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偏离与回归:高职院校技能竞赛审视与优化路径

偏离与回归:高职院校技能竞赛审视与优化路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1-16 02:11:59
偏离与回归:高职院校技能竞赛审视与优化路径
时间:2022-11-16 02:11:59     小编:候增广

摘 要 高职院校技能竞赛长期以来只是作为省级以上技能大赛的附庸存在,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为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对高职院校技能竞赛的概念进行梳理,明确其应有之义,分析高职院校技能竞赛存在的偏离现象,包括竞赛目的功利化、育人功能缺失、校园资源重叠浪费。在此基础上,提出高职院校技能竞赛的优化路径在于使其真正回归校园,即高职院校技能竞赛应做到全员参与,奠定育人价值的立足点、以赛促教,构建“教证赛”一体化的竞赛内容、课内课外结合,实现竞赛平台多元化。

关键词 高职院校;技能竞赛;偏离;回归;审视;优化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06-0049-04

目前,谈到技能竞赛,很多高职教育从业人员都会想到全国技能大赛,省级技能竞赛活动,研究人员也对此类活动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并形成了诸多研究成果,但对于高职院校技能竞赛却探讨较少,忽视了其在高职教育中应有的价值与地位。

一、概念梳理:高职院校技能竞赛的应有之义

技能竞赛由于分类标准的差异,可以分成不同类型,如国际性质、全国性、地方性的技能竞赛,预选性质和非预选性质的技能竞赛,等等,每一种竞赛都有自己的目标、形式、内容和评判方式。

高职院校技能竞赛是技能竞赛的一种类型,是以高职院校为主体,依据专业教学标准、技能训练标准和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结合学校自身发展特色、学生实际情况而开展的常规性、全员化竞赛活动。通俗地说,就是高职院校所举办的,纳入高职院校日常工作范围的,学生全员参与的竞赛活动,是一种普适性、全员式的校内竞赛,是具有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的竞赛。

这种竞赛不同于省级或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这种选拔比武式,倾向于评比的竞赛,有着为省级或者国家级技能竞赛预选的作用,但其价值绝不仅仅局限于此。高职院校技能竞赛是高职学校内促进全体学生成才的平台,目的是提高高职全体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其参赛对象是高职院校全体学生,竞赛的基本要求是切实联系学生实际水平,以技能操作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发挥评价检测高职院校内全体学生技术技能水平,激发学生自我效能感,激励学生走向成功的作用。高职院校技能竞赛主要是以学校独立举办为主,也可以由学校之间联合举办以及校企合作举办。

二、现实偏离:高职院校技能竞赛的问题审视

高职院校技能竞赛作为学校文化活动中的一部分,不仅是检测高职学生技能掌握情况的一种方式,更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一种手段。然而,当前高职院校技能竞赛本体功能被忽视了,往往被作为国家竞赛的附属活动,“为赛而赛”,背离了其应有的价值。

(一)竞赛目的功利化:“为赛而赛”窄化竞赛价值

当前,高职院校对于技能竞赛的关注重点大多放在省级和国家级的技能竞赛上,高职院校参加省级或全国技能大赛获奖,已经成为衡量学校工作的一个隐性指标,很多学校为此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从组织选手和确定指导教师、赛前动员到赛后表彰,等等。参加省级或全国技能竞赛,不仅是学校当下显现的政绩,也是学校荣誉与招生的筹码。

长期以来,学校举办技能竞赛目的被定位于主要为省级或国家级技能竞赛选拔优秀苗子而服务,导致高职院校技能竞赛只注重技能竞赛的选拔性而忽视竞赛的普及性,校内技能竞赛偏向预选类型,组织形式单一。学校将大多数教育资源投入在少数几个参赛选手上,而其他普通学生的技能教学却被忽视。作为高职院校内部教育活动之一,技能竞赛与技能比武的价值被极大窄化了。

(二)育人功能缺失:参与力度弱成为少数人的“游戏”

高职院校由于发展时间短,底蕴积累还有所欠缺,社会评价还不够高,加上“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导致其生源质量有所欠缺,学生的文化基础较为薄弱,成就感比较低,学习动机比较弱,其他非智力因素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高职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类型,作为教育的构成部分,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人才是高职教育不能回避的目的,也就是说,不管采取什么样的培养模式,高职教育最终就是要把前来求学的适龄青年学生培养成身心健康发展,掌握技术技能,具有较强自我效能感和成就感的应用型人才。这既是挑战,也是使命。

高职院校技能竞赛是实现高职教育使命的方法之一,是高职学生锻炼和应用技术技能非常重要的途径。然而,由于学校层面对此不够重视,定位错误,探索与运用力度不够,高职院校技能竞赛的育人价值并没有真正得以发挥。由于参赛门槛过高,评价标准趋向国家大赛标准,高职院校技能竞赛已经成为少数精英的“游戏”。大多数学生只是旁观者,甚至没有参加过任何形式的技能竞赛。即使是参加技能竞赛的学生,也将参加技能竞赛的目的归结于可以为就业增加筹码,参加技能竞赛可以被优待等,在参赛认识与动机上走入了利己性误区。这种认识偏差既源自于学生自身的问题,如大多数高职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不高,不热衷学校举办的活动,也与当前高职院校对于校内技能竞赛的错误导向有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院校技能竞赛的健康发展。可以说,目前高职院校还并未搭建出人人成才、人人出彩、人人参与、人人成功的竞赛平台。

(三)校园资源重叠浪费:竞赛与教学的二元分离

高职院校技能竞赛作为校园内的一种活动,既是一种评价和检验工具,又是教学的有机构成部分。通过技能竞赛,可以评价学生的技能水平,诊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也可以判断高职学生是否达到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利用技能竞赛,可以使高职院校教学形式多样化,改变过去教师讲授过多,学生动手能力差的状态,从而使技能竞赛成为教学的延伸,有利于推进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然而,当前高职院校技能竞赛与教学是脱离的,是一种服务于省级或者国家级技能比武需要的活动。这种二元分离从竞赛内容上来说,脱离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课堂上所教/所学的联系不紧密,高于高职院校日常教学难度,是精英之间的竞赛。从组织形式与管理来说,很多高职院校针对省级或国家级的职业技能竞赛颁布了技能竞赛管理办法,并由相应部门负责,然而,对于学校校园内技能竞赛,缺乏相应引导与建设,既无明确的管理部门主导技能竞赛,也缺乏常规化的制度建设,更缺乏对教师在教学中如何运用竞赛方法来培养学生技术技能的培训体系,导致教学是教学,竞赛是竞赛,二元化现象明显。有些教师只看到技能竞赛是为预选服务,认为增加了他们的工作负担,忽略了技能竞赛的教学价值。从评价体系来看,作为基层选拔性活动存在的高职院校技能竞赛,其评判标准大多来源于省级或国家级技能竞赛,未能结合所有学生现有水平来制定高职院校内的竞赛评价标准,难以发挥竞赛评价对教学的重要反馈作用。导致高职院校资源的极大浪费,也难以培养高职学生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三、回归校园:高职院校技能竞赛优化路径

高职院校技能竞赛要真正发挥其应有作用,回归校园,使之成为校园文化真正的构成部分是其必然的路径选择,这样才能彰显其生命力,并形成独特的竞赛文化,这种竞赛文化是“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职业技能的比拼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的一种文化”[1]。回归校园,就是要实现技能竞赛的常态化、全程化和全员化,要将技能竞赛融于教学活动、高职学生职业资格考试活动中,真正发挥高职院校技能竞赛评价与检验学生与教师教学,搭建学生成才平台,优化高职教学改革的作用。

(一)全员参与,奠定育人价值的立足点

高职院校技能竞赛作为高职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充分发挥育人价值,改变其省级或者国家大赛附庸的状态,必须坚持全员参与,需要动员学校各方面的力量一起努力。“职业教育学生不是被遗弃者与失败者,而是因为不适应应试教育制度。这就要求教育模式与制度为他们改革和创新,设计适合每一种类型孩子成长的育人模式,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有用之才”[2]。这不仅要求全体高职学生都要参与到技能竞赛活动中去,还要求所有任课教师和相关学校管理部门具备竞赛意识,承担相应的责任,要研究高职学生成才的基本规律,精心规划和设计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可以参加的技能竞赛活动。

事实上,这种全员参与体现的是“人人皆可成才”的精神内核,并以此观念指导技能竞赛活动设计和举办,纠正高职师生对于技能竞赛的片面认识,让高职技能竞赛不再只是一种简单的预选性质竞赛活动,而是变成让学生“人人出彩”的新平台,让更多的学生亲身体验竞赛带给他们的成就和荣誉,从心理上激发他们学习的原动力,极大地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达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强化技能教学的效果。

(二)以赛促教,构建“教证赛”一体化的竞赛内容

任何“规模较小、层次较低的部分子系统都可以反映出规模较大、层次较高的整体系统信息”[3]。 高职院校技能竞赛是整个高职教育教学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与其他子系统之间是相互联系和制约的,从竞赛活动中收集到的反馈信息能够反观整个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树立“以赛促教”的技能竞赛观念,将技能竞赛与高职院校日常教学结合在一起,首先要构建“教证赛”一体化的竞赛内容。

高职院校技能竞赛要谋求其应有的地位,必须要结合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在竞赛内容上结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结合专业教学内容,又要注意与省内外各级技能竞赛接轨,这样才能保证其常态化,同时又不会增加教师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学习负担。

从操作实施来说,可以根据教学大纲,结合职业资格考试具体内容,筛选学校技能竞赛内容,确定各专业技能竞赛所必备的理论知识体系和技能操作。同时,根据教学进度,划分学校技能竞赛层次、设计技能竞赛项目,如可以将技能竞赛层次划分为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三个层次。其中,基本技能层次强调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简单操作技能的掌握,专业技能层次较之基本技能不管是在基础理论还是在技能操作方面都要更深一步,综合技能类的技能竞赛则是注重学员综合素质、技能的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为了缩小高职学生实际水平与岗位要求的“距离”,技能竞赛的设计者们可以依据现实工作岗位的工作需求并结合日常教学内容,设计一些适用性比较强但又没有完全离开学生现有水平的技能竞赛内容。

(三)课内课外结合,实现竞赛平台多元化

搭建多样化、多途径的竞赛平台是实现高职院校技能竞赛回归校园,服务全体学生的途径。

结合课程教学搭建课内技能竞赛平台。教学活动与技能竞赛活动是高职教育活动的两个组成部分,虽然两种活动的开展看上去没有过多的关联性,但是它们的最终目的相同,都是为了促进学生技能学习而开展的。课堂教学是高职院校内技能竞赛最好的平台。应将技能竞赛纳入专业教学工作计划中,让专业教学活动不再只是停留在传统的知识传授,还能以竞赛的形式来优化教学活动。课堂内的竞赛活动为非预选性质的技能竞赛在教学活动中定期开展,使技能竞赛在高职院校常态化,能够有效改变只有少数师生参赛的竞赛局面,让更多的学生和教师参与到竞赛活动中来,让技能竞赛渐渐成为学生成才以及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同时,教师也要积极探索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技能竞赛形式。

利用多种力量实现课外竞赛平台多元化。可以将省级或者国家级大型技能竞赛活动的各个环节做相应的删减、变革,形成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竞赛活动,鼓励全校师生参与。除了学生处、团委等组织针对课堂所学知识开展的技能竞赛以外,还可依托各种社团与协会联合企业开展各种小型竞赛、义务活动和知识宣传活动。此外,还可以联合合作企业开展技能竞赛,如教师集体分析某一项目,结合企业要求将项目转化成一些较之日常教学稍难些的竞赛内容,让学生们自行组队,进行竞赛。开展这些活动能很好的激发学生潜能以及创造力,也让竞赛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技能考核。

参 考 文 献

[1]洪礼章.将技能竞赛文化打造成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J].河南教育(中旬),2011(4):20-21.

[2]李剑平.技能大赛选手越来越有文化和气质[N].中国青年报,2013-06-28(T3).

[3]俞健.全息课堂教学评价技术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