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从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本科生课程体系设置的重要性入手,对中国C9高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本科生课程体系进行研究。文章首先分析了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本科生的课程体系的特点,然后指出了当前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未来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本科生课程体系设置的优化建议。
关键词:C9高校;管理科学与工程;本科生;课程体系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新常态的出现,以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国的经济结构有了很大的调整。与之相适应的是社会的人才需求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经济全球化和现代知识经济体系下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摇篮的高等教育必须适时做出改革和创新。其中,课程体系作为教学计划的核心,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完善的学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推进教学改革的应有之意。一切高等教育教学思想、理念的改革都应落实到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通过专业课程体系的实施得以实现。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是我国发展最早的管理学科之一,如今已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和系统的学科体系以及科学理论基础。发展至今,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门类中规模最大的一级学科,该学科注重管理实践和管理理论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掌握管理科学基本理论,可以运用先进的管理思想、系统方法、数量模型和信息技术去分析解决企业、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实际管理问题。随着生产社会化的发展,该学科的覆盖面也在不断地扩大,已经逐步延伸到金融工程、电子商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价值链管理、大数据等众多研究领域,成为当代社会不可缺少的管理科学支柱。另外,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本科招生较晚,使得课程体系设置有待进一步完善。本文以中国C9高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本科生课程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当前专业本科生课程建设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优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对策和措施,对于我国一流高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本科生的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国内C9高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本科生课程分析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最新颁布修订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之规定,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可以颁发的学位有两种,即工学学位和管理学学位。鉴于我国大部分C9高校管理科学与工程本科生专业均颁发管理学学位,本文仅聚焦于颁发管理学学位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本科生的课程体系。通过对我国C9高校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北京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本科生教学期间不设置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南京大学的本科生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属于工程管理学院,颁发工学学位,故其课程体系对于颁发管理学学位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不具参考价值,予以剔除。另外,西安交通大学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学生入校后前两年,先由电气信息类、能源动力类、机械类等理工类专业进行宽口径跨专业培养,第三年起进入管理学院按照学硕连读培养方案培养,其培养方式与本科生培养方案的研究主题有所差距,故而也予以剔除。因此,从国内C9高校中选择了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五所高校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本科生的课程体系设置进行分析。
(一)总体课程结构分析
对五所高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本科生的课程结构进行分析,可将其所修课程大致分为通识课、专业课(包括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任选课、实践类(包括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论文训练等)四个部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通识课学分及其在总学分中所占的比例均高于其他学校。相较于其他学校而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更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也体现了该校“基础宽厚实”的教学传统。在专业课方面,复旦大学的专业课学分设置比重高于其他学校,更侧重于专业知识及专门人才的培养。对于任选课而言,除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没有对任选课的学分设置进行明确的划分外,其他高校都对任选课的学分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其中,清华大学最为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其任选课所占学分比例要高于其他高校。复旦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虽然也设置了任选课,但其所占学分比例相对较小。在实践类课程方面,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相较于其他两所高校而言均设置了较高的学分比重,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整体的学分分布上可以看到,五所学校均较为关注学生基础和专业方面理论知识的培养,但又各有侧重。与此同时,五所学校对于学生个性化和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也有了一定的关注,注意尊重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需求,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是教育的一种进步,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促进学生自身能力的提升。
(二)专业课程内容分析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其专业课同时涉及了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数理统计等方面的相关课程。其中,专业选修课通常是在多个专业的选修课中进行选择,对于其内容类型的统计难度较大。因此,选择以专业必修课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课程内容类型将其划分为经济类课程、管理类课程、计算机类课程、数理统计类课程及其他类型。值得注意的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教学计划没有对专业必修课进行明确的规定,因此本部分选择对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四所学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必修课的课程内容类型进行统计归纳.,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的专业必修课的课程体系设置较为完善,涉及了各个学科;清华大学侧重计算机类学科知识的培养,专业必修课中未设置经济类和数理统计类的相关课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则侧重于管理类课程的设置,其学分所占比例达到专业必修课总学分的61%,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专业必修课中未设置经济类方面的相关课程。对各个课程类型的学分设置分别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经济类课程方面,只有浙江大学和复旦大学,且其学分占专业必修课总学分的比重较低,均低于15%;管理类课程方面,复旦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课程开设比例均为61%,远高于其他两所高校;计算机类课程方面,清华大学课程开设比例达到63%,比其他几所高校更为注重对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培养;数理统计类课程方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课程开设比例最高,相比于其他的学校更为关注学生数理统计方面知识的培养。总体而言,四所高校的专业必修课的设置各有侧重,但都较为关注管理类和计算机类学科知识的培养。
(三)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通过上述对清华大学等5所学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本科生课程体系的分析发现,目前,我国一流高校普遍存在以下问题:①课程目标设计未能充分体现职业需求的定位。当前的课程体系在培养学生应用实践能力方面缺乏足量的课程设置做支撑,使得毕业生虽然基础知识扎实,然而在企业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方面表现得明显不足。②课程体系结构设置欠平衡。个性化课程、工科基础课所占比重偏小。课程之间的相关性处理不恰当,一些课程设置的内容有所重复,教学内容和形式缺乏特色和针对性。就一门课而言(如会计学),实践教学部分比重偏低,重理论、轻实践应用的问题还未得到有效解决。③现有课程体系未能体现最新的理论和实践成果。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已有的课程体系尚未覆盖新的发展方向(如大数据、云计算等)。④大学生人生发展与规划类的引导性课程设置仍有欠缺。通过对上述五所高校的分析发现,只有清华大学将《人生发展与职业规划》作为一门必修课,而其他高校或将其作为选修课,或未设置此类课程。对于大学生人生发展规划方面的引导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促使大学生对未来有更精准的认知,进而构建更加辉煌的人生。
三、国内C9高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本科生课程体系优化对策
1.加快课程内容更新。适应时代进步和学校发展的战略步伐,与新知识、新技术接轨,淘汰旧的内容。2.深挖课程内容衔接关系。理顺各课程间相关性,做到理论课程和实践应用类课程设置相协调。3.优化现有课程结构。针对当前课程设置,应适当增加人文类课程,力求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设置中找到平衡点。另外,还应适当增加经济类和数理基础方面课程的设置,夯实基础,以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4.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毕业生竞争力。应将社会需求作为本科课程体系建设的直接依据,开阔课程体系建设视野,进行理论与实践互为交叉渗透的教学。同时,增强校企合作,建立学生校外教学实习的基地,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参考文献:
[1]梅世强,齐二石,王雪青.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概念及其体系研究[J].工业工程,2006,9
(2):1-5.
[2]成思危.中国管理科学的学科结构与发展重点选择[J].管理科学学报,2000,3
(1):1-6.
[3]汪应洛.当代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学科发展与创新[J].管理学报,2005,2
(1):1-3.
[4]袁飞.加强大学课程建设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大学课程建设与本科教学改革”国际学术会议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2014年年会综述[J].高等教育研究,2014,
(9):107-109.
[5]李会.以科学发展观引领特色专业建设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基于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特色专业建设实证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
(1
2):173-17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