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实践分析与发展对策的研究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实践分析与发展对策的研究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2-22 01:12:15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实践分析与发展对策的研究
时间:2023-02-22 01:12:15     小编:

摘 要: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然而我国校企合作还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本文对目前校企合作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提出要采取探索新的校企合作方法和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对策

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决定了必须以市场需求,尤其是企事业的人才需求为导向,将培养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与用人单位的需要实现“无缝对接”。以经济的内生动力和人才的需求、社会的满足为要旨,以产品的优质、服务的到位为规范,关键在于生产中人的素质。因此,校企合作不仅是企业与教育的联姻,而且是用人与育人的统一。中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之中,能否尽快培养和造就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端技能型的人才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大意义。

1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1.1高等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理论研究相对滞后

校企合作作为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已经有很多年了,一些学者提出了多种合作模式,如“订单式”、“顶岗实习制”、“双证制”等。但是,由于政策、环境、资源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有关校企合作的理论探索进展缓慢。虽然很多高职院校开展了校企合作实践,但大都停留在经验层面,还没有形成有指导意义的理论。在校企合作的现状研究、比较研究、发展定位研究、实现途径研究、主体行为研究、共性与个性研究方面,以及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合作机制与政策、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的要求等方面的相关研究基本处于起步阶段。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不长,校企合作教育还处在探索过程中,因此其运行机制还很不健全。从小的方面看,校企合作教育直接关系到学校和企业;但从大的方面看,校企合作教育涉及学校、企业、政府三个方面的关系。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育在行中主要只有学校和企业的关联(更多的还是学校倾情于企业或有求于企业)而没有学校、企业、政府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这样就使得校企合作教育的实际运行只是在某一点和某一时间段获得成功。这表现有两方面:其一,三方的推动力问题没有解决。在事关校企合作教育的三方即学校、企业和政府中,只有学校一方因就业难而有足够的需求动力,而其它两方特别是企业,因处于就业的需求方即劳动力的买方市场,缺乏足够的动力。其二,大多高职院校是公办高校,缺乏责任制度,很多高职院校的管理者没有担起重任一心一意地投入和企业合作,为企业培养其真正需要的人才。要让双方的合作达到双赢,对于校企合作进一步研究显得很有必要。

1.3校企合作缺乏政府的监督和协调

目前在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中,大部分都只注重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双边合作,缺乏政府的督导、协调作用,导致校企合作形式比较松散,合作时间难以长久。高职院校与企业属于两个不同的系统,有着不同的机制、管理方式、价值取向,双方缺乏沟通,还没有认识到双方还有很大的共同利益空间,从而导致校企双方合作不普遍,即使有合作,也难以深入。缺乏政府的监督和协调主要表现在: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支持、法律法规滞后以及缺乏系统性的指导。

2 加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建设的对策建议

2.1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从外部着手,为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创造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从内部着手,调动企业自身积极性。外部力量对校企合作的促进,可以为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创造有利的条件,从而激发企业的参与积极性。在学校方面,学校要树立“服务意识”,主动为企业提供完善的服务,从而调动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在政府层面,政府应给予企业政策上的支持,可以通过对校企合作的优秀企业进行奖励,比如采取减免部分税收等方式,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更深层次的应该从企业内部着手来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改变企业对自身的定位,由原来的纯营利性组织逐渐转化为承担一定社会责任的营利性组织,提高企业自身的学习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2.2加强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管理

首先,应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进行统一管理。校企合作的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校企合作的管理同时涉及到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实训基地管理以及师资管理等,因此,需要建立一个管理校企合作各项事宜的管理部门,对全校的校企合作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其次,适应校企合作要求,改革原有的教学管理制度。在校内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制定一套完整的校企合作教学质量考核标准,以可量化的标准来衡量校企合作的教学质量是否达标,并建立教学评价体系。

2.3加强政府对校企合作的支持

首先,要完善有关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的需要,要使校企合作的发展得到保障,政府必须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使校企合作制度化。其次,应对校企合作给予鼓励和专项资金支持。在推动企业合作过程中,除了有良好的政策保障外,政府还可以建立经济杠杆,使企业的技术和资金有条件进入学校,同时对校企合作单位有一定的鼓励和资金支持。可以通过把校企合作理论研究纳入政府科研规划,对校企合作优秀企业进行鼓励等途径来鼓励和支持校企合作建设。

3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

3.1学校引进企业模式

将企业引进学校后,也就是将企业的一部分生产线建在校园内,就可以在校内实行“理论学习”和“顶岗实训”相结合的办学模式。这种模式既可以解决企业场地不足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学校实习实训设备不足的问题,真正做到企业与学校资源共享,获得“产学研”相结合的多赢途径。

3.2劳动和教学相结合、工学交替

高职院校实施方式大致采取了如下两种:A、工读轮换制--把同专业同年级的学生分为两半,一半在学校上课,一半去企业劳动或接受实际培训,按学期或学季轮换;B、全日劳动、工余上课制--学生在企业被全日雇佣,顶班劳动,利用工余进行学习,通过讲课、讨论等方式把学习和劳动的内容联系起来,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系统的课程,到企业去是技能提升训练。目前,我们也正在探索这种模式。

3.3校企互动式模式

由企业提供实习基地、设备、原料,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制定,并指派专业人员参与学校的专业教学。企业优秀管理者或技术人员到学校授课,促进校企双方互聘,工程师走进学校给学生授课,同时学校教师给企业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通过校企合作使企业得到人才,学生得到技能,学校得到发展;从而实现学校与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双赢结果。

3.4 “订单”式合作

学生入学就有工作,毕业就可以就业,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同步。这种合作针对性强,突出了职业技能培训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应性强、就业率高、就业稳定性好。这种合作模式的不足之处就是,学校很被动,培养多少人、什么时候培养完全根据企业需要,学校没有主动权。这是一种初级的合作模式,一般在中专院校运用的比较多。

参考文献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