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22 00:20:48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
时间:2023-03-22 00:20:48     小编:任胜乐

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着眼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科学分析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本着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明确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必然性

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必然性,首先源于马克思主义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作为科学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作为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是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的革命性表现在坚持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利益的政治立场上,表现在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和全人类解放的历史任务上,表现在人类基于人类历史发展客观规律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上。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于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中,并在这种实践中实现。只有基于实践,才能形成科学的、革命的理论;只有基于实践,才能使科学的、革命的理论变成现实,并得到检验和发展。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自觉的实践性铸就了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也是马克思主义历久不衰、永葆青春和活力的根本所在。我国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研究和教学中的指导地位,如果违背了这个原则,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教学就会脱离历史和现实的实际,丧失真理性和群众性。

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必然性,还源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和实践的伟大发展历程。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指导思想,并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解决各种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经过90多年的奋斗、创造、积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历史表明,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才能改变中国、发展中国。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立足国际国内发展全局,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科学地回答了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充分展示了新形势下党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一步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最新成果,是指导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深刻理解、认真领会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自觉运用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教学中。只有这样,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才能确立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必要性

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新形势下所应肩负的时代使命上。在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形势下,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奠定共同思想基础。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际发展环境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落实新发展理念,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供有理有据有力的科学保证。在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各种矛盾和问题不断呈现、各类风险和挑战不断增多的新形势下,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才能切实为当前改革建言献策、提供依据,进而提高改革决策水平,科学有序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下,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进而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有力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在全面从严治党进入重要阶段、党面临的风险和考验集中显现的新形势下,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为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提供理论服务、决策依据,营造积极向上的理论氛围。新形势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所完成的这些时代使命,就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体现,就是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贡献。

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必要性,还体现在解决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所面临的紧迫问题上。首先,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中,还有些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不深、认识不透,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上能力不强、素养不高,在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科学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其次,对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上,社会上还存在一些模糊甚至错误认识。有的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中国现在不需要马克思主义;有的人说马克思主义只是一种意识形态说教,没有学术上的学理性和系统性。最后,实际工作中,马克思主义在有些领域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只有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着力解决当前哲学社会科学面临的这些实际问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不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基本要求

首先,要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上下大力气、下苦功夫。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博大精深,我们只有不断地努力学习、勤于思考,才能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真谛,融会贯通马克思主义整体知识体系。在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中,切忌浅尝辄止、蜻蜓点水的态度,更不能一知半解就去发表不负责任的意见。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也必须有科学的学习态度和研究精神。只有真正弄懂了马克思主义,才能在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上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才能更好识别各种唯心主义观点、更好抵御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谬论。

其次,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从人民立场出发,一切为了人民,只有这样,哲学社会科学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因此,我们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

再次,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精髓,结合实际加以运用,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精髓,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从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不是教义,而是方法,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终结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因此,我们要在实践中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最后,要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实效、创新理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落到研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来,落实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来。我们要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我们要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解决时代问题,推动理论创新。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