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罗兴佐:农田水利制度安排的几个前提-综合新能源论文(1)

罗兴佐:农田水利制度安排的几个前提-综合新能源论文(1)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3-12-18 22:29:53
罗兴佐:农田水利制度安排的几个前提-综合新能源论文(1)
时间:2013-12-18 22:29:53     小编:

摘 要:农田水利制度的有效安排,不仅要考虑制度效率,更要关注中国的特殊国情。只有细致考察农田水利制度安排的前提,才能构建起中国特色的农田水利制度。

论文关键词:农田水利 制度安排 前提税费改革后,农田水利成为农村公共物品问题研究的热点。在讨论农田水利制度安排中,多数研究者侧重于制度的效率而对制度的其他方面关注不够。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不同区域,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作物类型存在很大差异,因而对水利有不同的需求。同时,中国也是一个人口大国,且农村人口占据全国人口的大多数,农田水利供给关系到农村社会稳定和国家的粮食安全。

这就意味着,人们在设计农田水利制度时不能仅仅局限于制度的效率,而必须将视野拓宽到中国的特殊国情中,在细致考察农田水利基本前提的基础上来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农田水利制度。

1、水资源分布不平衡我国地处北半球亚欧大陆的东部,东南濒临太平洋,是世界上季风最为显著的国家之一。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以及西高东低的地形决定了我国的气候具有夏秋湿润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东南沿海地区多雨、西北地区干旱的基本特点。

与世界其他国家比较,我国的水资源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特点:第

一、人均、亩均占有量少。我国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2220立方米(按1997年人口计算),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

按耕地面积计算,我国单位面积占有水资源量约为h㎡土地28500立方米(=1900立方米/亩)。第

二、地区分布与人口、土地、经济的布局不适应。我国水资源量的地区分布大致呈现出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趋势,而东南部、珠江、西南诸河流的耕地只分别占全国耕地的2.5%、6.7%、1.8%。

北方黄河、淮河、海河的土地面积占全国的39.3%,但水资源仅占全国的7.5%。第

三、逐月水量时间分配不均衡。降水集中在夏秋雨季,容易发洪水,而冬春季节则少雨,容易出现春旱。第

四、历年水量不稳定。水量多的年份来水,与水量少的年份来水,有时可以相差10倍。

而且并不是丰水、平水、枯水交替出现。在黄河的历史上曾出现连续11年(1922-1932)的干旱,连续9年(1943-1951)的丰水。

我国水资源分布的上述特点,既给水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带来极大的困难,也构成了不同区域水利建设和水利制度安排的自然前提。

2、农田水利的系统性为农业服务的水利工程主要有蓄水工程(包括水库、堰塘)、引水工程(包括有坝引水、无坝引水)、提水工程(即泵站工程)和机井。不同的水利工程通常是特定自然环境的产物,如南方多蓄水工程,北方多引水工程,山区多蓄水工程,平原多提水工程,南方多堰塘,北方多机井等等。

虽然不同区域水利工程类型不同,但在同一区域中,不同的水利工程实际上是相互关联的,因此,农田水利的系统性并不仅仅是指单个水利工程构成的灌溉系统,如泵站灌溉系统由进水渠、泵房、输水渠等组成,任何一部分的破损都将导致整个灌溉系统的崩溃,而且指同一区域内不同水利工程之间所构成的水利系统,维护这个系统是有效发挥不同水利工程效用的前提,尤其是在经过人民公社时期,我国已经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水利系统的背景下,如何维护这个系统极其重要。以江汉平原的荆门市为例,至1985年,荆门区域初步形成了以漳河水库为后盾,中小型水库和电力提灌为骨干、小型堰塘为基础,大、中、小结合,蓄、引、提相配合的灌溉供水体系,以堤防抗御外洪和水库拦蓄抗御山洪的防洪体系,以沿江滨湖涵闸,泵站为主的排涝体系。

这三大体系的有机结合,使全市的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40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92%,从而使荆门市成为全国五十个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市之一。然而,近年来,荆门区域却频遭旱灾,成灾程度十分严重,其根本原因在于原有的水利系统被破坏,相互孤立的水利设施抗旱能力差。

3、农田水利的准公共物品性农田水利是准公共物品主要源于农田水利的系统性和特殊性。农田水利的系统性表明,农田水利难以做到有效排他;农田水利的特殊性表明,农田水利受自然因素影响极大,无法通过市场来有效供给(或市场供给导致低效益)。

农田水利的有效性在于它的系统性,而系统性表现在单个水利工程构成的系统性和灌区水利工程之间构成的系统性两方面。除非是小型机台、堰塘和机井,一般水利工程的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均无法为单一主体所垄断。

以泵站为例,泵站可能为国家或集体所有,但泵站附属设施如渠道尤其是毛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