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改进美育教学 从课堂教学开始

改进美育教学 从课堂教学开始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2-01 02:41:14
改进美育教学 从课堂教学开始
时间:2023-02-01 02:41:14     小编:姜永鹏

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教育的全部都离不开音乐听觉的感知与体验、分析与理解。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首要条件就是让他们接受美的熏陶,让他们大量接触古今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扩大音乐事业,感知广阔的音乐天地。我国对音乐欣赏课的重视是在近二十年才开始渐渐形成的。在新课改之后,《音乐课程标准》提倡教育以审美为核心。音乐欣赏课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占有蛮重要的地位,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训练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音乐本身来源于生活,使情感能得到充分的表现,在此基础上得以提炼和升华,情感也随之加重。通过两年的教学实践,从听课到讲课的过程中,我发现要想上好音乐鉴赏课必须要抓住学生的眼球,吸引学生。如何让学生有兴趣的学习并欣赏到音乐,情感教学和技巧方法就显得很重要了。本论文将举例音乐鉴赏课的作品,从教师讲解和欣赏音乐作品中出现的问题、原因和解决方法来浅谈一下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

一、音乐欣赏课的现状

1.音乐欣赏课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师在欣赏与讲解之间的矛盾

在进行音乐欣赏课中,以《捷克的原野和森林》和《芬兰颂》这高中音乐鉴赏第十单元这一课为例,由于教师希望学生能够先对两首作品有一定的了解和比较,对于作品的背景、作者等概念性知识讲解过多,而导致学生在欣赏作品时没有了过多的想象空间。而在欣赏中,又加以讲解作品曲调、细节等,使得学生毫无兴趣和注意力去自己判断和欣赏。而相反,欣赏过多讲解过少,学生则又大多表现很茫然,不知道作品表达了什么样的情绪情感。

1.2学生音乐鉴赏力普遍下降

当欣赏完两首《捷克的原野和森林》和《芬兰颂》音乐作品之后,教师让学生积极发言所听到的作品的场景、所想象到的作品背景时,学生的反应较为茫然,对于音乐的理解能力普遍降低。在让学生对比两首作品的音乐风格时,大多数学生都不愿意开动大脑对音乐的认知和理解,更多的是等待别人的回答以及老师给出的正确答案。学生不愿、不想开动大脑去对音乐做出相对的反应是上课过程中,教师相对头痛的问题之一。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想象力和鉴赏能力日渐下降。

1.3教师缺乏课堂互动过程

在讲解《捷克的原野和森林》和《芬兰颂》两首不同风格的作品时,教师对于作品的背景、作者、风格等知识讲解较为枯燥死板,只是照本宣科的将知识一条一条灌输给学生,教师急于让学生理解很多概念以及作品的更多相关知识,而忽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导致学生无法做到主动地、自愿地融入到作品中去。而欣赏课中缺乏课堂互动,使得学生无法提升欣赏作品的兴趣以及对音乐欣赏课的兴趣。

2.造成现状的原因

2.1教师教学理念较为传统

在以往音乐欣赏课,教师一直采用的是较为传统的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教学方式。将知识一条一条灌输给学生。由于担心很多学生不能够做到较为完整的理解音乐意义,往往就会用过多的语言去解释音乐、解释作品中的细节,结果导致学生反应相对麻木呆板,没有自己的独立见解,没有较强的求知欲,毫无自主学习能力。单一的听取教师所教授的知识概念及含义。那么学生只是记住了老师的解释,而对于所欣赏的音乐作品本身却知之甚少。

因此在进行新课前,可以采取情境导入的方法,以音乐欣赏为背景,播放音频的同时让学生去想象自己所听到的场景是什么样的,带领学生走进对祖国河山热爱的情怀,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并积极发言,让学生了解自己对于音乐的理解是否有误差,然后再进行概念性的知识讲解,将作品的背景原型、作者简介、作品所表达的情绪情感等加以讲解。以两首作品的对比方式进行课程教学。

2.2教师讲解过多,学生欣赏过少

欣赏音乐作品之前,教师先入为主的将作品分析提前讲解给了学生,在欣赏前就用各种条条框框限制住了学生的思维,《捷克的原野和森林》和《芬兰颂》这两首作品本身就是学生不熟悉的音乐领域,乏味的讲解只会导致学生没有了对于音乐的期待和兴趣。纯知识性或理论性的知识介绍应该要做到尽量删繁就简,教师要懂得抓住作品的特点和重点,言简意赅,用简洁的语言点到为止,让学生更易理解,更易吸收所讲的每一个重点,绝对不可一把抓,过多地讲解。很多教师认为在进行音乐欣赏课时,应该先把音乐作品所涵盖的内容讲深讲透,做到每一点都讲到,生怕学生不能吸收和理解。结果讲得多听很少,学生失去了对作品的期待和兴趣,在无形中抹杀了学生欣赏音乐作品的积极性。教师无意识中,将自己的理解灌输给了学生,强行让学生按照同一个思路去欣赏音乐,却忽略了学生在欣赏这两首作品过程中的主动性,导致学生普遍失去了对作品的想象力和音乐鉴赏能力。在音乐欣赏课中,教师应该做到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愿意欣赏,分组讨论等方式来更加自主地、自愿地理解作品的意义,鼓励学生多发言,积极地表达自己所思所想。

2.3教学设计缺乏创新

教师在进行欣赏课时缺乏教学技巧,讲课呆板枯燥,使课堂变得死气沉沉,教师以间接经验代替直接经验的传统教学方式泯灭了音乐课程本身原有的魅力,不利于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教师在课堂中的课堂互动过少,让学生主动思考和发言的机会较少,不利于学生的音乐兴趣培养。缺乏有效、有趣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一般所见的欣赏教学就是教师播放音乐作品,然后完整听一遍,再分段听一遍,学生们通常都是正襟危坐,一节课从头听到尾,那么这节课的教学必然失败,学生们必然毫无兴趣可言。在音乐欣赏课堂中,注重学生的音乐实践参与,才是上好一节音乐欣赏课的必备方法。例如《捷克的原野和森林》和《芬兰颂》这一课时,可以让同学们在拓展环节一起歌唱对我国河山礼赞的歌曲,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达到了音乐教学德育教学的目的,通过歌曲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在音乐教学中非常重要,实现音乐新课程的价值所在。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加入活动,让学生们亲身体验音乐本身,这才是一节成功的音乐欣赏课所必备的环节。

二、音乐欣赏课的问题解决方法

1.激发学生音乐鉴赏力

1.1欣赏为主,讲解为辅

以老师讲解为辅,在学生欣赏作品的过程中,老师加以简单讲解作品背景、作者、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到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积极去想象和自己所聆听到的作品场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换位,以学生理解为主,教师讲解为辅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激发学生自己动脑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多发言,多想象。

1.2进行引导式教学

让学生积极想象自己所聆听到的音乐场景,可以使得学生对于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更加深刻,起到强化作用。在内心就产生了学习主动性,做到愿意学习、愿意欣赏并且愿意表达。教师在课堂中运用对比《捷克的原野和森林》和《芬兰颂》两首音乐作品的教学形式,促进学生对音乐的听觉和分辨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2.灵活运用多媒体设备等现代化教学设备

2.1音乐形式多样化

通过教学我发现学生们会对视频音乐更感兴趣,聆听音乐更专注。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去欣赏音乐作品音频、视频来活跃课堂气氛。现在网络的发展,大大丰富了我们的教学资源。如果只是单纯的用耳朵听,可能对于他们来说过于抽象。音乐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会使我们的音乐课形式多样。

2.2丰富多媒体课件

丰富多媒体课件教学可以让学生更直观的掌握音乐作品的特点,使得学生对于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更加深刻,起到强化作用。这节课,老师在让学生欣赏《捷克的原野和森林》和《芬兰颂》时,选用了交响乐团的视频进行播放。这样就可以用听觉和视觉相结合的方法,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借助视觉的直观现象来帮助听觉去感知音乐,有利于学生对于音乐形象的理解和音乐情绪的表达。

3.以音乐作品为主题进行课堂活动

3.1课堂活动是音乐课的延伸

以《芬兰颂》为例,欣赏之后会让学生一起学唱圣咏的主题和《中国军魂》的音乐主题,提高学生对音乐欣赏课的兴趣。在课堂中,学生的身体就是一种乐器,随着音乐自由的运动每个人对于音乐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认知。课堂活动是音乐课的延伸,歌唱歌曲这样既能对音乐作品以及相关的知识有更加深刻的记忆,也能灵活运用。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得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到了快乐,不再觉得音乐欣赏课枯燥乏味了。

3.2课堂活动是音乐课的总结

课堂活动可以起到总结一堂课的效果,让学生从心里喜欢上音乐欣赏课。课堂教学活动可以起到一节课的收尾,将本节课所学到的《捷克的原野和森林》和《芬兰颂》加以课题延伸,做一些与课题相关的课堂活动可以使学生的创造思维的空间更为广阔。课堂活动是一种除了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外,更多的是把活动的主动权教给学生。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要以审美为核心,重视音乐实践,鼓励学生音乐创造。课堂活动不仅能使课堂变得生机勃勃,加强学生对于音乐欣赏课的兴趣,而且还达到了师生营造和谐、愉快的良好教学氛围的目的。

总结

音乐欣赏教学是中小学音乐教育中较为困难的一个研究课题。1994年7月,国家教委下发了在普通高中开设音乐欣赏课的通知,改写了四十余年我国高中不开设音乐课的历史。怎样实现音乐欣赏教学的游戏化这一问题以及改变教师不愿意上音乐欣赏课、学生欣赏不起来的现象在不断的研究和创新中。新课改的理念是:以人为本,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教师就要转换教学角色,把原来的课堂上老师教学为主体更换为学生为主体。怎样在学生欣赏音乐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作品的作者,作曲作词背景以及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情绪,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通过音乐欣赏课使学生自主地发现、探索、获取知识,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想象力,挖掘其独特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视听结合的方式下了解音乐,感受音乐,从而创作音乐,提高自己。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