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网络空间对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的讨论

网络空间对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的讨论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5-24 00:25:43
网络空间对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的讨论
时间:2023-05-24 00:25:43     小编:

  网络对于人的意义具有二重性。对人类的生产活动而言,网络具有十分积极、重要的意义,给人类的生产劳动、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对人的本质实现而言,网络则是不会直接生产产品的使人异化的机器。人的本质在于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异化劳动奴役了人,限制了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从而扭曲了人的本质,阻碍了人的发展。因此,如何走出人的异化便等同于如何才能将人的类本质回归人自身。对网络的认识应当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将其放置在马克思主义的范畴来批判,将网络空间视为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的本质实现的重要场域。

一、网络空间蕴含的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作为关系性的存在,既是一定社会关系的承担者与创造者,又是一定社会关系所规约和塑造的对象。并且,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 因此,理解人的本质就是要理解人所组成、创造的社会关系,而现实表明,网络空间正不断组成和创造新的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在本质上仍是马克思主义所规定的人的社会关系。

(一)人之于网络的主客体对立统一

人的本质与社会关系紧密相连,主要包含两个层面:第一层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历史等一切宏观的社会关系;第二层是主体与客体、主体与主体、主体与自身构成的微观关系。就人的本质的真正获取而言,其核心表现为主客体的对立统一关系,最终实现的是对立中的统一。对立是客观存在的必然,统一是人要实现人的本质的应然。

对立的必然存在性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的思想意识发展水平决定的,典型表现为人的异化。异化有分离、出卖、受异己力量排斥而违背人原来样貌的含义。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费尔巴哈等古典哲学家关于异化的观点基础上,对异化进行了系统科学的解释,表示主体在发展过程中,进行自我创造而产生了异于自己的客体,使主体自我客体化,客体也变成与主体相对立的异于主体的力量,反过来支配和反对主体本身。人不能脱离生产、生活实践,不能不发展自我的主体性,也就不能彻底摆脱自我的客体化及客体与主体的对立。相反,正是有了客体与主体的对立,人才获得了不竭的发展动力。

统一的应然超越性是由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决定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价值目标。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 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在物种方面把人从其余的动物中提升出来和在社会方面把人从其余的动物中提升出来。这是有自主、自觉意识的人的超越性追求,使自我摆脱异化,向人的本质复归。在这一过程中,任何违背自由的有意识的生产劳动和交往实践都是使人异化的因素。对此,马克思将其概括为劳动者与其产品的异化、劳动者与其活动的异化、人与其类本质的异化、人与人的异化。理想的主客体社会关系应当以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结成自由人的联盟的最终目标统一上述过程的异化。此时,人与物、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主体与客体、身体与心灵、目的与手段等的对抗已不再存在,物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不再以牺牲个人的发展为条件,而是以保证个人的自由发展为根本。人发明了网络,占有支配地位,网络又反过来奴役人、异化人,人与网络的关系便是这种主客体的对立统一关系。

(二)网络社会关系仍是时空的产物

社会关系不是人幻想的、一成不变的产物,是随着时间、空间的发展变化而发展的。社会关系的发展性决定了人的发展性,人的发展性又促进了社会关系的发展。社会关系的时空属性:一是由人的历史性决定的。人的社会关系是历史性的存在,是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存在,有着具体的历史的性质和内容。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的社会关系不断生产和再生产的历史,是合乎规律地演化和发展着的社会关系体系。马克思用社会关系及其历史发展来解释人的本质,用现实的人代替理想的人,强调现实的人是由物质生产及其造成的社会关系决定的,人的本质不再是凝固的、静止的,而是变化地、历史地发展着的。人的本质不是一种生理结构的属性,它随着社会生产关系和以此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的变革而改变。二是由人的活动的对象性决定的。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人是活动着的人,人通过活动来创造自己的生活和历史,有目的的活动就是表现和实现人们自己的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方式。一部人类的历史就是人有意识地通过自己有目的的对象性的活动创造的历史,而这种有目的的对象性的活动必须依托实实在在的空间载体。照此理解,人在网络空间上的社会关系,同样具有发展性,是顺应历史发展而出现的,人在网络空间的活动同样是有目的的对象性的活动。

(三)网络生产和生活实践奠定新的社会关系

社会关系的建立表现为人们丰富的交往活动,而交往活动的意义就是建立在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实践当中。在生活与生产实践中,人们加深了对主客体关系的认识,对人的本质的认识逐步由抽象到具体,从劳动到实践到生产,再到生产方式。从抽象的自由自觉的劳动、异化的劳动向人的真正本质复归到现实基础上的生产关系、有生命的现实的个人的生产生活方式。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以及由物质生产活动所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才决定了人的本质。人们在活动中生产着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同时也生产着人类历史活动的社会形式。现实的社会关系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生成的,社会关系是人类实践活动得以展开的基本条件,这种社会关系反过来又规定和制约人的实践活动。作为实践活动的主体的人,也受到这种既定的社会关系的规定和制约。人的本质是人作为现实的人存在的根据,这种根据存在于人的现实的社会关系之中。只有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各种具体的社会关系,才能科学揭示出人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及社会关系学说都是在实践基础上生成的。基于马克思哲学实践生成论的认识,网络空间的出现和发展已不单是一个虚拟空间和实用技术集成载体,而是另一个实践生成人的本质的,人们必不可少的生活和生产实践空间。然而,网络生产和生活实践在形态和方式等诸多方面有着其特殊性,也因此奠定的是新的社会关系。

二、网络空间对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实现的拓展

网络是马克思当年没有预见的新事物,但并不是不能认识的事物。如何辩证地认识网络的本质,应在唯物史观的范畴内对其进行批判,充分认识网络空间对于人的本质实现的空间性、实践性、历史性。

(一)空间性:决定虚拟人就是现实人虚拟的直接表现是指使用网络的个体面对的是一个脱离真实的日常生活的虚幻世界。在网上,个体生产劳动不用面对面,交往用面部表情、语音等信息,甚至夹杂着图片、音视频等虚假的信息。有如当年马克思对资本家开办的工厂用冰冷的机器和剥削制度给工人带来的压迫的鞭挞,并认为这种生产劳动不断使人异化。人们对网络的认识也大致经历了以下两个阶段。

1.将网络等同于异化的工具的阶段。在网络空间里,除少数从事网络技术研究的专业人员外,人们在网络空间里并不进行具体、实在的生活、生产活动,因而其目的性、对象性不强。与此相反,在网络空间,个体极易被他人制造的不良产品误导,偏离符合社会主流的成长路径,进而使思想、价值观念被异化。长期以往,个体易被网络捆绑,使日常生活网络化,如出现宅、低头族、相约自杀、相互残害等网络效仿行为,最终使个体活动异化。人成为完全的虚拟人,人便从其本质中脱离了出来。这种观点认为在网络空间,个体如果不从事直接的真实的生产产品的劳动,不是真实的实践,那么个体就无法在实践中塑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使个体自我异化。

2.重视和发挥好网络空间的交往性,将网络交往作为现实人的交往阶段。交往是人的本质实现的最为重要的、富有意义的活动,没有正常的交往,个体便无法实现自我的社会化,无法习得人类积淀的生存技能和生活智慧,无法实现自由全面发展。正是因为马克思将交往与生产、与人和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将交往的普遍性的空间拓展至整个世界,才为人类找到了一条通向自由全面发展的解放之路。毫无疑问,网络空间是交往的普遍性空间,也只有依靠网络,交往才真正具备了世界性的意义。网络空间打破了人们交往的空间局限,而主导网络交往的仍是现实人的有意义的交往。但是,囿于学术界认识的局限和国家治理的疏忽,网络作为普遍性、世界性的交往空间仍是混乱无序的。

(二)实践性:网络生产实践就是真实的实践人是实践活动的主体,没有从事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也就无所谓实践、无所谓人的世界的诞生。马克思对实践主体的论述经历了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即从作为自我意识的人到批判视野中异化的人再到现实的人最后到自由全面发展的人。人一方面改造自然,另一方面人改造人。改造即最直接的实践,包括生产实践、革命实践、审美实践,这些都是由现实人来完成的。

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交往实践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比以往哲学家认识的高明之处恰恰在于从人的角度来思考人,将人还原为人。但在现实中,人作为普遍的、自由的、自觉的存在物,却普遍地存在着人的异化,使对人的理想化的美好的认识与人不断被异化的事实存在巨大落差。如何扬弃这一异化的现实呢? 他不再给人设定一个既定的本质,而是以现实的个人代替理想的人,认为人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生成的人。现实的人是在实践中不断生成的,人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自我的本质。人的实践性是先在性的,不受时间、空间的局限。网络空间既可以成为异化的空间,也可以成为人的本质生成的空间。网络是马克思当年没有预想到的事物,但并不是不能认识的事物。相反,网络空间所拥有的无限的时空延展性,更能凸显人在实践过程中的主体性和主体的人之于物的实践性,能更好地实现由现实的人向理想的人跨越。

(三)历史性:网络空间是人的自由本质的拓展马克思深入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异化,目的在于挖掘、诠释人的本质,使人复归于人。异化劳动奴役了人,交往异化腐蚀了人,二者限制了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从而扭曲了人的本质,阻碍了人的发展。然而,人之本质在于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即劳动。因为正是这种劳动,才使人和动物区别开来,也才使人成为自由自觉的存在。马克思始终认为人是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 这也就是说,人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人、虚构的人、静止的人、概念化的人,而是彰显了交往的力量的现实的人。这种现实的人是具体的人、历史的人、始终处在生产实践和交往实践的动态关系中,因而可以说人始终是未完成的、未定型的、未达到终点的,或者说,人总是处在一个开放的、充满可能性的、向着未来的过程之中的人。

对于人来说,网络空间就是新出现的,开放的、充满可能性的实践场域,是为人的本质的实践服务的。与现实的物质生产和交往实践一样,现实人能独立、自由、自觉地对网络占有,使个体由被动、被迫异化变得富有创造性。这种现实人依然是马克思对人的异化批判后的人,是未定型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人必须进行生产劳动以维持自身的生存,在这个过程中又形成了人与人之间多样化的社会关系。马克思主义规定的人就是处于现实社会关系中的真实存在着的人,因此,必须肯定网络空间是现实存在中的事物,是具体的、现实的实践场域,依靠网络进行物质生产和交往实践的人是现实中的人,必须正视网络空间作为人们现实生产生活的历史的、实践着的存在。它不仅是改善人们物质生活、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促进社会整体进步的工具,而且对人的个体发展,自主自觉意识提高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三、网络空间人的本质实现的二重性及纠正

网络之于人具有异化和解放的二重性,在网络空间人会被隐蔽地异化,并且,诸多现象也表明人的异化已成为愈演愈烈的趋势。然而,网络作为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必然是解放人的关键力量。为确证网络作为人的本质实现的实践空间,在认识上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网络空间自由的有限性

网络空间是一个极度开放、自由的交往空间,但为保证有强烈主体意识的人的有序交往,必须以自由的有限性为前提。

1. 自由本身的有限性。自由从来就不是无限的,以共同遵守的秩序、规则为前提和保障,以此决定自由的有限性。其有限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自由是实践的、具体的自由,不是观念的自由。其二,自由不仅仅是西方资本主义宣扬的自由主义,代表资产阶级的自由,而是每个公民都应享有的自由。其三,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才是对自由本质的揭示。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从历史、唯物和实践的视角剖析了自由及其本质,认为人不能免受外在客观必然性的限制,但是人不是外在客观必然性的奴隶,而是驾驭和利用它的主人。人可以通过运用自己的实践力量和对认识的深化,去积极地打破外在限制,从而获得一定程度的解放,获得自由和自由的发展。

2.网络的社会化。网络发展至今,已由技术工具转换为社会空间,具备了现实空间的特性。人们对网络的认识也由片面的、单向度的表象化认识转为系统的哲学性反思。网络对人类生产方式、生活观念、社会治理、政治建设等带来了全方面的改变,改变发生的过程即网络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要科学、合理、有效进行,必须遵守等同于现实社会的制度规范进行有序治理,以系统整治网络环境。3.网民的族群化。通过朋友圈、QQ 群、贴吧、论坛等载体,志趣相投的网民集结起来成为一个网络族群。网民的族群化势必要求有意见领袖,有共同遵守的契约、规范,以保证每个人在族群的正当利益。

(二)网络空间交往的民主性

网络空间交往的民主性决定了人可以从现实生活、生产实践中被异化的社会关系中解放出来。交往是人实践本质的重要方式。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决定了网络交往的即时性、随意性、多样性。但真正决定人的本质实现的交往是建立在交往的民主性基础上的有效交往,而要保证有效交往,需警惕以下三个方面。

1.网络行为丑陋化。网络极大地满足了个体的自主性需求。借由网络,不断有人不惜丑化、矮化、出卖自己和他人,进行丑恶式营销,挑战人们的道德底线。

2.价值实践表象化。认为网络是不同于现实社会的空间,在这里可以将严肃的话题表面化,高尚地追求肤浅化,使价值实践也流于表象,将网络活动异化为博取网民眼球的行为艺术。

3.道德建设真空化。网络空间在没有成为空间治理领域之前,一度是道德建设的真空地带,使寄生网络的有损社会主义道德的言行恣意横行,使整个社会道德生态恶化,冲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

(三)网络实践价值的圈层化

网络空间的主体是极富自主自觉意识的实践着的价值主体,在此不断实践、产生新的价值,使网络空间成为多元价值的集散地,在现实生活、生产中不被认同、接受的价值观在网络空间能被认同,以形成共同的价值圈层。不同的圈层将不正常的价值、行为正常化,不同的价值主体共同缔结成防御墙,抵御主流价值观的介入和干扰。作为一个异常复杂、布满风险的广域空间,网络不应是假、丑、恶的滋生地和繁衍地,不能坐视网络亚文化、非主流文化横行,以加深现实社会中的人的迷茫,撕裂人的价值认同,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此,应有效防治以下非正常化的表现。

1.无聊的生存状态。人自诞生起,就在劳动中生产、发展文明,以不断丰富生命的意义。进入现代社会以后,随着生产力的进步,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人们享有了更多空闲时间。网络作为一个普遍化的交往载体,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的消极影响中首当其冲的是人对网络的依赖,并逐步加剧人格对网络的依附,使无聊成了越来越多人的生存状态,人们懒于走出私人空间,不愿在公共空间与人进行有效交往,也就使得我国公民的公共性及伴随而来的公共伦理发育不良。如何丰富人们的精神家园,弘扬先进的休闲文化,提高人们的社会参与度,成为亟须整治的病灶。

2.娱乐化消遣方式。社交的娱乐化几乎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趋势,人们以此应付无聊的生存状态。在网络空间,娱乐化的交往方式给了现代人一个隐藏、逃避自我的空间。这些娱乐化的交往包括纷繁复杂、相互模仿的娱乐节目,以及多党轮流执政的政党拉票选举等引爆的一场场娱乐狂欢。娱乐像精神鸦片一样,使网民沉溺于一个虚假的自由、平等的空间中,而不愿回归到真实的实践,忽视人的社会属性,由此忽视人之为人的使命担当。

3.消费主义的冲击。网络打造了一个个商业帝国,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消费结构。借助网络,商家可以凭借千奇百怪的消费活动,为消费者提供便捷、舒适、精准的服务,使消费主义大行其道,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使人成为资本的附庸。在网络空间里,人们只是改变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表现形态,在本质上,网络消费却已异化为网络资本主义,使私有财产急速膨胀,剥削及异化劳动、异化交往也就无处不在。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