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李春城与荣园

李春城与荣园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6 08:42:30
李春城与荣园
时间:2023-08-06 08:42:30     小编:

天津八大家的形成,与明末清初天津的海运、粮业、盐务的发展具有直接关系。早在元、明两代,天津就成为漕粮北运的枢纽,并由此成为华北、东北的粮食集散地。到了清代,海运和粮食贩运业都有所发展,天津的经济地位也日显重要。明万历年间,在盐务上实行“纲法”,将宋代以来的商人凭盐引销盐的制度,改为盐商垄断的引岸专卖制度,并准许世袭经营。清初,又将长芦盐运使署从沧州移来天津,从而天津又成为长芦盐纲(芦纲公所)的基地。因此,在天津,海运、粮食尤其是盐务,就成为富商巨贾聚敛财富的主要手段。清人崔旭《津门百咏》云:“盐策长芦此要津,风天气色属商人。铜山金穴须臾事,大宅连云递旧新。”天津因“煮海之利”使盐商攫取了大量财富。致富的盐商常常拿出一些钱财从事慈善事业,为自己树立良好社会形象。

清末年间,天津有两位称为“善人”者,一位是“粮店后街李善人”,一位是“冰窖胡同李善人”。二人皆为盐商起家。

“粮店后街李善人”是指李世珍。李家经营盐业及钱粮业,在直隶、河南等地有盐引,收入颇丰。李世珍是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举人,同治四年(1865年)进士,官至吏部主事,是近代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一代宗师李叔同的父亲。李世珍一向热衷于慈善事业,为救荒济贫,他回归乡里后,纠合同志数人在粮店后街创立慈善团体备济社,集巨资备荒,尽心抚恤贫穷孤寡,每岁施放钱米、棉衣、医药、棺木及恤嫠。此外,还用备济社的一部分资金开办义学、种牛痘。天津人称他为“粮店后街李善人”。

李春城正妻吴氏,被称为“李八老太太”,平时好吃斋念佛,经常买些活鸟、活鱼“放生”;遇到家中喜寿大事,待客的酒席一律不上鸭子,不愿“杀生”。李家对各地庙宇,大事布施。各地逃往天津城里的难民到李家讨饭,均给予接济。李家先是在东南城角草厂庵建寄生所,每年冬天收留无依无靠贫民六七百人,哺之以粥,病则施医药,死亡则棺敛。其后又立保贞社,每月给嫠妇以钱米。设立御寒社,严冬发棉衣给贫民。年终,他还派人到僻巷中,接济穷乏之人。设立义塾五所,各有生徒二、三十人。别设大义塾,“俾向学者有所成就。”同治十年(1871年)天津大水,他筹赈恤灾,亲察受难之户,遇有饥饿不能待者,济以己财。因原来计生所只收男子,又设立保生所收留孤贫妇女。因李春城家在东门里冰窖胡同,津人称他为“冰窖胡同李善人”。

修建私家园林、收藏名人墨宝是当时天津盐商文化的风尚。李春城也未能免俗,修建了占地270多亩的私家园林“荣园”。据宋蕴璞编纂的1930年《天津志略》描述:荣园“为津人李善人家之别墅。李氏富而好义,勇于为善,建筑是园,聊为游憩之所。树木葱郁,丘壑幽秀,鸟语花香,颇饶逸趣,又有湖广数顷,植以芦苇,软红尘中得此水木明瑟之地,洵足助人佳兴。”园的四周以壕堑为界,以水景为特色,具有典型的北方园林特色,又在设计中吸纳江南园林构筑技法,南北交融,风景如画,吸引了大批文人骚客和游人前来游览,1917年在南开中学读书的周恩来和同学就曾到此一游。

1937年侵华日军将荣园改为反动政治组织“新民会”的总部。1948年,国民党政府为了抵御人民解放军的进攻而构筑天津城防工事,又将荣园内的许多珍贵树木伐去充作战壕掩体,荣园变得愈加荒凉。

天津解放后,李氏后人李岐美向人民政府捐献荣园,1950年,天津市人民政府正式接管了这座已颓破不堪的花园,并经重新整葺,于1951年7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