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对努力付出的一种认可和奖励。充分了解总结的要求和目标,才能写出一个较为完美的总结。以下是社会学家对于社会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案,值得我们深思。
数学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篇一
1.学生学习行为。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老师要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一系列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知识和思考的学习模式。
2.教师教学行为。
教师的教学行为包括:教学板演、教学示范操作、教学语言以及教学姿势、表情等,这一系列的教学行为都是基于以讲授数学知识为目的,让学生愉快接受知识,掌握知识。教师的引入行为要具有吸引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学生不懂的地方要详细进行解释,鼓励学生不断进行思考。对于不同状况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对待,创造让学生自己动手学习的机会,要关注学生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进行评价和指导,最后加上一定量的数学习题,使学生能灵活运用学到的知识。
3.学生、老师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学生和教师要充分利用周围的环境来促进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几何画板、ppt等现代信息技术、教具等实物可利用资源来辅助教学,让学生在新颖的环境下更生动、形象地接受数学知识。
4.学生之间的关系以及教师和学生间的关系。
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之间的关系也叫做生生关系,教师和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之间的关系叫做师生关系。其中学生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对数学问题之间的讨论和合作,这种学生间的交流合作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比较明显,而师生关系主要指学生与教师间的互动以及双方共同研究问题。
新课程下数学课堂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中师生关系平等,呈现民主的特点。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愉快学习的基础,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感情的交流和沟通,让学生有平等的和民主的感觉,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完全将自己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和谐的课堂气氛会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思考。
2.师生互动讨论、交流的过程较明显。
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是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双方之间即时的信息反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这种平等式的交流互动,还能使老师和学生之间互相了解和学习,教学的质量也就随之提升。
3.教师的教学方法主要是鼓励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
新课程下数学课堂上教师起到了引导作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老师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进行联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在课堂活动中主动进行探索、反思,最终掌握数学学习的规律和思考方法。
4.充分地利用教学环境来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和学生应该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来使数学课堂更加生动和灵活。数学教学中通常会涉及到立体的图形和系统的流程,计算机等多媒体工具能将立体图形和更精确的知识展现给学生,同时也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新途径,让学生在新的环境下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
综上所述,经过多年对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在很多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且具有一定的特色。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起到了组织、引导的主导作用,并加入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则是主要的行动者,积极参与到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教师基于学生的情况设计了生动的课堂教学方案,通过师生间的互动,共同进行探讨和研究,这种开放式的教学途径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让学生形成了主动思考、探索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发散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相结合,利用科技手段来增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现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仍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需要不断地进行研究和探讨,创新教学方法,才能不断促进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发展。
数学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篇二
内容摘要: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题型。由于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因此,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活动应根植于生活,指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会概括、提炼数学知识,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本文从应用题教学入手,探讨小学数学应如何实现应用题教学生活化。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其教育观中强调“生活及教育”,并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学法,强调要通过实践检验教学目的、过程与结果。该教育观迎合了新课改下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生活化的需要。所谓“教学生活化”就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从现实生活出发,寻找教学活动与生活的契合点,体现“知识源于生活”的真理。那么如何实现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生活化?接下来,笔者便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简要探讨。
1.促使应用题的教学目标趋于生活化。
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接受能力有限,因此,现阶段,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是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受到传统教学理念与方式的影响,一部分数学教师仍将教学活动停留在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上,忽略了对其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这样直接造成了学生数学能力发展的不平衡,学生大多成为了具备高超解题技巧,却在面对实际问题时不知所措的“低能者”。对此,笔者认为: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目标应趋于生活化,致力实现教学与生活的多元整合,让学生透过解答应用题体会到其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意义。例如“平均数应用题”,平均数应用题教学原本侧重培养学生平均数意识,旨在引导学生透过解答平均数应用题掌握答题技巧。但是在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影响下,教师应将教学目标生活化化,让学生真正有所得,有所收获,了解该题型的实际意义。数学教师可以出示一组1963年13岁男女生的身高和体重表,并出示13岁男女生的身高和体重表。让学生分别计算1963年与20男女生身高与体重的平均值。当然,计算平均数值并不是最终目的,教师还应用问题联系生活实际。询问学生:“透过数值比较分析会得到什么答案?”教师要逐渐将学生的关注重点延伸到生活当中,让学生由关注数值大小过渡到关注生活水平的高低。1963年男女身高与体重平均数均低于年男女身高与体重的平均数是与人们生活水平,饮食营养搭配等有关。重新定位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目标,使其趋向生活化不仅使学生掌握应用题的解题技巧,还能使学生从题目的解答过程中获得对现实生活的实际认知。
2.结合生活实际改进、优化应用题型。
传统应用题内容一般都是由人为编造的,内容大多人为化、程式化,缺乏生动感和实际意义。而且其中有一部分应用题完全脱离了小学生的生活实际,降低了学生的解答兴趣与热情。因此,为了增强学生的答题兴趣,教师需要对原有题目进行适度创新,拉近应用题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教师可以将原本与学生生活无关的应用题进行适度的调整与改编,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题材取而代之,以增强熟悉感。以具体的数学例题为例:“西南纺织厂今年上半年生产棉布850匹,正好完成了全年计划任务的5/9,问‘今年原本计划生产棉布多少匹?’”在这道应用题中“纺织棉布”与“西南纺织厂”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关联性不大,所以教师可改编为“假设本班级的学生有420人,占了全校学生数的5/11,全校学生有多少人?”这样的题材来自学生身边,学生在接到这道题目时首先会惊讶于题目中的数字“420”会疑问“班级怎么可能有420个女生?”这样的出题方式会让学生愿意来讨论,在讨论时也会有话可说,也能结合生活实际思考问题,并运用恰当的逻辑思维解答问题。当然,有些应用题所涉及的内容落后于社会发展,数据落后,学生的信息无法得到及时更新。以银行存储利率为例,有的应用题提及“年利率5.6%”这显然与当今的实际情况不符。教师如果对这些数据不管不顾,只是要求学生算出答案即可,就会影响应用题教学的实际效果。所以,教师应根据当前的银行利率实际,将其变为“年利率2.7%”这样,既能使应用题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还能让学生真正了解银行存储知识。
3.应用题教学要突出对比,反思生活。
突出对比,反思生活是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生活化的措施之一。对教学活动而言,没有比较就不会有创新。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旺盛,会在解答问题时猜想无数个可能。所以,数学教师可以抓住该特点,通过在应用题教学活动中突出对比引导学生设疑、并在反思中质疑、释疑,最终养成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答问题的良好习惯。以“分数应用题”教学为例:“学生小明有10个苹果,学生小李比小明多了2/5,那么学生小李有几个苹果?”这种分数应用题等量关系少,容易解答。而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由于受想法和观念的影响,选择的答题方法是不同的。有的学生画线段;有的学生直接找寻等量关系;有的学生列出方程式进行解答。这时,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对比这三种不同的解题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选择最优的方法。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变换问题方式,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这种对比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随处可见:如最佳路线的选择问题;设计最佳方案问题等。数学教师应善于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对比,引导学生深入题目全面分析问题。总而言之,教师若想实现应用题教学的生活化就应该立足课堂,在尊重原有题型的基础上合理创新,既融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又保持数学学科本色。既使学生紧扣双基,巩固基础,又使课堂与生活联系得更为紧密,切实提升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水平,从而从整体上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促使知识回归本色,将“生活化教学”进行到底。
作者:李晓辉单位:甘肃省会宁县头寨子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郭根兴.探讨小学数学应用题的生活化[j].学周刊,(20).
[3]朱正英.略谈小学数学应用题的生活化[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08).
数学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篇三
实施研究性学习是当前教改的一个重要课题,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贯穿于学生一切活动之中的。课堂始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因此,研究性学习是课堂学习的主要方式,课堂阅读教学实施研究性教学,必然是今后课堂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向。本设计旨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探讨新的研究性教学方式,使学生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变成自主式学习。
【设计提要】。
本设计由4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熟悉课文,展示研究方向,小组明确探究目标;
第二课时:小组研讨;
第三课时:小组探究成果交流。
第四课时:完成研究小论文。
【设计实施】。
【第一课时】。
1、熟悉课文: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旨在让学生对小说情节有一个大概了解。
2、展示研究方向,明确探究目标:教师将课文分为四个研究课题,每个课题又列若干小课题,具体如下:
b、情节鉴赏:a、小说情节安排的特点及作用;b、祥林嫂死因探究。
d、表现手法鉴赏:a、人物刻画方法;b、以“祝福”为题的意义。以上课题用投影展示出来;为使每个大课题都有人研讨,规定每一大组挑选一个大课题。
【第二课时】。
小组研讨:第一课时完成后,各小组明确了任务,要求课余时间就开始搜集资料,课内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选相同子课题的为小组,充分交换意见后,每个大课题组推推举1—3位同学在下节课内展示本组研究成果。
【第三课时】。
小组探究成果交流。每个小组推荐1—3名同学上讲台陈述本组的研究成果,要求每人发言不超过四分钟。
【第四课时】。
课内完成研究小论文。在小组研究成果陈述的基础上。老师提供下列小论文题目,让学生当堂完成。题目有:
1、祥林嫂的反抗精神。
2、祥林嫂死因探究。
3祥林嫂个人简历。
4、文题—“祝福”之我见。
5、(祥林嫂、鲁四老爷、四婶、柳妈……)人物形象之我见。
6、雪景作用之我见。
7、描写祝福景象的意义。
8、祥林嫂生活圈内的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剖析。
9、祥林嫂内心世界探究。
10对祝福人物刻画的一点看法。
【教后小记】。
以上是我的教学设计,在具体实施中情况有些变化:一是课题的分组。有些组自己重新组合,没有按老师的指定。二是课题的布置。有些组自选了课题。三是课时安排。计划一课时陈述研究成果,在实施过程中完成不了,实际操作中增加了一课时。四是研究性小论文。老师虽然提供了一些论文题目,但同学们没有拘泥于这些题目,如有的写“论祥林嫂的笑”,有的题目是“祥林嫂眼睛发光的原因”等等。
学生的研究成果,虽然很多体现的是资料的'整合,但也有不少独到的新观点。课后,我将这些观点进行整理,成为了我宝贵的教学参考资料。学生的研究小论文言之有据,言之有理,文中不少观点,闪耀着学生智慧的火花。限于篇幅,恕不列举。
【教后感触】。
1、课堂研究性学习确实改变了学生传统的被动接受学习的方式,在学习中主动探索,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2、老师成了学生学习的特殊伙伴,特殊性表现在老师要点拨,要引导,要有中肯的评述。
3、研究性教学对老师要求更高了,课内老师讲解是少了。但老师的备课要更加细致、全面。
4、不要低估学生的学习探讨能力。中学生,尤其是高二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思考能力、搜集资料能力、整理资料能力等等,怎样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这是老师面临的新课题。
数学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篇四
1.1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德国心理学家格式塔心理学代表人物奇勒认为:学习取决于整个情境结构的突然知觉,学习是知觉经验中原有结构的豁然改组或新结构的豁然生成。这一理论虽然带有严重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色彩,但它强调整个环境对学习的作用,显然是有积极意义的。学生创造力的开发,离不开良好情境的创设。课堂教学中,教师博大的胸怀、民主开放的教学观念,常常会让学生思维海洋里卷起美丽浪花。
1.2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并重。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外因影响内因。”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意识到:学生虽然是内因。教师只是外因,但是外因对内因的影响不容忽视。教师不能一味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却忽视了“学”是“教”主导下的主体,“教”是以“学”为主体的主导原则。
1.3在自主学习中渗透和指导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和保证,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教学是应以身示范,明确要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学习方法。
1.4在自主学习的同时,鼓励学生创新。教师在重视学生自主学习时,应鼓励学生敢于奇想和怪问,敢于发现和创造,而不应在学生提出与自己设计的教学方案相异的问题加以制止,应当适当地加以鼓励,促使学生消除胆怯和依赖心理,让他们无拘无束地充分表现自己,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2.合作探究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一。
在课改实践掌握一定的探究教学策略,有利于转变教师角色,使探究学习能顺利进行.通过长时间的课堂观察,有较大触动和感想,进行了尝试性的实践研究,积累了一些有效的策略与方法:
2.1积极地旁观和倾听。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探究之中关键在于转化教师的角色,要改变教师传统的'“传授者”角色,改变教学过程中“同學一问一答”这种被动听课的局面,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努力为每个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广泛的可能性,因此,在探究教学中,教师首先必须让学生的内在能量释放出来,让他们在课堂中“活”起来,从原有的静听模式中走出来,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谈不上探究教学,而学生能不能“活”起来,则取决于教师愿不愿,敢不敢“放”和变不变自己习惯的教学方式,因此,教师可以采取旁观和倾听的策略,让学生“动”起来。如前所述,作为旁观者,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学生探究的进程,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一个好的旁观者是积极地旁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不直接参与所观察的事件之中,鼓励学生在探究中的奇思异想.探究教学的一个重要阶段就是交流,探究教学非常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学生的个人知识,因此教师首先要倾听他们现在的想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彼此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在倾听学生发言的过程中,一位好的教师能敏锐地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学生的疑惑,学生经验背景中已经拥有和仍然缺乏的东西,从而判断学生理解到的深度,并决定需要由教师补充哪些有关知识的背景性介绍,通过倾听学生,一位好的教师能准确地判断学生们是否已基本充分交流完他们所能想到和理解到的一切,从而果断地决定在何时介入讨论以何种方式介入。
2.2掌握提问策略。探究通常是由问题引起并贯穿整个探究过程,问题由学生自己提出固然好,但也不能等学生提出问题才去探究,实际上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调动学习的主动性,教师提问要注意一定的策略。
(1)问在有疑之处,这样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而问题一旦得到解决,他们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获得一种“自我奖赏”的感觉从而激起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2)问题难易适度。即问题既有一定的难度,又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也就是在学生“最近发展区”问题,过难,使学生感到力所不及,问题过易,不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不能使学生积极思维。
(3)问题要具有启发性。问题要能启发学生的思路,能引起学生认识中的矛盾,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当问题的答案不是一个,而是多个时,这类问题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方法去解决问题从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课改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样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成为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正确、适时地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效的进行合作探究,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不再只是学生单方面的事情,而是成为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桥梁与纽带。
数学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篇五
我的作文教学及研究故事系列之九十七研究性作文教学的设计实践(2)几个单元下来,编辑的反响不错,我把设计出的几个单元交给实验教师,实验教师也感到操作起来比原来容易了一些。这也激发了我进行研究性作文教学设计的热情,忽然想到:如果,把全册的作文教学设计成一个综合的系列主题实践探究活动,这样,活动本身成了一个整体,全册的作文都能与学期的主题综合实践活动相统一,这样不是更好吗?念头一闪,我马上想起了当年为了体现作文教学中“落实两史一情教育”而为五年级第十册做的作文教学设计来。为了开展主题的两史一情教育,我可以把全册作文教学用活动串起来,没有了限制,设计活动主题,不是更加自由了吗?于是,我认真地分析九册教材。第九册教材安排了如下作文教学的内容:写学校景物(或其它景物)、写一个敬佩的人物、读后感、想和别人说的话(什么内容都可以)、缩写、未来的……(想象作文)、我会做……、家乡的变化。第一单元的口语交际是“当小导游介绍家乡”,这个交际话题,启发了我:能不能把全册的作文教学都以“未来家乡的客人当导游”串起来呢?这样的话,学生还可以在实践探究中学习一些导游知识,不也是为培养多样化的人才打下基础吗?再说,“导游”是类似游戏的活动,学生对此感兴趣,为当好导游,学生会主动积极地观察、了解、探究家乡,当导游本身,又是一种表达交际的“真实情境”…..想到这里,我笑了。于是,一个能够把全册作文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诞生了。指导思想: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体现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将语文教学中的“课外阅读、口语交际、习作”与“主题系列化综合实践活动”融为一体,用活动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口语交际、习作的情境,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活、积累素材、提炼思想、丰富情感、产生表达的欲望和兴趣,在运用口语交际和写作进行活动当中,学习练习口语交际和写作,同时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主体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以“学做小小导游员”为主题,学习学习了解“导游”的一些基本知识,组织学生为“导游”而开展深入了解家乡的综合性调查实践活动。活动目标:1、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促使学生树立建设家乡、为家乡的经济发展做贡献的志向;2、认识社区,增进与社区、社区人民的关系;3、在调查了解家乡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社会性交往;4、学习一些“导游”的常识,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5、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6、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探究能力;7、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和写作能力。活动设计:系列活动之一:导游尝试安排学生对家乡的风景、名胜或其他方面值得参观的地方进行调查了解。然后,按照九册第一单元“口语交际”的安排,开展一次“小小导游员”角色扮演活动――一人做导游,为全班其他“游客”介绍家乡的某一处风景名胜或值得参观的地方。教师对学生的“导游”活动,进行录相或录音。同时,教师选择相关风景区的导游实况资料(可以是音像,也可以是文字资料)。组织学生回顾班内学生“导游”的介绍情况,将之与风景区导游的实况资料作对比,分析认识“与真正导游工作人员在导游实践方面的差距”。教师介绍“导游”对家乡的经济发展、对促及家乡与外来游客之间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引发学生“要做一个导游,要做一搞好导游”的兴趣。系列活动之二:学习导游知识以“了解导游需要具备哪些方面的知识”为目标,开展主题课外阅读和资料收集活动。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聘请相关的旅游学校教师、导游工作人员来校为学生讲解;可以组织学生上网检索下在相关学习资料;如果条件不具备,教师先做好相关资料的收集以后,印发给学生,组织学生阅读。进行资料汇集与交流。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在导游应具备的各方面基本知识当中,小学生可以学习并做到的是对家乡的景、人、物、事的了解。系列活动之三:为本学校做一次导游角色扮演:未来校参观的客人做导游。介绍要点:介绍校园的一处景物或建筑。组织学生对校园内自己喜欢介绍的一处景物、一处建筑进行实际观察,抓住自己认为值得向“客人”介绍的景物或建筑的特点。同时,开展调查访问活动,细致了解与相关景物建筑相关的人或事,选择出值得向客人介绍的内容。学生对观察、调查了解到的资料进行组织,整理,并撰写“导游词”。写好以后,现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让其他同学当客人,给同学“导游”,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然后,作修改。最后,全班开展“为客人做导游”的活动。如果班容量较大,可以将“介绍同类、同种景物”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大家分别介绍统一景物、建筑的不同侧面内容。系列活动之四:介绍家乡的人为“客人”介绍家乡的人。研究家乡的历史名人、现代名人或自己认为值得向“客人”介绍的人物,了解他们的成长经历、他们的感人事迹、他们为家乡、为祖国作出的贡献等。将自己了解到的内容写下来,为“客人作介绍”。先组织学生对家乡的历史名人、现代名人或值得向客人介绍的人物进行“检索”,确定“自己当导游”时向客人介绍谁。然后,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对要了解人物的哪些方面进行分析讨论,确定“相关要点”,然后,分头进行调查、资料收集、访谈、观察、采访等工作,从不同的侧面了解“要介绍的人物”。小组对搜集了解到的材料进行分析归类整理。每个学生书面将要介绍的人物的经历、事迹、贡献等写下来。班内举行一次“家乡人物介绍”活动,每个同学扮演“导游角色”,介绍家乡人物。系列活动之五:向游客介绍关于家乡的书调查了解并搜集关于介绍家乡的书,向游客介绍关于家乡的书籍、文章,介绍读了以后的感受。组织学生开展调查搜集活动,搜集阅读写关于家乡的书籍文章。活动中,向家长、社会人士了解:从古到今,有哪些介绍家乡的书籍、文章,想办法找到相关的书籍、文章,开展阅读活动。然后,班内开展“介绍图书、交流读后感受”的活动。交流之后,以小组为单位,从大家搜集到的图书文章中,选择“有必要、有价值”向游客介绍的图书或文章。选好以后,针对其的一篇文章或几篇文章,写自己的读后体会。班内组织活动:用介绍自己读后体会的方式,向“客人”介绍关于家乡的书。系列活动之六:介绍自己家乡的'特殊游玩技术。调查家乡有哪些有特色、很好玩的游戏项目。现在班内交流一下自己了解到的、认为好玩的游戏项目。然后,大家讨论:那些好玩的项目已经开发成了“旅游项目”或者经过开发可以成为旅游项目,并说明理由。认真调查研究这些“游戏项目”如何“玩”。可以向大人们打听,可以亲自玩一玩。以“介绍如何玩”为重点,写一篇“家乡好玩的项目介绍词”,注意写清楚“好玩的感受”。在班内进行“向游客介绍好玩项目”预演。系列活动之七:写“家乡趣闻、逸事、小故事介绍”。搜集家乡的趣闻、轶事、小故事,编辑成册。然后,选择一个典型内容,用简要介绍其中一个故事的方式,来为小册子做“引子”,使游客读了这个介绍,就喜欢这个小册子。班内组织一次介绍活动,比一比:看谁的介绍简短,能够抓住主要内容,最吸引人。系列活动之八:向游客介绍家乡近几年的巨大变化。组织学生开展家乡变化调查采访活动。每一个同学或一个小组的同学选择一个角度;对家乡实际的观察、调查访问,了解家乡在“某一个方面”的发生的变化。调查访问结束,小组进行交流。每个人针对他人的调查主题,提供自己了解到的信息,同时也丰富自己的资料。将自己了解到的、感受到的家乡的变化写下来。写好以后。班内进行“向游客介绍家乡变化”的“预演”。系列活动之九:向游客未来家乡发展蓝图。家乡会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而变化的更好。游客参观旅游完毕,还要向游客介绍家乡的发展。人人做一个“家乡未来小设计师”,设计家乡未来发展蓝图。首先,开展专题社会调查,从环保、经济、社区生活、居民生活、风景区建设等各个方面选取一个专题,了解现在家乡的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上网、课外阅读、收看影视、访谈等方式,了解现代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趋势。大家对发现的问题和了解到的“发展趋势”进行交流。然后,针对自己在专题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根据社会和科技在这个方面的发展趋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未来的家乡设计“发展蓝图”。想象好以后,把自己的“设计”写成文章――《未来家乡的……》。小组或全班同学进行交流,针对每一位同学的“设计”,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也从别人的设计中,汲取经验。然后修改自己的设计。系列活动之十:综合性“导游实践”活动。班内开展一次综合性导游实践活动。根据家乡的特点,将“导游时要向游客介绍”的内容分成若干类,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掌握资料的情况等,选择自己喜欢的类别。然后,一个类别、一个类别地进行“导游实践表演”。班内根据学生表演的情况,评选出每个类别的最佳导游。同时,将活动中学生撰写的各类“导游词”,分类、整理成册。如果当地旅游事业发展较快,可以请当地旅游事业部门的专门人员来参与学生“导游实践表演”的评比。几点说明:一、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尽最大努力帮助学生解决观察、调查访问、采访、实践等场地条件、信息传输条件、社会人力资源配合的问题,保证学生的实践活动和资料采集活动能够顺利进行。二、口语交际与写作教学是融入了活动之中的,而且,本活动专门为使用人教版六年制第九册教材而设计。其中涉及到的写的内容,基本符合各个单元对“写作”的要求(个别的作了内容和顺序的调整),口语交际安排在活动中“以导游介绍”为主要方式进行。活动中,教师要针对每一次“写导游词”,将习作要求融入其中,对“写”进行有效的指导――将“写作文”与“写导游词”合一。当然,在体例上,允许学生多样化。安排活动进程时,要考虑“写与单元作文”的关系,恰当安排好活动时间和进程。相关的课是安排:课程计划中安排的“写作”课时、“活动”课时以及课外时间。三、前面的九个活动,都是为最后的活动作准备。每一次活动在实施时,教师要进行认真设计,使之更个够激发学生的活动积极性,积极主动地去实践,去说去写。[1]
数学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篇六
学生是国家发展的未来。
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如何能够打好学习的基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成为了我们关注的重点方向。
而体育课程作为综合素质培养的主要科目,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力量与稳定性,也使得他们在学习中能够持之以恒,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一、小学体育教学实践问题。
1.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
在小学体育的实践活动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是其中的最主要问题之一。
在许多学校中,体育教师的教学热情不够高、对课程的认知程度不够。
这种情况使得他们无法将学生带入到课堂之中,并用自身的活动方式去感染他们。
通常情况下,一节体育课的模式都是基本固定的,除了及时列队行外,教师还会带领学生做一些短跑运动。
当学生熟悉后,就完全没有新鲜感可言。
他们甚至能够猜测到教师下一步的教学内容。
因此,一些学生对体育的投入性并不高。
2.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学生都更加看重数语外等“主科”,对体育课的兴趣并不浓厚。
甚至少数学生为了能够逃避体育课程,会选择在室内上自习。
当然,由于小学生的天性是比较好动的,大部分人对体育课的期望值是很高的。
但根据调查表明,低年级学生中有百分之三十五的女生都害怕会在体育训练中受伤,从而没有积极的参与到其中。
另外,在体育课程中,大部分情况下是由教师占据主导地位,没有体现学生的能动性,使他们中的一部分产生了厌烦的心理。
3.体育场地和器材问题。
一些小学校园中没有投入足够的经费为学生去购买运动器材,使教学实践只能够限制在长跑、短跑、篮球等活动中。
教师在上课时没有齐全的辅助工具,无法发挥课程的有效性。
另外,在场地方面。
少数的学校仍然采用的是水泥地板,如果学生在跑步中发生了磕碰现象,很可能会使伤势加重。
一般情况下,学校应该打造完善化的体育锻炼场地,用塑料绿地来取代水泥地。
这样就算学生摔倒也不会感到太过疼痛。
二、小学体育实践的有效探索。
1.教材与实际相结合,提升学生兴趣。
首先,若想使小学生参加体育课程的积极性得到提升,就要将教材与实践内容充分的结合起来,促进课程的完善。
由于小学生十分好动,对一些集体游戏更感兴趣。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分配的方式将“教”与“玩”结合起来。
例如:可以将班级内的学生分为两个小组,以男女搭配的形式进行运动比拼,开展短跑竞猜。
教师令学生做好准备工作,以列队的方式将他们分成两排。
组内成员可以根据他们的特征定好前后顺序,将冲刺性较强的人员放在首位和末尾的`位置。
其次,教师发号示令,并为两组学生分别计时,用时最短的一方为获胜者。
这样能够在紧张的氛围中为学生营造比赛的气氛,使每个人都参与到其中,并感受到乐趣。
同时,教师还可以布置“捕鱼”游戏,令学生围成一个圈,教师作为捕捉者开展体能锻炼活动。
每位学生都是一条小鱼,牵手连成一张渔网。
如果渔网被冲开了,教师捉到了某位同学,这名学生就要为其他人表演一个节目,可以唱歌、跳舞,也可以进行诗朗诵,在体育课程中锻炼综合能力,塑造舞台效果。
开展游戏活动的好处是使学生能够在活动中体会到乐趣,愿意主动的参与到其中。
同时,也使得教师与学生能够以“朋友”的身份相处,令课堂的融入性更高,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2.培养学生特长,使学生热爱体育。
体育课也是特长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首先,教师要学会因材施教,观察每位学生的运动特点,挖掘活动能力,提升他们的整体参与性和融合性。
例如:教师可以增加象棋活动,看哪位学生的沉着性更强、稳定性更加。
可以组织足球运动,令跑步速度较快的学生充当先锋,集中力高、思维敏捷的学生充当后卫,使他们的长处能够得到扩展。
第二,教师也可以在每节课中组织不同的体育活动或者游戏,使课程受到更多人的热爱。
例如:以场地转换的形式增加学生对体育课的新鲜感,锻炼他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教师可以组织一场“野外活动”,带领学生们登山、外部聚餐、搭建帐篷等等,并将每五个人分为一组,选出一名组长进行活动组织和任务安排,以此来使他们的动手能力得到提高,也令其懂得生活之不易。
另外,教师在每次活动完成后都要对学生进行评价,从课堂的参与性、游戏组织能力、特征特长等方面进行一一点评,并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使每个人都更愿意加入进来。
3.体育教学模式的设定和优化。
体育教学模式的设定以及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可以对教学场景进行规划,将学生带入到特有的意境当中,给予他们不一样的课程感受。
例如:教师可以将音乐与队形队列结合在一起,使学生通过跳跃练习来使身心得到放松。
具体措施如下: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学会并队和列队。
教师将学生分为两个小组,其中一组同学负责跟着音乐的节奏打节拍,每通过一个音符,一位同学就要找到自己的位置并站好。
两组以互换的方式进行比拼。
而教师可以在一旁计时,看哪一组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排列出最整齐的队伍,并给予他们一定的奖励,激发起学生的奋进心。
第二,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来实现教学模式的优化。
首先,以“蛙跳”为例,教师可以先为同学们准备好青蛙的服装和相关道具,给学生们一个惊喜。
其次,规划好起点和终点,以交接棒传递的形式来完成一段距离内的比拼活动。
这样不仅能够体现体育教学方式的创新,也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小学体育教学实践有的放矢的作用。
1.使教学目的更加明确。
通过体育实践活动的优化,教师的教学目的能够以更加明确的形式呈现出来。
对于教师来说,它可以令自身能力得到提高,使得教学手段更加多样化,模式更具有灵活性。
对于学生而言,体育课程更加注重实践性使得他们能够将理论知识完全消化,而不再是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
同时,教师更加注重因材施教,从每位学生的特点出发,使活动方式更加完善,课程结构更加紧密。
2.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在活动中,更加体现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辅助者进行指导。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也有了一定的增加,而不是传统的“指令发挥、学生执行”的方法。
同时,游戏的增添也使学生能够从内心深处接受教师,将其当做是自己的朋友。
这样更加有利于教师活动的开展,体现课程的完善化与多样化。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从三方面入手,主要分析了小学体育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方式。
从而得出:为了能够造就综合性人才,学校应该增添体育课程中的器材,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活动环境。
教师则要改进教学方式,将实践与理论融合在一起,令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提升,使兴趣更加多样化。
参考文献:
[1]秦雷宝.上海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2]褚敏明.上海郊区小学体育教师职后培训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3]明瑞祥.探究式教学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长江大学,.
[4]魏帼贤.平板电脑在小学体育教学应用中的学生参与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
[5]旷怡.五年制小教大专升六年制小教本科体育教学改革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数学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篇七
10月26日我们聆听了肖成全教授的《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讲座,肖教授系统的讲授了有效教学的价值取向、涵义诠释、策略举例和教师个人专业成长的修炼方法等问题,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上为老师们进行剖析和策略指导。其中对于有效教学的研究定位中,肖教授说:教学是做良心的事儿。是呀,我们天天在教书育人,要想做到对学生的一生负责,难!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听完讲座,三个"效"(效果、效率和效益)一直在我脑袋里回旋,"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以最高效率取得最好的效果、获得最好的效益?"对此问题,我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在追求师生平等、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今天,要求教师应具有更高的组织和管理能力,要能巧妙科学地组织引导学生自主、有序的开展学习探究活动,这是组织有效教学的前提与根本,只有具备较高的组织和管理能力才能顺利实施有效教学。
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努力学习,活学活用理论,不断提高实施有效教学的能力。有效教学是教师教学能力的核心,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或者课堂讲授的内容过难、过易,都将使学生困惑,以至于丧失信心,降低学习兴趣与效率。要充分认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的客观存在性,每个学校、每个班级、每种学科、每个年龄段甚至不同时代出生的学生都有很大的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一样的发展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我们让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了,这就是有效的课堂教学,教师要多走进学生,了解情况,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我们要把学生之间的差异看成是一种教学的资源并充分地合理地艺术地利用这一资源,使学生之间发生实质性的互动,这是实现教学增值。
很多老师经常上公开课、研究课,无疑,大部分老师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上是做得相当不错的,但一节课的有效性是片面的、脆弱的,我们更应关注日常教学的有效性,日常教学的有效性才是长效的,也是我们最终追求的目标,我们要做到"标""本"兼顾,让学生每堂课上都做到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要素和谐发展,建立课堂有效教学的长效机制。
数学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篇八
论文摘要:每个学生之间都存在着个体差异,智力差异,学习基础差异、学习品质差异。由于这些差异导致初中学生学习数学存在两极分化现象,而课堂式教学采用“一刀切”的授课方式,很难面面俱到,使各个层面学生都有提高。有必要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智力水平以及学习的主动性,将学生进行分层教学,这样有利于使各个层面学生互相激励,共同进步。本文分别研究了各种分层教育方式。
论文关键词:分层教学;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1引言。
在我国,分层教学改革最早在上海提出,并进行了相关实验教学。该方法更好地发挥了班级授课制的优势,克服一律化教学的弊端,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实现了因材施教的目标,提高了教学效率。分层教学法逐渐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与重视。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分层教育。
2如何实现分层教育。
2.1对全体学生综合水平进行分层。
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学习主动性、对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平时表现、考试成绩等,将全体学生分为a、b、c三个层面。a层面学生,基础知识扎实,思维活跃。b层面学生,基础知识中等,思维水平较好。c层面学生,基础知识薄弱,思维水平一般。这里要注意,分层要使不同水平的学生柔性衔接,使学生从分层开始,拥有信心、充满希望。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测试与考核,重新调整各层次的学生。这样a层面学生感觉光荣的同时,而又时刻都会清醒的认识到自己可能会落入其他两个层面而继续努力,b层和c层的学生,以上一层学生为榜样,不断提高自己的成绩,使各层面学生互相激励,共同进步。
但是,对学生进行分层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思想负担和家长的疑虑。分层后会对c层面学生及家长的心理造成一定冲击,学生主要表现为自卑,家长则感觉丢面子。可见,在分层教学的试验之前,做好学生及家长的工作显得至关重要,耐心为学生和家长讲解分层讲学的优势以及益处,让学生和家长消除顾虑,同时还需提醒学生及其家长做好一定的思想准备。
2.2根据教学大纲,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
课堂教学以教学大纲为主要依据,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教材的知识结构,教师可以将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分为达标、中级、高级三个不同发展水平的目标维度,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完成不同的教学目标。例如,在教授“倍角公式”时,应要求a层面学生会推导公式,可以在具体的复杂题型中灵活运用。b层面学生,则要求他们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从理解公式推导的过程中深刻理解公式。要求c层面学生除牢记公式外,解决简单的三角函数问题。
在对学生分层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方案。对于a层面学生,应有针对性的提出较高水平的要求,除了完成课本上规定的习题外,适量选择一些数学竞赛方面的书籍书,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并要求学生对习题类型进行总结,写出解题心得,通过总结深入学习。对b层面学生,在巩固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应着重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努力使一部分b层学生有可能向a层面学生转化。对于c层面学生,主要在于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学好数学的信心。通过教师精心细致的.辅导,结合大量基础题的训练,提高他们的数学基础,使一部分c层学生逐渐向b层学生向转化。
2.4以学生为中心,对教学过程进行分层。
不同类型学生的接受能力有着明显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行分层施教,a层面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并通过思考提出问题,教师则采用引导的方式,挖掘a层学生的发散思维;b层面学生以自学加教师适当点拨为主要方法学习;c层面学生以教师讲解为主。通过讲解一道类型题,之后让学生做类似的题型进行实践练习,可使学生快速掌握该题型。对于c层面学生,教师需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帮助其主动学习,或由a层面学生帮助其学习,让c层面学生通过更多的时间,更多的指导来巩固知识。最终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分层教学方式,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2.5对学生评价进行分层。
分层评价具有小结、提高、反馈的功能,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保证。对不同层面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对于c层面的学生,评价应该以对他们的鼓励为主,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正确看待自己取得的学习成绩;对于a、b层次的学生,首先肯定他们的成绩,但要掌握尺度,帮助他们认识自己存在的不足,避免学生骄傲自满。
3结语。
虽然分层教学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但它弥补了班级授课制的不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只要教师认真研究、学习分层教学精髓,针对分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找到相应的解决对策,就可以发挥班级授课制与分层教学的优势,从而更好的为新时期的初中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数学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篇九
摘要:新课改后,数学课堂教学要求搭建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加强师生沟通交流,注重方法、能力、素质及智慧的启迪传授。文章对当前初中数学课堂对话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对策,即以传教为主线,积极搭建对话平台;以创造力培养为目的,积极探索对话课题。
传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气氛沉闷,学生时常感到学习乏力。对话教学以“以人为本”为基础,营造了更加生动、形象的交往情境,促进了学生与知识、与教师、与同学之间的真切沟通,体现了新时期的教学理念,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
第一,内容上只注重知识传授互动,忽略了情商和智商的互动。受应试教育影响,学校在学生培养方面过于重视成绩,忽略了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智力等方面的教育。学生在课堂上的对话紧紧围绕课本上的知识点进行,却没有通过知识认知到怎样处理生活实践中碰到的问题。缺乏情商和智商方面的互动造成学生囿于课堂,思维和视野变得狭窄。第二,深度上没有达到启发学生的目的。课堂上的对话互动并未脱离书本,仍然按照以往知识灌输的模式进行直接传授。就像打乒乓球一样,你一下我一下,表面上在互动,实际上已经钻进了牛角尖。
二、对话教学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以传教为主线,搭建对话平台。
1.文本对话。文本对话即学生与课本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促进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在课堂上,教师带着学生共同探讨课本,让学生基于课本上的知识结合实际进行联想,实现学生与课本的对话。比如,在教学“相似三角形”时,教材上侧重于几何图形的说理,但却忽视了与学生最接近的旗杆、教学楼的高度等方面的实例。教师教学中可加以引用,促进学生运用所学,在生活中加以实践。另一方面,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与教材对话,记录看不懂、读不懂的内容,然后由同学或教师一一解答,加深印象。简单来讲,就是要求学生必须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等内容。
2.师生对话。师生对话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对话沟通。这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心理学素养,能够掌握学生的思维动态,并在课下做好备课功夫,从而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形成答题思路。二是群体互动。群体互动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教材内容适当展开,创设独立的情境,然后把学生分组放入情境对话中,让学生自主研究、共同探讨,实现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和谐氛围。比如,在教“勾股定理”时,出示问题:小方格的'面积看作1,分别以图中的直角三角形三边为边向外作正方形,求这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如图1所示。学生通过图形割补的方法进行证明,然后再通过多媒体,从圆的角度进行证明,从而对该定理理解透彻。届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其他证明方法,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对该定理进行证明。这样的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才能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积极思考,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3.自由对话。自由对话是基于前述条件下的一种更加开放的对话教学方式。个别学者认为,自由对话在对话课堂中并不切实际,因为教师与学生在空间和时间上是相分割的。但笔者认为,从人格角度分析,学生与教师都有不同的独立人格;从教学角度分析,学生是后知者,教师是先知者,都存在自由对话的基础。关键是教师要摆正位置,站在一个更对等的角度看待学生,在教学中多一份微笑、多一次鼓励、多一次肯定、多一次表扬,与学生一起在数学海洋中畅游。
(二)以创造力培养为目的,寻求对话课题。
数学教学需要更加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这一课中,大多数教师会就本节课重点,直接教授学生用设二元来解决问题。笔者没有这么做,而是在黑板上板书课题“解决实际问题”。学生方法多样,有设“一元”的,有设“二元”的,甚至还有学生用小学的代数方法。此时并没有体现出哪种方法更加简便。于是,笔者出示例2,学生还是跃跃欲试。通过比较,学生发现学习了二元一次方程组,更能为我们解决问题而服务。学生在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中体会到了方法的优越性。
三、结语。
对话教学是教学理念转变的产物,是适应当代学生学习接受能力时应运而生的。对话教学是相互的,也是互动的,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平等、和谐的沟通交流。融入对话教学,数学课堂才能真正洋溢出生命的色彩,让课堂活力四射、充满魅力,也才能真正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
参考文献:
数学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篇十
数学教学活动需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与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能够服务生活。教师应当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时,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这一角度出发创设其感兴趣的学习活动情境。同时应杜绝仅传授知识,忽略数学同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导致数学学习和应用的脱节,降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对数学学习产生畏惧心理甚至厌学情绪。
一、创设生活化情景,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学生实际生活中的鲜活案例,进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使其更加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他们在具体的课堂环境中掌握足够多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另外,数学教师还需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其通过教学情境巧妙地设计和提出探究性的问题,加强其对数学的重视程度。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努力借助数学常识背景,来尝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只有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把数学融入其生活与思维的一部分,才可以真正做到数学目标生活化的思维沉淀,这应当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联系学生比较熟悉的自然现象,培养其缜密的数学逻辑思维;也可以结合生活实践经验,创设情境实施教学。例如,在生活中购物属于最简单和常见的数学场景,经营者与消费者的交易过程就包含着简单的加减法运算。曾经在微博中流传过一个幽默笑话:一位老大爷到市场买西红柿,它认真仔细地挑选了一袋西红柿,让商场小贩用秤称重,结果重一斤二两;接着他又要求小商贩去掉其中的一个西红柿,再次称重为一斤,老人顺手便拿走了刚才的那一个西红柿说想买这一个。这个笑话的寓意可以理解为要求学生学习逆向思维,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就可以用这一笑话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避免拘泥、死板的思考模式,将数学应用到生活当中。
二、营造生活化的课堂学习环境。
生活化的课堂学习环境包括师生生活在其中并可以影响其行为的一切内外部条件的总和,大致可分为课堂的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两部分。生活化的数学课堂环境最基本的要素是可以使学生享受充分的心理安全感,具备良好的情绪和感受,并在教师的诱导下做出有教育意义的行为来。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更新教学课堂的组织空间结构,形成全员互动的活泼格局。第二,要注意教室内的色彩和装饰,一般教室宜选择冷色调,从而可以促使学生安下心来学习;可以适当物化教学成果,展示师生合作完成的作品,进而有效地调节师生的精神状态。最后,学生必须有充足的学习和活动空间,每个班级的人数不宜过多,有条件的教室开辟休息区,里面可包含图书、饮水机、音响设备及活动器具等。数学生活化教学就是应该打破数学学科和生活之间的隔阂,提倡在生活中真实体验数学应用的`乐趣,开启在生活里使用数学的学习方式。教师可要求学生每个星期都坚持写数学笔记,将他们眼中的数学用日记的形式呈现出来,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生活、认知现象,进而体验到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数学现象,并逐渐创新数学的学习方法。学生可以采用观察、猜想、模仿及实验等手段进行材料的收集,积累经验,同时做出归纳、类比和分析,逐步形成自己的数学知识库,这需要经历一个再创造与再发现的过程,目的就是使学生在身边事中发现与学习数学,将数学知识运用于自己的生活中去。
三、打造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当坚持启发式的教学模式,模拟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热情,引导学生自主发现与掌握相关的数学规律,锻炼数学思维。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不管是理论还是实际问题,都应该密切联系教学内容,并汇编成一套科学的研究程序,帮助学生形成一条清晰的背景思路。教师为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需要鼓励他们进行大胆质疑,勇于猜想,积极参与求异的思维训练。比如在讲授“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这节课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一道题目:哪张统计图是针对泳衣销售的?哪张统计图是关于销售羊绒衫的?然后学生能够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得知,泳衣的销售高峰期应该在第二季度夏天,而羊绒衫的销售高峰应该处于第四季度冬季,因此可以迅速得出结论,做出精准判断。学生在生活中可以找寻解题的依托、探索的方法,从而促进自我的学习与发展。从教学手段来看,教师应当注重观察与实验教学,使学生在全面参与到教学活动的过程里,经历观察、猜想、实验以及推理和证明的多种思维活动,这可以帮助他们发现数学知识的特点以及同其他学科知识的关联。此外,教师也要在教学中合理、恰当地应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添加教学的现代化气息,令学生体会到现代科技成果对教学课堂的影响和作用。
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是要将课堂教学的重点由教师布置和完成认知性的教学任务,逐渐转移到注重学生的基础、情感和态度以及价值观,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来。首先,这种评价具有多元性,即教学不应当用绝对统一的标尺去衡量学生数学的学习水平与发展程度,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并允许其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数学学习,更要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对教师做出的评价。其次,评价具有过程性,学生不再仅是数学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而要成为知识的发现人与探究者,所以数学课堂教学既应看重结果,又要重视过程,通过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的评价环节,促使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得到各方面最大限度的进展。再次,评价具有情境性,指的是生活化教学应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有序展开,课堂教学评价需要在这种情境中获得学生的真实评价。最后,评价的方式应当多样性,从单一的测试转向可以体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多样化渠道。例如建立能够存放学生学习结果以及能够反映出其学习过程的作品集,建立学生的数学成长记录,以及同学生和家长进行交流反馈等。
五、结语。
总之,教师需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使教学贴近真实的生活情况,进而使数学教学生动化、通俗化和形象化,让学生不再感觉数学高不可攀,并使其能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数学。
参考文献:
数学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篇十一
摘要:数学教学回归生活是国际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发展趋势,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加强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对初中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具体措施做一些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越贴近时,学生自动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生活服务。”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挖掘数学内容中生活情境,创设一定的生活化情境,使学生更加容易地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将现实生活和有关的数学问题、数学知识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例如,笔者在讲授“轴对称”这一章节有关轴对称图形知识的时候,为了更好地向学生展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的思想,让学生更真切地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的对称图形,笔者在课堂上呈现“蝴蝶飞”的多媒体课件,配上轻松愉悦的乐曲,在画面当中许多五彩缤纷的蝴蝶飞来飞去。此时,笔者适时提问:大家从中看到了什么?为了更加有效地启发学生,避免出现“看到蝴蝶”一类的答案,笔者特地为学生讲解蝴蝶翅膀的张合过程,然后趁机提问:从蝴蝶的张合过程你发现了什么数学概念?其中蕴含了什么数学知识?这些情景学生并不陌生,但要说出蕴含的数学概念却有一定困难。这时笔者再选择适当的时机,引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提高了学生以生活为视角学习数学的意识及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数学知识应用中的生活化。
新课标注重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更要学会应用知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更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数学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利用学到的数学思想、知识技能和方法去分析并解决他们身边的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也是我们教学所必须达到的目标。例如,在学习了“三角形”这一知识后,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班有部分桌椅松动摇晃,大家能不能利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想一个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在价值驱动下,学生积极思考,最后一致认为:三角形是最稳固的图形,可以利用这一知识解决桌椅松动问题。找出解决方案后,再趁势要求学生在课后自己设计、自己动手来修理松动的桌椅。当学生看到自己维修好的一张张稳固的桌椅的时候,那种兴奋的感觉简直无法用语言形容,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社会实践能力由此得到培养,同时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使得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成为学生的一种爱好、一种追求、一种需要。
三、数学例题生活化。
例题的选择对数学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教师若想让学生真正体会出数学学习的乐趣,不妨就地取材,设置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数学问题,利用学生熟悉的背景知识来讲解有关知识,引导学生用掌握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持续保持学习数学的动力。例如,一次函数和一元一次不等式这部分内容,其中渗透的数学思想比较多,数形结合、分类讨论、整体思想都得到充分体现,是中考必考内容。这就需要学生从本质上深刻理解函数的相关知识。在学习这一内容时,笔者精心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移动公司开展两种通信业务。“神州行”零月租,费用为0.2元每分钟,“动感地带”收费标准是月租30元,通话一分钟0.1元。两种资费套餐,选择哪种更实惠?这类既熟悉而又陌生的应用题,层层递进,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掌握了知识,又增加了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显著。总之,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内心情感,有效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进而激活其头脑中的知识,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并在交流与体验中切身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参考文献:
[1]林建坤.生活教育与课程改革[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陈双鸯.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的气息[j].教育科研论坛,,(5).
数学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篇十二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开展数学教学活动,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活动情景。避免只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数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造成数学学习与数学应用的脱节,造成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综合能力水平低,对数学的学习产生畏惧心理,严重的产生厌学情绪。现结合十几年来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策略如下。
一、优选生活资源,激发学习兴趣。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要在深入了解学生实际的基础上,选取典型的生活资源,为学生学习探究数学知识提供观察、操作、实践的机会,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感受数学。例如:如在学习估算时,针对多数学生有买小零食吃的习惯,要求学生估算一下自己一天、一周、一个月、一年买零食大约花掉多少钱,因和自己有密切联系,学生兴趣浓厚,在解决问题时,引出了估算方法的学习,学生思路开阔,效果明显。教学质量单位千克和克时,提前布置学生到生活中观察寻找,记下它们的质量(净含量),学生会发现,质量单位就在自己的身边,如经常吃的方便面、虾条、食盐、饼干等包装袋上都清楚的标有质量,在通过称一称,掂一掂等活动,让学生感知1克、几克、十几克、几十克、几百克、1千克、几千克有多重。数学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只要我们善于去开发和利用就能搭建通向学习数学知识的桥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开启学生联想和创造的智慧大门。
二、联系生活实际,活用教材。
教材教学内容所呈现的情景,离学生实际生活的远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习活动能否达成“有效”。现在使用的教材,由于受开发地域等因素的影响,它所呈现的案例场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已有的知识背景差距较大。
因此,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改组教材、选用教材、变换活动用具,力争使教学场景贴近生活、走进学生心灵,真正地把生活与数学学习联系起来。例如教学“可能性”时,教材呈现的是学生摸名片的场景,多数学生对名片较陌生,操作起来难度较大,针对班内学生多数喜欢乒乓球运动的实际情况,乒乓球就是学生随手可得学具,于是把摸名片改换成了摸乒乓球,降低了学习活动的难度,较大程度的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学习活动效果显著。由此可见,教材只是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前提条件,作为教师要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学生实际,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合理地改组教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解释数学,学习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利用生活经验,进行数学思考。
会进行数学思考是理解掌握知识的前提,引领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思考,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提升数学素养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目标。因此,教学中,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发现,尤其重要,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学《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百、整千数的速算》时,教学时利用学生已有的购物“付整找零”的经验,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国庆节,小华和爸爸带了125元钱去体育用品店买了一个99元的篮球,你能帮小华想一想怎样付钱,还剩多少元?讨论时,学生想出了很多办法,而首选的方法便是“先付100元,找回1元钱,加上留下的25元”。这样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领学生进行思考,不仅使不易被学生所理解的“凑整简算”思想,在生活经验的支撑下在学生头脑中建立了起来,还使学生在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萌生了数学意识,激发了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的情感。
四、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学习生活中,我们不但要掌握数学这一工具,而且要学会运用,实现数学学习的价值。例如学习了“圆锥的体积”后,老师带领同学们来到校外实践基地“滨东新型建材有限公司”,要求同学们帮工人算出工地上几堆石子的体积,学生兴趣浓厚。活动之前,教师先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针对问题进行了研讨交流,达成测量相关数据的意见,使下一步的操作、测量有章可循,有条不紊。同学们运用刚刚学到的知识,用手中的工具,有的测高和半径,有的测高和周长,有的测高和直径,最后通过计算得到了这几堆石子的体积,通过进一步交流优化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和工人叔叔进行核对时,多数同学都得到了肯定的回答。活动后,学生脸上洋溢着自信的微笑。再如学习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安排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这一性质,学生在观察中发现,生活中几乎处处可见三角形稳定性这一性质的应用,如房梁、电线杆、自行车等,在探究三角形稳定性的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人类智慧的完美结合。
让数学学习生活化,学以致用,将会搭建起认识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创造数学的广阔学习空间,使数学与生活更加贴近,使数学学习充满生机和快乐。
数学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篇十三
小学数学教材是教师授课的重要载体,教师通常要以教材的知识点为基础,根据教材的课程结构来安排上课内容和课堂结构,因此,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对教材的了解工作,能够在日后的教学中灵活运用教材。随着教育改革的施行,更多的学校和教师开始注重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提高其创新能力和思维发散能力,同时在教材的编写中也更加注重数学应用性方面知识的增加。由于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生活环境、学习习惯等方面存在着不同,因此,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性格和习惯,将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教材的知识点结合起来,更好的开展教学活动。同时,教师要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正处在学习的初期阶段,对知识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教师要选取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知识点,利用多种有效的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
1.设计生活化的练习题在我国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只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学生在生活中数学知识的应用情况。因此,在新的教育形式的开展之下,教师可以通过布置有效的作业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在生活中更好的运用数学知识。教师要多布置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关联的作业,鼓励学生用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情况,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能力,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认识到数学的魅力。例如,在学习习近平均数的概念和方法之后,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要求学生根据班里同学的实际情况,如年龄、身高、体重、肺活量等方面,统计数据,再求得平均数,这样既能锻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又能加深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增进友谊。
2.组织生活化的实践活动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多组织跟教材和知识点相关的实践活动和课外集体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参与集体生活的能力和积极性。教师可以在学习某个知识点之后,要求学生动手制作卡片等手工制品,在动手的实践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手工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情境教学,让学生在接近真实的情境中,更好的锻炼思维能力和思考能力,在生活场景中更真实的激发内心的情感和想法,更好的提高运用数学的敏感性和灵活性。参与集体活动并使用数学知识,能够让学生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去感受数学的魅力和乐趣,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运用生活化教学方式,加深数学理解。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校和教师要尽快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改革其中不适合学生的教学理念,并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采用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方法。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在上课时不再只是单纯的听老师讲课,要充分调动大脑的思考能力,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和思考方法,丰富自己的想象力,敢于向老师提出质疑,并与小组内同学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交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受学习的快乐和解决问题后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在课堂上,运用多种教具,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观察和实践的机会,要让学生在更加直观的观察中,更直接、更深刻的理解所学知识和内容。例如:在进行圆锥体积教学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圆锥体教具,或者让学生动手做一个圆锥体作为教具。在教授求圆锥体体积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沙子等工具,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和观察中,更加直接、更加深刻的学到知识,加深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小学生正处在智力发展的初期阶段,对新鲜事物充满着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在教学中不能采用传统的、刻板的教学方式,要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用更加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来开展教学,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更好的学到知识。教师要善于使用现代化教具和多媒体技术,在授课时,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教学知识的展示,可以借助动画视频等方式,更加生动形象的让学生理解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趣味性。
三、创设生活化情境,促进数学体验。
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效率,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重视兴趣的作用,通过提高兴趣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小学数学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授课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引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更加活跃的激发自己的大脑思考方式,提高学习兴趣。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习惯和意识,将课堂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身的实际能力,提高学生用数学知识来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时,要注重与学生日常生活相联系,同时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范围和能力水平,让知识点和问题的难度在学生能够接受和理解的范围内。教师在创设课堂情境时,要注意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既要有生活特色,能够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起来,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同时要能够与数学知识结合起来,通过生活中的情况引导出数学知识,让学生借助生活常识来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思考水平,改善学生的思考方法,使其更科学、更高效。教师要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以多种有趣的形式呈现出来,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能够自主解决。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的局限性,要在教学中尽量避免负面因素的产生,鼓励学生发挥思维的想象力,解决自己存在的不足。教师要尽量让课堂情境更接近学生的真实生活,但又要去除掉现实生活的消极因素和对于小学生来说较困难的部分。教师既要让情境更加贴近于生活,同时又要在情境中加入积极向上的内容,加入小学生所喜爱的有趣的成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有用的知识。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堂情境中,既学到了知识,同时又能够加深对生活的认识,改变对生活的看法,提高对生活的热爱,要让小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加细心的进行观察和体验。
数学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篇十四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不是一个新的名词,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其实,就是要求在数学教学中注入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脱离生活实际的现象很普遍,特别是在农村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更为严重。实际上,新教材比旧教材最大的进步就是更加注重生活化,只不过是教师还没有完全转变教学方式而已。近几年来,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主要从学生的具体生活实际入手学习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就在生活中,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还要应用于生活。
一、利用生活素材,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
数学知识极具逻辑性,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学习起来是比较枯燥的,而他们对生活中的事情却非常感兴趣。因此,我结合小学生的这些特点和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组织教学,利用农村生活的素材设置情境,让他们在生活的具体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在生活的具体情境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例如,在教学“乘法口算”的内容时,我先安排学生对本镇的商铺进行调查,取得第一手数字资料,在具体教学时,我会选择学生掌握的数字资料进行使用。上课时,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提供自己的数据,在讨论时,都晒出自己的数据,积极探讨,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组织社会实践,提高学生数学的应用能力。
把生活情境引入数学教学,利用生活信息组织数学教学,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解决数学问题,极大提高了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让学生知道数学就在生活中,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的.内容时,我们组织学生集中到运动场,编成八个小组,由组长组织成员模拟同地同向、同时两地相向、同时同地反向等实践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充分理解了“相遇问题”中常见的专用术语,掌握“相遇问题”中最基本的运算道理。通过实践活动,促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社会的相互联系,懂得了数学的真正价值所在。
三、充当社会角色,培养学生数学的生活意识。
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有效方式就让学生充当社会的某些角色,这也是最直接的方法。在数学教学中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这种方法也是可取的。例如:让学生充当售货员、装修工人,到农田当农民,做力所能及的农活等。指导学生用数学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安排生活,例如在教学“最小公倍数”之后,让学生到镇里的工厂车间当配件工人;教学“组合图形面积”后,让学生当乡镇的土地管理员,安排他们到农家院落丈量并计算用地面积,巩固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知识。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充当社会的某些角色,培养了他们运用数学知识的兴趣,也提高了他们生活实际中测量和计算的能力。
数学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篇十五
在小学阶段,学生们的智力和心理都还处于初次发展和培养的时期,他们对于世界的整体认知才刚刚开始形成,而且大多数学生对于某种科目的喜欢与否都是在这个时期受到老师教学方式所影响的。况且新课程改革本就要求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取精华、去糟粕,也要求对于学生的教育方式更加多样化,强调的是在乐中学,这也就促使许多的老师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当然对于数学的教学更是如此,在数学的学习过程当中许多老师并不能够做到总结教材当中的精华,而是单纯的跟着教材的脚步一个知识一个实例的走。但课本是书面的,它始终不能够激起学生热爱数学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之下探索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就显得更加必要。因而在本文当中我将对相关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论述。
小学生正处于待开发的阶段,他们的智力和心理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对于数学这门逻辑性和思维力比较强的学科来说,他们还没有足够的定力去学习它。况且人们的许多学习习惯和对于生活的态度都是在小学期间就培养起来的,可以说小学教育对于人们一生的发展都会有着极大的影响。然而在如今的数学教育当中,许多老师仅仅追求成绩,并不能够将生活当中的数学融入到其中。比如在学习图形变换的时候,老师们都是将这种变换停留在书本上,并不能够具体到生活当中废旧物品转为美观实物的角度当中,这对于学生培养对于数学的兴趣是极为不利的。此外,还有一些老师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仅仅是停留在纸面计算上,而不能够将益于儿童智力发展的游戏和直观化的多媒体引入到其中,这也导致了数学教学脱离生活。况且数学本就需要在实际当中使用才能够锻炼学生的理性和逻辑思维能力,因而脱离生活元素的数学只能导致学生厌烦这门学科,甚至给学生带来数学就是无尽枯燥数字的思维模式。
实现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情境有机结合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热情,也能够给予他们更对的思考和想象空间,促使学生主动地把数学教学中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也更科学地检验了学生的学习成果,可谓是一个惠及多方的措施。相对于语文学科来说,数学需要更多理性的思考,这样单一抽象的学科生硬地传授给学生,学起来非常困难,把生活情境联系起来,可以把学生的学习态度由被动变为主动,提高教学效率。
(一)推进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由于小学生学习知识比较少,对教师渊博的知识都崇拜的五体投地,老师说出来的话和讲课的方式都是会影响学生整体素质发展的。因而教师在课前准备进行备课的过程当中就应当有意识的推进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比如给学生讲解加减运算时,老师可以使用一些比较实际的例子,比如学生去买雪糕给了销售员10元,而饮料价值2元,那么销售员应该给学生找零多少呢?这是个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如果教师在备课的过程当中就能够有意识的采用生活化的知識进行讲授的话,是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的。况且我们之所以学习数学知识就是为了将其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因而教师在备课时不仅应当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发展,也应当考虑到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和具体的兴趣点。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有效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
(二)推进教学过程的生活化。
在数学的学习当中多边形的学习是比较抽象的,对于小学生来说虽然他们仅仅需要了解简单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这些相对而言还比较简单的图形,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它的面积和周长的计算也容易被混淆。因而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课堂中,教师也要声情并茂,必要时做出一些动作或比喻,让学生融入到类似的现实生活中进行学习,实现生活情境和小学数学教学的相融合。比如教师在讲解多边形的周长和面积时,不能仅仅依靠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面积公式死记硬背,这样传统死板的学习方式效率并不高,学的图形周长面积公式多了,很容易出现混淆的情况。教师首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明确交代周长和面积的含义,用黑板为例,用手绕着黑板的四周划一圈,告诉学生四个边加起来就是周长,而面积是看到黑板所占地方的大小,不是只有四个边框。这样一来,学生在面对周长面积时,就能把生活情境联系起来,成功地区分周长和面积。毕竟课本是平面的,生活中的事物都是立体的,把生活情景中的事物与课本联系起来,建立两者之间的桥梁,就能让学生学起来轻松不少。
(三)推动课后作业的生活化。
数学的学习本身就应当放到实际生活当中进行检验的,这样既能够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热情,又能够有效检测他们的学习成果,可以说是一举多得的事情。比如在学习完了轴对称的相关知识之后,老师可以请同学们写出生活当中所遇到的轴对称的物体,当然也可以让学生们运用轴对称的原理自己创作出他们所能够想象到的美景,这样才能够督促学生们将眼光放到实际生活当中,也才能够使他们真正理解轴对称的原理以及其使用的广泛性。这样通过挖掘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行教学,学生学习起来轻松,并且效果较好。
三、小结。
本文通过论述如今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而后又从促进教学内容生活化、推进教学过程生活化以及推进课后作业生活化这三个方面论述了推进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措施。教育改革一项都是缓慢前进的,需要一线教师做出一些自觉地改变,从而把教育改革变得更加轻松,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是一个简单明确的教学方法,符合新课程改革和学生生长发展,应该把其严格贯彻下去。
参考文献。
[2]冯小莉.浅析走进生活,感知数学——浅谈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j].教育科学(全文版),(1):42.
数学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篇十六
摘要:学习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这是基于各学科的本质特征所提出的。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打破教材的限制以及传统思想的束缚,将数学教学引向宽广的生活空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知识、技能与情感全面发展。
转载自 FAnweN.chaZidIan.Com
数学学科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只有将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密切结合起来,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来拉近学生与学科的距离,教学不再是枯燥而孤立地讲解知识本身,而是寓于生动而真实的生活之中,才更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教学的趣味性,以激起学生学习的主观意愿;同时更能引导学生从丰富的生活素材中经过思考来提取数学信息,获取形象认知,进而上升为对抽象数学知识点本质属性的认识,实现理性认知。这样的学习更加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能够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自主探究的主体,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与成就感,进而激起学生对数学学科更大的学习热情。笔者现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教学浅谈如下几点。
一、从生活走向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只有坚持从生活走向数学,才能使数学教学富有生命的活力。教师要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审视教材,实现生本教学资源的开发,运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现象来引出新知的学习,引导学生调用生活经验与知识储备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地来理解抽象深奥的数学知识点。
1.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认知活动并不只是单纯的智力活动,而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过程。以兴趣为代表的非智力因素是学生认知活动的源泉,可以使学生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与饱满高涨的学习热情。从生活角度来展开数学不再是枯燥的讲解,而是在熟悉的生活中展开,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时,可以熟悉的生活来引入,如比赛粉刷墙壁、清扫路面等,这样的教学改变了以往枯燥的讲解、机械的灌输,更能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进而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明白要想解决这些生活问题,就必须要先计算出墙壁与路面的面积,进而引导学生围绕着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来展开快乐而主动的学习。
2.提高学生认知水平。小学生正处于认知初级阶段,是一个由形象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渐进过程。而数学具有相对的抽象性与系统性,如果只是就知识本身来进行讲解,学生往往并不能真正地理解这些抽象深奥的数学知识点,只能是死记定理,硬套公式。实施生活化教学,将抽象深奥的知识点寓于形象生动的生活事物与活动场景之中,更加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与认知规律,能够使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来理解这些知识。如学习“克和千克”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来观察生活物品的重量,如方便面袋上印着总量70克,面饼重65克,茶叶袋上印着200克,一包食盐的重量是500克,大米袋上印着25千克,进而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克和千克,并理清二者之间的换算关系。同时,我们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来测量一下身边物品的重量,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
二、由数学走向生活。
学以致用,才是成功的教学。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要重视对知识的运用。要设计富有实践性的`数学题目,引导学生用所学课本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将知识转化为技能,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以激起学生更为强烈而积极的学习情感,让学生可以真正领会数学学科的本质与精髓。如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来亲自测量教室,计算出教室所要粉刷的面积,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化运用。又如,学习了“分类”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帮助家长来整理房间。这是一个学习与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与家长沟通的重要手段。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的实用性,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增进与家人的了解,建立深厚的情感。这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智力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无数的教学实践证明,如此富有实践性的题目可以帮助学生从题海中解脱出来,可以让学生在实际的运用中达到对知识本质的理解与认知,这样学生自然就会将这些知识转化为技能,更加灵活地运用,服务于生活,对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道德情操的陶冶、生活情感的丰富都具有重要意义。总之,数学生活化教学是符合数学学科学习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符合新课改要求,是推进数学教学改革,实现数学教学现代化、高效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为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为中主,以生活为桥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学生构建富有生活化的魅力课堂,构建开放的教学环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主动性,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乔虹.新课程视野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误区探略[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7).
数学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篇十七
我的作文教学及研究故事系列之九十研究性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5)很不错,三个试验学校,三、四、五年级共14个班级的实验,在艰难中起步了。按照我设计的测试问卷和统计表格,学校分别作了实验的前期测试。然后,按照“研究性作文教学”的思路来实施研究。机关的工作非常忙,从02年3月开始,我县准备省利的普九验收,我被安排到去包片督导。这下子可好,实验工作,我只能挤出空闲到实验学校去调查了解实验情况,与老师们一起研究解决问题。虽然实验工作几乎处于失控的状态,但,老师们的改革还是让我看到了一下曙光。教师们的实验大体出现了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能够从学生的身边着眼,来引导学生选取感兴趣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进行资料的调查、搜集,在具体的“研究实践”中,获取了较为丰富的作文素材,写出了学生比较喜欢写的作文。从教师的具体操作过程来看,比较符合我设计的“研究性作文教学”的思路。比如,韩城小学一位教师针对学生关心“沙尘暴”的研究,学生投入了热情,而且,很有一些“研究成果”,作文写出来以后,也很丰富。不过,他们搞得这样的作文教学,与单元作文并没有统一起来,因为,他们害怕考试,因此,研究性作文只是一种作文教学的补充而已。第二种情况、教师从教材安排的作文教学入手,将作文题目转变为“探究题目”,先组织学生探究,然后,再写作文。比如五年级“写一种工具”。老师引导学生从学生所选工具的过去、现在、将来等几个方面进行探究。别说,学生的写作思路还真的拓宽了。这样的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教材安排的内容,并不适合于探究。第三种情况主要出现在一所规模很小的村小。这两位老师很年轻,很投入。他们干脆把作文全部换成了“研究性作文”――结合教材的要求,把题目内容换成对身边事务的观察、探究。这两位老师还按照我的要求,认真地记录了每一次作文的得失成败,并且及时与我联系,一起研究他们遇到的问题。当我看他们的日记和作文的时候,我感受到了改革的生命力。一晃,半年过去了。这个时候,恰巧原丰润县和新区合并成为丰润区。而原新区是省级课改试验区,年9月开始课改实验。因为我们的'人手少(两个教研室合并以后才五个人),因此,合并之后,我们全力以赴投入到新课程改革实验的培训工作中。省里对各学科教研员的培训、各种会议、我们对实验教师的培训、到外省市参观学习,一下子,课题实验只能有实验学校自己去开展了。不过,电话,还是要经常打的,实验工作,还是要按照步骤进行的。实验的阶段总结、测试,按照我的设计,认真地进行着。虽然自己对实验不够满意――老师们没能“一丝不苟”地按照我的设计来实施作文教学的过程,为作文而作文的观念,还没有彻底转变。但是这一阶段的实验工作,还是让人看到了信息的效果。老师们对作文的过程重视了,学生的作文水平,较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1]
数学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篇十八
小学数学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只有在小学数学的基础上才可以提高数学的综合能力水平。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指学习知识,还有联系实际的能力,即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要注重数学教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将二者融合在一起,让学生理解数学的内涵,从而在数学学习中找到乐趣。我国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数学教学生活化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过分注重数学知识的教学,较少联系生活实际。长此以往,忽视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没有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没有实现数学与生活多样性的结合,只是一味地教学固有的知识,学生并没有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所以关注数学教学生活化,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生活化”是指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按照当今的社会发展要求,将数学原理组织成具有教育意义的一种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从中学习到重要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系列数学问题,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和联系实际的能力,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具体在于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将数学问题和实际结合起来,充分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小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实例,让教学生活化、形象化、具体化,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生活化数学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1.加强对学生学习的引导。
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可以通过设计生活化的数学问题进行练习,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强化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不能一味地为了让数学生活化就把所有的知识都与实际联系起来,忽视数学知识本身的内涵。教师要注意把握一个度,客观合理地将数学教学和生活相联系,从而达到数学教学的目的。
2.恰当联系实际。
老师可以通过举例子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内涵。比如练习题:动物园里运来三头大象和五只猴子,问:大象比猴子少几只?学生都喜欢小动物,一定会积极认真地计算,从而在计算中获取知识。需要注意的是,切勿将问题创设得过于情景化,这样学生会只关注问题情境,从而忽视问题本身的意义。
3.加强实践。
每个人都有创新的潜能,但是要真正地开发潜能却很难。在现在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的兴趣培养,导致学生缺乏创新能力。一般的知识学习都是在黑板上完成的,这样的教学会使学生的思维僵化,从而不能真正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学生个体常常被忽略,长此以往,学生的创新能力受到限制,自然就缺乏学习热情。所以老师要尽量照顾到每个学生,开发每个学生的潜力。
三、改变策略。
1.适当改变策略。
教师不能只是简单地呈现课本知识。现在的课堂大多是老师讲公式,然后用公式解决问题,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老师要加强课外实践,激发学生学习的创造力,放手让学生解决生活的数学问题。例如生活中常见的勾股定理,这些都可以运用到实践中。教师可以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适当开展课外活动。例如让学生自主做各种形状的卡片,大家一起交流,学生会发现自己的结论和课本是一样的,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或者在课堂上组织学生扮演超市收银员,模仿现实生活中的买卖。亲自实践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最有效的方法。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氛围更宽松,更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发挥。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探索、交流、沟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要让学生自己接受知识,就必须让他有浓厚的兴趣。如果缺乏兴趣,数学能力和数学素质就很难培养。在很多学生心里,数学学习是枯燥乏味的,无非是练习、计算、得出结论,更多的是为了应付考试。在大家眼里,数学课就是用符号、定式、定义解决问题。所以尤其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只是照着教材上的知识讲给学生听,要删除旧的东西,适当地加入新的内容。这样学生也会尝试改变,学习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数学本身是一门相对枯燥的课程,重要的是老师的引导。老师要理解学生,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老师要因人而异,兼顾整体和个体,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同时老师要加强创新,更好地将数学知识和实际联系起来。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成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数学是日常生活中必需的,也是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门学科,相对学习书上的固有公式,将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和社会中显得更加重要。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价值,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数学来源于生活,除了考虑知识本身的要求外,还要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入手,让学生把数学问题生活化,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是数学学习的源泉,老师要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加强对学生潜能的开发,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的印迹,让学生充分地掌握数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