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政协提案选题 政协提案生态环保篇一
案题:关于强化镇级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建议
提出人:
分类:文教
办理类型:未分派
承办单位:
内容:
近几年来,我省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实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工程,省财政共投入9亿元,扶持粤东西北欠发达地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根据省《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的标准,到目前为止,基本实现了全省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建设任务,形成了省、市、县、镇、村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省每万人拥有室内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1189平方米。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果。
(一)资金投入不平衡。粤东西北欠发达地区财力基础较差,文化建设资金相对欠缺,单纯依靠财政投入难于满足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资金需求,尤其是农村地区投入严重不足。
(二)设施分布不平衡。粤东西北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公共文化设施仍较薄弱,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且分布不均衡,镇村公共文化设施相对简陋,内容较少。
(三)文化人才缺乏。编制束缚及待遇偏低,导致人才难进和人才流失,致使基层镇村公共文化服务队伍人员不足、素质不高,影响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四)认识有待提高。一些地方领导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建设,个别基层干部认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是上级文化部门的事,存在“等、靠”思想,工作热情不高,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建设滞后、标准偏低。
(一)着重强化镇级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关键在于补短板,特别是补齐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欠发达地区文化服务资源缺乏的短板。从当前各地实际情况看,市县一级文化设施相对条件较好,但对于广大农村基层群众来说,市县离得较远,难于享受其文化服务上的便利。而村级层面,由于经济条件较差及一些农村“空心化”现象突出,建设功能相对齐全的文化站存在一定困难也不符合现实。客观上,镇级层面是承上接下的重点环节。鉴此,宜相对集中有限资源,重点加强镇级文化设施建设。
(二)以镇带村,发挥镇级文化站带动辐射作用。通过强化镇级文化设施建设,把镇文化站建设成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依托、开展公共文化活动的基本载体、培养村级文化人才的重要阵地。通过发挥镇一级文化站的承接和辐射带动作用,实现县、镇、村之间上下联动,实现资源在更大范围的综合利用,形成以镇带村辐射全镇的公共文化服务格局。
(三)积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中,要通过社会化的手段,集聚社会资源用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在确保各级财政投入、落实公益性捐赠等各项扶持政策的同时,通过社会化手段,设立政府支持、社会募捐的公共文化发展基金,鼓励社会力量捐建公共文化设施,完善以财政投入为主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加大基层公共文化投入;通过社会化手段,培养基层公共文化人才和民间志愿者,把民间志愿者及各种能人调动利用起来;通过社会化手段组织群众,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四)努力培育贴近群众需求的公共文化产品。镇村文化活动应从实际出发,多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可多结合节日开展,依托镇文化站组织文艺队伍下乡活动或演出,吸引乡贤、集聚人气;镇村文化站图书阅览室藏书种类应注重常识性、普及性和实用性,配置贴近农村基层群众需求的农业种养技术、地方史资料等类图书以及音像图书,并不断更新,以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有条件的镇村文化站(室)可以通过文物收集展览方式丰富文化内涵和服务内容,增强乡土情结,传承当地文化;镇村公共文化服务要更多地贴近群众实际需求,多增加适合当下农村老少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鼓励镇村图书室及其他文体设施建设与当地中小学图书馆和文体设施一并规划与统筹建设,双向开放,以利充实内容,便于管理,提高使用效能。
(五)健全机制,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通过健全教育培训、待遇保障及考核考评机制,建立一支稳定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要求落实公共文化队伍编制和待遇,并采用政府购买等方式,配置一定数量的财政支付的临聘人员,组成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加强包括农村文体协管员在内的公共文化人才队伍的教育培训考核工作,为基层打造一支稳定的文化骨干队伍;通过社会化手段培养基层文化人才和民间志愿者,把热爱本乡本土的民间“文化能人?组织起来,发挥他们的积极性,组成文艺活动队伍,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
(六)进一步加大对粤东西北欠发达地区及镇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投入。省在文化资金投入、重大文体项目建设以及文化事业用地等方面进一步向粤东西北地区倾斜。加大对镇级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出台一些特殊的扶持政策,适当调增基层文化站编制,使镇级文化站发挥对上承接、对下辐射的枢纽作用;实施粤东西北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帮扶计划,加强粤东西北地区与珠三角地区的文化交流,推动全省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各地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中要增强针对性,从当地实际出发,重在补短板,将更多资源向基层向农村向老百姓倾斜,不断扩大受益面,增强基层群众的获得感。
政协提案选题 政协提案生态环保篇二
提案第20xx0007号
案题:关于加强过期食品安全管理的建议
提出人:朱颖恒(共1名)
分类:综合
办理类型:未分派
承办单位:
内容: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系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近年来,我省食品安全事故频发,尤其是过期食品安全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焦点话题。多年来,我省发生多次超市售卖过期食品、食品银行捐赠过期食品给老人、过期月饼回炉改做成糕点等重大食品安全事件。诸如此类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并非偶发,对行业声誉产生了非常恶劣的影响,既对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也引起了社会伦理道德的危机,大量过期食品的不当处理将恶化环境污染,并对食品产业的良性发展造成巨大冲击。过期食品的处置问题逐渐成为食品安全管理中的难点和盲点,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一)思想意识有待提高。社会诚信水平总体上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一些不讲诚信、不讲道德的问题在不同行业都时有发生,食品行业同样如此。有些食品生产经营者为获取非法利益,甚至故意销售过期食品,带来了不容忽视的食品安全隐患。
(二)监管执法仍需改进。过期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仍相对滞后,存在着不少薄弱环节。现行法律法规对超过保质期食品仅规定了禁止经营、退出市场、做好相关记录等,并未涉及实质性的处置,如销毁。在执法环节也存在执法不严,处罚不重,违法犯罪成本低等情况。
(三)产业发展还需规范。近年来我省食品产业发展速度过快,但由于准入门槛低等原因,食品企业大多规模小、分布散、集约化程度不高,自身质量安全管理能力较低,尤其对过期食品的处置尚未形成联动和长效机制,在食品的可溯源系统塑造、过期食品专用销毁场地建设、过期食品大数据处理等方面有进一步改进的必要。
针对上述过期食品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因此建议:
(一)强化治理,严厉打击过期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建议省内各市、区、镇以零售业和餐饮业集中地为重点地区,以大型超市、便利店、学校食堂、企事业单位食堂等为主要对象,加大对过期食品的监督检查力度,规范过期食品处置管理制度,严查过期食品退货记录及索证索票制度落实情况,严厉打击销售、赠送、随意扔弃过期食品的行为。将专项整治常态化,对过期食品违法犯罪行为从严从重处罚,增加食品违法成本。同时,应进一步提高经营单位对过期食品自行销毁的证据保管,明确临近过期食品的标志说明,规范临近过期食品的促销和赠送行为。
(二)扶持企业,加强食品流通领域的信息化平台建设。针对当前食品行业鱼龙混杂、管理困难、过期食品回收困难等状况,应着力扶持一批大型食品生产、配送、零售、回收企业,尤其应大力培植有实力的食品连锁企业,以规模化及集约化来实现全产业链的资源整合。尤其要重点支持生鲜食品的电商平台发展,利用大数据平台和高效的物流系统,解决过期生鲜食品的集中处理问题。建议以食品流通领域的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鼓励食品连锁零售企业采用技术先进的采购、配送、结算、退货等系统,实现食品全流程监控和可溯源的大数据管理,令过期食品无处藏身。有大型连锁便利店便采用了国际领先的自动退货系统,及时高效地显示、回收、处理了过期食品和临近过期食品,但由于这套系统费用过高,小店难以购买。政府部门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可以适当扶持、推动、津贴此类信息集成系统的广泛应用。
(三)固本清源,加快过期食品集中销毁的基础设施建设。精准发现和快速收集过期食品只是问题的一方面,如何高效、低成本、无污染地集中销毁过期食品则是另一难点。对集中回收和处理过期食品的零售和物流企业实行适当的补助政策,构建有利于过期食品快速回收的物流系统,并着力兴建多个专用于销毁和掩埋过期食品的处理基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把过期食品转化为再生能量,如肥料、饲料、发电等,实现变废为宝。广州食品报废销毁中心就是一个集中处理过期食品的好例子,可以在进一步完善的基础上向省内各市、区、镇复制推行。
(四)加大宣传,设立过期食品有奖举报制度。在强化市场监管的同时,应广泛宣传,利用报纸、电视台、网站等宣传媒体,加强对过期食品安全工作的综合报道,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提高群众对过期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引导群众参与到维护食品安全的工作中来。同时,应进一步完善奖励机制,对举报有功人员进行现金奖励,鼓励生产经营单位和食品销售企业的内部人员举报,从而发动人民群众来监督,使违法者无可遁形。
政协提案选题 政协提案生态环保篇三
提案号:26
案由:关于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建议
提案人:
内容: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人民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创业创新,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推进,社会经济建设突飞猛进,尤其是工业的异军突起,使我县人口、产业得到了快速集聚,大批省内外务工农民涌入我县就业,在为我县经济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带来了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难等问题。虽然,县委、县政府高度关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让外来务工子女同样享受到城区优质的教育资源,尽最大努力促进教育起点公平,出台了《青田县城区暂住人员子女就学招生办法》等一系列政策,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享受同城同待遇。但就青田目前情况来看,还需进一步去研究和解决。
(一)城区校舍严重不足,不能满足所有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近入学。具体表现在:
1、城区校舍不足,乡级校舍闲臵。我县农村学校学生逐渐减少,逐步流向县城或集镇,给县城或集镇学校带来很大的招生压力,同时也产生乡校闲臵的现象。如吴坑乡、贵岙乡、小舟山乡三乡最多学生总数达1600余人,而今年吴坑乡等三乡学生总数不足200人。
2、务工人员子女就学人数急剧增加,小学生就学难尤其突出。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外来务工人员剧增,如意尔康集团就有6000多务工人员,他们子女的教育问题自然就落在城区、集镇学校的肩上。目前,青田共有在校小学生29432人,其中外来务工子女有12679人。且绝大部分分布在县城或集镇。例如今年县实验小学、东山校区、城东小学、塔山小学、城西小学、水南小学共有学生7887人,其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有5099人,占总人数的64.7%。温溪镇第一小学、第二小学、第三小学、第四小学、洲头校区、沙埠校区共有学生4848人,其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有3268人,占总人数的67.4%。
(二)学生人均用地、绿化面积等指标低下,未达到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标准
在《浙江省九年制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评定标准(试行)》中明确规定:“三类中小学校园用地面积指标36个班级为9.64平方米/生,18班级为10.43平方米/生”。青田县城实验学校校园用地面积11552平方米,36个班级,学生人均用地面积为5.89平方米/生;城东小学校园用地面积7453平方米,36个班级,学生人均用地面积为4.29平方米/生;温溪镇第二小学校园用地面积是2658平方米,18个班级,学生人均用地面积2.77平方米/生,温溪高中洲头校区校园用地面积675平方米,10个班级,学生人均用地面积1.42平方米/生。上述数字表明,我县部分学校硬件设施未能达到义务教育标准化要求。
(三)学校专用教室严重不足,跟新课程背景下的素质教育不相符
部分学校因缺少多媒体、音、体、美、计算机房等专用教室,无法开设最基本的课程,基本的课外活动得不到保证。到目前为止,部分学校的上课模式还停留在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学生一天六节课,除了教室上课,还是教室。多媒体、音、体、美教室、计算机房、400米环形跑道,这些本来是学校必备的,可对他们来说,却成了难能实现的美好愿望。就目前青田县各小学情况看,还有大部分学校专用教室严重不足,跟新课程背景下的素质教育不相符。
解决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是推进城市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尽管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效果明显,但要让每一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有书读、读好书,相关部门还须进一步调查研究,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协调发展,统筹解决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使他们安心在我县工作,为我县的经济腾飞注入新的活力。
(一)统筹规划,合理利用,进一步优化学校布局
1、科学规划,解决外来务工子女入学工作。根据经济发展行政区划调整的趋势和城市建设的需要,以及和谐、两化一新等新理念融入同时,建议政府要充分考虑当地人口增减、城市发展、产业升级后外来务工人员流动趋势,较为准确预测每年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人数,及时调整我县教育规划,适时新建、扩建校舍,合理配臵教育资源,从更高层面、更宽视野来考虑城乡架构、产业的分布、功能配套及教育布局。
2、充分利用闲臵教育资源,缓解城区、集镇学校的招生压力。我县部分乡校校舍闲臵,教育资源未能有效利用,建议将这些闲臵学校可以由城区学校实行“一拖一”的管理模式,统一招生,统筹安排教师和学生,以达到教育资源的共享。如杭州、衢州均有成功的办学经验,值得鉴赏。
(二)规范管理,因人施教,让务工子女享受平等教育
1、规范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工作。实行“入学绿卡”制度,阳光招生,保证农民工子女方便入学。为加强对农民工子女的入学管理,建议申办农民工子女“入学绿卡”,有计划的接收农民工子女,如凡在本县务工就业的外来务工者,根据暂住地和施教区域,凭暂住证、劳动用工合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等材料,到就近学校为子女申领“入学绿卡”。只要持有“入学绿卡”孩子,就能跟本学区的孩子同等待遇地到规定学校入学。为了保证学校接收外来学生的积极性,政府可设立相应的补助制度,对于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学校,除了政府按学生实际人数拨足事业费和公用经费外,还实行一定数额的经费奖励性补助。学校凭“入学绿卡”结算。
2、民工子女评优考学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实行混合编班教学。混合编班是“和谐共进”的基础。首先,我们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本地学生混合、统一编班,这是实现“和谐共进”的第一步,这同一个班级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本地学生朝夕相处,在生活和学习上相互照应,使外来民工子女在短时间内融入主流,让其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三)加大投入,完善设施,努力改善学校办学条件
1、在发展工业的同时,有计划的预留标准化的学校教学用地,参照浙江省九年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的标准建设高标准校园。把学校标准化建设纳入到了全县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之中,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加大教育建设投入,通过完善教育资产管理、优化资源配臵等途径进一步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进度。
2、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学校布局新的标准,加大资金投入,建设标准化校园:普通教室、自然教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书法教室、语言教室、计算机教室、劳动教室等专用教室和辅助用房、多功能教室、图书室、科技活动室、心理咨询室、体育活动等公共教学用房及其辅助用房,有一定比例的绿化场地。
3、随着我县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外来民工子女就读的人数将会越来越多,其义务教育问题将会日益突出,为此,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解决好外来民工子女就学问题,并按照确保教育优先发展,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丰富教育内涵发展的工作思路,积极推进实施素质教育,深化学校内涵发展,扎实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教育优质化进程,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我县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