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浅析明代海南成为海上丝路中转战的原因

浅析明代海南成为海上丝路中转战的原因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6-12 00:20:56
浅析明代海南成为海上丝路中转战的原因
时间:2023-06-12 00:20:56     小编:丁昭华

海上丝绸之路是指古代中国在夏、冬两季的季风助航下,从东南沿海出发,经今东南亚、斯里兰卡、印度等,抵达欧、非洲的海上通道。古代中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向外输出丝绸、瓷器、糖、五金等,进口香料、药材、宝石等,是我国对外贸易和文化交往的生命线。明代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鼎盛时期,处于这一海上贸易通道上的海南岛,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中转站。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自身的经济发展及郑和下西洋的推动

明代海南岛内贸易发达,经济繁荣,田赋、商税等地方财政收入显著增长。洪武三年(1370),明太祖设广东布政使司,将琼州府由原属广西改归广东管辖,下设崖州、檐州、万州3州13县。还废除了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对少数民族以安抚为主,整个明朝没有发生重大的民族冲突。前所未有的政治稳定保证了人口和经济的发展。明代海南人丁兴旺,人口比元代增加近一倍。农业方面兴修水利,奖励垦荒,明初至正德时期全岛兴修水利81处,洪武二十四年(1391)海南的耕地面积由元朝的15500余顷,增加到19800余顷,万历四十三年(1615)达到38300余顷。手工业方面除纺织业外,还有银、铜、铁、木、皮、雕、藤、石、泥水等个体作坊。田赋从元代的16000余石,增加至洪武二十四年的96300石。商税钞额正德年间7409贯,嘉靖年间增至56500余贯,万历末年全岛墟市达到179个。明代造船术的提高和罗盘针的普遍使用,使航海技术有了很大提高。掌管船只航行的舟师都有秘不示人的海道针经,详细列出从广州或泉州往返西洋各地的针路。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将航路拓展到非洲东岸,使海上丝绸之路得到更彻底的贯通。海南所辖的西沙、中沙、南沙三群岛是郑和下西洋的必经航线。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郑和带着船员、士卒等二万多人对占城、爪哇、苏门答腊、锡兰、古里、旧港等三十多个国家地区,进行友好访问和贸易通商,其中除第二次从广东出发外,其他都是从苏州刘家河出海,经福州、泉州、嘉禾千户所(厦门)、广东南澳山、大星尖,沿海南岛东岸一路南行。《郑和航海图》万州外海的独猪山旁,载独猪山丹良针五更船用良寅针+更船平大星,外罗山为过癸丑及单癸针二十更船平独猪山等,可见船队经过海南七洲列岛,以万宁独猪山、文昌铜鼓岭为登陆补给之地。马欢《赢崖胜览》记载,船队每次下西洋远程航行时,都在海南装载大量的淡水、水果、蔬菜上船,作为远洋航行的重要补充。费信《星搓胜览》俗云,上怕七洲,下怕昆仑,针迷舵失,人船莫存。也是穿越南海诸岛的经验之谈。此后朝廷诏命使者前往南洋各国,多沿这条海路前行。

二、海上贸易的骤站

因海寇活动频繁,明朝大部分时间实行海禁,只有外国朝贡船只才能驶入国境,海南被指定为外国贡船进入广州的贡道。《明史外国列传》记载,逞罗、占城、满喇甲等国在洪武至正德年间,多次贡象、虎、鹦鹉、犀角等方物。《正德琼台志》也载,天顺间逞罗使臣黄坤普伦朝贡途中抵琼,在琼山县北五里官道建柔远亭。外国番商多利用来贡机会与中国展开贸易,或跟随贡使的航船,偷售货物,或冒称贡船以求通商,甚至直接走私,伺机交易,海外诸番与中国往来使臣不绝,商贾便之舶商去来不定,多在海南州县走泄细货。

海上贸易的繁荣,吸引众多海南人做起了国际贸易。谢肇《五杂姐》载:海上操舟者,初不过取捷径,往来贸易耳;久之,渐习,遂之夷国。东则朝鲜,东南则琉球、吕宋,南则安南、占城,西南则满刺迎、逞罗,彼此互市,若比邻然。又久之,遂至日本矣。尤其日本大量进口丝绸,从中国输入的生丝、绢、缎、金锦等不计其数。如吴之苏、松,浙之宁、绍、温、台,闽之福、兴、泉、漳,广之惠、潮、琼、崖,狙脍之徒,冒险射利,视海如陆,视日本如邻室耳,往来贸易,彼此无间。小叶田淳《海南岛史》亦载,明末一艘从海南出发的航船装载货物,驶入日本长崎。

三、民族迁徙和文化交流的桥梁

对外贸易带动了海外移民,促进了南海区域的民族迁徙。明代占城、阿拉伯人因避难、投诚、躲避风暴及经商等原因而移居海南的越来越多,琼州安抚司将他们安置在海口浦一带。万历《琼州府志》记载:海南在其外州者(指居住在海口浦之外的其他州的番人),乃宋、元间,因乱挚家驾舟而来,散泊海岸,谓之番村、番浦。其人多蒲、方二姓,不食采肉,家不供先祖,共设佛堂,念经礼拜。其言语相貌与回回相似,今从民俗附版图,采鱼办课。。祀同时,海口有礼振寺在土城北街巷内,三亚有礼拜寺在(凿州东一百里番人村,檐州蕃俗,本占城人。宋元间因乱挚家驾舟而来,散泊海岸,谓之蕃浦。不与土人杂居,不食采肉,他性亦须自宰见血。家不供祖先,一村共设佛堂一所,早晚念经礼拜,每岁轮斋。张禽《(光缴崖州志》亦载:番民,本占城回教人,宋元间因乱挚家泛舟而来,散居大蛋港、酸梅铺海岸。后聚居所三亚里番村。初本姓蒲,今多改易。不食采肉,不供先祖,不祀诸神,惟建清真寺。白衣白帽,念经礼拜,信守其教,至死不移。吉凶疾病,亦必聚群念经。有能西至天方,拜教祖寺莹,教主名穆罕默德。归者群艳为荣。岁首每三年必退一月。本月朔见月吃斋,以次月朔见月次日开斋,为元旦。捕鱼办课,广植生产。婚不忌同姓,惟忌同族。不与汉人为婚。人亦无与婚者。另外,距崖州西五里处有蕃坊港,二十里处有番坊里,为番人聚居处,另属崖州的三亚里(即今回辉村、回新村),也是海南回族聚居区。

在海南三亚和陵水发现的五十多处阿拉伯人墓葬群,也是明代南海丝绸之路的重要见证。出于祈保平安和满足宗教信仰的需要,海南岛一些港口,尤其是南部港口都立有番神庙,奉祀忌食猪肉的番神。在万州(今万宁市)东北三十五里莲塘港门,建立了番神庙,其神曰舶主。另外,西沙群岛两次考古调查,都发现大量的明代青花瓷器和铜钱、铜锭等。这些铜钱很可能就是郑和船队中一艘在这里触礁沉没留下的遗物,或是明代沉船中的外销瓷器。广州东山明代太监韦眷墓出土三枚外国银币等等,这些都是南海区域民族文化交往的重要证据。

明代海南向东南亚移民较多。宋乾道八年(1 172),占城人来海南买马,掠走一批海南人,这是最早的琼籍华侨定居占城。洪武二十三年(1391)文昌人口只有24203人,这年就有2000余人乘船到泰国。今天泰国初贝岛的华裔,还流行文昌话,并建有多处水尾圣娘庙。《明实录》卷二百十七载,成化十七年(1481),遣礼部给事中、文昌人林荣赴满刺加(今马六甲)充正使。这是史书记载海南人前往马来半岛的最早资料。这些立身海外的琼侨们,有的在当地收购香料、药材、宝石等与其他商人交易,有些在当地开设商店,成为南洋华侨的先驱。

伴随民族迁徙的频繁,海洋文化也逐渐丰富起来,明代在海南兴建的众多天妃庙、天后宫就是海南进出口贸易发展的反映。屈大均《广东新语》:粤人事海神甚谨凡渡海自番禺者,率祀祝融、天妃,自徐闻者,祀二伏波。而二伏波将军者,专主琼海。海南最早的天后庙是元代在琼山建立的,洪武年间曾数次修葺。明代海南澄迈、文昌、临高、乐会等州县都建有天后宫、天妃庙,正德、嘉靖、万历年间多重修。随着海南人到海外经商或谋生又传播到了海外,妈祖信仰以海南为中转站,在海外形成了独特的华侨信仰文化。琼籍人士成立同乡会馆,供奉及祭祀妈祖,使之成为联络乡情、增进友谊、促进同乡团结的纽带。

四、海道发达,港日众多,便于商业贸易

在海南岛三千多里的海岸线上,散布着众多的港湾港口,对船只的航运、停泊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明朝规定前来朝贡的海外贡船必须先停泊海南,再由贡道进入广州。因此海南船只甚多,盛况空前,供贡船寄泊港口也明显增多。丘溶《学士庄记》如此描述:吾郡以海为疆界,自此北至海,道仅十里,所谓神应。海口是为港门,帆稿之聚,森如立竹。正德年间全岛可供停泊休息、航运或交易的港口有80处。其中,琼山神应港在县北十里,琼州白沙津,蕃舶所聚之地。厅招陵水桐栖港(今新村澎在县南十五里外,有南山商肛、番艇泊于此。如此多的良港和水道,为外国贡船的停泊提供了方便,商业贸易兴旺。同时,大陆潮州、福建、东莞、新会、番禺、北海等地的客商,也频繁往返于大陆与海南之间进行各种商业活动,经济交往和联系紧密。

海道四通八达,港湾多可泊舟。从海南出发,走内海一二日可到广西廉州,五六日达广州,八九日达福建,十四日达浙江。海外交通方面,从檐州西行二日可达交趾万宁县,三日可达云屯县。崖州南行三日抵占城,再南可达逞罗等南洋群岛与国家。《正德琼台志》卷二十记载:檐海之西与廉境相对,顺风一日可至,二日达交趾万宁县,三日可抵断山云屯县。崖之南,二日接占城外番。屈大均《广东新语》亦云:去崖州南六百里即占城,每南风顺,闻占城鸡声如洪钟,自海外悠扬而至,其近若斯。

南海海上丝绸之路联系着中国到东南亚和太平洋的交通。中国丝绸运往国外,国外的香料、宝石等货物从海上运往中国。海南岛港口平坦、宽广,扼航道之要冲,为往返的船只提供良好的停泊地点,还可以交易货物、换船,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中转站。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