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南京明代文化景观遗产资源调查研究

南京明代文化景观遗产资源调查研究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6-05-27 16:20:14
南京明代文化景观遗产资源调查研究
时间:2016-05-27 16:20:14     小编:凌彤辉

摘 要:文章参照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定义以及分类,以南京地区明代文化景观遗产为例,对中国地方性文化景观遗产进行调查研究。根据南京的历史文献资料,并结合实地勘察,从城市建设、对外交流、陵墓建设和园林建设等四个方面,对南京明代文化景观遗产资源进行了梳理与归纳,最后提出了迫切需要开展的保护工作。

关键词:文化景观; 遗产保护; 资源调查; 明代; 南京

检 索:www.artdesign.org.cn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5)11-0069-03

Investigation of Cultural Landscape Heritages in Nanjing during the Ming Dynasty

YANG Jun(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3, China)

Abstract :Referring to the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landscape heritage , the article carry out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the local cultural landscape heritage in China taking the cultural landscape heritage in Nanjing during the Ming Dynasty as an example. According to historical literature about Nanjing, and combining with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the article combs and summarizes the cultural landscape heritage resources in Nanjing during the Ming Dynasty from four aspects of city construction, foreign exchange, the tomb construction and garden construction,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the urgent conservation works.

Key words :cultural landscape; conservation; resource investigation; the Ming Dynasty; Nanjing

Internet :www.artdesign.org.cn

一、概述

文化景观于1992 年被世界遗产委员会正式列入世界遗产的范畴,其代表着“自然与人联合的工程”,反映了因物质条件的限制和/或自然环境带来的机遇,在一系列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的内外作用下,人类社会和定居地的历史沿革。文化景观主要分成三类①:一是由人类有意识设计和建筑的景观。包括出于美学原因建造的园林和公园景观,它们经常(但并不总是)与宗教或其他纪念性建筑物或建筑群有联系。二是有机进化的景观。产生于最初始的一种社会、经济,行政以及宗教需要,并通过与周围自然环境的相联系或相适应而发展到目前的形式。三是关联性文化景观。以其与自然因素、强烈的宗教、艺术或文化相联系为特征,而不是以缺失文化的物证为特征。

世界遗产委员会在选择一处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的条件比较苛刻,其必须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在明确的地理文化区域内具有代表性和能反映该区域本色的、独特的文化内涵。

中国自1985年11月22日加入《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缔约国行列以来,截止2014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共有47处,其中属于文化景观的世界遗产有4处,分别是:庐山(江西,1996.12)、五台山(山西, 2009.6.26)、杭州西湖文化景观(2011.6.24)、红河哈尼梯田(云南红河,2013.6.22)。然而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境内仍有许多处文化景观有待发掘、整理和申报登录《世界遗产名录》,同时仍有许多地方性的文化景观,不具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条件,但是仍然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

二、南京明代文化景观遗产资源

南京地处长江中下游,有“虎据龙蟠”之称,作为中国古代最后一个汉族建立的全国政权――明朝的都城,遗留了大量的明代文化景观遗产,涉及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科学技术、宗教信仰、城市建设、对外交流等各方面,为我们研究区域乃至全国的文化景观提供了实例样本。根据南京特殊的自然地理、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条件,试着将南京明代文化景观遗产分为以下几类:

(一)与城市建设有关的文化景观遗产

公元14世纪中叶,南京作为明代的都城,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活动,并开创了四重城垣的结构形式,这四重城垣分别是宫城、皇城、京城和外郭,以第三重城垣――京城城墙最为宏伟壮观,体现了当时世界范围内筑造城垣的最高水平。明宫城经历多年风雨,尤其是清末战火,地面建筑基本无存,仅存午朝门与地下柱础等少量遗迹,民国时期遭受更为严重的破坏,为迎接孙中山先生灵柩安葬中山陵,从明故宫遗址中新辟了中山东路,从此将其一分为二。明皇城现存有部分护城河道,存有内外五龙桥,城门仅存东华门、西安门两座门,现被辟为小型遗址公园供市民休憩游玩。明京城城墙现保存基本完整,原有13座城门,现仅存聚宝门、石城门、清凉门、神策门四座,后不同时期又增辟城门13座,即玄武门、挹江门、雨花门、解放门、新民门、中央门、汉中门、草场门、小北门、武定门、中华东门与中华西门、集庆门、长干门。东水关和武庙闸现保存较为完好。2005年有关部门测绘得出现存南京明城墙总长度为35.267公里,其中地面遗存部分25.091公里,遗址部分为10.176公里;城墙高约14~26米,顶宽2.6~19.75米;护城河全长31159米②。明外郭由于是夯土而成,城门均已无存,部分郭垣尚存残基,“自双龙街路口按逆时针方向至观音门遗址,全长约29.6公里”③(图1)。 

(二)与对外交流有关的文化景观遗产

明初在北有蒙古帝国,东南沿海有倭寇,国内生产力造战争破坏严重的情况下,对内实行修养生息的基本国策,对外奉行的是“保境安民、以守备为主”④的和平外交政策。在此和平的睦邻友好的外交和休养安息的内政影响下,出现了“中原土壤,四方朝贡,道里适均”的兴旺局面⑤。明成祖朱棣即位后,继承并发展了明初确立的对外和平交往的政策,并派遣郑和六次出使西洋,大大扩大了对外交流。洪武时期共有17个国家129批次的朝贡使节来华,至永乐朝则发展为40个国家238批次的朝贡使团来华,甚至有4个国家11位国王亲自来到中国朝贡,分别是履喙、满剌加国、苏禄国、古麻剌朗等国④。这一时期的南京逐渐发展为一座国际化的大都市,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交流中心。明代南京城镌刻了深深的对外交流的烙印,从目前遗存下来的相关明代文化景观遗产中均有所反映。根据这些遗产资源在对外交往活动中的功用来看,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主要方面:

1.与生活服务有关的文化景观遗产

随着经济的繁荣与对外交流的频繁,明初朝廷在南京建设了大量的楼堂馆所,以便为前来南京的四方旅客提供便利的生活与服务。城内有南市楼(在三山街皮作坊西)、北市楼(在南乾道桥东)和叫佛楼(在三山街北)共3座,客店3家(一在长安街口,一在竹桥北,一在通济街西),在长安街西有会同馆,以便四方进贡使客居住,在会同馆西有乌蛮驿,“以待四夷进贡使人”。城外西部地区,主要集中在三山门、石城门以外,有楼馆11座,客店2家,驿馆1座。南部聚宝门以外,有来宾楼和重译楼。城外西北还设有龙江驿。除此之外,还有骆驼亭、邮铺、养济院、富乐院、构栏等生活服务设施④。由这些楼堂馆所的名称、功能及数量,当时南京的兴盛与对外交流的繁荣程度可以窥见一斑。可惜的是,有关这些生活服务设施的明代文化景观,目前已全部荡然无存。

2.与造船有关的文化景观遗产

在明初对外交流的过程中,郑和下西洋这一伟大壮举无疑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郑和一生前后七次下西洋,历经大小三十六个国家,而作为其出使西洋重要保证与支撑的宝船正是在南京龙江宝船厂建造完成的。明初,朱元璋下令在龙江关附近修建全国最大的船厂――龙江船厂,用于制造战船和海运船等船只。永乐三年,明成祖下令在龙江船厂内设立宝船厂,用于建造下西洋的宝船等船只。据载,郑和首次下西洋率领宝船63只,其中大船“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中船“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 ⑥。龙江宝船厂自明朝以后,逐渐废弃为农田和水塘,现存遗址中有东西向排列的长方形“作塘”若干,并出土了舵杆、绞关木、大铁锚等珍贵文物,2005年建成为南京宝船厂遗址公园。龙江宝船厂是研究郑和下西洋最直接的历史实证,是国内目前保存面积最大的古代造船遗址,同时它也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中世纪造船工业的文化遗产。

3.与宗教活动有关的文化景观遗产

明代南京经济繁荣,社会风气较为开放,在宗教政策上实行多元化开放政策,允许多种宗教文化存在。明初伊斯兰教在南京得以存在并发展得益于朱元璋对回回历的重视。明代以《大统历》为主,同时还参照回回历。朱元璋为成立钦天监,派专使前往阿拉伯满觊(麦加)聘请回回历学专家马德鲁丁担任回回司天监监正,并带众多随从人员分任钦天监其他职务④。同时敕建清真寺以安扎西域地区入附的回回。现存南京升州路的净觉寺是明代清真寺中地位最高、价值最大的一座清真寺⑦,也是明代敕建次数最多的一座清真寺⑧。然具体建成时间已不能确定,据《中南淮北区域志》记载“明西域人伍儒入中国,为钦天监官,居南京,建此寺于宅旁,俗呼礼拜寺。”⑨郑和下西洋无疑为明初南京对外交流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与其相关的一些建筑及文化景观都有深深的印记。

(三)与陵墓建设有关的资源

陵墓资源是南京明代文化景观遗产资源中十分宝贵的一类资源,以明孝陵及明功臣墓最为代表(图2)。

明孝陵为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寝,位于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据传为朱元璋亲自选址,不管是否属实,然而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朱元璋是将紫金山南部区域作为其帝室家族陵园来考虑的,这可以从太子东陵的位置及明迁都北京后的十三陵整体布局窥见一斑。明孝陵于洪武二年(1369)开始建设,至永乐十一年(1413)神功圣德碑楼建成止,历时共44年时间。明孝陵是对中国古代帝陵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其中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其与紫金山自然环境的整体和谐统一,开创了明清帝陵的先河。另外,有一点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明孝陵也是现存距离原朝代皇宫距离最近的一座皇家陵园。明孝陵整体格局保存基本完整,地表木建筑毁于清咸丰年间战火,地表砖石建筑及神道石刻等均为明代建筑遗存,地下墓宫未遭盗掘,为中国现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中国古代帝王陵墓之一,于2003年7月入选世界文化遗产。与明孝陵有关的南京明代文化景观遗产最为著名莫过于阳山碑材了,它是明成祖为其父朱元璋的明孝陵树碑而开凿的巨型石材,碑材分碑座、碑身和碑额三块,因石材巨大无朋无法运输,终弃之不用,现为明文化村旅游景区的核心部分。

南京明代功臣墓分布较广,根据史料及现存遗址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主要区域,分别是钟山西葬区(钟山之阴)、幕府山葬区和城南聚宝门外葬区(聚宝山西)⑩,其中以钟山西葬区级别最高、数量最多、保存最完整。明初,朱元璋赐葬若干功臣于钟山之阴,作为自己帝陵的拱卫,据史料记载,大约至少有18座陪葬功臣墓,计有:中山武宁王徐达墓、开平忠武王常遇春墓、岐阳武靖王李文忠墓、江国公吴良墓、海国公吴祯墓、滕国公顾时墓、许国公王志墓、芮国公杨Z墓、黔国公吴复墓、永国公薛显墓、皖国公仇成墓、汝南侯梅思祖墓、临沂侯王真、汝阴侯高显、庐江侯何德、富春侯孙世、合浦侯陈清、署云南布政司事平章潘原明等。现仅存9座,能确定墓主身份的有徐达墓、李文忠墓、吴良墓、吴祯墓、常遇春墓、仇成墓,另外还有2座无名失考墓,一座在现板仓某部队院内,一座在紫金山北区苗圃附近,其中保存情况较好的为徐达墓和李文忠墓,其余均没有得到妥善保护,无人管理,吴良、吴桢墓更是散落在居民住宅小区内部。2003年,徐达墓、李文忠墓、常遇春墓、仇成墓、吴良墓、吴桢墓等5座功臣墓与明孝陵一起被划入世界遗产保护范围。

  明代南京城南聚宝门外的丘陵山地也是开国功臣重要葬区,有大批功臣葬于此区域。《建康古今记》载葬于城南的功臣墓有10座,分别是韩王朱松墓、宁河武顺王邓愈墓、黔宁昭靖王沐英墓、虢国公俞通海墓、越国公胡大海墓、陕国公郭兴墓、营国公郭英墓、郢国公冯国用墓、永康侯徐忠墓、西宁侯宋晟墓。明初葬于城南的还有镇国上将军李杰墓。现存完好仅邓愈墓、李杰墓2座,其余保存均较差,大部分已经湮没于城市开发中,或仅存部分石刻遗迹均已异地保存。

此外,城北幕府山(神策门外)也是明初功臣墓葬区之一,有蕲国公康茂才墓 、东胜侯汪兴祖墓等。墓址现已无存,仅康茂才墓石刻遗迹已移至白马公园内保存。

(四)与园林建设有关的文化景观遗产

明初由于国家初定,朱元璋在全国范围推行节俭,严禁修建园林、亭馆等娱乐设施。随着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南京作为陪都实际已远离最高权力中心,所受约束也逐渐减小,明中叶之后,随着社会的稳定发展,江南地区因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日益富足起来,南京世风日奢,一些勋戚大臣之家开始修建园林。明王世贞《游金陵诸园》记述了当时南京的园林一共有16座,全部为官宦之家营建,其中属中山王徐达后裔所有的就有十余座。而后顾起元在《客座赘语》由补充了3座园林,周晖在《金陵琐事》中又补充了1座园林。以上所记园林只是明中后期南京园林的一些代表,符合文人士大夫 “可游可纪”的标准,其他商贾之家所建不计其数。

目前,南京遗存下来的明代园林较少,比较著名的有瞻园和煦园二座。瞻园据传最初为徐达府第马厩之类的附属用房,南京工学院的刘叙杰考证瞻园实际建设者不是徐达,而是徐达的七世孙徐鹏举,“瞻园地即原西圃故址之一部”,瞻园的名称得来由于年代久远已不可考,然而“其时限至少可上溯康熙之初”。清末瞻园毁于战火,后屡经重建已不复当年景象,所幸的是清代专工山水阁楼的界画名家袁江所绘遗世的《瞻园图》,使我们能够得以一窥清初瞻园的盛况(图3)。现瞻园景观为1960年南京工学院刘敦桢教授主持全面整修恢复,部分格局与袁江《瞻园图》相比已有所改观,图中所绘西部园林景观已湮没无存,与无锡寄畅园、苏州拙政园和留园并称为“江南四大名园”。

煦园位于现南京总统府西侧,最初为明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为陈友谅之子陈理所造的汉王府,永乐五年(1407)明成祖朱棣封次子朱高煦为汉王,原汉王府改建为新汉王府,府内西花园即今之煦园。清代为两江总督署花园,太平天国时为天王府西花园。后毁于战火,曾国藩于同治九年重建。民国时成为总统府一部分。煦园面积很小,仅有1.4公顷,全园以水见长,整个水体南北走向,平面呈狭长花瓶型,全园的精妙所在是通过石舫和阁楼将狭长水面一分为三,既改变狭长瘦小的不利地形要素,又使整个园子有分有合,虚虚实实,层次分明。园内建筑精巧别致,有不系舟、漪澜阁、忘飞阁、鸳鸯亭、桐音馆、夕佳楼、印心石屋等。煦园景色宜人,秀丽雅静,为金陵名园之一(图4)。

三、结语

南京明代文化景观遗产资源丰富,数量众多,一些文化景观遗产不仅在本地区具有代表性,甚至在更大的地域范围内都具有普遍意义,其巨大的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和研究。我们需要重视符合申报世界遗产条件的那些文化景观资源,并对其进行专题研究,而对于那些地方性(地区)文化景观遗产也应做到完善的整理和研究。正是这些数量众多的地方性(地区)文化景观遗产构成了我们民族的认同感和一座座鲜活的城市形象,也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可持续的内在动力。

参考文献:

① 单霁翔. 走进文化景观遗产的世界[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20-269.

② 南京市明城垣史博物馆.城墙概况.http://www.njcitywall.com/html/chengqianglishi/ index.html

③ 杨国庆,王志高. 南京城墙志[M]. 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008:153-230.

④ 范金民,杨国庆. 南京通史・明代卷[M]. 南京:南京出版社,2012:153-501.

⑤(明)解缙. 南京[M]. 南京:南京出版社,2012:16.

⑥(明)顾起元(撰),孔一(校点). 客座赘语[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21.

⑦ 李兴华. 南京伊斯兰教研究[J].回族研究,2005(02).

⑧ 据《南京伊斯兰教研究》,有文字资料提及的敕建就有洪武元年(1368年)、洪武二十一年

(1388年)、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宣德五年(1430年)、弘治五年(1492年)、嘉靖年间共6次。

⑨(民国)胡祥翰. 金陵胜迹志[M]. 南京:南京出版社,2012:65.⑩(清)顾炎武. 建康古今记[M]. 南京:南京出版社,2012:58.

刘叙杰. 南京瞻园考[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一辑)[C].1980:68-71.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