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哦,你所访问的页面不存在了,可能是炸了

可能的原因:

1.手抖打错了。

2.链接过了保质期。

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从基层文书到开国宰相:汉相萧何的秘书学启示研究

从基层文书到开国宰相:汉相萧何的秘书学启示研究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7-08 01:11:44
从基层文书到开国宰相:汉相萧何的秘书学启示研究
时间:2023-07-08 01:11:44     小编:胡明礼

刘邦曾在称帝后的庆功宴上总结兴汉灭楚取得天下的原因: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昔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不绝粮道,昔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功必取,昔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昔能用之,此昔所以取天下也。在汉初三杰中,张良乃一代军事谋臣,蕴帝师之智。在风云际会的战场上屡出奇谋,功成身退;韩信乃旷占将帅之才,军功显赫,国士无双,却落得鸟尽弓藏之下场。独萧何,其一生追随高祖,辅佐惠帝,他的名字与西汉一朝的建立与稳固不可分割,他与刘邦一同起事反秦,拥戴刘邦为沛公,在楚汉战争时期,萧何镇抚关中,开发巴蜀,足食足兵。汉朝建立,他创立制度,无为治国,巩固汉家江山。他的功绩永垂千占。可以说,没有萧何,就没有沛公;没有萧何,就没有韩信;没有萧何,就没有汉家天下。但萧何却从不居功自傲,而是日居人后,日为人梯,堪为成功秘书的典范。

一、良禽择术栖,慧眼照千秋

愚人暗于成事,智者明于未萌,聪明智慧的人在事物尚未萌芽时就己预知到它的未来发展轨迹。萧何就是这样的智者,具有非常的眼光,三个事例即可管窥一斑。

一是婉拒秦御史。萧何天性诚笃,办事敏捷,条理清晰。秦御史到泅水郡督查,发现萧何是一个难得的行政人才,就把萧何从沛县调到泅水郡担任郡卒史。萧何在郡吏治绩考核中名列第一、秦御史又想推荐萧何到朝廷任职,萧何恳切地坚决辞谢,不肯去京师,重又回到沛县主吏椽的旧职上。富贵是容易使人飞蛾扑火的。按常理,一个地方小吏被钦差看中,有机会调到京师任职,该是多少人钻营拍马求之不得的美事,萧何却不屑一顾。这就是萧何的过人之处,他预见到了秦暴虐天下必然倾覆的大势,选择了留在故乡静观时变。

二是独送五百钱。刘邦为沛县泅水亭长,萧何为沛县主吏椽,萧何是县衙的官吏,刘邦是乡镇干部,萧何经常利用自身关系网络关照维护刘邦,特别是有一次刘邦带领役徒到咸阳服役,同僚好友都去送行,人人送三百钱,萧何独送五百钱,多出二百钱的举动极大表示了萧何对刘邦的亲近之情。长兄之义,显示出萧何的独具慧眼。刘邦当了皇帝后还铭记在心,对萧何的超常义举感恩不己,而给予萧何非同一般的封赐,论功行封和排位次时刘邦力排众议将萧何列战功卓著的曹参之上,位居第一。

三是收藏秦图籍。秦王子婴元年,公元前206年,刘邦西征大军破秦入咸阳,诸将争相抢夺金帛财物,刘邦也一头钻进秦宫殿,沉醉在六宫粉黛的温柔乡中。只有萧何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做了事关全局的关键性谋划。他亲自带人悄悄接收了秦丛相府。御史府。太史署等官署的图书册簿,并小心珍藏起来,完好地保留了秦朝的典章制度。法令及天下关塞图册。户口簿籍。凭借这些图籍,萧何全面掌握了天下大势。地形险要。人口分布。税收分布。强弱处所。民间疾苦。这些图籍在楚汉战争中发挥了科学的情报作用,亦为西汉建国提供了重要的制度参考。

汉五年,天下大定,刘邦论功行封,群臣争功。高祖认为萧何功劳最大,封其为邯侯。功臣皆口:我们征战沙场,身先士卒,都立有战功。萧何未曾披坚执锐,不过舞文弄墨而己,反而居上位,是何道理?刘邦回答说:打猎的时候,虽然扑杀野兽的是猎狗,但发现猎物踪迹并向猎狗发出指示的乃是猎人。诸位不过是有功的猎狗。而萧何能指示方向,是有功的猎人。而且你们都只是一个人追随我,最多不过再有两三位亲人,而萧何全部宗族几十个人都跟随我,他的功劳不能忘记。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办事能力固然十分重要,而眼光和抉择更加关键。作为秘书工作者,不仅要能跑腿。摇笔杆。出主意,具备一定的办事能力和文字水平,更重要的是要有精准的眼光,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抉择,才能献好计策。出好主意,成就一番功业。

二、能者举而上,荐贤不避仇

萧何为人宽厚,办事公平能干,在起事前是沛县县令属吏,主要从事文书工作,以文无害为沛主吏椽。所谓文无害,《史记》三家注有四种解释:一是有文无所枉害指草拟文案,笔下行文公平无害;二是虽为文吏,而不刻害,指萧何厚道,不以文字刻害人;三是为有文理,无伤害,指行文准确,不会伤害事理;四是陈留方言,无害即无比,文无害就是文章特出无比天下无双。这些解释各有各的道理不论口论今哪种解释,都是对萧何作为文吏职业道德操守才干的肯定和称誉。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文无害的主要意思是与酷吏锻炼成狱的刻害文字相对比而言。在秦末苛政猛于虎的动荡社会中,萧何文无害,是极其难能可贵的,为其积累了广泛的人脉,也赢得了普遍的赞誉。

萧何爱才,月夜追韩信与韩信拜将在展示出其战略眼光的同时,也反映出萧何对人才的重视。《史记淮阴侯列传》记:项梁渡淮之时,韩信杖剑从之,却未受重用。项梁败后,其又属项羽,虽屡屡献计,却不被采纳,郁郁不得志。刘邦入蜀,韩信弃楚奔汉,仍未知名。一次韩信坐法当斩,与之同犯的十三个人皆被杀,轮到韩信之时,其对滕公言:汉土不打算得天下吗?为什么杀掉壮士?滕公见其言谈举止不俗,没有杀他广番交谈后,更加佩服韩信,便把他推荐给刘邦。但刘邦并没有真正重视韩信。萧何屡次同韩信交谈,认为其乃人才,也向刘邦举荐,仍没有结果。韩信于是认为刘邦不重视自己,弃刘邦而去。萧何闻得韩信离开,来不及报告刘邦,便策马追赶。一番劝慰后,韩信与萧何并还。萧何归后对刘邦说:像韩信这样的人才,天下难觅。大土假如只想做汉中土,当然用不上他;假如要想争夺天下,非韩信莫属。大土如果决计打回东方去,能够重用韩信,他就会留下来;假如不重用他,韩信终究是要离开的。刘邦说:派他做个将军口巴,萧何说:即使让他做将军,韩信也一定不肯留下来的。汉土说:那么,让他做大将。萧何很高兴。汉王于是马上想来韩信拜将。萧何说:大土一向傲慢,若任命大将就似呼唤孩童一般,韩信仍会离去。您如果诚心拜他做大将,当择口斋戒,起高坛,按任命大将的仪式办理。汉土答应了。韩信于是成为大将,才有后来的赫赫战功。可以说萧何就是韩信的伯乐。萧何对韩信的举荐,保证了汉家在军事上取得天下。

刘邦崩后,萧何竭尽心力辅佐惠帝。萧何病重时,汉惠帝在探望之时问道谁可接替萧何的职位。萧何言:了解臣下的莫过于皇上您了。惠帝于是问道:曹参可否?曹参原与萧何同在沛县为官,二人私交很好。后来却产生矛盾,互不来往。在这个选择继承人的关键时刻,萧何未考虑个人恩怨,而是以大局为重,其对惠帝说:皇上您选中人了,我现在就是马上死去也不会感到遗憾。对于萧何的为人,曹参也很了解。萧何去世之时,曹参正远在齐国任丛相,他闻此消息,便对门客言:萧相国故去了,我马上就要被朝廷拜为相国了。门客鉴于其与萧何的恩怨,皆认为不可能。然不久之后,朝廷果然征召曹参为相。曹参担任汉相后,完全遵照萧何担任相国时的安排,不做任何变更。三年后,曹参故去。百姓做歌曰:萧何为法,讲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天下初定,人心思治。萧何推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其后举荐曹参延续此政,为汉代的兴旺发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萧何的谋略和心胸,也在这其中得到了体现。

三、忠心勤事主,从谏善保身

在天下大定论功行赏时,关内侯鄂千秋的一番话说出了萧何的躬亲事主:大土与楚军对峙五年,常失去军队,士卒四下逃散,好几次只身逃走。萧何常从关中派遣军队补充前线,救危救难,这些都是他主动做的。汉军与楚军在荣阳对垒数年,军中未存口粮,萧何从关中用车船运来粮食,保证供给。陛下虽然多次失掉峪口以东的地区,但萧何一直保全关中等待着陛下,这是万世不朽的功勋。曹参虽戎马一生,立下战功。但这不过是一时的事情。如今即使没有上百个如曹参之人,汉室也没有任何损失?一时的功劳凌驾不能万世功勋之上!萧何位该第一。高祖十分认可。萧何一生为汉室鞠躬尽瘁,也曾屡屡受到刘邦的怀疑,但他总能凭借聪明才智化险为夷,保全身家性命,继续为国操劳。

汉三年(公元前204年),汉楚在成皋相持对垒,战争陷于僵持胶着状态时,刘邦多次派遣使臣慰劳在关中后方的萧何。前方战事吃紧,反倒频繁慰劳后方,刘邦的反常做法令萧何大惑不解。这时萧何有一个鲍生的幕僚看出了刘邦的猜忌,进言点拨萧何说:大土多次派使者劳君,是因为其疑心您。您应该派遣子孙族人中凡是能作战的人全部火速赶赴前线,大土才能相信您。萧何听从鲍生建议,遣送族人奔赴沙场,实作为让刘邦心安的人质,汉土大悦,消除了后顾之忧,对萧何也更加信任。

汉十一年(前196年),陈稀谋反,刘邦亲率大军前往平叛,萧何留守京城,与吕后合谋擒杀淮阴侯韩信。刘邦得知后,派遣使者拜萧何为相国,加封食邑五千户,并安排五百名士兵由一名都尉率领,作为相国的卫队。朝中大臣看到刘邦对萧何既加官晋爵又派卫队护卫,以为万分荣宠,都来道贺。一个召平的人却看出了其中的机关,只有他前来给萧何报忧:您的祸患要开始了。皇上驰骋沙场,您留守京城不需冲锋陷阵,无性命之虞,皇上却要给您加封食邑。设置卫队,乃因淮阴侯刚在关中谋反,皇上疑心您。您应该辞让封赏,再把全部家财捐献出来。萧何至此方明白刘邦加封及派兵保卫,实际上是担心其造反而监视其一举一动。在高官厚禄面前,萧何听从召平的计策,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在推辞加封的同时,拿出了自己家里的全部钱财物资送到前线,支持平叛,高帝乃大喜。

汉十二年秋,黯布谋反,刘邦亲自统率军队前去讨伐,在军中多次派遣使者来问相国萧何在做些什么。萧何因为皇上刘邦在军中,就努力安抚勉励百姓,把所有的东西都送去供应军需,就像平定陈稀叛乱时一样恪守丛相职守,浑然不知刘邦意欲何为,幸有门客提醒他:您要不了多久就会遭受灭族的惨祸了。您位为相国,功居第一,不能再封赏。您从刚进关中的时候起,就深得民心,如今己十多年。皇上屡次派人来问您的情况,是怕您利用自己的威望动摇关中。您当多买些田地,并低价赊购。借贷来玷污自己。萧何听从他的计策,上乃大说。

《诗经大雅》有云:既明且析,以保其身;夙夜匪懈,以事一人。言明于事理的人善于自保,乃是对贤人处世之道的褒扬。萧何即是这样一位智者。他有见识。有眼光。有韬略,且做事谨慎。明智,夙兴夜寐。废寝忘食。勤勉事主。忠贞不贰,既成就了卓越的功业,也在伴君如伴虎的复杂政治环境中保全了自身。

《旧唐书魏微传》曾记载了唐太宗与魏微的一次交谈。魏微对唐太宗说:希望陛下使我成为良臣,不要使我成为忠臣。太宗不解地问:忠臣。良臣有什么不同吗?魏微答言:良臣,就像后棱、契、皋陶那样的人;忠臣,就像龙逢。比干那样的人。良臣使自己获得美好的名声,使国君得到显赫的尊号,子孙世代相传,福分与禄位无穷无尽。忠臣则使自己遭受杀身之祸.使国君陷于深重的罪恶之中,国破家亡,空有一个忠臣的名声。以此而言,忠诚和良臣的差距实在是太远了!唐太宗很是赞成魏微的话,奖励了他五百匹绸缎。魏微深刻地看到了为臣子的木质,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忠臣与良臣的具体差别。纵观萧何的一生,他从一个郡县小吏,到追随刘邦沛县起事,从反秦战争到楚汉对峙,到西汉王朝的开国宰相,在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和波涛汹涌的政治斗争中,一步一步走近巅峰并屹立不倒,这也与他具备卓越的眼光。才干。智慧是分不开的,与他对刘邦和兴汉大业始终如一。坚贞不渝的忠君情怀亦分不开。他既忠且良,他无愧于一代贤相的称号。萧何的处世为官之道,值得今天从事秘书工作的同志深深思考,借鉴经验,以利于能力的提升与工作的开展。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