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基于“C―UGS”的小学教师培养实践

基于“C―UGS”的小学教师培养实践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12 01:02:54
基于“C―UGS”的小学教师培养实践
时间:2023-03-12 01:02:54     小编:

摘 要 为适应当前高等师范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和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动态,小学教育师范生培养必须走出高校“象牙塔”, 建立融合协同的理念指导与价值追求的高校与地方政府、小学“三位一体”(C-UGS)协同培养新机制。南京晓庄学院的小学教育专业取得了社会的认可,在创建“国家特色专业”等项目的过程中,构建了“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模式,形成了小学教师教育发展合作共同体。

关键词 C-UGS 教师教育 小学教师培养 实践探索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Training

Practice Based on "C-UGS"

――Take Nanjing Xiaozhuang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XU Jingbiao

(College of Teachers' Education, Nanjing Xiaozhuang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1171)

Abstract To adjust to new circumstances and new developments in Teacher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of the current reform of Higher Teacher Education, Primary Education Teachers must train students out of college, "ivory tower" and established the concept of synergistic integration of guidance and value the pursuit of universities and local governments, school "Trinity "(C-UGS) to develop new mechanisms for collaboration. Elementary Education, Nanjing Xiaozhuang University has made social recognition, in the creation of "national specialty" and other projects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a "Trinity" collaborative training mode, forming a primary school teac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community.

Key words C-UGS; teachers' education;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training; practice exploration

教师教育模式需要在教育实践中发挥其价值,才能不断地获得调整、充实与完善。在教师教育过程中,南京晓庄学院秉承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探索“教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使教师教育坚持实践取向、使教师教育的内容理论联系实际、使教师教育的历程贯穿职前职后一体化、使教师教育的路径从单一大学课堂走向小学生的生活。

C-UGS(Coordination - University, Government, School首字母简写),即“协同―大学、政府、小学”培养模式,该模式基于融合协同的理念指导与价值追求,大学、政府和小学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力量,将教师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职后研修等多个阶段相贯通,将学校教育、职业体验和教学实践等多种培养方式相结合,形成多主体、多因素合力协作的格局。在小学教师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资源、教学团队、实践基地、教学研究及培养质量评价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协同,这种基于、面向、服务教师教育实践的系列举措,将全面促进和整体提升小学教师培养的质量。

1 基于“C-UGS”,进一步开展小学教师培养工作

图1 小学教师培养的“C-UGS”机制

“协同培养是造就卓越小学教师的根本途径。”晓庄小教专业人才培养旨在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思维活跃、本领过硬,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教育人才和创新人才。形成一个目标、三个面向、五个结合的人才素质拓展模式。一个目标:以拓展学生专业素质,打造为小学教育服务的卓越教师为目标。三个面向:面向小学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可持续发展,面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小学教师素质的要求综合化的现实(见表2),面向国际化小学教师培养的未来发展趋势。五个结合:多学科优势与教育研究优势相结合,校内培养机构与校外教育基地相结合,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自我专业成长与网络互动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表2 小学教师素质结构

2 基于“C-UGS”,建立“五三一”小教专业课程体系

按照“宽厚基础,强化核心,拓展口径,加强实践”思路,将小学教师培养课程划分为五个类别:公共基础课、学科专业课、综合实践课、研究拓展课、职业生涯课。三个层次即以公共基础课与职业生涯课为塔基,以学科专业课与综合实践课为塔身,以研究拓展课为塔尖。一条主线即实践技能课贯穿四年学程始终。这种方法类、交叉学科类、通识类、综合类等创新教育理论与实践系列化特别课程,将学生宏观思维的培养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开拓学生视野。紧紧围绕“课程要素”开发课程,从“课程本体要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教学主体要素”(教师、学生)、“教学保障要素”(教学环境、教学条件)和“课程管理要素”等方面,研制“培养方案”与“课程大纲”(见表3)。

表3 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课程类型结构

3 基于“C-UGS”,建构“课内―课外―校内―校外―课内”的技能训练体系

教师职业技能就是一个由诸多有内在联系的要素构成的完整系统,因此对职业技能进行培养也是一个漫长、复杂和系统的整体工程。任何一个环节、要素都会对技能形成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整体构建小学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体系的内容,要从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前提)、完善训练内容(基础)、建立多元培养路径(关键)、评价指标科学化(保证)等几个方面做起(如表4所示)。

施行“课内打基础、课外强能力、校内增知识、校外扩视野”循环交叉上升训练的“双主线、多平台、同层递进”职业技能训练体系。

以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为双主线,通过课程、技能测评、活动、竞赛和校外实践等学习平台,构建教师教育生态场,实现专业知识、教师技能和教学智慧的同层递进。

(1)“技能训练营”社团制:借鉴陶行知先生的“小先生制”思想,聘请教师专业技能水平优秀的学生担任技能课程任课老师的助教,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社团性质的“技能训练营”,促进学生之间互教互学。

图2 学生技能训练流程关系

(2)“双师”跟师制:校内专业发展导师与校外教师发展导师双向指导,在第五至第六学期开展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跟师学习计划”。学生在每周有一天时间集中进入小学,在导师指导下学习课堂教学、常规管理、作业批改、辅导谈心的技能技巧等。

(3)“联赛”轮次制:结合政府部门组织的师范生技能大赛及师范生技能达标赛,让学生在比赛中看到自己的成绩与进步,在训练中明确技能学习的目标与要求。以“训”达“赛”与以“赛”促“训”相结合。

(4)“小先生”体验制:校内、外个人体验与集体智慧相结合,开展反思性学习。在第二至第五学期开展的每学期一周时间教育见习活动,每次教育见习划分成循序渐进的主题,分别见习校园空间布局、学生生活、教师生活、课堂教学、学校文化等。为提高教育见习的实效,学院和小学实习基地共同制定教育实习计划、考核、评价等规章制度,选派骨干教师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并实行以实习基地导师为主,学院导师为辅从实习态度、教学水平、工作能力、工作实绩、个人素质等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对师范生全面考核。

(5)“临床”诊断制:教师教育横向机构一体化,如教师双向挂职(学院教师到小学挂职、小学优秀教师受聘到学院任教)、师生送课下乡、微格教学、区域远程互动等。在保障实验和实训师资专业化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早进实验室和实训教室,开展专业学习、课题研究和技能训练,实验实训室增加开放时间,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为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供专业化的服务。

构建动态评价体系, 实行职业技能证书制度。根据实践摸索确立系列化、分阶段、递进发展的考核模式,将技能评价动态地分为三个阶段:

(3)专业能力评价。在三年级完成教育实习之后进行。测评内容主要包含两项:一是结合教育实习对学生职业能力的综合评价与认定。具体包括课堂教学组织与施教能力、班级管理与活动组织能力和对小学生的思品教育与心理教育能力。二是结合毕业论文进行的教学反思与教育研究能力测评。通过撰写评课报告或教育研究论文,促进师范生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学院对各项考核测评合格者颁发《教师职业技能证书》。

4 基于“C-UGS”,创新小教专业学生培养管理制度

学生选拔制度。充分利用学校“大类招生、分类培养”的政策,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学生选拔制度,对进入小教班级的学生进行公开选拔,选拔方式包括考试和面试,考试偏重于专业知识评测,占考核比重的40%;面试偏重于从教意愿和基本技能的考核,占考核比重的60%。

教师选聘制度。承担小教班级课程授课任务的校内、外教师由“C-UGS”领导小组考核聘任,优先选聘责任心强、学术素养高的高级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承担课程授课任务。每学期结束,“C-UGS”领导小组根据学生评教成绩、专家评教成绩和日常教学考核情况,决定聘任与否。

导师管理制度。“C-UGS”机构制订《小教班级学生导师管理办法》,明确导师的责任分工和指导要求。校内导师指导学生人数不能超过八人,优质实习基地校外导师指导学生人数不能超过四人。同时,规定校内、外导师每学期固定指导每位学生的次数不应少于八次。

见实习制度。“C-UGS”运行机制为小教生提供更为有效的课程见习和跟班实习的机会。“C-UGS”机构制定《教育实习工作条例》,规范实习生的行为和工作程序。制订《教育实习评分标准》,从实习态度、教学水平、工作能力、工作实绩、个人素质等评价指标体系对小教生实习成绩进行全面考核。

社会实践制度。制定合理、科学的假期社会实践制度,将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相结合,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提升小教生专业能力并拓展就业渠道。在社会实践内容上,包括思想政治、国情民情、社会规范与角色教育,劳动与专业技能学习、励志与个性养成等;在方法上,依靠“C-UGS”的公共资源、教育基地,进行志愿者服务、参与管理和社会调查、游学等实践活动。

多元发展评价制度。实行开放式办学,建立多元性发展活动。“C-UGS”组织通过综合评价机制对学生实行退出与优补,学业综合评价不合格的学生将实施退出机制,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强、成绩优秀的学生可通过申请、考核等环节优补进入小教班。 “C-UGS”组织鼓励学生参加科研训练项目,要求每位学生至少参与一项大学生创新项目研究,并为创新活动提供特别学分。鼓励参与各级各类竞赛、展演活动,鼓励参加高水平学术会议进行学习交流,为学生提供机会赴境外教育大学、境内重点大学学习深造、参观考察等游学活动,优秀者可获得“C-UGS”组织资助。

教师教育应打破原有的封闭的教师培养体系,构建开放的、动态的、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制,地方政府、小学基地必须参与其中。地方政府要在制度上为高师教育和基础教育的互动做保障,促使高师院校主动走进基础教育一线,走进基础教育课堂,培养出符合基础教育实际需求的小学师资。

参考文献

[2] 窦坤,龙宝新.论当代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动力、主题与走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

[3] 叶泽滨.高师院校发展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互动关系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06(2).

[5] 吴康宁.从利益联合到文化融合: 走向大学与中小学的深度合作[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6] 钟秉林.协调改革协同探索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1).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