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佛山“行通济”的传承发展探讨

佛山“行通济”的传承发展探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08-03 00:49:03
佛山“行通济”的传承发展探讨
时间:2022-08-03 00:49:03     小编:罗高荣

现在大家所看到的佛山通济桥建起来不过十多年,但它的历史却可以追溯到400多年前,而每年的行通济民俗活动,更是一代代佛山人难忘的共同记忆。2007年,行通济被列入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通济桥的历史

通济桥始建于明代,原是一座木石参半的拱桥,距今400多年。十六世纪历经三次重修,天启六年(1626)户部尚书李侍问发起募捐重修,取名通济桥,取其必通而后有济也之意。解放后,佛山马路多次扩建,通济桥下的河涌被改为暗沟,桥面被改为大马路,这一带也就找不到桥的痕迹了。

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弘扬传统文化,2000年,佛山市政府斥资1700万元复原通济桥,现北连金鱼街,西通普澜二路,桥长32米,宽9.9米。通济桥下的水体面积2000平方米,设立了亲水台阶、知鱼轩、乐鱼亭,而以通济桥、闸门楼及南北两个广场为主轴线的通济桥广场,连同桥下水体、周边绿化,形成一个面积7300平方米的公园。2003年,为引导人们爱护环境,佛山市公用事业管理局在桥西南面建造了一个直径13米的生菜池,供市民扔生菜。

二、佛山行通济的发展

行通济,无闭豁的说法在佛山家喻户晓,意思是走走通济桥,就没有烦恼、忧愁,事事顺利。每年的农历正月巧日夜晚到16日,没有任何人出面组织,佛山人同走一条桥,附近四乡一些村镇的群众也赶来参与。这一习俗从明末清初就已开始,家家户户都会扶老带幼,自清晨到夜幕,举着风车、摇着风铃、提着生菜浩浩荡荡地由北到南走过通济桥,至今已延续400多年。自2001年重建通济桥后,佛山市、区政府在继承传统行通济内容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对民俗文化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

如今佛山行通济作为一种集体行为,数十万人热闹地走同一条桥,祈求幸福平安,除了人们的自发参与外,与政府的有力保护和积极倡导是分不开的。在有关部门的大力宣传、引导下,传统的正月十六行通济变成了元宵节行通济,佛山各级领导更是身体力行,亲自视察行通济的安保工作,并与市民一同行通济。近年,市、区文化部门根据行通济的民俗内涵,开展行通济献爱心、文体方阵巡游、电视直播晚会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倡导团圆、幸福、慈善的价值回归。2007年,佛山还成立了行通济民俗文化研究会,举办通济论坛,组织专家学者探讨行通济习俗的传承与创新之路。

(二)采用媒体担纲、企业支撑、公众参与的运营模式

佛山举办行通济民俗活动,成功借鉴了2005年亚洲艺术节时采用的媒体担纲、企业支撑、公众参与运营模式和发展思路,让企业逐渐成为活动的支撑。例如,2006年万科相中佛山行通济这个民俗文化,爽快地赞助此项活动,使这一古老的民俗得到了大企业的认同。2010年,佛山传媒集团与美的集团、佛山保利洲际酒店、中国农业银行佛山分行和南海分行等企业实现媒企互动,推出行通济系列活动,共同为佛山传统文化建设添砖加瓦。企业的赞助与支持,既有利于发展弘扬民俗文化,并把无形的文化有形化,开发一些相匹配的文化产品,又可使企业通过民俗文化活动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然后反哺于文化,最终实现企业、文化的双赢。佛山电视台自2009年起连续6年采用大型晚会直播行通济盛况,中央电视台多年采用电视连线直播佛山行通济盛况,2014年更派直播车、记者现场连线直播。

(三)内容与形式的不断创新

近年来,在政府与传媒的积极运作下,佛山行通济这项古老的民俗被融入了更多的时代元素,不断的突破和创新。2005年,禅城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制作了大型电子生菜灯,倡导引菜(财)归家,并把生菜灯拍卖所得善款捐给佛山福利事业。自2007年开始,成功举办了2007著名作家佛闹元宵2008省港传媒精英佛山行通济2009岭南文化名家行通济2010论财势,行通济财神爷闹元宵等行通济主题活动,2012年举办首届温爱佛山元宵慈善文化万人行系列活动,2014年由市委书记、市长带队16个各具区域特色的巡游方阵约3000人,开展温爱佛山元宵慈善文化人人行。这些主题活动,以传统行通济民俗为载体,以岭南文化展示为内容,结合现代城市人文元素,彰显佛山传统民俗文化独特的魅力,吸引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并与佛山人一同行通济。

资料显示,佛山行通济的人数,2001年约为20万人,2004年超过40万人,2007年超过50万人,2009年创下70万人行通济的新记录,2012至2014年,人数均稳定超过60万。佛山行通济这一传统民俗得以延续到今天,与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出新是分不开的。尽管乞丐云集、小偷偶现、生菜成堆等通济后现象让管理部门颇为头痛,但佛山社会各界一直积极探索行通济习俗的发展模式,才使得行通济从原本是佛山人一家之乐的民俗活动,渐渐走出佛山,在它的辐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远方朋友慕名而来,一同感受传统民俗文化的无穷魅力。

三、传承发展设想

(一)深入挖掘文化内涵

敢为人先,崇文务实,通济和谐这是新时期佛山人精神,市民未必个个知晓,但每年元宵的传统活动却往往是举家老少齐齐出动、气氛喜庆热烈,这侧面反映出行通济更多的是淳朴的新年祈福,而在深入挖掘岭南本土传统文化的研究探讨和传播普及上还有所欠缺。政府一方面要不遗余力地积极打造一年一度的品牌盛事,另一方面更应摆脱万人空巷的喧嚣,组织学者、专家静下心来对这项宝贵的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整理归纳,形成文字、图片、实物、声频、视频等保护成果,通过博物馆、文化长廊、学校第二课堂等渠道,更好地实现通济文化的普及和传承,增强城市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积极整合文化资源

在开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我市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将广东粤剧博物馆建置在著名古建筑兆祥黄公祠内,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并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的肯定。

(三)推广行通济活动

作为第二批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行通济曾经两度角逐国家级非遗单均落选,有关分析认为,行通济的民俗过于单薄,只是每年行一晚,而且走过通济桥后就没有什么后续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行通济注入了不少新元素,而近年与慈善活动相组合,义卖、义捐、巡游、好人表彰等,让行通济的号召力越来越强。在下一阶段,应着力发挥行通济活动的影响力,调动、吸引企业、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围绕通济文化,在重要时间节点,如北帝诞、观音诞、五一、七夕、重阳等传统节日,举行不同人群的行通济和内容丰富的喜庆后动,使行通济,无闭翳的民俗品牌越来越亮,使通济桥真正成为全市政通任何、同舟共济、乐善好施、和谐共进的桥梁枢纽。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