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会面临许多选择和抉择。写总结时要注意结构清晰、言简意赅,以便读者能够快速理解。培养积极的心态可以帮助我们克服困难和挑战。
诗歌阅读答案指南篇一
【导语】本站的会员花开的那一瞬间为你整理了“诗歌杜鹃花阅读答案”范文,希望对你有参考作用。
这首诗,写的是杜鹃花及与杜鹃花息息相关的一个家庭。壶井繁治是一位无产阶级革命作家,诗中所写的正是一个革命家庭。这是个和美的小家庭,夫妻志同道合,小女乖巧活泼。他们虽然过着贫穷而不安定的生活,但没有放弃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革命理想抱有坚定念。诗人善用象征手法,诗中的杜鹃花是革命理想的象征。诗人采取“隐”的手法将杜鹃花与一个家庭的命运熔于一炉,如心雕龙·隐秀》中指出:“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文隐以复义为工。”
杜鹃花的,形象,是言中之意,是一条明线。而“文外之重旨”是一家人对革命理想的追求,是一条暗线。诗人以明线来带动暗线发展,以暗线来表达思想感情。杜鹃花的.出现,揭示了诗人一家在困窘的生活环境下,追求、向往着革命理想。
杜鹃花的凋零,揭示了政治形势的变化,革命者受到迫害。
杜鹃花的重新开放,揭示了真理之花犹存,只是我们失去了追求它的自由。最后一节诗,杜鹃花在狱中出现,揭示了监牢只能禁锢革命者的身躯,却禁锢不住革命者对革命理想的坚定信念。写一枝杜鹃花,写出了一个志同道合、前仆后继、坚信真理的革命家庭。
杜鹃花是诗中的主体形象。诗人选择它来象征革命理想,真是神形俱备。从“形”上看,杜鹃花鲜红耀眼、光彩照人;从“神”上看,杜鹃花遍地开放,生命顽强;这给人以颠扑不破、星火燎原的启示。而这一切正是革命理想所具备的威力。另外,杜鹃花还含有“杜鹃啼血”之义,这为表现百折不屈,宁死不悔的革命衷肠,平添了别一番色彩。诗人还通过举家逐花而居、小女戴花和妻子插花这些细节,来烘托杜鹃花的美丽高洁;并把它放在“旧花瓶”、“寒伧的屋子”和阴森的“牢里”与环境进行对比,反衬出杜鹃花作为理想之花的夺目光彩。这一切,使杜鹃花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象一团火一样,照耀着这个处于“冬夜”的革命家庭。明代学者何景明,在谈到诗的意境时曾说:“意象应曰合,意象乖曰离。”就是说形象与思想相吻合、诗的意境就和谐,反之则不能和谐。杜鹃花的形象与诗人所赋予它的含义是相辅相成的。因而,诗的意境是和谐完美的,是清新而耐人寻味的。
诗歌阅读答案指南篇二
朱敦儒(1)。
直自凤凰城破(2)后,擘钗破镜(3)分飞。天涯海角信音稀。梦回辽海北,魂断玉关西。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今春还听杜鹃啼。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
【注】。
(1)朱敦儒,两宋之交时的词人。此词约作于金朝灭北宋后十四年。(2)指公元1127年北宋都城汴京被金兵攻占。(3)擘钗破镜:常代指夫妻在战乱中离散。
(1)简析今春还听杜鹃啼一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并赏析还字的表达效果。(3分)。
答:
(2)这首词在表情达意上运用了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3分)。
答:
【解析】。
(1)在古代诗歌意象中,杜鹃的啼声是悲切的,诗人往往借杜鹃啼鸣写自己悲愁痛苦的心情;还则表明不是第一次,后面的一十四番回就表明年年如此。
(2)从写作角度分析,整个时代社会的悲剧通过夫妻的离散来表现,抓住这一点,就能较好地理解以小见大的`手法。
【参考答案】。
(1)今春还听杜鹃啼一句饱含着诗人多年来年年希望又年年失望的无限辛酸;新的一年,笼罩在他心头的阴影仍是那样沉重。(1分)一个还字,贯穿了过去与现在,交织着年年期望中的等待和等待中的失望,(1分)国破家亡的悲痛之情中亦暗含对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不思复国的不满与控诉。(1分)。
(2)词的上片叙述了金兵攻占汴京后诗人抛妻别子、流落江南的痛苦,下片则写对重逢的向往,表达了自己对家人的思念之情。(1分)此词所写夫妻离散的个人愁绪之深、之重,反映了整个时代的社会悲剧;(1分)所抒怀念亲人的一己之情,亦包含了怀念故土的爱国意义。(1分)。
诗歌阅读答案指南篇三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1)结合诗歌前两句简析杏花的形象特点。(3分)。
(2)诗歌后两句主要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10.(1)诗歌前两句描绘出了杏花花影相映、鲜艳绚丽的形象。(1分)傍水而开的杏花,妖娆美丽,水中倒影荡漾,树上水下,相映生辉,饱含着浓郁的.春意。(2分)。
(2)后两句主要运用对比的手法,(1分)写杏花宁愿被春风吹落,如雪般落于水上,也不愿意在南陌被车轮碾作尘土。(2分)作者借此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与高尚的情操,宁愿为理想献身也不愿陷身污浊。(2分)。
(1)诗歌前两句描写出一幅什么景象?各占春具体指什么?(3分)。
(2)前人说这首诗恰是自己身份。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从思想内容方面说明自己的看法。(4分)。
10.(1)答案解析:正当春季,杏花临水盛放。(1分)。池边树上的花和池中花影一样妖娆。(必须指明花和花影。2分)。
(2)答案解析:杏花妖娆纯洁,飘落了也仍保持其纯洁,比南陌落花被玷污强得多;表达了诗人虽被排挤,仍一无所玷,不失高远之志。(说明意境,2分;说明表达的思想感情,2分。)(如考生不同意,只要自圆其说,可以酌情评分。)。
诗歌阅读答案指南篇四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b)。
a.由近望到远望b.由远望到近望c.由俯视到仰视d.由仰视到俯视。
2.对“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d)。
a.这两句诗对仗工整。b.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c.作者睁大眼睛望着归巢的鸟儿隐入山中。d.层云围绕在我的身旁,鸟儿从山中飞出。
3.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d)。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c.当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在我国文学史上,歌咏泰山的作品很多,但杜甫的《望岳》诗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下面分析错误的一项是(b)。
a.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气势磅礴。
b.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表达了诗人俯视万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
c.诗歌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的情怀。可谓形神兼备。
d.诗歌语言精炼传神,如“钟”“割”,充分体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
5.本诗中“割”与“小”的用词之妙,自古为人们所称道,请任选其一加以赏析。
一个“割”字,表现世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阳光,使泰山明暗对比强烈,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小”在此处是“矮小”的意思。它不仅形象地写出泰山巍然高耸的气势,同时象征性地表达了诗人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6.本诗颔联中用得最传神的两个字是钟、割。
7.在诗中,作者是怎样表现泰山之高的?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同答。
一是“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泰山苍翠的山色掩映着齐鲁大平原,借齐鲁两地烘托泰山参天耸立的形象;二是“阴阳割昏晓”,写出泰山横空出世,遮天蔽日,山北山南,一阴一阳,一昏一晓,实写泰山雄伟高矗;三是“荡胸生层云”,写细望泰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凸显泰山的高俊;四是“一览众山小”,想象自己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一个个都显得那么矮小,虚写泰山之高。
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写出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1、诗中的“岱宗”指的是“五岳之首”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的人生哲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诗人的精神和气概。
2、“阴阳割昏晓”中“阴阳”是指。“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高大的特点。
3、“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
4、“决眦入归鸟”一句蕴藏了诗人。
5、“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使用精当,请简要赏析。
6、下面对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齐鲁青未了”句是说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泰山的青色,用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之高,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
b、“造化钟神秀”中“钟”字写出泰山将天地间一切秀丽的景色聚集在一起的神奇作用。
c、“会当凌绝顶”中,“会当”的意思是“一定要”,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顶峰的雄心和气概。
d、作者用“岱宗夫”把泰山比拟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7、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所展现的画面。(3分)。
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出自 fANwen.chaZIDiaN.cOM
答案:
1、泰山,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人生高峰,俯视一切。
2、山北和山南。(巍峨)。
3、泰山的高大;泰山的神奇秀丽;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5、形象地表现出泰山高耸陡峭的特点,像一把利剑把世界分割成明暗两部分,用字极富神韵。
6.d唐代杜甫。
评分意见:此题共2分。每空1分。
7.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大自然对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致情有独钟,山是如此巍峨,山前山后仿佛被从中割断一般,云霞明灭一昏一暗,形成截然不同的景象。
评分意见:此题共3分。描绘内容全得2分,语言优美流畅得1分。
8.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和远大抱负。
评分意见:此题共2分。意思对即可。
诗歌阅读答案指南篇五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颈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5分)。
答:
2.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
参考答案。
1(1)第三联运用了融情于景、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3分)诗人用淙淙的泉声突显月夜的宁静,在“水心云影闲相照”的景象描绘中融入自己内心平静安闲的`情绪。(2分)。
2诗人通过对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这些意象的描写,(2分)营造了宁静幽雅(或静谧、幽静等)的意境。(2分)全诗通过景物描写和“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的直接抒情,表现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随遇而安、不计得失的淡泊情怀。(2分)。
诗歌阅读答案指南篇六
方家(2)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水浮多荡摇,指爪及碗唇(3)上皆可为之,运转尤速,但坚滑易坠,不若缕悬(4)为最善。其法:取新纩(5)中独茧缕(6),以芥子许腊缀于针腰(7),无风处悬之,则针常指南。其中有磨而指北者(8)。予家指南、北者皆有之。磁石之指南,犹柏之指西,莫可原其理(9)。
注释:
(1)选自《梦溪笔谈》。(2)[方家]行家。(3)[碗唇]碗边。(4)[缕悬]用丝线悬挂。(5)[纩(kuang)]丝绵。(6)[独茧缕]单根的蚕丝。(7)[以芥子许腊缀于针腰]用芥子大小的蜡块把针的中腰粘住。(8)[磨而指北者](有的针)用磁石磨后指北。(9)[莫可原其理]没有办法可以推究它的道理。原,推究。
1、文章介绍了指南针的`几种使用方法?(2分)。
2、沈括对指南针的研究是有卓越成就的,试从这篇短文中找出作者有哪些发现?(2分)。
1、四种:水浮法、指爪法、碗边法、缕悬法或浮于水面、放在指甲上、置于碗边、以线悬挂)(2分,大意对即可,写出两个给1分。)。
2、(1)磁针指向不是正南方,而是略偏东(2)磁针有四种装置方法,缕悬法最好(3)磁针有指南、指北之分(2分,写出其中任一点给1分,给满2分为止。)。
诗歌阅读答案指南篇七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这首诗描绘了泰山怎样的.景色?(2分)。
2.诗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参考答案:
1.描绘了泰山商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须答出两方面)。
2.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人生顶峰的雄心壮志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意思接近即可)。
诗歌阅读答案指南篇八
1.有人说此诗前两句情景交融,对其颇为推崇赞美。但有人认为这种评论并不切实。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的看法,并简要分析。(5分)。
2.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5分)(1)这种评论不切实,或前两句不属于情景交融。(观点明确1分)去年春花招展中分别,今年再见花开而怀友,既是睹物思人,又暗含着时光易逝之伤感。(解说诗句2分)这两句即景生情,恰是一种相反相成的比衬(反衬),景美而情不欢。(辨析2分)因此不属于情景交融。(2)这两句属于情景交融。(观点明确1分)去年春花招展中分别,今年再见花开而怀友,既是睹物思人,又暗含着时光易逝之伤感。(解说诗句2分)这两句即景生情,情景交融,在春光烂漫中引发了作者丰富的情感思绪。(2分)(两种观点均可,学生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2.(6分)(1)颔联:写自己的烦恼苦闷。(1分)“世事茫茫”“难自料”是指国家的前途难以预料(背景),也包含个人的前途渺茫。(1分)他到任一年,眼前又是美好的春天,但他只有忧愁苦闷,感到孤独寂寞,难以入眠,纵使美景也黯然无光。(1分)(2)颈联写自己的思想矛盾。(1分)因为多病使他想辞官归隐;但他看到百姓贫穷逃亡,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都有愧,又不能一走了事。作者处于这样进退两难的矛盾之中。(2分)。
韦应物这首诗叙述了与友人别后的思念和盼望,抒发了国乱民穷造成的内心矛盾。
诗是寄赠好友的,所以从叙别开头。首联即谓去年春天在长安分别以来,已经一年。以花里逢别起,即景勾起往事,有欣然回忆的意味;而以花开一年比衬,则不仅显出时光迅速,更流露出别后境况萧索的感慨。颔联写自己的烦恼苦闷。“世事茫茫”是指国家的前途,也包含个人的前途。当时长安尚为朱泚盘踞,皇帝逃难在奉先,消息不通,情况不明。这种形势下,他只得感慨自己无法料想国家及个人的前途,觉得茫茫一片。
他作为朝廷任命的一个地方行政官员,到任一年了,眼前又是美好的春天,但他只有忧愁苦闷,感到百无聊赖,一筹莫展,无所作为,黯然无光。颈联具体写自己的思想矛盾。正因为他有志而无奈,所以多病更促使他想辞官归隐;但因为他忠于职守,看到百姓贫穷逃亡,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都有愧,所以他不能一走了事。这样进退两难的`矛盾苦闷处境下,诗人十分需要友情的慰勉。尾联便以感激李儋的问候和亟盼他来访作结。
这首诗的艺术表现和语言技巧,并无突出的特点。有人说它前四句情景交融,颇为推美。这种评论并不切实。因为首联即景生情,恰是一种相反相成的比衬,景美而情不欢;颔联以情叹景,也是伤心人看春色,茫然黯然,情伤而景无光;都不可谓情景交融。其实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传诵,主要是因为诗人诚恳地披露了一个清廉正直的封建官员的思想矛盾和苦闷,真实地概括出这样的官员有志无奈的典型心情。
这首诗的思想境界较高,尤其是“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两句,自宋代以来,甚受赞扬。范仲淹叹为“仁者之言”,朱熹盛称“贤矣”。这些评论都是从思想性着眼的,赞美的是韦应物的思想品格。但也反映出这诗的中间两联,在封建时代确有较高的典型性和较强的现实性。事实上也正如此,诗人能够写出这样真实、典型、动人的诗句,正由于他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较深的生活体验。
诗歌阅读答案指南篇九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问题】。
9.对本诗的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1分)。
a.此诗前半段写秦淮夜景,后半段抒发感慨。
b.全诗寓情于景,意境悲凉,感情深沉含蓄,语言精当锤炼。
c.这首诗是即景感怀的,金陵曾是六朝都城,繁华一时。目睹当朝统治者昏庸荒淫,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辙,作者无限感伤。
d.诗歌借陈后主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清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
10.“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连用两个“笼”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2分)。
【参考答案】。
9.(1分)d。
10.(2分)此句中连用两个“笼”字,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融为一体,传神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冷清愁寂的氛围,寄托了作者的忧愁和伤感。
诗歌阅读答案指南篇十
这诗歌中的斗笠中印刻着“孩子”对故乡的所有一切,并连同斗笠一起牢记在心里。下面由本站小编为你带来关于斗笠诗歌的阅读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孩子,戴上这顶斗笠吧,
你便把故乡戴在头顶。
走到哪里,你都是故乡的一朵蘑菇,
娘在梦里也能看见你不斜的身影。
孩子,戴上这顶斗笠吧,
斗笠里有我编进的鸟鸣。
走到哪里,你都能听到来自故乡的声音,
静静的夜晚,鸟鸣会滑进你的梦境。
孩子,戴上这顶斗笠吧,
让这片故乡的热土靠近你的心胸。
走到哪里,你都能采到来自故乡的温暖,
即使寒流侵袭的冬夜,你也会感到春意融融。
孩子,戴上这顶斗笠吧,
让这朵故乡的花儿伴你在闹市穿行。
走到哪里,你都能闻到故乡的芬芳,
让这泥土的芳香拍打城里的每扇窗棂。
孩子,戴上这顶斗笠吧,
你便把一轮月亮戴在头顶。
孩子,它可是娘心尖的一点亮呀,
让它亮在你的头顶,成为一盏不息的灯。
1.为什么说“戴上这顶斗笠吧,你便把故乡戴在头顶”?
2.你怎样理解“让它亮在你的头顶,成为一盏不息的灯”。
3.这首诗歌表达一位母亲对即将离家的孩子的。
4.读完这首诗歌,你会想起哪首诗或哪首歌?写下几句。
5.你来试着补写一小节诗句吧!
孩子,戴上这顶斗笠吧,
走在哪里,你都。
1.因为这顶斗笠中印刻着“孩子”对故乡的所有一切并牢记在心里。
2.母亲的爱是一盏灯,是一份无穷的力量,会帮“孩子”照亮前程,帮助“孩子”战胜人生道理上的挫折与困难。
3.殷殷嘱托。
4.提示:《游子吟》《烛光里的妈妈》等。
5.让故乡的甘泉滋润你干渴的喉咙,
感受到故乡的一丝清凉,
让这甜甜的故乡水伴你走四方。
(答案不唯一,意思对即可)。
诗歌阅读答案指南篇十一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试题:
1、杜牧是____(朝代)诗人,与_______并称“小李杜”。
2、点明全诗主旨的诗句是____。
3、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一事的态度怎样?请说出其中理由。
4、“烟笼寒水月笼沙”一句该如何理解?
5、“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中的两个“笼”字好在哪里?这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2分)。
6、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2分)。
7、下面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描绘的是歌舞升平,国家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
b.这首诗描绘的是江南处处春景,抒发了诗人流连忘返的心情。
c.这首诗表现了商女只知歌唱,不懂国破家亡之恨的现状。
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不忘历史教训,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8、这首诗首句描写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展现了一幅___________的画面。(1分)。
9、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答案:
1、唐李商隐。
2、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3、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这一现象感到不满,因为《后庭花》是亡国之音;在国事衰颓之年,还有人沉溺于歌舞升平,作者感到无比愤慨和忧虑。
4、迷蒙的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和白沙。
5、这两个动词用得形象准确(1分),描绘了一幅迷蒙、冷寂的画面(1分)。
6、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全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2分,意思相同即可)。
7、d。
8、凄冷、迷蒙。
9、对统治阶级荒淫无度生活的愤怒和对国家命运的深重忧虑。
【拓展阅读】。
《泊秦淮》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此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前半段写秦淮夜景,后半段抒发感慨,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全诗寓情于景,意境悲凉,感情深沉含蓄,语言精当锤炼,艺术构思颇具匠心,写景、抒情、叙事有机结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拥兵自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泊秦淮》也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
六朝古都金陵的秦淮河两岸历来是达官贵人们享乐游宴的场所,“秦淮”也逐渐成为奢靡生活的代称。诗人夜泊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又想到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泊秦淮》。
整体赏析。
《泊秦淮》是杜牧的代表作之一,载于《全唐诗》卷五百二十三。下面是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赵其钧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建康是六朝都城,秦淮河穿过城中流入长江,两岸酒家林立,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场所。唐王朝的都城虽不在建康,然而秦淮河两岸的景象却一如既往。
有人说作诗“发句好尤难得”(严羽《沧浪诗话》)。这首诗中的第一句就是不同凡响的,那两个“笼”字就很引人注目。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地溶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它是那么柔和幽静,而又隐含着微微浮动流走的意态,笔墨是那样轻淡,可那迷蒙冷寂的气氛又是那么浓。首句中的“月、水”,和第二句的“夜泊秦淮”是相关联的,所以读完第一句,再读“夜泊秦淮近酒家”,就显得很自然。但如果就诗人的活动来讲,该是先有“夜泊秦淮”,方能见到“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景色,不过要真的掉过来一读,反而会觉得平板无味了。诗中这种写法的好处是:首先它创造出一个很具有特色的环境气氛,给人以强烈的吸引力,造成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这是很符合艺术表现的要求的。其次,一、二句这么处理,就很像一幅画的画面和题字的关系。平常人们欣赏一幅画,往往是先注目于那精彩的画面(这就犹如“烟笼寒水月笼沙”),然后再去看那边角的题字(这便是“夜泊秦淮”)。所以诗人这样写也是颇合人们艺术欣赏的习惯。
“夜泊秦淮近酒家”,看似平平,却很值得玩味。这句诗内里的逻辑关系是很强的。由于“夜泊秦淮”才“近酒家”。然而,前四个字又为上一句的景色点出时间、地点,使之更具有个性,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也照应了诗题;后三个字又为下文打开了道路,由于“近酒家”,才引出“商女”、“亡国恨”和“后庭花”,也由此才触动了诗人的.情怀。因此,从诗的发展和情感的抒发来看,这“近酒家”三个字,就像启动了闸门,那江河之水便汩汩而出,滔滔不绝。这七个字承上启下,网络全篇,诗人构思的细密、精巧,于此可见。
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她们唱什么是由听者的趣味而定,可见诗说“商女不知亡国恨”,乃是一种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据说是南朝荒淫误国的陈后主所制的乐曲,这靡靡之音,早已使陈朝寿终正寝了。可是,如今又有人在这衰世之年,不以国事为怀,反用这种亡国之音来寻欢作乐,这不禁使诗人产生历史又将重演的隐忧。“隔江”二字,承上“亡国恨”故事而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声色。“犹唱”二字,微妙而自然地把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串成一线,意味深长。“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于婉曲轻利的风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堪称“绝唱”。这两句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不同侧面的写照。
诗歌阅读答案指南篇十二
作者: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1.有人说此诗前两句情景交融,对其颇为推崇赞美。但有人认为这种评论并不切实。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的看法,并简要分析。(5分)。
2.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5分)(1)这种评论不切实,或前两句不属于情景交融。(观点明确1分)去年春花招展中分别,今年再见花开而怀友,既是睹物思人,又暗含着时光易逝之伤感。(解说诗句2分)这两句即景生情,恰是一种相反相成的比衬(反衬),景美而情不欢。(辨析2分)因此不属于情景交融。(2)这两句属于情景交融。(观点明确1分)去年春花招展中分别,今年再见花开而怀友,既是睹物思人,又暗含着时光易逝之伤感。(解说诗句2分)这两句即景生情,情景交融,在春光烂漫中引发了作者丰富的情感思绪。(2分)(两种观点均可,学生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2.(6分)(1)颔联:写自己的烦恼苦闷。(1分)“世事茫茫”“难自料”是指国家的前途难以预料(背景),也包含个人的前途渺茫。(1分)他到任一年,眼前又是美好的春天,但他只有忧愁苦闷,感到孤独寂寞,难以入眠,纵使美景也黯然无光。(1分)(2)颈联写自己的思想矛盾。(1分)因为多病使他想辞官归隐;但他看到百姓贫穷逃亡,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都有愧,又不能一走了事。作者处于这样进退两难的矛盾之中。(2分)。
鉴赏一。
《寄李儋元锡》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作品。此诗描述了诗人与友人分别之后的思念。开首二句即景生情,花开花落,引起对茫茫世事的感叹。接着直抒情怀,写因多病而想辞官归田,反映内心的矛盾。“邑有流亡愧俸钱”,不仅是仁人自叹未能尽责,也流露进退两难的苦闷。结尾道出寄诗的用意,是极需友情的慰勉,渴望和友人畅叙。全诗起于分别,终于相约,体现了朋友间的深挚友谊,感情细腻动人,同时章法严密,对仗工整,用语婉转,堪为七律名篇。
诗写怀友之情,表明了自己的忧郁。前两句历来为人所称赞,范仲淹曾叹之为“仁者之言”。
韦应物这首诗叙述了与友人别后的思念和盼望,抒发了国乱民穷造成的内心矛盾。
诗是寄赠好友的',所以从叙别开头。首联即谓去年春天在长安分别以来,已经一年。以花里逢别起,即景勾起往事,有欣然回忆的意味;而以花开一年比衬,则不仅显出时光迅速,更流露出别后境况萧索的感慨。颔联写自己的烦恼苦闷。“世事茫茫”是指国家的前途,也包含个人的前途。当时长安尚为朱泚盘踞,皇帝逃难在奉先,消息不通,情况不明。这种形势下,他只得感慨自己无法料想国家及个人的前途,觉得茫茫一片。他作为朝廷任命的一个地方行政官员,到任一年了,眼前又是美好的春天,但他只有忧愁苦闷,感到百无聊赖,一筹莫展,无所作为,黯然无光。颈联具体写自己的思想矛盾。正因为他有志而无奈,所以多病更促使他想辞官归隐;但因为他忠于职守,看到百姓贫穷逃亡,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都有愧,所以他不能一走了事。这样进退两难的矛盾苦闷处境下,诗人十分需要友情的慰勉。尾联便以感激李儋的问候和亟盼他来访作结。
鉴赏二。
这首诗大约写于唐德宗兴元元年(784)春天。前一年初夏,作者由尚书省比部员外郎刺滁州(今安徽滁县),本年春在滁州任所写此诗寄赠友人李儋、元锡。
去年春花招展中分别,今年再见花开而怀友,既是睹物思人,顺理成章。又暗含着时光易逝之感,正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感伤意味。开端扣题,由去年说到今年。与友人分别,又逢花开,已经一年,而用春花关联起来,自然而又流畅。一年来,国家政局更加动荡不安。就在作者出任滁州刺史的当年冬天,奉命东征叛乱藩镇的泾原兵在长安又哗变作乱,并奉朱肶为帝,德宗出奔奉天。前来增援的朔方军又与朱泚相勾结,致使战乱进一步扩大。当时,诗人曾自滁州间道遣使探听消息,写作此诗时,使者尚未返滁。因此,“世事茫茫”、“春愁黯黯”,不是泛泛之论,都包含着实实在在的社会内容。由于国乱民穷,自己又有志难申,欲弃官归隐,而又不忍漠视家国百姓之难。于此,就不禁将内心的重重矛盾推心置腹地向朋友倾诉。“世事茫茫”,给人以混茫无涯、难以捉摸之感,正是当时特定的政治局势的写照。“春愁黯黯”,涂上了一层阴沉黯淡、纷扰纠结的色素,恰好展示了作者此时的心绪,情愫如此,因而只好抱膝独卧。“世事”就客观而言,“春愁”就主观而言。“难自料”承“已一年”而申述其变化,“独成眠”承“逢君别”以表明独处怀友。“身多疾病”承“春愁”句,申述了自身的困难;“邑有流亡”承“世事”句,表达出人民的疾苦。自身困难虽加剧归隐之念,人民疾苦却唤回济时之心。中间四句归结到“愧俸钱”,正说明志在有为,不甘窃位苟禄,乃是作者思想的主导因素。
尾联归结全诗,回应首联。“闻道欲来”,写对方关念自己;“西楼望月”写自己盼望对方。怀人望月,由来已久。就本篇来说,诗人不仅想借普照两地的月光来传递相互关照之情,更要用月轮的缺而复圆来寄托盼望朋友团圆的拳拳之心。而“望月几回圆”,又正说明了自己盼友为时之久,心情之切。至此,招请速来之意,不言自明,耐人体味。全诗始于感叹分别,终于盼望团聚,绾合紧密,浑然一体,而友情之深挚浑厚,溢于言表。
韦诗以描写山水见长,但其诗中亦有不少忧念国事、关怀民瘼的内容。在这首怀念友人的诗篇中,作者对大唐王朝前途的叹惋,对自己忧愧交加的内心世界的揭示,都说明诗人对国计民生的大事并没有忘怀。尤其是“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两句,一直受到人们的赞扬,被誉为“不负心语”(沈德潜《唐诗别裁》)。这两句诗真实地表现了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一个正直的地方官吏无可奈何的处境和高尚的人格美。这首律诗写来平易亲切,通篇不用典实,节奏流丽响亮。刘熙载《艺概》说:“律诗不难于凝重,亦不难于流动,难在又凝重又流动耳。”既凝重又流动,正是这首诗的特色。
诗歌阅读答案指南篇十三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问题】。
9.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1分)。
a、此诗前半段写秦淮夜景,后半段抒发感慨。
b、全诗寓情于景,意境悲凉,感情深沉含蓄,语言精当锤炼。
c、这首诗是即景感怀的,金陵曾是六朝都城,繁华一时。目睹如今的当权者昏庸荒淫,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辙,无限感伤。
d、诗歌借陈后主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清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
10.“烟笼寒水月笼沙”中的“笼”字用得极妙,请试做分析。(2分)。
【参考答案】。
9.(1分)d。
10.(2分)“笼”字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融为一体,传神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渲染了悲凉的气氛,寄托了诗人的忧愁和伤感。
诗歌阅读答案指南篇十四
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
汉口夕阳斜渡乌,洞庭秋水远连天。
孤城背岭寒吹角,独树临江夜泊船。
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
注:
源中丞当时被贬岳阳。
楚客:客居楚地之人。此为诗人自指,也暗指屈原。
渺然:遥远的样子。
汉口:汉水入口处。
(1)首联写了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颔联描写景色很有特色,请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尾联运用贾谊被贬长沙的典故,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写了鹦鹉洲水面平静、空气澄明和“我”(楚客)渺远的思绪。
(2)虚实结合,实写汉口,虚写洞庭。用语生动,“斜”字写出了江鸟斜飞的姿态,十分形象;“连”字写出了洞庭湖水天相接的壮阔,想象丰富。
(3)作者借同情贾谊被贬长沙,含蓄地表达了对源中丞遭贬的不平,以及对他的同情与思念之情。
译文:。
放船时汀洲上多么睛朗,没有风浪也没有烟霭迷离,我这楚地客子的相思,就像江流浩渺无际。在汉口的夕阳中不时可见渡江的鸟雀侧身奋飞;洞庭湖满涨的秋水,和远天连成蔚蓝一气。背山的孤城响彻号角,一声声透出凄寒,临江的那棵独树,黑夜里停泊着我的小船。贾谊上书只因他心忧国事,为了汉室的长治久安,他不幸远滴长沙,古今来令人深深地哀惋。
赏析:
《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源中丞》是唐代诗人刘长卿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当是诗人在至德(唐肃宗年号,756—758)间任鄂州转运留后,出巡到夏口一带时所作。作者自夏口乘船出发,夕阳西下时便抵达鹦鹉洲,触景生情,写了这首诗,寄给远在洞庭湖畔的元中丞。诗中对被贬于岳阳的源中丞,表示怀念和同情,也是借怜贾谊贬谪长沙,以喻自己的遭贬谪。
首联写诗人为身边景物所触动,而想到贬于洞庭湖畔岳阳城友人,通过写江上浪烟来寄托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中间两联写诗人由夏口至鹦鹉洲一路的所见所闻。尾联为劝慰元中丞语,忧愤之语倾泻而出,以同情友人在政治上遭受打击的境遇作结,也是作者自己人生遭际的写照。全诗语言圆熟,意境开阔,结构紧密,是艺术上较成熟的作品。
首联写船到鹦鹉洲时所见江间水波不兴、烟霭一空的景象,并逗起诗人对远在洞庭瑚畔约源中丞的`相思之情:鹦鹉洲所在的江面无风无浪又无云烟,我这个途经楚地的客子对你的相思渺然无边。上句是诗人灵想独辟出来约晶莹洁净的水界,也是诗人思念源中丞的一个绝美的环境。下句以正面抒情承之,直写勃然于心的相思之情比江水还要广阁。“益渺然”三字结合眼前景物,极为夸张地写出诗人的怀友之情与江水同趋合流的一种艺术妙境。行文亦作流水之势,一无挂碍。
颔联分写两地景物。上句写诗人回眸汉口所见的暮景,下句虚拟源中丞所在地——洞庭的浩渺水色。远眺汉口,夕阳西下,暮归的鸟儿斜着翅膀渡过江去;作者遥想洞庭湖,秋水浩森,鼓涨到远方,似与远不可测的天边连在一起。在构图上更切近画理:颔联是工对,但形成了浑然一体的富于远势的图景,夕阳飞鸟着一“斜”字,画龙点睛,那暮色中斜飞的江鸟,似乎牵引着诗人的愁思,顺着秋波,与洞庭相连,而一个“远”字更使那愁思由一点而荡溢为浩渺无际。一近景。一远景;一实写,一虚拟,创造了极富张力、饶有空间感的“形”。一个身在汀洲心驰洞庭的诗人形象隐约其间,他的心已由此地(鹦鹉洲)飞越到彼地(洞庭湖)了。笔力清爽,情思渺远。结构上,上下两句似无联系,但这种切割空间的手法正好造成诗人凝眸飞鸟、思接远方的艺术空白,诗人的相思之情充盈激荡于其中。
颈联转折到眼前见闻口诗人在自家的小船上,怀思久之,不知不觉时间由夕阳西下推移到夜色沉沉的晚间。从与汀洲隔江相对背靠龟山的汉阳城里传来令人寒栗的号角声;一棵孤树下临大江,诗人的行船泊在沉沉夜色中,融没在浩渺的江面上。这一联因感情由上文的激扬陡转为低抑,所以这里所写的景物亦呈现出孤独凄寒的特征。城曰“孤”,角日“寒”,树日“独”,都是诗人特定心境物化出典的另一种自然风貌。此次诗人被贬载痛南行的悲苦,置身异地的孤独情怀以及由号角传出的战乱气息,均借景物淡然映出口情景互藏其宅,是此联的妙处所在。
尾联自然而然地结出诗旨,用贾谊之典,含蓄地表示了对源中丞此贬的不平,而“古今怜”三字,更不仅表达了这事件是一种历史性的悲剧,而且隐含了自己曾遭贬南巴的同病相怜之感。
全诗是向友人遥寄相思和暗诉心中隐痛的,感情绵邀而凝重,语言整饰而流畅。特别是中间两联,落笔于景,而暗关乎情,情景融浃,相为珀芥,自是中国古典抒情诗的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