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初中记忆作文字篇一
“咦?这是谁贴上去的?”一天早上刚进教室,就看到黑板上贴了长长的一条白色胶带,将黑板左侧隔开约半米的距离。转头望向我们那金发碧眼的班主任,却见她并无惊讶之色。真是奇怪。
四年级时,我随爸爸来到美国休斯敦上学。班主任老师亲切又漂亮,常与我们谈心。
那天上完体育课回来,却见黑板上那被隔开的地方多出了一行字:
同学们,恭喜我吧,我要有小宝宝了!
底下的签名是班主任的。班级里顿时沸腾起来。班主任告诉我们,她将在这半米空间内写下小宝宝的“最新资讯”,让大家都能了解他的情况。从此,每天围在黑板前抢先看“新闻”,便成了我们的习惯。
“二月九日,我感觉它好像踢了我一下。”
“三月十一日,我们知道她是个女孩!”
“三月十七日,我希望她也有一头金发。”
“四月二十二日,她的名字叫萨拉,好听吧!”
记忆中,黑板上的那一方小小天地内每天都会有新的话,不论是去医院检查的结果,还是仅是班主任的感想,每天都不一样,而兴奋与喜悦却透露在字里行间。在阅读的时候,我们一起分享着班主任的快乐。
“五月八日,同学们,从明天起,我要回家休养了……”
这是黑板上的最后一条留言。很多人都哭了,我也一样。老师离开后,那条留言也一直流在黑板上,没有人擦。我们是多么喜欢我们的班主任老师啊!
五年级毕业后,我回国了。坐在现在的教室里,眼前的黑板却常与记忆中的那块重叠。对于我来说,那黑板上的一条条留言不仅让我了解了老师孩子的成长情况,它更是班主任老师喜欢我们,把我们学生当成家人来看待的象征。
哦,对了,记忆中,黑板上五月八日的留言还有后半句:“老师爱你们!”
初中记忆作文字篇二
记忆是一个令人无可奈何的东西。
有些事,我总是很用力的把它装进脑子里,但是总会象铅笔字一样被橡皮擦掉。有些事,我总是很用心的将他们遗忘,但他却请清楚楚的刻在脑里,任凭我怎样擦,也总是擦不掉。我很喜欢铅笔,喜欢它写出的那种有些模糊却感觉很清晰的笔迹,喜欢它在纸上发出的沙沙的响声,也喜欢它写字时的那种感觉。很舒服,没有圆珠笔那么硬,也不会像毛笔那么软,似乎每一个地方都恰倒好处。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何要把铅笔和记忆联系到一起,也许是因为它们太像了。
铅笔写的字总是很轻易的擦掉,被橡皮擦掉。
记忆也很容易被擦掉被岁业擦掉。
可是有些事却忘不掉,有些字也擦不掉。因为写的太用力,发生的事太刻骨铭心。那种刺入骨里的字。让人感到很痛,痛没了,疤还在,疤没了,记忆还在,那刺入骨里的记忆!写到这里,我突然不晓得自己在写什么,我的脑里突然一团乱,无数个记忆涌上来,那些擦不净的记忆。
“记忆是个令人无可奈何的东西”我嘴中喃喃的说。
初中记忆作文字篇三
水磨坊,是我童年的记忆,怀旧的心,我从没敢停止过。
七月的骄阳挡不住茫然的脚步,繁华的都市恋不住怀旧的目光。
我行色匆匆,如一位饱经风霜的跋涉者,寻寻觅觅当年母亲驮着我走过的古道,驻足于眼前这处既熟悉又陌生、既快乐而又辛酸的埠头。
磨坊碾轮今不在,心似落叶落寞心。
轻轻拂去历史的浮尘,吱吱嘎嘎的呼唤便从时光遥远的那头响起,我童年的记忆跟随着厚重的碾轮渐渐地清晰了起来。
童年里的水磨坊栖落在村旁灵溪之南岸,残败的木板、腐蚀的水轮以及沉重的磨盘倾诉着先哲的智慧和艰辛,印证着古老的乡村和灵溪之流光。它源起何年何月,无人知晓,无处查考,只听说爷爷出生之前就已经有了。
水磨坊是一种原始的以水为动力碾磨粮食的工具,一般依溪而建,在上游筑一条水坝,设一道闸门,磨房与闸门之间挖砌一水渠,保持一定落差。作业时,拉起闸门,渠水推动水轮带动磨盘旋转,从而加工出米或粉。
这样的水磨坊在灵溪两岸还有多处,它们是沿溪乡村文明的象征,是人类早先利用水能的典范。我就是在流水推着碾轮吱吱嘎嘎声中,从母亲狭窄的背上滑了下来,踏上了这片坚实厚重的土地。
原先磨坊旁边有一处宅院,几间泥房连在一起,住着独户人家,灵溪环抱在院前。春夏季节,篱笆墙上爬满红色和白色的牵牛花儿,院内桃李芬芳,牡丹争艳,院外翠竹掩映,锯树繁荣,绿意深深。
院子里的主人姓啥名啥我已模糊了,印象中他们热情朴实,与我家感情很好,自从有了水磨坊开始,他家世代一直独守在这里,为父老乡亲无偿服务。
日子,在逝水与碾轮的旋转里一天一天艰难地向前走着。后来,村里有了电,建起了粮食加工厂,于是宅院和水磨坊被冷落了,并逐渐淡出了童年的记忆。
再后来,灵溪下游加高了水坝,院子里的主人不得不离开了这片世居的土地,水磨坊从此告别了乡里乡亲,永远地沉寂在灵湖底下。
如遇枯水期,只要心有灵犀,则依稀会看见巨大的磨盘,如一个圆满的句号无声在寂静的沙滩上。
水磨坊,是我童年不灭的记忆,也是一个时代不朽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