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试析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和谐思想的前后继承性

试析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和谐思想的前后继承性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3-12-18 16:56:29
试析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和谐思想的前后继承性
时间:2013-12-18 16:56:29     小编:

"

论文摘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三代领导集体的和谐思想在战略、机制、方式和目标上都呈现出许多共同特征和一致性,因此,它们是前后相继、一脉相承的科学理论体系。

论文关键词:和谐思想;战略;机制;方式;目标

三代领导集体的和谐思想在战略、机制、方式和目标上都呈现出一致性,因此,我们认为这一思想是前后相继、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

一、战略上:都强调发展的重要性

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中,提出了不少关于发展的思想。

(一)他强调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认为“应当把发展问题提高到全人类的高度认识,要从这个高度去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发展是中国在国际竞争中取得胜利的关键。我国正处于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中国能不能顶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压力,坚持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关键就看能不能争得较快的增长速度,实现我们的发展战略”。

(三)强调发展要有步骤,要讲究适当的速度。“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当然,不是鼓励不切实际的高速度,还是要扎扎实实。”

江泽民同志继承邓小平“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他说:“发展是硬道理,这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战略思想”。

1、强调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只有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

2、要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更多的主动和优势,必须依靠发展。江泽民说:“国家的昌盛,人民的富裕,说到底是经济实力问题。国际竞争,说到底也是经济实力的竞争。经济发展了,国力强大了,我们才有力量抵御任何自然和社会的风浪,顶住任何外来的威胁和压力,才能实现民族振兴,对人类做出更大贡献。”

3、谋求发展要善于抓住机遇。江泽民指出:“能不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赢得主动、赢得优势的关键所在。”要发展,就要善于抓住机遇,珍惜机遇,用好机遇。要有审时度势,正确判断发展大势的眼光和抓住机遇的勇气和魄力。

(四)指明“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2000年初,江泽民首次提出了“三个代表”的要求,其中第一条就是党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思想概括起来有以下几层含义:首先,经济的发展是发展的核心内涵,因此我们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发展的全面性,就是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发展的协调性,就是要全面统筹,使作为社会大系统的各个子系统——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功能互补。发展的可持续性,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其次,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普及全体人民。再次,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就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

二、机制上:都强调效率与公平正义的关系

公平与效率关系问题的解决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局面的稳定团结。重温邓小平同志的公平效率观,对我们现阶段的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邓小平在处理先富与共富关系问题中体现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早在1978年,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而先富起来,承认差别,合理拉开个人收入差距,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发展,体现效率优先。

(二)在社会本质基础上界定公平与效率问题。“效率优先”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一致的。“兼顾公平”就是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因此,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决定了在收入分配领域应该遵循“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以江泽民同志为首的领导集体继承了邓小平同志关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思想,辩证地把握和发展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

1、效率是实现公平的前提。因为只有把效率放在有限的地位,极大地发挥生产要素提供者内在的、自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供更丰富的产品和供给,才有公平实现的可能。公平一般指的是机会均等,而机会均等是建立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完善的市场体系,健全的市场机制的基础之上。只有提高效率,发展生产力,发展市场经济,完善市场体系,健全市场机制,机会均等才有可能实现。

2、在强调效率优先的前提下,通过非市场手段调节和保持分配差距的“合理”和“适度”,做到“兼顾公平”。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通过优胜劣汰,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率,但也会产生利益分化,出现不公平。这时,就需要政府采取措施调节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使收入差距保持在“合理”和“适度”的范围之内,做到兼顾公平。

3、“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通过两次分配来实现。市场分配是第一次分配,讲求效率优先,主要按经济效率分配;政府主持下的收入分配是第二次分配,既要注重效率,也要注重公平,既要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又要有利于收入分配的协调。

坚持并实现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之一。公平正义是核心,首先体现在利益分配的公正上。要重视不同利益分配的公正,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就是指无论参与分配者提供的是劳动力,还是资金(资本),或是知识(技术),都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参与者,都应平等的享有利益分配权力。"

(三)体现在维护不同利益阶层的利益上。应注意财富过度向知识阶层集中的趋势。在我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由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不断增强,在此过程中,市场会引导资源追逐效率、利润,产生“马太效应”,使资源向知识阶层集中,这个时候财富差异不断扩大。这就需要政府利用掌握的分配手段对社会财富进行二次分配,加以调节,从而使人们和谐共存,共同发展。

(四)公平正义的重点是要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要为农民提供发展的机会,重视农村的基础教育,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解决有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要加快西部大开发,促进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共同繁荣。

(五)要把公平正义与均贫富区别开来。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并不是传统社会的均贫富,也不是计划经济时代的普遍贫穷,而是为了更大限度地维护和发展不同方面人们的利益,为了最大限度地化解矛盾,推动社会进步。因此,应该继续尊重和遵守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鼓励竞争、提倡先富和共富一致的原则,程序正义和实质正义相一致的原则,扶持和帮助弱势群体由弱变强的原则。

三、方式上:都强调统筹兼顾,协调、可持续发展

邓小平发展观中包含着丰富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他重点强调了以下几个问题:

(二)根据中国人口多,平均资源少的国情,提倡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和节约资源。一方面,他主张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的增长。另一方面,邓小平提出资源节约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我们在发展经济方面,正在寻求一条合乎中国实际的,能够快一点、省一点的道路”。

(三)他十分重视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反复强调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他指出:“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作用是无穷无尽的。”邓小平在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上进一步地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人才的问题上,打破常规发现人才、选拔人才,为人才的成长和发挥作用创造宽松的环境。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邓小平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继续推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经济上,注重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环境与经济发展的适应、经济发展速度与效益的协调。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指明了解决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措施。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提出国民经济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保持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益的统一。

在政治上,强调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协调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指出“法治”和“德治”要两手并举,协调发展,保证社会的良好秩序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指出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在文化上,强调“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江泽民同志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列,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三大目标。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明确了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展示了他所描绘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协调进步的社会。

在发展目的上,指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所在。江泽民同志的全面发展观,既强调包括经济繁荣、社会事业进步在内的社会发展规律,又注重人的发展规律,更关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之间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规律,在促进发展的实践中,把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个统一整体有机地结合起来。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强调发展过程中要注意统筹兼顾,以“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为主要内容。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是要促进城乡二元结构的转变。统筹区域发展,就是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切实解决目前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存在着的“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增进全体人民的福利。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实质,就是人口适度增长、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实质,就是强调在中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的情况下,处理好内需与外需、利用外资与利用内资的关系,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顺利实现中国经济的振兴。

四、目标上:都强调执政为民,以人为本

邓小平早在1978年就指出:“我们一定要根据现在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他认为政治体制改革总的目标中最中心的就是“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改革取得成功最关键的“第一条就是要同人民一起商量着办事”。他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关心人民疾苦,把人民群众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制定政策的依据。邓小平提出著名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其中一条就是用“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检验改革开放实践的标准之一。

邓小平的发展观以人民性,群众性利益本位为基本特征,江泽民的发展观则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准绳。首先,人是生产力的首要因素,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其次,人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生产者、传播者和消费者。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就是要用先进文化来维护人的权利和尊严,健全人的人格和心智,发挥人的自由和个性,提升人的价值和境界,培养人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再次,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既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要求,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体现。总之,执政为民,以人为本始终是江泽民为首的党中央坚持的一贯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这是我们党在重要文件里第一次响亮地提出这样的要求。“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表明我们把不断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当作经济发展的目标,并以此作为我们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包含着丰富的“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思想。和谐社会的特征和目标都是以人的需要和利益的实现为出发点、落脚点。如公平正义是指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民主政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得到充分发扬;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合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要尊重人们的创造愿望,支持人们的创造活力,发挥人们的创造才能,肯定人们的创造成果;安定有序,就是要完善社会管理,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温家宝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继续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高度重视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问题,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着力解决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突出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表明以胡锦涛为首的领导集体始终把人民利益的实现放在最高位置,始终贯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思想。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