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人才工作交流发言材料篇一
市委、市政府决定召开这次全市人才工作会议,主要是传达贯彻中央、省、市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交流人才工作经验,研究部署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市人才工作的主要任务,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强化措施,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加快建设人才强市,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刚才,士官同志传达了省、枣庄市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新能凤凰能源公司和高端人才代表苗付标同志、大学生村官代表王腾同志分别作了很好的典型发言。希望大家认真学习领会会议精神,切实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就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人才工作,讲三点意见。
近年来,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把人才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不断加强人才引进、培养、激励和服务工作,人才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是人才队伍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全市各类人才总量达到14.3万人,人才总量居全省县级前列,初步形成了一支规模较大、素质较高、门类较齐全的人才队伍。二是人才队伍优势逐步显现。先后实施了人才培养计划、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等一批重点人才工程,建立博士后工作站3处、省级院士工作站1处,3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兼职我市科技顾问,人才队伍竞争优势进一步增强。三是人才发展环境日益改善。相继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政策文件,全社会人才意识不断增强,初步形成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四是人才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全市各类人才在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一大批技术含量高、带动性强、产业化前景广阔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为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推进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同先进地区相比,我市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才短缺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人才总量不足。20_年,全市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总量的比例为13.8%,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2个百分点。二是人才层次不高。高层次人才和重点产业、重点领域人才十分短缺,尤其是复合型人才、拔尖人才、领军人才严重不足,全市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仅有8人,博士仅有4人,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仅有1人,省级首席技师仅有2人,省级乡村之星仅有2人。三是人才结构不够合理。社科类、基础学科类人才多,理工类、应用学科类人才少,特别是懂经营、会管理、有技术、能创业的实用型人才严重不足;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人才集中,经济建设一线人才不足,民营企业人才稀缺,人才的潜性闲置与显性短缺并存。四是人才发展环境不够宽松。一些地方和单位对人才工作认识不够到位,存在重物质投入轻智力投入、重资源开发轻人才开发、重项目引进轻人才引进的现象等等。我们一定要清醒认识我市在人才工作上存在的差距,进一步增强做好人才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和自觉性,以战略的眼光、创新的思维,更加积极主动地做好人才工作。
古人讲:“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要兴旺发达,关键在人才。近年来,党和国家对人才工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推进力度越来越大,中央印发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_-20_年)》,专门召开了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提出了人才第一资源、党管人才原则、人才强国战略等一系列新论断、新思想、新举措。省委、省政府和枣庄市委、市政府也相继召开了人才工作会议,对加强人才工作作出了全面安排部署。这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充分表明人才资源是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人才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人才发展进入了优先发展的新时期。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和省市的决策部署上来,用全局和战略的眼光看待人才工作,深刻认识人才和人才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第一,人才是发展之要,做好人才工作是推动科学发展、实现跨越崛起的重要保证。人才是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第一要素、第一推动力。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我市转方式、调结构、推进科学发展、实现跨越崛起的关键时期。去年底今年初召开的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人代会,明确提出了我市今年和“_”时期的发展目标,就是努力把徐海打造成为科学发展示范区,尽快跻身全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方阵,建成具有较强辐射力的转型示范城市、新型工业城市、特色旅游城市、生态宜居城市、文明幸福城市。实现既定奋斗目标,关键在人才,根本靠人才。当前,我们急需眼界开阔、思维超前的党政人才,急需敢闯市场、善闯市场的经营管理人才,急需既能创新、又能创业的专业技术人才,急需技术熟练、素质过硬的实用人才。只有牢牢抓住人才工作不放松,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从待遇上、政策上、情感上营造一种良好环境,才能最大限度地将现有人才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把外面的人才吸引进来,使潜在的人才涌现出来,为推动科学发展、实现跨越崛起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
第二,人才是竞争之本,做好人才工作是增强核心竞争力、增创发展新优势的关键所在。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以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区域竞争越来越激烈。区域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优势是最需培育、最有潜力、最可依靠的优势,谁拥有了人才竞争优势,谁就赢得了区域竞争的主动权,谁就抢占了科学发展的制高点。人才总是稀缺的,如果不去争,就会错失良才、错失机遇、贻误发展。因此,我们只有坚持出实招、重实效,早一步、快半拍,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才能在人才竞争中抢得主动权、制胜权,才能在未来发展中决战决胜、抢占先机。
第三,人才是活力之源,做好人才工作是推动徐海新一轮创业创新的动力源泉。人才是最具活力、最具竞争力的资源,发展每向前一步,都凝聚着人的劳动和创造,而人才的创业创新,更是我们事业向前推进的不竭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形成一股势不可挡的创业创新热潮。今后一个时期,徐海改革发展任务更加艰巨繁重,发展的主体在人,动力源泉在于创新。只有广大人才创造性的劳动,人才工作的持续发展和全面提升,才能让智慧涌流,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的活力和激情,形成人人竞相成才、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
第四,人才是执政之基,做好人才工作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支撑。随着党的历史方位、执政环境、队伍状况深刻变化,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考验。为此,中央进一步提出“党管人才”的原则,明确了党在新时期巩固执政基础、提高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工作着力点。就徐海而言,提高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最根本的是要不断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党政人才和其他各方面人才。只有把我们的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成为由先进分子组成、集聚大量优秀人才的队伍,使全市各级党组织成为善于培养和使用人才、广泛团结和吸纳人才的组织,才能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担当起推动徐海科学发展的重任。
各级各部门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强人才工作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危机感和紧迫感,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市的决策部署上来,牢固树立“抓人才就是抓发展、抓长远、抓后劲”的理念,把人才工作放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入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进一步激发各类人才服务发展、支撑发展、推动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根据国家、省、枣庄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_-20_年)》,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徐海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_-20_年)》,提出了建设人才强市的目标任务,明确了到20_年全市人才总量达到25.9万人,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总量的比例提高到25%的战略目标。实现这个战略目标,重点要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培养培训,提升“育才”水平。人才与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抓人才首先要抓教育,充分发挥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作用。要突出培养创新型人才,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全面加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实施“善国英才”选拔培养工程,努力打造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要求、富有生机和活力的人才团队。要围绕培养造就高素质的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六支人才队伍,进一步优化教育的结构和布局,加快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加大枣庄科技职业学院、山东化工技师学院等高校应用型学科建设力度,紧贴煤化工、机械制造、新型建材、食品医药、电子信息、汽车配套等产业发展,重点培养适应徐海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紧缺实用性人才,力争经过3-5年的努力,使我市每一个重点领域和特色优势产业,都能够拥有一个创新人才团队、一支专门的科技和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一大批高素质劳动者,构筑起年龄、知识、专业、能力等梯次配备的产业发展人才体系。要加强与国内知名高校的合作,充分借用知名高校的教育资源,共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要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发展各类专业化培训机构,发展壮大人才培训市场。要继续广泛开展“创学习型城市,建书香徐海”活动,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办好徐海大讲堂,选择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课题,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来滕进行专题辅导报告,让党员干部及时学习掌握最新的理论和专业知识,促进各级干部队伍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二)坚持人尽其才,提高“用才”效能。科学发展以人为本,人才发展以用为本。只有用好人才,把人才用到合适的位置上,让他们充分发挥作用,才能体现人才价值、发挥人才效能,才能更好地培养人才、吸引人才。要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要改革企事业单位人才选拔任用方式,把优秀人才放到关键岗位使用、放到一线经受锻炼,使不同专业特长、不同职业岗位、不同成长经历、不同能力水平的人才都能各得其所、各展其才、建功立业,做到人岗相适、用当其时、才尽其用。要改革人才分配制度,推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实行股权、期权激励制度,真正让一流的人才得到一流的报酬。要注重遵循人才成长和工作规律,积极为各类人才提供干事创业、发挥作用的平台,让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
(三)勇于开拓创新,拓宽“引才”渠道。招才引智是改善我市人才结构、提升人才核心竞争力的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径,也是最经济、最实用的方法。下一步,随着京沪高速铁路的投入运营,我市与北京、上海的时空距离大大缩短,接受长三角经济圈、京津冀经济圈的辐射、带动效应更加明显。各级各部门要抢抓机遇,解放思想,主动出击,以海纳百川的气度和力度引才聚才。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有针对性地制定招才引智计划,到先进发达地区举办政策推介和引才活动,努力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要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以包容的心态、宽阔的视野,拓宽引人渠道,创新柔性引才引智方式,设立政府特聘专家特殊岗位,建立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公开招标制度,推进校企共建产学研联合体,采取“周末工程师”、博士后流动站和专家公寓等方式,着力引进一批高层次创新型领军人才,带动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
(四)完善政策措施,营造“聚才”环境。对人才而言,发展环境的优劣非常关键,可以说,环境就是凝聚力、吸引力和竞争力。要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等各项政策,不断加大投入,创造良好平台,真正以更加优越的综合环境优势推动人才发展、集聚各方英才。一要建立健全人才扶持政策。进一步完善各类人才创业资助、科研扶持、安家落户等政策,尤其是对高层次人才来徐海创业发展的,要主动关心、加强扶持,对其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要通过“一事一议”等方式妥善予以解决,真正使高层次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要推进人才专用房政策,有序推进人才专项住房建设,逐步解决各类人才的住房问题,努力让在徐海工作和创业的各类人才安居乐业。要建立人才项目融资的政策,加快培育和引进创业风险投资基金投融资平台,加大民营资本与人才资本的融合,为人才创业提供完善的金融服务。要制定出台激励鼓励政策,组织开展“善国英才”的评选活动,每两年评选有突出贡献的“善国英才”5-10名,由市政府一次性奖励10万元;评选有较大贡献的“善国英才”20名,一次性奖励5万元;评选成绩突出的“善国英才”30名,一次性奖励1万元,真正让一流的人才得到一流的荣誉。二要切实加大对人才工作的投入。人才的投入是一种战略性的投入,是效益最大的投入,在这方面要善于投入,舍得投入。各级财政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步加大对人才工作的投入力度。市财政设立“善国英才”计划专项基金,重点用于全市“善国英才”的培养、引进、资助、奖励和人才开发培训等。要发挥政府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导企业和社会各个方面加大投入,形成人才资源开发的多元化投入体系。三要加强人才平台载体建设。加快推进科研教学机构、科研项目、创新基地建设,使之成为吸引人才的磁场、培养人才的摇篮、展示人才的舞台。要加快推进机械工业生产力促进中心、中小数控机床行业技术中心、国家机床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鲁南煤化工工程技术研究院、中俄高新技术科技示范产业园等平台建设,使之成为吸引凝聚人才、发现培养人才的重要载体。要充分发挥市经济开发区和木石高科技化工、西岗苯制品、徐海现代玻璃等十大特色产业基地的作用,千方百计吸纳市内外人才智力资源向重大项目、支柱产业流动,通过项目聚人才,依靠人才上项目,使各类园区成为吸纳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要加强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国内知名研究院所的合作,依托重点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更多地组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来我市研究开发、多出成果。
人才工作交流发言材料篇二
(一)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积极参加中国山东第七届海洽会,取得突破性进展,发布人才、技术项目266个,实现网上对接76项,现场签约项目4个,荣获“最佳组织奖”。与晋冀鲁豫鄂五省十三市签订了区域人才合作协议,着力构建人才信息共享平台。举办“聊城市2012春季大型公益性人才招聘周”活动,定期召开“周日大集”招聘会50场,累计参会单位达1950家(次),提供就业岗位2万多个,服务各类人才7万余人次,达成初步就业意向1.5万余人。结合我市产业优势和特点,积极引进符合我市实际的高新技术,邀请日本果树专家、德国ses(德国退休专家组织)专家等来聊进行技术指导。认真组织申报“外专千人计划”和高端外国专家项目,上报市人民医院高端外国专家项目2个。
(二)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稳步推进技工教育改革发展,招收新生8780人,毕业7448人,毕业生就业率达98%以上。在交通运输、机械和轻纺等重点行业,筹建完成时风集团、中色奥博特等9家技师工作站,充分激发企业自主育才活力。安排部署全市“金蓝领”项目培训工作,参训人员达350余人。组织开展并参与省市职业技能竞赛,做好新职业(工种)考核鉴定工作,今年以来全市新增高技能人才3000人,其中技师、高级技师720人,高级工2280人。
(三)其他各类人才建设工作。继续深入实施“农村优秀中青年人才素质提升计划”,前两期培训班共546人接受教育培训,积极举办第三期培训班,选拔学员295人。精心组织人事招考工作,录用公务员259人,招聘市直事业单位工作人员190人。加大“三支一扶”工作力度,经积极向上争取,新增东昌府区、临清市、阳谷县为“三支一扶”县区,将农林建设、就业保障服务、基层文化站等纳入了支扶岗位范围;
精心组织“三支一扶”招募工作,共招收大学生273人。组织全市5万余名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提高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业务能力。创新公务员培训模式,选派21名公务员赴潍坊市进行挂职培训,努力提升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综合素质。
(四)人才管理服务工作。抓好高层次人才管理服务工作,东昌学院外教龙和平荣获“齐鲁友谊奖”,我市新增省有突出贡献专家2人,上报推荐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人选1名,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名。配合市委组织部做好“聊城市人才工作信息库”建设,进一步提高人才工作管理和服务水平。组织开展市首席技师、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选拔评选工作,新增市首席技师15名,拟选拔评选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名。修订完善《聊城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选拔管理办法》,有效提升了高层次人才培养管理服务规范化水平。
(一)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扎实做好“533”高端人才引进工作,围绕我市有色金属深加工等支柱产业,做好企业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推荐申报工作,加大引智项目申报力度,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和财政部门支持,协调配合有关单位,尽快创建留学人员创业园和专家服务基地,吸引留学回国优秀人才来聊创新创业。
(二)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大力推行“金蓝领”技师培训、职业技能大赛和岗位练兵计划,推动技能人才脱颖而出。加强职业培训,整合利用现有各类职业教育培训资源,建设一批示范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竞赛和岗位练兵活动,营造良好的技能人才成长环境。同时,推动技工院校改革发展,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规范涉农专业,促进技工院校健康发展。
(三)强化人才管理服务工作。扎实做好省市有突出贡献专家、“首席技师”等评选表彰活动,在全社会营造尊重人才、鼓励创造的良好氛围。配合做好“聊城市人才信息库”建设,提升人才管理服务水平。进一步健全完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将部分人才业务下沉到基层平台办理,为各类用人单位和优秀人才提供就地就近服务。
(四)抓好其他各类人才培养工作。组织好第三届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班工作,切实培养一批优秀农村实用人才。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落实各项扶持政策,扩大就业见习规模,畅通大学生就业渠道。抓好行政机关公务员挂职培训等工作,努力提升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整体素质。
人才工作交流发言材料篇三
近年来,我们抓住xx被列为全国首批社工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单位的契机,紧紧围绕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大力培育非营利性民间社工组织,整合聚集社会化公益性的服务资源,有效推动了社工人才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积极适应"小政府、大社会"的发展趋势,围绕市、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总体目标,通过吸纳整合社会服务资源,大力培育协助政府从事社会事务,开展居家养老,帮助就业创业,提供心理法律咨询等社会服务类民间社工组织;大力培育社会福利型、文化教育型、医疗服务型等公共事业类的民间社工组织,积极承接政府职能转变后的各类公共服务;大力培育社会帮教、青少年教育等社会维稳类民间社工组织,协助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目前,我区已培育发展了"心晴工作室"、"统筹城乡青年服务社"、"xx就业创业服务中心"、"xx颐乐老年养老中心"、"残障儿童康复中心"等涉及公益类、服务类的民间社工组织25家,招募个人会员1550余名,集体会员180多个,重点开展新市民培训、创业指导、心理疏导、社会帮教、家庭教育、居家养老和残障康复等专业化社工服务。同时,我区在街道社区分类挂牌组建的以领衔志愿者姓名命名的"李永翠青少年教育特色工作室"等35个"志愿者特色工作室",逐步打造了多元化的社工人才服务品牌,进一步提升了服务水平和质量。
为推动民间社工组织的高效运行,我们建立了"党委领导、政府推动、社会运作、社工引领、各方参与"的社会工作模式和"三工联动"(专职社工-专业社工-义工)的运行服务机制。专职社工由社区公共事务所内的社区社工担任,负责上下衔接、需求调查和资源调度;专业社工由熟悉法学、心理学、社会管理学等专业的研究人员担任,提供法律咨询、心理咨询和个案帮扶等专业化服务;专业义工(志愿者)由各非营利性民间社工组织面向社会招募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员组成,志愿从事义工服务等活动。同时,加强与在蓉高校的交流合作,在14个街道社区挂牌成立了"社会工作教育实践基地",形成了高校与地方社工人才在理论和实务方面共同推进的良好局面。我区"统筹城乡青年服务社"通过创新运作模式,推行了跨区域服务的"3+x"模式。"3"即1所高校+1个街道+1个社区,"x"即为项目中参与的数支高校社团的数名志愿者,参与项目的合作方涉及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xx中医药大学等8所高校43个社团,着力为农村新型社区提供长期服务。目前,我区非营利性民间社工组织已与区内外70多家单位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分类组建了法律服务、心理咨询、家庭教育、社会帮教、老年服务等专家资源库12个180多人,招募专兼职义工(志愿者)890多名。
为进一步加强非营利性民间社工组织的规范化管理,加大培育扶持力度,我们制定出台了《xx区非营利性民间社工组织考核评估办法》,将一些可以社会化、市场化运作的公共服务事项,以"购买服务"和"项目管理"等方式委托给非营利性民间社工组织实施。在考核评估标准上,主要对非营利性民间社工组织的社会工作服务量、服务成效和社工组织管理规范等三个方面进行评估。每年底由区委组织部会同相关职能部门,采取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相结合的"综合评估方式进行考核,并根据考核分值确定评估等次,发放奖励补贴。近三年来,我区已向非营利性社工组织出资购买了创业就业培训、青少年心理调适、家庭教育、居家养老、司法矫正和残障康复等15个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发放奖励补贴经费17万元。通过项目考核评估、评选"年度优秀社工组织"等方式,促进了民间社工组织的规范化管理,调动了服务居民群众的积极性。
我们着眼培育发展社工人才队伍自律性行业组织,在全省率先成立了"xx区社会工作者协会",制定了社工协会《行业公约》和《自治章程》,吸纳了来自机关、社区和民间社工组织200多名专兼社工自愿加入协会,进一步搭建了民间社工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平台,加强了民间社工组织之间的业务交流和行业自律,有效提高了专业社工的服务水平。社工协会成立以来,已组织全区460多名社工人才参加全国职业资格考前培训,我区有67人获得助理社工师和社工师职业资格;组织编写了《xx区社会工作案例集锦》,精选各类社工案例30多个,为全区社工人才开展专业化服务提供了"实战"参考。同时,为提升社工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我们还建立了社区社工人才专业职称补贴制度,对取得助理社工师职业资格的给予每人每年1200元补贴,对取得社工师职业资格的给予每人每年2400元补贴。
我们积极引导社工组织牢固树立"助人自助、服务社会"的价值理念,充分运行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等专业的社工方法,结合居民群众的实际需求,深入开展优质化的社工服务。一方面,关注困难群众,服务特殊人群。"xx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以关爱空巢老人为重点,着力开展居家养老、心理慰籍服务,全区1440名贫困空巢老人得到专业、温馨的社会服务;"心晴工作室"先后为问题青少年提供咨询服务830多人次,提供个案辅导121人次,帮扶社区矫正对象、刑释解教人员和闲散青年53人;"xx残障儿童康复中心"通过引入专业社工服务残障儿童,先后为120多名残疾儿童分类制定实施了生活自理、人际沟通、社会技能等个性化康复计划。另一方面,紧扣中心工作,服务城乡统筹。"统筹城乡青年服务社"通过引入"微软(中国)和国际计划"ngo组织无偿提供资金50万元,免费培训进城务工青年1500人次,培训内容涉及理财、礼仪、心理知识等多个方面;"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中心"通过积极寻求国际ngo组织的支持,与美国国际计划签订了进城务工青年小额信贷项目,由荷兰银行无偿提供100万元为我区进城务工青年提供创业指导、创业培训和创业小额贷款。今年以来,我区非营利民间社工组织已服务居民群众达6500余人次,群众满意率达90%以上,社工人才在参与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的社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