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浅析中外边疆理论及其功能

浅析中外边疆理论及其功能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12 00:43:40
浅析中外边疆理论及其功能
时间:2023-04-12 00:43:40     小编:厉小润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陆疆、海疆危机不断出现,迫切需要进行边疆具体问题和宏观理论的研究,以便为国家解决边疆问题提供理论指导和解决方案。但由于各国利益与边疆息息相关,边疆诸多问题与地缘政治、国际关系及各国内政相联系,难以形成统一的边疆理论体系。因此边疆诸多问题一直是困扰各国且有时成为影响各国生存与发展的大事。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自己的治边方略,但不同朝代因为边疆问题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战略和策略,且一直停留于治边的行为层面,从理论上进行系统梳理的成果不多。因此,当今中国面临全球化对国家边疆带来的挑战时,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层面都有一些应接不暇。本文从梳理国内外公认的边疆理论入手,论述这些理论在解决边疆问题方面的功能,从而为解决我国边疆问题提供借鉴。

一、国外边疆理论

1.欧洲边疆理论

欧洲国家是边疆理论的发源地和集大成者。这不仅源于欧洲列强是地理大发现后首先遇到殖民地国家边疆问题的国度,也因为欧洲在古老的罗马帝国和后来的众多小国边疆治理中积累了解决边疆问题的经验与教训,最终得以上升为各种各样的边疆理论,如:

欧亚心脏地带理论。这一理论是欧洲相对成熟的边疆理论之一,其代表人物是麦金德。早在1904年,他在《历史的地理枢纽》一文中将世界划分为3个区域:一是欧亚大陆中心的一片由草原和沙漠构成的内陆区域,一是由围绕欧亚大陆的边缘陆地形成的包括德国、奥地利、土耳其、印度和中国在内的内新月形地带,还有由近海岛屿、南北美洲、澳大利亚等构成的外新月形地带,由海路可以到达,被称为边缘地带。其中欧亚大陆中心的内陆区域是一个巨大的天然要塞,三面(除西面外)山系环绕,且河流主要流入内陆湖泊或北冰洋,因而历来系海上人无法到达的区域。然后他又根据历史上欧亚大陆中心地带的游牧民族对边缘地区的压力程度,将古典时代后的历史划分为三个时期,即前哥伦布时代、哥伦布时代、后哥伦布时代。中在前哥伦布时代,欧洲不断受到来自内陆中心草原的游牧民族的威胁;哥伦布时代的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得以从海上迂回到游牧民族的后方,从而抵消了中心地带的战略优势;在后哥伦布时代,技术发展使欧亚大陆中心地区同边缘地区的力量对比再次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于是他得出结论:欧亚大陆上那一片广大的、船舶不能到达、但在古代却任凭骑马牧民纵横驰骋而今天又即将布满铁路的地区,不是世界政治的一个枢纽区域吗?后来他将其修改为心脏地带,并在地理范围的界定上有所扩大。扩大的方向是:一则向南扩展到中亚细亚山地,一则向西扩展到黑海和波罗的海水域。他的这一理论就成为美国地缘政治学家尼古拉斯斯皮克曼的战略名言:谁控制陆缘地带,谁就能统治欧亚大陆;谁统治欧亚大陆,谁就能控制世界。

德国的国家空间有机体理论。这是德国地理学家拉泽尔的边疆理论,他认为:国家作为一个可以不断生长的空间有机体,首都是其头脑、心脏与肺腹,边疆是它的末端器官,生长的地域就成为它的四肢,公路、铁路、水道则是它的循环系统。而由于地理、政治扩张是运动中所有物体的特性,因此国家边疆交替地前进扩张和倒退收缩,其目的是为了建立国家而征服空间。在此基础上德国的地缘政治学理论曾提出人为边疆,豪斯霍弗等又把人为边疆称为经济的、军事的、防御的、文化的、司法的边疆。可见边疆是以人为中心的综合了地理、政治、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因素的国家边缘地带。

英国的殖民地边疆理论。英国在一战之前是世界上拥有殖民地最多的国家,利用先占、时效、添附、割让和征服等传统领土取得方式获得殖民地是英国等欧洲国家边疆理论产生的前提。一战之后,随着英属殖民地的不断瓦解,其代表人物寇松非常关注日益脆弱的英帝国边疆,特别是英属印度的持久安全,主张以更加有力的前进政策加以维护;为防范俄国革命之火蔓延,他提出划出一条临时的苏波边界线寇松线,把应属于波兰的一切地区都划归波兰。由此可见,殖民地边疆理论是为英国进行殖民统治服务的理论。

西欧的维达尔传统与欧洲一体化的边疆理论。维达尔传统是欧洲走向一体化的思想和理论基础,它即强调地理研究的整体性,又关注地缘政治学中的人文主义精神。以此为基础,法国的地缘政治学家认为只有开放的而不是隐藏在高墙后面的社会才能产生高度的文明。这一学说为欧洲近现代一体化行动奠定了思想基础。可以说强调地缘、弱化欧洲各国边界是欧洲当代边疆理论的核心。

2.美国边疆理论

美国边疆理论随着美国国家利益的不断外延而变化。以下四个边疆理论不仅反映了美国不同时代对边疆的认识,也体现出美国的全球战略。

移动边疆理论。这是特纳的美国本土边疆理论。他认为1890年前美国边疆是不断移动、变化着的,边疆使美国民族摆脱旧社会的思想束缚,使美国社会有着强烈的拓荒者的精神。可见对于美国本土边疆,特纳强调人在边疆中的重大移动和精神作用。

新边疆理论。这是肯尼迪政府时期随着美国科技发展出现的边疆理论。即利用美国先进的技术和强大的经济实力去开拓新的领域,迎接新的挑战,在空间技术上赶超苏联,并在其他领域保持美国的领先地位。这一理论主要是为与苏联争夺制空权,巩固其世界霸主地位服务。

高边疆理论。继肯尼迪政府的新边疆理论之后,里根政府时期以格雷厄姆为首的美国研究小组又提出了高边疆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是保护性战略防御体系,这是一种分层的战略防御体系,由天基防御系统、覆盖面更广的天基保护系统、陆基点防御系统和民防系统等四个层次构成。高边疆理论有其明显的军事目标和经济目的:军事目标是通过抢占太空的战略控制权而使苏联的核武库失去作用,从而确保美国及其西方盟国的生存;经济目标是把太空工业化。由此可见,高边疆理论是美国谋求最大限度开发利用太空资源和抢先占领太空空间的战略。

新帝国边疆理论。美国乔治敦大学教授约翰伊肯伯里从7个方面总结了新帝国理论的内容:维持美国影响下的单极霸权世界;对全球性的威胁以及如何应对这些威胁做出全新的分析;先发制人地去进攻是唯一有效的消灭威胁的办法;重新确定主权的含义,因为恐怖分子没有主权的约束;各种多边合作机制是对恐怖分子做出迅速反应和打击的制约因素;在反对恐怖威胁方面,美国需要发挥直接和不受任何约束的作用;美国传统的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战略已无法解决美国当前面临的安全问题。由此可见,新帝国边疆理论是美帝国主义思想的充分体现。

利益边疆理论。新帝国论直接催生了利益边疆的产生。此种理论认为,要保证国家的安全,必须使自身的利益边疆远远大于地理边疆。正如于沛所说:利益边疆回答的是国家利益的范围,战略边疆则是回答国家利益的战略要求。可见美国是可以随时根据国家利益需要而进入任何一个有地理空间边疆的国家。

3.沙俄苏联俄罗斯边疆理论

恢复世袭地产论。这是沙俄早期向外扩张的借口,因为扩张必须涉及沙俄的边疆,因此借恢复世袭地产的名义扩大疆土就成为其边疆理论。沙俄政府认为,他们所要恢复的世袭地产包括两方面,一是作为留里克王朝的继承人要恢复祖传世袭地产,二是作为罗马帝国继承人要恢复第三罗马。在此理论指导下,沙俄的疆域不断扩大。

浩罕继承论。19世纪末,沙俄为侵占我国萨雷库勒岭以西的帕米尔地区,又提出浩罕继承论,这一理论是恢复世袭地产论的延续。沙俄谎称这些地区历史上属于浩罕,浩罕又被沙俄侵占,沙俄因此有权继承这些地区。结果由于我国清朝政府腐败无能,使这些地区成为沙俄的疆土。

民族自决权理论。十月革命后,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府在批判沙俄边疆政策及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解决边疆问题的民族自决权理论。这种理论的实质是:把反对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同实现一切民主要求的革命纲领和革命策略结合起来;民族融合是民族自决权的归宿;民族自决权的行使必须通过体现绝大多数人意愿的合理或合法途径,脱离压迫民族,成为独立国家;联邦制是适用于当时俄国及其沙皇统治下的被压迫人民及被压迫民族解放的,并在解放后作为实行充分的民主集中制的唯一道路。即让边疆各族人民自己选择自己的归属,实行的结果是边疆各族人民自愿加入苏维埃政权。

缓冲与突破理论。冷战期间苏联的边疆理论在总体上可以概括为缓冲与突破。所谓缓冲是指苏联在边疆外围建立一系列的缓冲地带以保障自身安全,所谓突破是指尽可能冲出西方的包围圈,在欧亚大陆的边缘得到新的突破口;也通过在世界各地建立苏联的军事基地,扶植亲苏政权和进行经济、军事援助等方式在全球扩展苏联的影响,并与美国争霸。这突出地表现在海疆方面。早在冷战初期,苏联海洋战略的指导思想只限于近海防御。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改近海防御为远洋进攻。60年代中期,苏联远洋进攻的海洋战略最终形成。70年代至90年代,苏联的边疆理论仍沿袭缓冲与突破的传统,在冷战的正面战场欧洲搞缓和,在侧翼的亚非地区进行扩张,采用迂回手段谋求世界霸权。从后果来看,苏联的边疆理论收到了极好的拓疆效果。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续实施这一理论。

二、国内边疆理论

1.西方中国边疆理论

近代以来,一些西方学者致力于中国边疆研究,并创建了有关中国边疆理论。其中集大成者为拉铁摩尔和费正清。

互相边疆理论。这是美国著名汉学家拉铁摩尔的理论。他认为,中国农业和社会的进化,对草原边境民族产生压力,从而促成真正草原社会的形成。在这个意义上,游牧循环至少有一部分是中国循环的结果。另一方面,游牧社会一经形成后,游牧循环所造成的力量使之能够以独立的形式影响中国的历史循环。由此可见,他不仅从边疆来解释中国历史和亚洲内陆边疆社会,而且根据亚洲腹地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间互动往来的拉锯状态,将双方交汇之边疆视为这两种文明的瓢合剂,从而提出中国内地王朝与草原游牧社会在历史循环中构成互相边疆。

冲击反应模式。这是美国另一位中国通费正清的中国边疆理论。他长期致力于中国东南沿海通商口岸外贸历史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近代以来的世界历史确实是以西方为中心展开的。没有西方扩张这一外生变量,古老的中国将一直维持传统状态。因此中国现代化的模式是西方冲击、东方反应的冲击一反应模式即中国作为国家的发展,是欧洲扩张冲击的被动结果,好像与中国内部几千年的发展无关。因此有人评价费正清的冲击一反应模式体现了一种外因决定论。但正因为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首先受到冲击的区域就是陆疆和海疆地区,因此这也是西方有关中国的边疆理论之一。

2.本土边疆理论

古代守中治边理论。中国古代中央王朝治边思想的核心是守中治边、羁摩四夷、德泽洽夷、守在四夷。如不以蛮夷而劳中国、欲理外,先理内、治安中国,而四夷自服 (《唐纪九》贞观三年十二月条)等话语就是这种思想的反映。在这种边疆思想的指导下,常视边疆为代表异已文化的异邦或蛮狄之野,以自身为华夏正统,制定治边的方略,如以蛮夷攻蛮夷,中国之长算 (《突厥传》)、以藩为屏、以夷治夷、亦无常法,临事制宜,略依其俗(《西羌传》)。关于具体的治边措施,则有羁摩之治、土官土司治策、改土归流、和亲、盟誓、纳质、教化、互市、屯田等。在处理边疆冲突时也提出了合纵连横、远交近攻等应用于战争的策略。宋人王象之曰:朝廷御边,重西北面轻东南。(《广南西路门》)这主要源于古代的疆域主要以陆疆为主,而西北陆疆的安宁与否,直接关系到中心在长安的国家安全。

民族区域自治理论。这是中国共产党根据国情解决边疆问题的理论。其主要内容是:第一,建立民族自治地方。所有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第二,设立自治机关。自治机关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形式,是国家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国家政权;第三,行使自治权。自治机关依法行使自治权,管理本民族、本地区内部事务。由于绝大多数少数民族聚居边疆,因此民族区域自治理论就成为中国当代解决边疆问题的指导思想。

不同边疆学科中的边疆理论。边疆学的发起人、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的马大正教授认为,边疆学的使命就是研究边疆危机中的各种问题。如他认为鸦片战争之后出现过边疆研究的两次高潮。第一次是在鸦片战争后,以魏源、何秋涛、夏燮等为代表的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学者深感大清帝国国运日肇,为捍御外侮,巩固边防,潜心边疆研究;第二次是在上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一批接受资产阶级史学理论与方法的中国学者,痛心边疆危机,发愤研究边疆问题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果边政学则认为:只有当边疆政治的特殊地位在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作用突出出来后,理论体系的产生才是不可避免的。它强调边疆的政治性。边防学认为:边防学是一门研究国家边境防卫、边境管理、边防建设活动基本规律,并指导边防实践的综合性、应用性军事学科。从边防学的视角看,我国的陆疆有东北边疆、北部边疆、西北边疆、西南边疆;我国的海疆有黄海海疆、东海海疆和南海海疆;我国的空疆则包括陆地领土的上空和海疆上空的广大空域。鉴于中国近代边防指导思想的失误,导致中国近代边防的全面危机,新中国成功实行了军事强边、政治安边、经济兴边、屯垦戍边、科技固边战略。边安学则认为安全不仅是作为国家实体的物理边界安全,更是为国家守边的各族人民的人身安全和心理安全。此说注重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中国边疆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及其引发的各类危机,注重根据以和谐为目标探索边疆地区安全治理的规律与模式。

三、中外边疆理论的功能分析

首先,中外边疆理论为不同时代的边疆界定提供了依据。当人类早期生活局限在埃及、巴比伦、中国和印度时,人类向往的是文明的中心而不是边疆,因为那时人类作为地球物种之一的数量只是生活在适合人类生长的地区。随着人类数量不断增长,不仅地球上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已经全部被人类占据且划界,而且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太热或太冷的地球表面也因人类具有文化的力量而改造成适合人居的地区并划界,这样就出现了边疆。从这个意义上看,边疆的政治性和时代性是边疆理论产生的前提。在陆疆时代,谁控制了欧亚大陆,谁就掌握了世界的麦金德陆疆理论就成为欧亚大陆不同国家划界的依据。但由于陆疆时代的国家经历了人类不同生产方式的转变,尤其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在物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交往方式等方面,与农业社会相比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国家利益迅速向更大的地缘势力范围延伸,在其直接影响下国家的战略控制线往往会超越边界。结果就是地理大发现后的海疆时代的到来。在海疆时代,出现了领海或海疆的问题,海权理论的代表人物马汉认为制海权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国运兴衰。这一理论对海疆界定奠定了基础;在空疆时代,领空被纳入国家主权的范畴。空军战略理论家意大利人杜黑提出:天空比海洋更重要,战争取胜的关键是掌握制空权;制空权包括空中交通控制权和空中作战成功两部分。20世纪中期以后,随着太空航行、星球探测等技术日益成熟,拥有这些高科技的美、苏(俄)等大国首先提出高边疆、战略边疆等理论,这就为天疆或空疆界定奠定了基础。我们从现有的一些边疆概念的界定和分类中就可以看出边疆理论对边疆界定的重大影响。如有人认为:边界包括了陆地边界、海上边界、空中边界、地下边界,甚至还有一些对国家利益来说十分重要的无形边界。边疆就是由这些真实的或无形的线所组成的。经由理论指导的边疆概念又通过法律手段得以确定和认可。如二战之后,国际法明确规定,国家领土是指完全隶属于国家主权下的地球空间部分,也就是指主权国管辖之下的全部国家疆域,由领陆、领海、领空和领底土(底层领土)组成。它在组成部分上增加了领底土,而在领土构成要件上则取消了宗主权、保护或委任统治与主权的同样重要性。1967年签署的《外层空间条约》认为:外层空间是对全人类开放的空间,是全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各国均可探索和利用,但其宗旨必须是为全人类谋福利。任何国家、组织不得通过任何方式对外层空间提出主权要求,禁止将外层空间用于军事和战争目的。这些规定有利于整个人类对太空的有序开发和利用。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将拥有整个世界。于是信息边疆就成了继陆疆、海疆、领空和太空之后的第五边疆。这种界定与认可也是信息边疆理论指导的结果。因为谁能占有信息社会,谁就能称雄全球以至整个宇宙。

其次,为谋求各国利益提供理论指导。这是人类选择以国家作为普遍生存保障以来的必然结果。地理大发现使得传统亚欧大陆国家边疆发生改变。它的后果加速了世界各国的解体与重组。在其殖民体系衰落之后,民族国家逐渐成为地缘政治中的实体。它们之间为争夺土地、人口等资源,进行了长期争战。近代边疆理论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形成与发展的。而近代边疆理论也恰恰反映了各国利益所在。因为重商主义推动了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造成了全球格局和世界版图的重大变动,也因之推动了各国边疆以及领土、疆界等变动。经过几个世纪的国家历史的变动与发展,全球化代替国家化成为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主流,但全球化与国家化之间既有联动也有矛盾。为了在全球化过程中保护本国利益,美国出台的任何边疆理论都是为了在全球化的背景中谋求本国的利益。如克林顿时期的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之所以把世界上的国家分成国际体系内的国家、过渡国家、失败国家和无赖国家等四类就是为推行美国霸权主义的强权政治提供理论依据。新帝国理论更是西方国家对全球化时代国家利益的保护。如2000年意大利学者安东尼奥奈格里与美国学者迈克尔哈特合著的《帝国全球化的政治秩序》一书认为:我们已经见证了经济和文化方面交流的不可抗拒、不可扭转的全球化。伴随全球市场和生产的全球流水线的形成,全球化的秩序、一种新的规则的逻辑和结构,简单地说,一种新的主权形式正在出现。这就是帝国,帝国则又是民族国家衰落的表现。在这种边疆理论支撑下,美国政府从2002年9月20日开始放弃了以前在全球事务中的多边政策,正式采取了一种帝国姿态,即基于帝国主义和帝国价值、带有神权政治弦外之音的所谓的布什主义。由此可见,任何边疆理论都是国家利益的直接或间接反映,利益边疆理论随之成为西方大国寻求利益边疆的实践指导。

再次,为解决边疆具体问题提供方案。中国古代的治边方略就是中国古代边疆问题的解决之策,重视对边疆乃至檄外的蛮夷进行羁摩与教化。封建政治家考虑治边方面的问题,较重视国际通道的畅通与安全,注意边疆诸地域板块以及统治中心之间的关联。熟悉中国历史的拉铁摩尔之所以以中国边疆作为研究对象,其主观意愿是为了探索西方对于中国边疆问题的解决之道。海疆空疆理论的出台也是为了解决地球的海洋和太空问题。如17世纪初意大利学者真提利斯提出了国家领土包括毗连海域的主张,领海的概念开始形成,海洋也由此区分为领海和公海。领海范围则从3海里、6海里、8海里、12海里、100海里等延伸到200海里,以后又随着大陆架、毗连经济区等理论和概念的出台,海疆和领海的范围再次改变,这就是海疆理论和观点对海疆实际问题解决的贡献。太空理论也同样如此,如《芝加哥公约》、《国际航班过境协定》、《国际航空运输协定》等均是在有关太空理论的支持下形成和完善的。而这些公约和协定的出台则进一步明确各国空中疆界沿领陆、领水的疆界垂直划定,对其领陆、领水之上的空间有完全、独享的主权。这样有关各国的空疆问题和太空利用问题就得以在全球背景中解决。因此边疆理论为解决边疆具体问题提供了依据。

总而言之,对于边疆理论及其功能的梳理,可以为我国现代边疆问题的解决和边疆理论的建构提供历史与现实的借鉴。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