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浅谈福州的满族旗营

浅谈福州的满族旗营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7 18:17:44
浅谈福州的满族旗营
时间:2023-08-07 18:17:44     小编:骆远福

福州满族旗营是清乾隆年间从北京旗营中抽调南迁的。兵员 2400 余人,连同随军家眷也只有 4000 人左右。尽管人数不多,亦隶八旗,即正黄、镶黄、正红、镶红、正白、镶白、正蓝、镶蓝。每旗规定兵员数额为 300 人,设协领(四品)一员、佐领(五品)一员、防御(六品)一员、骁骑校(七品)一员。以下设前锋 25 名、匠兵 5 名及领催(相当于班长)10 名。士兵中有马甲(骑兵)150 名、步甲(步兵)50 名,此外,尚有养育兵(补充兵)20 名。

旗营人口逐年增加,而兵员却受定额限制不能扩充,因此每遇出缺,即出现多人争夺的局面(补上缺就有钱粮)。为求公平合理,旗营建立了一种叫作挑缺的制度:凡步甲要上升为马甲,就要有骑马连发 3 箭均中百步外靶心的本领,而且年龄须在 16 岁以上。步甲出缺则须 7 岁以上,并具有连发 5 箭均能中靶心的本领才能去比试,否则只能弃权。有人不愿下苦功,所以到老还是一个白丁,一辈子没有粮饷,只有做小商贩糊口。随着人口渐长,白丁数量也越来越大,成为旗营一大难题。直到 1864 年,因杭州满族旗营在与太平军的作战中官兵损失大半,特由福州旗营拨百户到杭州补充缺额,福州旗营人口过剩的状况才有所缓和。但到辛亥革命前夕,人口又繁盛起来。旗营中少数青壮年生活无出路,不得已出走南洋谋生,而在旗营档案中则报以死亡二字了事。

满族旗营每月要发大笔粮饷。马甲每名每月4 两 2 钱银子,老米 1 担;步甲每名每月 2 两 5钱银子,老米 5 斗;养育兵未有米得,每名每月发钱 7 钱。庚子年(1900 年)以前,马甲和步甲尚能领到冬衣钱(每人每年 3 两银子)、瓦片钱(以福州多台风,屋瓦易损坏而发,每人每年约1 两银子),庚子年后就取消了。虽然马步甲有米 1 担或 5 斗,但全是粗糙不堪的陈年仓米。而且马步甲多有家属,所得银饷难以维持生活。协领是一旗的首长,但其薪俸不过每月 30 两银子,其下的官员就不必说了。尤其是庚子年后,旗营中人的生活每况愈下。有的骁骑校、防御等下级军官便将自己的官服送进当铺抵押,遇到将军传见或举行典礼时就到处借债,把官服赎出应付一下,事后依然送进当铺。

旗营中人所穿服装分为军装和普通装两种。男人的普通装与一般汉人无异,女子的普通装则是旗袍。至于军装,前锋以下则着灰布袍和青布马褂。步甲兵只穿蓝布长衫,腰束丝带;足上一律着青布薄底快靴,冷天戴秋帽,暑天戴凉帽,均在帽上缀以红缨,通称红缨帽。协领以下至骁骑校,在冬天时蓝宁绸马褂,马褂周围镶有 3 寸宽的大绒边。其官阶的高低可从帽上顶子的颜色来辨明,由高至低分别是红顶、蓝顶和白顶。

旗营官兵计有 2400 户,当年是从北京水陆并进,经山东、江苏、浙江,过仙霞岭到达福州的。初到福州时驻北门外北较场的营房内,因该处低洼又靠近北湖,连年遭水患,乃迁至东湖附近驻扎。东以水部门、东门、汤门的城墙为界;西以大斗彩巷为起点,经大墙根、珠妈河沿,再经秀冶里,出水门街至水部门止(这一范围被称为旗下街)。

正黄旗兵舍在东门与澳桥之间的东半段,西半段是正红旗;正黄旗协领衙门筑在东段末端,正红旗协领衙门筑在西段首端,所以两个衙门是邻居。镶黄旗兵舍在三道湾、汤门街和秘书巷一带,其协领衙门在三道湾内。镶红旗兵舍在河西街、得贵巷、纱帽井一带,其协领衙门在河西街内的青都观巷口对面。正白旗兵舍在医官庙、河东街北段和火庙一带,其协领衙门在澳桥下医官庙口西侧。镶白旗兵舍在蒙古营、观音堂、十全堂一带,其协领衙门位于得贵巷的纱帽井路东。正蓝旗兵舍在珠妈庙对岸的秀冶里、水门街一带,其协领衙门在高节里(靠河边)。镶蓝旗兵舍在天后宫河沿、水关闸、渡尾街、状元坊一带,其协领衙门在渡尾街西口东侧的河沿。

各旗营兵舍建筑堪称简陋,一式三间排得平瓦房,一明两暗,墙壁是竹篾土墙,6 扇窗门均用木条钉成,内糊以纸,四围筑以土墙,也不抹石灰。

庚子年之前,旗营所用的兵器以火绳枪、鸟枪、抬炮为主,其次是弓箭、大刀、长矛、腰刀等。

尽管武器粗陋如是,旗兵平时仍要练习。练习的场所在各旗的箭道。所谓的箭道,就是一个约长 300 步、宽 100 步的空地,空地的一端建有一个凉亭(俗称演武厅)。在厅前百步设立标的,这标的由 7 尺高、2 尺宽的木框制成,上面糊以白纸。在标的距地 4 尺高处贴一张剪成圆月形的红纸,算是敌人的头部,在头部以下 1 尺部位再贴上一张,算是敌人的腹部。每日清晨 7 点之前,旗兵都要到箭道上来练习。每人每次连发 5 箭,以 5 箭全中头部为合格,胸部次之,腹部更次之。各人所用弓箭均自备。

骑兵还要练习马上三箭和马上三枪。难度要比步兵大。练习的场所在东门城址和汤门城址之间的汤箭道。因为是在快速奔跑的马上进行,骑兵若平时训练不够,是很难完成的。

秋操即每年秋季将八旗全体官兵集合在东门外较场演习半天。虽然只有半天,各旗事先预演就须半个月。到了正式演习的那一天,在三更时就要装束停当,穿上袍褂靴帽,持所用武器、旗帜,陆续出东门,三五成群直奔东较场,在预先指定的地点集合。将军在天未明时也要到达演习地。将军乘坐绿呢的八人大轿,出衙门时击鼓三声,并放三声大炮。炮声一响,行列最前头的两面大锣即连敲三声,叫作鸣锣开道。大锣后面紧随十几面红漆地金字马牌和衔牌,分别写着肃静、回避、头品顶戴、赏戴花翎、福州将军等等。接着是 8 名皂隶和 16 名绿营兵,其后是由 16 人组成的卫队。再后是旗营马队。这之后就是将军乘坐的大轿了。由 4 名穿着箭衣、马褂、头戴红缨帽、身佩腰刀的随从步行跟随。轿子后面还有 8 面飞虎旗,由 8 名绿营兵执掌,俗名小旗队。

旗营中习文的青少年就学于私塾或书院。书院有两处:一是东门大街的龙光书院,一是河西街的清文书院。在龙光学习的大半是青年,学的是四书五经及《左传》、《尔雅》等,并兼学满文;在清文学习的大半是少年,学的是千字文、百家姓、《大学》、《中庸》等,兼学满文字母和切音。这些人中的学业优秀者也进贡院参加科举考试。考时,兼学满文的考生不但要作汉字文章,还要将汉字译成满文,合格者始得中秀才或举人,但在秀才或举人之前冠以翻译二字。每次科场能得中秀才或举人的不过百分之一。虽也有进入翰林院的,但极罕见。如一个名叫钟音的旗人就是翰林出身,官至长沙知府,算是 200 多年间福州旗人中的佼佼者。至于武秀才、武举人、武进士、武探花,在旗人中就很多了。

1905 年前后,清政府废科举,设学校,龙光书院乃改为八旗中学,清文书院改为八旗公立小学。辛亥革命后,八旗中学改为工厂,用于安置旗民生计;八旗公立小学改为省立第四小学,其中学生仍以满族居多。

虽有满汉不通婚的说法,但实际上汉人闺女可嫁满人子弟,而满人闺女不可嫁与汉人子弟。查其原因,是清廷有汉不招驸马,满不点状元的规定。这是清统治者对汉民族的一种怀柔笼络政策,也可以说是一种交换条件,以此保证满族地位的优越。福州满汉相处毗邻,有些家庭世代友好,遂有联姻之事。但由于满女不许嫁汉人的规定,使得旗营中老姑娘过剩问题愈益尖锐起来,重男轻女的思想也因之加深。辛亥革命后,破了禁令,大批满女开始嫁给汉人,福州满汉融合步伐也因此加快。

旗人对婚嫁十分重视,旗营嫁娶礼节烦琐且近于浪费,爱面子的人家过后常负债累累,所以一般人视婚事为畏途。

男女相亲后双方家长同媒人要将双方年庚帖送到命馆去合婚,如有冲犯,则不成婚。若无冲犯,男方家长乃请媒人与女方家长一同到菜馆吃饭,约定下礼日期,此谓订婚。订婚之后是定婚。届时男家要备四干四鲜礼物。如在年关,干礼是火腿一副、松花蛋百粒、绍兴酒一坛、板鸭一对,四鲜是 20 斤重鲤鱼一对、猪肉30 斤、年糕一大笼、福橘百粒。另外,还要备一两重的金如意一对及现洋 40 元。这算是普通的礼物,好面子的人家送的还要优厚些。

结婚时要办 4 天酒席。第一天叫作落桌,专为招待亲友中前来帮忙的人。第二天叫嫁妆,是大会亲友的正日子。中午贺客盈门时,女家将嫁妆送至男家,除新房应设家具及四季衣服与门帘床帐外,皮箱内有男方送的金如意和女方陪送的金手镯及簪、环等首饰。之后,新郎要到女家道谢。新郎到女家后,立在厅堂中央先向女家祖先叩 9 个头,然后向女家长辈各叩 3个头。新郎回家后即忙着招待客人,直至夜晚二更始打开筵席,三更起轿抬新人。四更新娘子抬进门。新郎已先立于弓箭案前等候。 新娘下轿后同新郎先拜弓箭,然后拜天地祖先,继而送入洞房。洞房门口侍立二人手执腰刀,一俟新娘进房即将刀入鞘(俗称镇煞去邪),所发声响足使新人吓一大跳。新娘进房后等新郎掀去盖头,之后要在床上盘腿坐定,如参禅般直坐到次日二更,计 16 小时之久。新娘坐床的那一整天就是第三天,叫作筵席。这天,要置备一桌丰盛的酒席,宴请本旗长官,并要请几位有功名的人作陪。这些人全着官服,循规入席。新郎要向他们叩 3 个头。席散后,轮到亲友们吃喝,至夜二更才散。这时将新郎送入洞房,与新娘一起吃交杯酒和长寿面。至此婚礼结束,新郎新娘如获大赦。

旗人办丧事也与汉人不同。家中人亡故后,须将死者遗体横摆堂中,头西脚东,未俟姑奶奶到不得入殓。姑奶奶有老、小之分,老姑奶奶是死者的姐妹,小姑奶奶是死者的女儿。这姑奶奶权最大,丧事办理中,一切都听她支配。此风俗颇特别,大概和满族男性多在外从军征战,家中由女性当家做主有关。

出殡时扛一白幡,父丧扛在左肩,母丧扛在右肩。灵柩抬到坟地入土时要姑奶奶监视着。姑奶奶说声:好 !孝子方敢填土。若姑奶奶不作声,谁都不能填土。

1911 年辛亥革命爆发。福州光复之役自11月 8 日午夜开始。实际上此前数日,旗营的气氛便益趋紧张,如杂居在旗营地界内的汉族住户全部向外迁移,有些嫁给满人的汉族妇女被娘家接回。但旗营到这时候依然未作什么战斗准备,所以当于山的革命军向旗营发炮,炮响之后,旗营内一片混乱。炮声一落,驻守在水部门的湘军即集中火力射向水关闸的旗营哨所。9 日天明后,革命军大炮的炮弹集中落在将军衙门。此时,旗营内妇女老幼约有千余人已拥到将军衙门西花厅,准备最后关头点火自焚。将军朴寿组织了几次反攻,均未奏效。他见兵无斗志,而且到处起火,遂携带眷属逃出将军衙门。朴寿出走后,旗营内知识界人物聚集商议,决定投降。于是以白布制作降旗,推选使者到于山革命军指挥部投降。革命军总指挥许崇智表示:只要旗营官兵缴械就不咎既往,一视同仁,彼此就是一家人了。

历经 173 年的旗营就此结束。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