。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