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散文阅读技巧及知识点篇一
(1)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点明所用修辞手法。
(2)明确答题方向。答题时,一定要结合语句内容分析每一种修辞手法的具体作用。
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具体如下:
拟人——使物具有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排比——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突出强调。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化论证观点的作用。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淋漓尽致。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感情更强烈,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放大观点感情,强调爱憎是非,美丑更加鲜明。
散文阅读技巧及知识点篇二
一仿句式结构:你的要如般,你的要像一样。
二仿修辞手法:比喻,还应注意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点;。
三仿语法:填写的尽量是名词、名词、形容词;。
四仿语意的内容和范围:应表达出与上下文和谐的句意,即希望孩子(你)对待他人要关爱、应珍惜与别人的交往与感情。
散文阅读技巧及知识点篇三
(一)阅读散文,要明确散文的特点。
散文在内容上,可以写人,可以记事,可以写景,可以状物,但所写的总是作者自我感悟至深的生活经验的一部分。看似平常的事物,经作者从深处开掘,便有了新颖的深意。要理出作品选择了哪些材料,中心思想是什么。散文在形式上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1.往往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融为一炉;。
2.往往从细处用笔,小中见大,把作者的情思贯穿在细致的描述中;。
3.往往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像力,激发读者的联想;。
4.往往行文自由,结构灵活,但形散神聚。
(二)阅读散文,要了解散文的分类。
散文因类别不同,其内容结构语言等有很大的差异。
1.抒情散文。抒情散文以表现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抒发作者的感情为主,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往往直抒胸臆,表达爱憎,如《白杨礼赞》。
2.叙事散文。叙事散文则是以叙事写人为主,其特点是:叙事,情节不求完整但很集中;写人,形象不求丰满但要鲜明,叙事散文中的情,渗透在文章似字里行间,例如《背影》。
(三)阅读散文,要学会抓线索,识文眼。
抓线索。散文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红线。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看形和神的结合点是什么,也就是要抓住散文的线索。散文中的线索可以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找线索的方法有以下几点:
1.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分类和表现手法(是否以物喻人、借物抒情)。
2.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3.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4.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识文眼。文眼是指文章中能点明内容情感与谋篇布局的只言片语或语句,即文章的点睛之笔。读散文识得了文眼,就等于拿到了入门的钥匙。文眼通常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有的就是标题,也有嵌于文中的。例如《背影》就是抓住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背影在文中出现了四次,每次情况不同而抒发父子深情的思想感情是一脉相承的,背影既是线索又是文眼。再例如《白杨礼赞》中作者几次强调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我要赞美白杨树,这种包含象征意义的议论抒情句正是文眼所在。抓住它就抓住了作者的情感脉搏,抓住了阅读的关键。
(四)阅读散文,要能发挥想象,领会意境。
散文意境是由文中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阅读散文要尽可能透彻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接近作者意趣,达到身临其境的地步。
(五)阅读散文,要准确揣摩词句,品味语言。
散文的语言比其他文体更严格、更凝练。品味语言既要揣摩字面,又要了解作者生活经验与情感,特别要分析作者怎样通过积极修辞和感情表达,使语言产生特殊的审美效果。例如:《春》中作者用准确生动的词语来表现春天景物的特征。如写春草时,用嫩嫩的绿绿的软绵绵的写出春草嫩、绿、软的特点。写春花一段中,借蜜蜂之闹来写花丛之密,花香之浓,渲染了百花争春的气氛,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一幅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画面;大量运用精彩的比喻句和拟人句,来表现景物的特征,抒发内心的情感。比喻句如:写春花,用火霞雪来比喻桃花、杏花、梨花的色彩,使人联想到火的炽烈、霞的绚烂、雪的高洁,给人以美好的感受。写地上的野花,像眼睛,像星星,使人仿佛看到了遍布草丛中的野花在春风中在阳光下时隐时现的动人情景。结尾的三个比喻句,设喻新颖,含义深邃。崭新的容貌、多彩的风姿、青春的活力,这就是作者把握的、并由衷赞美的春之特色。拟人句如:写春回大地,说春天的脚步近了,把春拟人化,让读者仿佛看到她一步一步向我们走来,为全文定下了活泼、轻快的抒情旋律,烘托出诗的氛围;写春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百花争春的情态。
散文阅读技巧及知识点篇四
何为散文?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二)、理解特点:。
形散:1、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
2、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
3、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以抒情为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
神聚:主题集中鲜明。
(三)、散文的分类。
(1)抒情散文(2)记叙散文(3)议论散文。
(四)、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
象征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物寄情寓理于事融情于事先抑后扬。
以小见大。
(五)、散文的线索。
散文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红线。
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
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
找线索的方法:
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六)、散文的主题。
散文的主题归根结底就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把握住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
(七)、散文的语言(1)质朴、自然(2)生动、形象(3)深刻、隽永。
(一)、整体感知。
考点1.写什么(文章的主要内容)。
考点2.为什么写(写作意图,即文章要表达的情、理、观点)。
考点3.怎么写(作者的行文思路,先写什---再写什么---后写什么)。
例1:资阳市中考题《一位母亲与家长会》第1题:
本文以为线索,通过对母亲四次参加孩子家长会的描写,勾勒出孩子的成长历程,塑造了一个的母亲形象,歌颂了母爱的伟大。
(二)辨析句子所运用的修辞及作用。
1.比喻:生动、形象。
2.拟人:人格化、生动化、形象化。
3.排比:增强语言气势。
4.反问:加强语气。
5.反复:强调。
6.对比:突出其中一个。
7.对偶:句式整齐结构统一。
8.夸张:极力的表现。
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
有深层含义的句子往往使用了某种修辞或写作手法,故意将句子的真实含义隐藏,就好像为它遮上了一层面纱。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就应先看清它所借用的“隐身”术,有的放矢地去分析。
例如:《给我未来孩子的信》中第3题:“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这些高尚的情趣会支撑你的一生,使你在最严酷的冬天也不会忘记玫瑰的芳香。’这句话的实际意思什么?”
(五)理解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一般应两方面去分析:
1.内容上,应从句子表现的句意和与主题的关系上分析考虑。2.结构上,应从总领全文、承上启下、前后照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点题、总结上文等作用的角度去分析。
(六)仿写句子。
例如:《给我未来孩子的信》第4题的仿写句子:
你的心要如溪水般柔软,你的眼波要像春天一样妩媚。
散文阅读技巧及知识点篇五
鉴赏性阅读,是指以鉴赏作品的艺术形式为主要目的的阅读。它是在了解读物表达的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作品的表现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欣赏和鉴赏。通过阅读,力求达到情感共鸣和理智领悟的认识高度,逐步培养和提高艺术的审美能力。从阅读的实际情况来看,进行鉴赏性阅读一般可采取以下几个步骤:
1.注重语感,是指读者的语言感受活动,它是进行鉴赏性阅读的基本条件。阅读作品,离不开语言的媒介,只有通过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才能达到预期的阅读目的。一个缺乏语感的人,是很难进行审美意义上的鉴赏性阅读的。
2.展开想象,是指读者的形象思维活动,它是进行鉴赏性阅读的必要途径。文学作品通过个别反映一般,具有一定的概括性,读者在鉴赏过程中,必须通过自己的想象去补充和扩大作品的生活画面,从而获得完整而丰富的形象美感。如赏读诗歌《梦游天姥吟留别》,必须理解诗人运用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通过丰富的想象展示梦境,以表达蔑视权贵的精神和气概的构思特点。同时,在阅读过程中,既要随着诗人的联想领略一个个梦游幻景,又要展开想象的羽翼,在瑰丽变化的景物描绘中,构想出作者向往和追求的理想世界,从而体味作品强烈而又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和风格。
3.深入体验,是指读者的情感反映活动。鉴赏文学作品,必须真正进入作品的生活场景中去,从人物的喜怒哀乐中体验作者的爱憎情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强烈的情感反应,从而领会各种人物描写手法的艺术效果。例如,品读戏剧《雷雨》第二幕,应当从周鲁两家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中领会作者的思想倾向,进而深入人物的情感世界,去体察人物心理变化和思想冲突的轨迹。这样,才有可能品味人物语言鲜明的个性化特点和深刻的社会性内涵。
4.力求领悟,是指读者的理智认识活动,它是进行鉴赏性阅读的高级层次。鉴赏作品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如果说前者是一种情感体验的话,那么后者就是理智认识了。只有达到情感与理智高度结合的境界,才能真正鉴赏出作品艺术描写的深长意味。例如,赏析小说《党员登记表》,一般不会忽略景物描写的艺术特色,特别是黄淑英临刑时一段。寒风掠地,冰水流动,狗子咆哮,雄鸡报晓的`景物描写,渲染了环境气氛,烘托了人物形象,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然而,当读者从人物生死关头的情感体验中冷静下来认真思考时,就会领悟到这段对比性典型景物描写蕴含着十分深刻的象征意义,它暗示了两种力量大决战的严酷现实,也预报了革命必将胜利的光明前景。这种领悟,是在理智认识过程中获得的,它有助于进一步对作品进行艺术分析和审美评赏.
1.基本特征:“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指散文的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神不散”指散文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
2.内容上的特征: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
3.形式上的特征:
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
从细处落笔,以小见大;。
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1.写景状物散文。
写景状物散文就是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散文。作者往往借助对自然之景、物的描绘、抒情、议论来表达对时代、社会、人生的认识与理解。它是高考散文阅读的首选。阅读写景状物散文,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景、物,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法写出了景、物什么样的特点,以此感受景、物的形象特征,进而分析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后理解全文的主旨。
2.写人叙事散文。
写人叙事散文就是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着饱满的感情。
偏重于记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为中心。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与小说的重要区别是,散文中的人物形象来自生活,并非虚构。
偏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也可以是几个片段的剪辑。在叙事中倾注作者真挚的感情,这是与小说叙事最显著的区别。
3.议论说理散文。
议论说理散文就是既具有形散神聚的散文特点,又有一定议论说理特色的散文形式。它往往蕴含深邃的哲理,熔情感、哲理、形象于一炉。
这类散文也频频出现在高考试卷中。阅读这类散文要注意借事说理、寓理于事、因情悟理、情理交融的特点。重视分析材料和观点的关系,进而品味其情趣、理趣。
三、散文的线索。
以感情变化为线索: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以事物为线索:如张之路的《羚羊木雕》。
以人物为线索:如王安忆的《我们家的男子汉》。
以事件为线索:如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
以时间为线索:如莫泊桑的《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以地点为线索: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
需要注意的是,高考选文最常见的线索:一是感情的发展变化;二是含有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的事物;三是文中的“我”。
一、理清材料。
正因为散文取材自由广泛,古今中外、山川草木、花鸟虫鱼、各种人物及自然现象等等,无不是散文撷取的对象,所以,阅读散文时,就要知道一篇散文所写的是哪些具体材料,懂得作者怎样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所要表达的内容。比如,有的散文写人和事,阅读时要注意理清它所叙述的是怎样的人和物,然后再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有的散文是写景的,阅读这类文章就要弄清文中写的是什么景,哪些景,然后再综合考虑作者抒发的是什么感情。例如鲁彦的《听潮》一文,作者紧紧抓住海潮的音响和大海景物变化的特征来描述景物,形象地勾画出三幅气象万千、波涛壮阔、气势磅礴的海潮图,构成了大海独特而完整的形象,通过对大海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大海伟大力量的赞美之情。
二、找出线索。
一篇散文写了许多材料,怎样才能有机地把它们联结在一起呢?这主要靠线索。有人把材料比作珍珠,把线索比作一条红线,散文就是用红线串起珍珠,这一比喻十分恰当。阅读一篇散文,在理清材料后,就要考虑它怎样井井有条地表现文章的内容,这就要找出文章的线索。例如,杨朔的散文《荔枝蜜》写了五件事,从内容上看,不尽是写蜜蜂,还写到农民;从感情上看,文章开头说不喜欢蜜蜂,后来又说喜欢,乍看起来,似乎文章的前后有矛盾,中间又相隔四、五十年,五件事难以缀合,可是,读完全文之后再细细体会,就觉得珠联璧合。这其中的奥妙就在于作者巧用了线索。这篇文章正是以感情为线索连贯了全文。但必须注意的是,有的文章或用物、或用时间的推移、或用空间的转换作为线索,形式不一,阅读时应该加以辨别。所以,必须明确一点:散文贵“散”,但又忌“散”。
三、找到文眼。
文眼是指文章中最能帮助读者理解作品内容的关键性的语句,它是散文“形不散”的具体表现。例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的内容较多,阅读时难以把握,仅文章的第一部分就有8段,但这部分中起总揽作用的第一句话是“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句话就是这篇散文的“文眼”。找到文眼,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为何运用那么多的笔墨去描写许多植物和动物,又为什么详写夏夜听故事,冬天雪地捕鸟等细物琐事,目的在于说明那里是作者儿时的“乐园”。“文眼”不一定都在文章的开头,有的在篇末,有的文章的标题就是,有的不在一处而在多处,阅读时要靠自己去体会、去归纳。
四、品味语言。
散文语言的一大特点就是语言优美凝练。优美是指语言清新明快,生动活泼并富于音乐感;凝练是指语言简洁准确,质朴自然。优美的散文在语言运用上都有独到之处,阅读时要善于挖掘体会,细细品味。例如朱自清的《春》中的“闹”字,用的非常传神。春天到了各种花儿竟相开放,蜜蜂也赶来“嗡嗡地闹着”。这“闹”就是作者的传神妙笔。通过蜜蜂采蜜时的“闹”声,读者自然而然地觉得春意是何等的浓郁、何等的醉人。
总之,阅读散文要仔细分析研究,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从而掌握阅读的技巧。
散文阅读技巧及知识点篇六
1、修辞手法。
(1)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点明所用修辞手法。
(2)明确答题方向。答题时,一定要结合语句内容分析每一种修辞手法的具体作用。
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
具体如下:
比喻——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对象+特性。
拟人——使物具有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排比——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突出强调。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化论证观点的作用。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淋漓尽致。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感情更强烈,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放大观点感情,强调爱憎是非,美丑更加鲜明。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设问——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突出效果。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注意和思考。
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表达鲜明,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强化作用。
反复——紧凑、有气势、表达效果强烈。如第29题即可答为: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强调时光的飞逝。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强化了文章的主旨。
借代: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中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
(附: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双关:表达含蓄,语意丰富。一方面可使语言幽默,另一方面能适应某种特殊语境的需要,使表达含蓄、曲折,生动活泼,以增强文章表现力。
2、表现手法类。
解题思路:
(1)确认所用表现手法。
(2)明确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如下文:
象征:引申事理,含蓄形象鲜明,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激发联想,感染力强。
对比:使形象鲜明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种感情。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对比事物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使形象更鲜明,特点更显著,道理更深刻,矛盾更尖锐。和衬托相比,对比没有主次。
衬托: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持点,强化思想感情。有主次之分。
渲染: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
类比:以浅寓深,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以小见大:表现人、事。
反语(反讽):有2种作用--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亲昵感情和揭露批判。辛辣讽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战斗性。遇到其他手法请及时补允。
(3)明确所用表现手法并结合文句内容作答。
(二)表达方式类:一般针对段落或篇章中具体的表达方式命题。
解题思路:
1、确认语段所用的具体的表达方式。
2、明确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具体分类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确方同。
3、确认所指定语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知识储备:运用描写手法总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
肖像描写以形传神动作描写表现人物特点。
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的性格特点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工笔细描精雕细刻,纤毫毕见,具体生动插叙丰富内容,深化主题,曲折有致。
倒叙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叙后议论画龙点晴,点明题旨。
比喻论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
间接抒情寓情于景,物事含蓄。
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侧面(又叫间接)。
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议论文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注意表达的语言:记叙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描写了何对象的什么缺点或者何对象怎么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议论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论证了什么观点或通过批驳,确立了什么观点。说明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说明(介绍)了什么对象的什么特征(特点)。
(三)行文段落类:针对文章中句段的作用命题。
解题思路:
1、确认指定句段在行文中的位置。
2、明确句段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具体赏析从三个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结构上的作用如:
a、开头段: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统摄全篇;开门见山;上下文形成对照;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揭示主题。
c、结尾段: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呼应前文;画龙点晴;升华感情;卒章显志;含蓄有余味;寄托作者感情。使结构首尾圆合;言已尽而意无穷。
3、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作用作答。
(四)形象物象分析型。
1、人物形象的分析:首先,可以从作者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入手,了解人物的语言、外貌、行动、心理等。每一神态、动作或语言的描写要与所表现出的优秀的品质一一对应,不能张冠李戴。其次,揣摩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描写中揭示的内涵,即个性特征及形象的意义。再次,体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从作者所揭示的作品主题和情感倾向中去分析人物。
2、物象的分析:宜从文章结构形式到内容主旨再到思想感情,多角度思考。
(1)对文章结构具体的思考角度:结构:开头结尾的策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
(2)内容上结合文章具体分析。思考角度:a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b对内容的充实作用;c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d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易水之滨,高渐离击筑,悲凉的旋律中,荆轲告别燕太子丹,踏上刺秦的不归路,他身后的芦花,一定在萧萧寒风中轻肠,乌江之畔,四面楚歌,西楚霸王柔肠寸断,在“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哀叹声中,虞姬挥动长剑,裙袂飘飘,作最后的生命之舞。在她倒下的地方,白雾茫茫,一片缟素,那是一岸的芦花在为这悲怆的诀别飘雪飞霜。汩罗江边,披发行吟的屈原,掩涕叹息,仰天长问。臣专权,楚王昏庸。居庙堂,不能为民解难;谪乡野,不能为民解难。生命的大寂寞郁结于心,奔突于胸,使诗人纵身大江,荡起的涟漪是芦苇悲鸣的泪滴,在湿湿的夜色中流淌。青青的苇叶包裹起后人的崇敬和思念,投入历史的长河,成为端午节最深沉的纪念。(选自张驰《心中的芦苇》)。
“芦花”在该段中起到了哪些作用?(分条作答)。
答案为:
(1)是串连事件的线索。
(2)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3)芦花见证、记录、蕴涵着历史的痛苦和沧桑。
(4)表达了同情或崇敬的感情。
(五)人称表达类:可以针对某一人称的运用命题,也可以针对行文中人称的变化命题;或者针对称谓的变化命题。
解题思路:
1、确认人称的运用或变化。
2、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
如: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真实可信;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更强烈感人,可使作者的态度更鲜明,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显得客观冷静,便于叙事和议论。
3、结合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
(六)其他。
1、词语理解型:
(1)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就要搞清其比喻的对象,寻找它的本体;。
(3)理解词语的双关义就要注意它是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
(4)理解代词的词义就要在上句或下句寻找释义。当然,理解词语的含义,还必须联系词语的具体语境,结合作者观点、文章主题,从所在的句、段、上下文中去找对应的阐释。即“六比较”:比较范围的大小、比较词义的轻重、比较搭配习惯、比较构成成分、比较词性功能、比较感情色彩与语体色彩。
2、句子理解型:
一是将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形象化的语句转化为概括性的直白的语言,二是将抽象含蓄的概念或句子转化为具体化的阐释。
3、筛选整合型:
常见的命题形式是:
(1)文中刻画的人、事、物或景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2)文章分几个方面、几个阶段来写的,其变化过程是怎样的,要求概括说明。
答题方略:筛选整合是一个化繁为简的过程。回答此类问题,要关注重要句子,如:主旨句、中心句、关键句、过渡句、感叹句、议论句等,尤其要关注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和段中的过渡句,这些句子往往是文章的关键所在。整合的题型一般不宜机械地摘录原文的句子。而应该紧扣题干要求,将提取的关键语句、中心词进行改造、组合、变换,使之成为全面、凝炼、流畅、符合要求的答案。另外,要总揽全局,总体把握,防止因答案要点不全而丢分。
4、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1)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描写出了……。
(2)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3)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5、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6、题目的作用:及好在哪里,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紧扣文章内容,简洁新颖。
7、找线索的方法: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虚实结合:关于散文的线索,明线和暗线。06高考黑龙江等地题:16除了以“沙漠——绵绵土——沙漠”为思路安排的文章结构,本文还另有一个隐喻性的表达结构,请写出体现这一线索的三个关键词语:母体——绵绵土——故乡)。
8、环境景物描写的作用: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可结合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景中藏情〉此为散文中的描写,而在小说中的描写主要有衬托人物的心情,交代故事发生背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最后的景物描写一般都有象征意义,比如课文《药》之结尾。注意结合具体的题目。此外有渲染(烘托)气氛、衬托情感或主旨、表现人物品质、预示人物命运、揭示社会本质,揭示人物心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补充: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使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使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举例或列举:具体实在,易于被读者接受,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白描:文字简练,不加学渲染和烘托,有简洁传神的表达效果。
[例](高考湖北卷)本文主要运用于哪两种表现手法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情景?请结有关具体描写,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案]白描(或细节描写)。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欢乐时写到了大孔雀、母鸡、老公羊、羊羔等,作者都只抓住对象的主要细部特征简笔勾勒,使羊群归家的群像得以简洁而传神的表现。(另一种表现手法是拟人)。
9、过渡和照应。
过渡和照应是在文章中体现事物发展的连贯性的一种结构手段。如果问过渡或照应的作用,可回答:使文章结构严密,气势贯通,前后呼应,条理分明,增强表达效果。
散文阅读技巧及知识点篇七
1、知识模式(储备)。
(1)首句(段)——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铺垫,埋下伏笔。
尾句(段)——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
转承句(段)——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中心句(段)——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点睛句(段)——点明全文中心,统领下文;句子含意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情感句(段)——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矛盾句(段)——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2)散文主体材料及穿插性材料作用:主体材料可更好地表现主旨;穿插性材料对主体性材料起着补充、丰富、拓展的作用,行文更活泼,曲折有致,丰富或深化主旨。
2、思维模式。
(1)位置定位。句段在文中、段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不同。材料所在段落的范围。这些都是答作用题首先要思考的。
(2)把握句段、材料的基本内容,以此作答,这是前提。
(3)抓住句段及材料在上下文中的关联作用。即使题干上没有要求说“具体”作用,在答题中也切不可笼统回答“承上启下”。
(4)根据不同文本的内容安排,有时还要结合表现手法所起的作用考虑结构作用。这类手法的作用还有“对比”“衬托”等。
散文阅读技巧及知识点篇八
解题思路:
1、确认指定句段在行文中的位置。
2、明确句段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具体赏析从三个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结构上的作用如:a、开头段: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统摄全篇;开门见山;上下文形成对照;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揭示主题。
c、结尾段: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呼应前文;画龙点晴;升华感情;卒章显志;含蓄有余味;寄托作者感情。使结构首尾圆合;言已尽而意无穷。
3、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作用作答。
(四)形象物象分析型。
1、人物形象的分析:首先,可以从作者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入手,了解人物的语言、外貌、行动、心理等。每一神态、动作或语言的描写要与所表现出的优秀的品质一一对应,不能张冠李戴。其次,揣摩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描写中揭示的内涵,即个性特征及形象的意义。再次,体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从作者所揭示的作品主题和情感倾向中去分析人物。
2、物象的分析:宜从文章结构形式到内容主旨再到思想感情,多角度思考。
(1)对文章结构具体的思考角度:结构:开头结尾的策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
(2)内容上结合文章具体分析。思考角度:a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b对内容的充实作用;c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d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人称表达类——可以针对某一人称的运用命题,也可以针对行文中人称的变化命题;或者针对称谓的变化命题。
解题思路:
1、确认人称的运用或变化。
2、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
如: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真实可信;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更强烈感人,可使作者的态度更鲜明,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显得客观冷静,便于叙事和议论。
3、结合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
散文阅读技巧及知识点篇九
内容上: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认识。
形式上:(1)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2)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3)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4)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综合以上两点: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阅读散文时,要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文脉),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
记叙散文: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还有的侧重是记写一定的风物、场景。作者对它们不是纯客观的描述,而是将外物与内情融合起来,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抒发一定的感情。
抒情散文: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抒情散文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如何抒发,都与文章揭示的思想意义是否深广有极大的关系。
议论散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它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文学色彩很浓。它同一般议论文一样,要求观点鲜明、概念准确、说理充分、层次明晰、以理服人。但是,它不需要逻辑推理,严密论证。常见的文学性很强的随笔、杂感等短小精悍的文章,皆属此类;作者常常借助于对古今故事、花鸟草虫等具体事物的描叙来说理,显得妙趣横生并富于感情。
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为线索;以行为为线索;以文眼为线索。有的文章不但有明线,还有暗线,线索的特征有:在结构上贯穿全文,时隐时现,有明显的标志(或是标题本身,或在文中反复出现)。
散文的语言感情色彩浓厚,委婉含蓄,声调和谐,表现力强。在分析时,要特别注意它在语言环境中的特定含义,要结合上下文,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文章的语言风格,甚至修辞,才能既理解词语的表层意义,又理解其深层含义。
意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情感相熔铸的产物,具有含蓄深邃的美。优美的散文可谓“无韵之诗”,其意境可以与诗相媲美。阅读散文时,就要善于通过自身的感受,进入散文所描绘的意境中去。不能忽略了语言的揣摩,要调动丰富的想象,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情感,获得主观体验,才能达到思想的共鸣与升华。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象征、托物言志、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寓情于景、借物喻人、联想想象、设置悬念、借景抒情、渲染、修辞等。
(1)象征
散文往往运用象征的写法,象征就是托物喻义,即通过一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一种深远的意义。这里的“具体形象”——“物”就是本体,与之相对应的事物就是象征体,“深远的意义”就是象征意义。
(2)托物言志
(3)对比烘托
在散文中,为了突出作者所写的对象,作者往往运用对比烘托的写法。
(4)欲扬先抑
文似看山不喜平,散文更讲究波澜,要赞美某种事物,先表达对它没有好感;想歌颂某个人物,先说他的不足等等,然后根据情节的发展,达到歌颂与赞美的目的,而且使这种歌颂与赞美得到强调。
散文阅读技巧及知识点篇十
写景状物散文就是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散文。作者往往借助对自然之景、物的描绘、抒情、议论来表达对时代、社会、人生的认识与理解。它是高考散文阅读的首选。阅读写景状物散文,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景、物,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法写出了景、物什么样的特点,以此感受景、物的形象特征,进而分析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后理解全文的主旨。
2.写人叙事散文。
写人叙事散文就是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着饱满的感情。
偏重于记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为中心。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与小说的重要区别是,散文中的人物形象来自生活,并非虚构。
偏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也可以是几个片段的剪辑。在叙事中倾注作者真挚的感情,这是与小说叙事最显著的区别。
3.议论说理散文。
议论说理散文就是既具有形散神聚的散文特点,又有一定议论说理特色的散文形式。它往往蕴含深邃的哲理,熔情感、哲理、形象于一炉。
这类散文也频频出现在高考试卷中。阅读这类散文要注意借事说理、寓理于事、因情悟理、情理交融的特点。重视分析材料和观点的关系,进而品味其情趣、理趣。
散文阅读技巧及知识点篇十一
这一步要求有“三读”。“一读”――文章主题。“二读”——文章结构。“三读”——读出重点词、句、段。
首先,一定要读出文章的主题。现在的现代文阅读大多是阅读鉴赏散文。散文“形散而神聚”,是指散文取材广泛而主题集中。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如何围绕文章的中心来选材,一定要读出文章的中心。另外,很多问题表面上没有考文章的主题,但是回答的时候必须答出主题。例如,问文章的某段材料什么作用。文章的材料能有什么作用呢?其中必答的一点是,它一定是为了表达中心服务的,尤其是正面的材料的时候,就必须答出这段材料为某某中心服务,很好地表达了某某中心。因此,第一步中一定要尽量读出文章的主题。
其次,要读出文章的结构,作者的思路。理解了文章的思路对理解文章主题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这两个问题要同时解决。而且,理解了文章的结构思路,对于常出现的大分值概括信息题是必要的,可以避免出现遗漏信息点。再者,读清楚了某些结构,例如,总括段、过渡段等,可以帮助回答某些问题。
再次,要勾画出文章的重点词句。何谓重点呢?例如各段的中心句、中心句中的中心词,例如段落中的抒情或者议论的句子,因为它们常常是作者最直接表达主题的地方,也常常是后面做题时的最主要的参考信息。因此,在读文章时应该把它们做个简单地勾画标明。
第二步——化题。
所谓“化题”是指,我们接触文后的问题时应该清晰明了出题人的命题意图,至少知道这道题目具体考的是什么。例如,题目问:文章开头写了某某内容,你来分析评价一下。这样的问题实质考的是什么呢?我们进行一下化题:文章开头内容分析评价——考察散文开篇选材的作用——可以从对内容、结构和主题三方面的作用来回答。那么我们化完的题目实际是问:这篇文章开头所选的材料对文章的内容、结构、中心所起的作用。文章开头的材料在内容上能起到什么作用呢?如果与表达的主题一致,那么常常是开篇立意。如果与文章主题相反,那么常常是欲扬先抑。结构上能有什么作用呢?大致是全文的总纲或者铺垫之类。对主题的作用呢?大致应该是开门见山标点明主旨之类。
第三步——作答。
作答,原则是“依据原文”。按照不同的类型可以归纳为三种。第一,直接来自于原文。这样的题目常常是归纳概括信息或者词语语境意的理解等题目。第二,利用原文的信息进行修改得到答案。这样的修改常常是概括几个段落的中心句组成一个句子或者几条信息,把抽象的句子换成直白的说话,把排比的句子压缩成一个简练的句子等等。第三,是需要学生自己组织答案的。但是除了可能出现在题目最后的那道“半开放题”(依据原文的某个地方谈谈你自己的观点或验证观点的材料之类的题目,“半开放”体现在一半来自原文的理解归纳,一半来自学生的材料),剩余的题目常常是知识的迁移,往往是依据原文回答知识点,例如表现手法、修辞等。注意下这些可以得分的词语必须明确,例如,自然景物描写的作用、欲扬先抑的作用、过渡段的作用、结尾议论抒情对深化主旨的作用等等。
另外作答的原则——用最少的语言表达最多的信息。因为考试阅卷的时候常常是通过查找信息点给分的,谁答的信息点相对来说多些就可能获得更多的分数。
至于答题是否分条,我主张分的,但是不是随便的分,要让阅卷人看出你的答题思路。例如看出你是从结构、内容两方面作答的,或者看出你的句子的理解是分表层和深层含义两方面作答的。
散文阅读技巧及知识点篇十二
(1)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点明所用修辞手法。
(2)明确答题方向。答题时,一定要结合语句内容分析每一种修辞手法的具体作用。
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
具体如下:
比喻——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对象+特性。
拟人——使物具有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排比——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突出强调。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化论证观点的作用。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淋漓尽致。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感情更强烈,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放大观点感情,强调爱憎是非,美丑更加鲜明。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设问——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突出效果。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注意和思考。
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表达鲜明,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强化作用。
反复——紧凑、有气势、表达效果强烈。如1998年第29题即可答为: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强调时光的飞逝。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强化了文章的主旨。
借代: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中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
(附: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双关:表达含蓄,语意丰富。一方面可使语言幽默,另一方面能适应某种特殊语境的需要,使表达含蓄、曲折,生动活泼,以增强文章表现力。
2、表现手法类。
解题思路:
(1)确认所用表现手法。
(2)明确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如下文:
象征:引申事理,含蓄形象鲜明,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激发联想,感染力强。
对比:使形象鲜明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种感情。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对比事物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使形象更鲜明,特点更显著,道理更深刻,矛盾更尖锐。和衬托相比,对比没有主次。
衬托: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持点,强化思想感情。有主次之分。
渲染: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
类比:以浅寓深,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以小见大:表现人、事。
反语(反讽):有2种作用--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亲昵感情和揭露批判。辛辣讽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战斗性。遇到其他手法请及时补允。
(3)明确所用表现手法并结合文句内容作答。
散文阅读技巧及知识点篇十三
古往今来写作散文的作家不在少数。这些作品都是因景、事物、一件小的事情由感而发。有些散文如同一件艺术品那样美妙动人;有一些夹叙夹议,说理透彻。本文就此介绍怎阅读散文的技巧和方法。
一、散文的特征。
鉴赏性阅读,是指以鉴赏作品的艺术形式为主要目的的阅读。它是在了解读物表达的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作品的表现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欣赏和鉴赏。通过阅读,力求达到情感共鸣和理智领悟的认识高度,逐步培养和提高艺术的审美能力。从阅读的实际情况来看,进行鉴赏性阅读一般可采取以下几个步骤:
1.注重语感,是指读者的语言感受活动,它是进行鉴赏性阅读的基本条件。阅读作品,离不开语言的媒介,只有通过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才能达到预期的阅读目的。一个缺乏语感的人,是很难进行审美意义上的鉴赏性阅读的。
2.展开想象,是指读者的形象思维活动,它是进行鉴赏性阅读的必要途径。文学作品通过个别反映一般,具有一定的概括性,读者在鉴赏过程中,必须通过自己的想象去补充和扩大作品的生活画面,从而获得完整而丰富的形象美感。如赏读诗歌《梦游天姥吟留别》,必须理解诗人运用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通过丰富的想象展示梦境,以表达蔑视权贵的精神和气概的构思特点。同时,在阅读过程中,既要随着诗人的联想领略一个个梦游幻景,又要展开想象的羽翼,在瑰丽变化的景物描绘中,构想出作者向往和追求的理想世界,从而体味作品强烈而又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和风格。
3.深入体验,是指读者的情感反映活动。鉴赏文学作品,必须真正进入作品的生活场景中去,从人物的喜怒哀乐中体验作者的爱憎情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强烈的情感反应,从而领会各种人物描写手法的艺术效果。例如,品读戏剧《雷雨》第二幕,应当从周鲁两家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中领会作者的思想倾向,进而深入人物的情感世界,去体察人物心理变化和思想冲突的轨迹。这样,才有可能品味人物语言鲜明的个性化特点和深刻的社会性内涵。
4.力求领悟,是指读者的理智认识活动,它是进行鉴赏性阅读的高级层次。鉴赏作品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如果说前者是一种情感体验的话,那么后者就是理智认识了。只有达到情感与理智高度结合的境界,才能真正鉴赏出作品艺术描写的深长意味。例如,赏析小说《党员登记表》,一般不会忽略景物描写的艺术特色,特别是黄淑英临刑时一段。寒风掠地,冰水流动,狗子咆哮,雄鸡报晓的`景物描写,渲染了环境气氛,烘托了人物形象,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然而,当读者从人物生死关头的情感体验中冷静下来认真思考时,就会领悟到这段对比性典型景物描写蕴含着十分深刻的象征意义,它暗示了两种力量大决战的严酷现实,也预报了革命必将胜利的光明前景。这种领悟,是在理智认识过程中获得的,它有助于进一步对作品进行艺术分析和审美评赏.
1.基本特征:“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指散文的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神不散”指散文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
2.内容上的特征: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
3.形式上的特征:
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
从细处落笔,以小见大;。
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二、散文的分类。
1.写景状物散文。
写景状物散文就是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散文。作者往往借助对自然之景、物的描绘、抒情、议论来表达对时代、社会、人生的认识与理解。它是高考散文阅读的首选。阅读写景状物散文,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景、物,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法写出了景、物什么样的特点,以此感受景、物的形象特征,进而分析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后理解全文的主旨。
2.写人叙事散文。
写人叙事散文就是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着饱满的感情。
偏重于记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为中心。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与小说的重要区别是,散文中的人物形象来自生活,并非虚构。
偏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也可以是几个片段的剪辑。在叙事中倾注作者真挚的感情,这是与小说叙事最显著的区别。
3.议论说理散文。
议论说理散文就是既具有形散神聚的散文特点,又有一定议论说理特色的散文形式。它往往蕴含深邃的哲理,熔情感、哲理、形象于一炉。
这类散文也频频出现在高考试卷中。阅读这类散文要注意借事说理、寓理于事、因情悟理、情理交融的特点。重视分析材料和观点的关系,进而品味其情趣、理趣。
三、散文的线索。
以感情变化为线索: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以事物为线索:如张之路的《羚羊木雕》。
以人物为线索:如王安忆的《我们家的男子汉》。
以事件为线索:如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
以时间为线索:如莫泊桑的《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以地点为线索: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
需要注意的是,高考选文最常见的线索:一是感情的发展变化;二是含有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的事物;三是文中的“我”。
一、理清材料。
正因为散文取材自由广泛,古今中外、山川草木、花鸟虫鱼、各种人物及自然现象等等,无不是散文撷取的对象,所以,阅读散文时,就要知道一篇散文所写的是哪些具体材料,懂得作者怎样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所要表达的内容。比如,有的散文写人和事,阅读时要注意理清它所叙述的是怎样的人和物,然后再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有的散文是写景的,阅读这类文章就要弄清文中写的是什么景,哪些景,然后再综合考虑作者抒发的是什么感情。例如鲁彦的《听潮》一文,作者紧紧抓住海潮的音响和大海景物变化的特征来描述景物,形象地勾画出三幅气象万千、波涛壮阔、气势磅礴的海潮图,构成了大海独特而完整的形象,通过对大海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大海伟大力量的赞美之情。
二、找出线索。
一篇散文写了许多材料,怎样才能有机地把它们联结在一起呢?这主要靠线索。有人把材料比作珍珠,把线索比作一条红线,散文就是用红线串起珍珠,这一比喻十分恰当。阅读一篇散文,在理清材料后,就要考虑它怎样井井有条地表现文章的内容,这就要找出文章的线索。例如,杨朔的散文《荔枝蜜》写了五件事,从内容上看,不尽是写蜜蜂,还写到农民;从感情上看,文章开头说不喜欢蜜蜂,后来又说喜欢,乍看起来,似乎文章的前后有矛盾,中间又相隔四、五十年,五件事难以缀合,可是,读完全文之后再细细体会,就觉得珠联璧合。这其中的奥妙就在于作者巧用了线索。这篇文章正是以感情为线索连贯了全文。但必须注意的是,有的文章或用物、或用时间的推移、或用空间的转换作为线索,形式不一,阅读时应该加以辨别。所以,必须明确一点:散文贵“散”,但又忌“散”。
三、找到文眼。
文眼是指文章中最能帮助读者理解作品内容的关键性的语句,它是散文“形不散”的具体表现。例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的内容较多,阅读时难以把握,仅文章的第一部分就有8段,但这部分中起总揽作用的第一句话是“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句话就是这篇散文的“文眼”。找到文眼,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为何运用那么多的笔墨去描写许多植物和动物,又为什么详写夏夜听故事,冬天雪地捕鸟等细物琐事,目的在于说明那里是作者儿时的“乐园”。“文眼”不一定都在文章的开头,有的在篇末,有的文章的标题就是,有的不在一处而在多处,阅读时要靠自己去体会、去归纳。
四、品味语言。
散文语言的一大特点就是语言优美凝练。优美是指语言清新明快,生动活泼并富于音乐感;凝练是指语言简洁准确,质朴自然。优美的散文在语言运用上都有独到之处,阅读时要善于挖掘体会,细细品味。例如朱自清的《春》中的“闹”字,用的非常传神。春天到了各种花儿竟相开放,蜜蜂也赶来“嗡嗡地闹着”。这“闹”就是作者的传神妙笔。通过蜜蜂采蜜时的“闹”声,读者自然而然地觉得春意是何等的浓郁、何等的醉人。
总之,阅读散文要仔细分析研究,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从而掌握阅读的技巧。
散文阅读技巧及知识点篇十四
一、认真阅读全文,找准所托之物。
即是“托物言志”,首先要找到所托之物。一般来说,这类散文的标题会提示象征物。像《红砖颂》,标题中的“红砖”便是所托之物,《白杨礼赞》中的白杨树也是所托之物。但有的散文,题目不能提示象征物的,我们也有办法找到它。如《荔枝蜜》,从题目中不能判断,但我们通过全文,可以看到作者所描绘的事物有荔枝树、荔枝蜜和蜜蜂,那么,这三个事物哪一个才是象征物呢?通过分析文章描写的重点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我们便可以确定所托之物是蜜蜂。找准所托之物,这是我们把握主旨的第一步,也是理解文章的前提条件。
二、分析外形特征,展示内在品质。
作者对生活中的某些事物有所感触必须要借助于描写所托之物的外形特征来抒发,这类事物往往外形特征比较鲜明,只要找准对其外在形象的描写,就可分析出它的内在品质。如《红砖颂》第一段中的描写:“泥家生的女”、“窑中长成人”,提示了红砖平凡普通的身份;第二段中“一团黄泥”“一件朴素的黄袍”写出了红砖外形的纯朴;第三段中的“棱角分明”从外形写红砖的刚毅;“松又坚”、“脆又韧”是对其内在品质的评价。事实上,事物的外特征便是其内在品质的外在表现,从这里我们可以归纳出红砖的内在品质:纯朴、谦逊、无私;普通、刚毅、无求;献身、奉献、无悔。这是我们理解文章主旨的关键。
三、仔细品读课文,提示所言之志。
一般说来,作者所描绘的事物并非最终所赞美的对象,真正赞美的对象常常隐含其中,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品读文章,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会作者的情感脉搏,找出所托之物与所赞美的对象之间的相似点。《红砖颂》的结尾,将红砖与砌砖工人融为一体,红砖与砌砖工人都有相同可贵的精神,这就暗示了红砖的品格正是砌砖工人的品格,这样就基本完成了“托物言志”类散文的阅读。在这类散文中,作者所借之物是他表达感悟的外壳,这个物早已不再是原来简单的物,它被作者人格化了,是某种精神、某类人物的象征。
a在你所观察的生活之中,你最喜欢的事物是什么?
b它的哪种品质打动了你?
c你打算抓住它的哪些外部特征进行描写?
d看到它,你想到了什么人、事或物?
e你想用什么修辞方法使文章语言生动传神?
f你写这篇文章要表达的“志”是什么?
g你读过的哪一篇文章可以借鉴(结构、写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