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试论文化民生背景下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试论文化民生背景下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3-12-18 18:58:42
试论文化民生背景下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时间:2013-12-18 18:58:42     小编:

"

论文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淮南市发展创新公共文化建设的举措进行初步总结,对文化惠民创新经验的普适性价值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论文关键词:公共文化;文化民生;政策研究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意义。

一、淮南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理念创新与实践创新

淮南市座落在安徽省的中北部,辖五区一县、面积2600平方公里,人口240万人;这里诞生了千古历史名篇《淮南子》;不仅有驰名中外的八公山豆腐;而且还是淮河流域非物质文化产生的富集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花鼓灯在这里世代相传。

(一)着力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淮南市始终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干部群众,广泛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和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纪念建党90周年等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在先进文化的正确指引下,全市上下通过开展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先后获得了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11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地级市)等多项殊荣,连续五届蝉联全国双拥模范城、七届蝉联全省双拥模范城,创建了一大批国家和省市级文明单位、乡镇、社区。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三)文化惠民有序发展

近五年来,先后成功举办了三届国际少儿艺术节、五届中国豆腐文化节和三届市农民文化节,圆满承办了省十二运、奥运火炬传递、全国“市长杯”乒乓球赛等重大体育赛事活动。相继组织开展了八公山旅游节、凤台花鼓灯艺术节、桃花草莓节、网民文化节等一系列特色文化活动。开展“大地欢歌”文化惠民活动,在2010年岁末市文广新局推出“百姓文化大讲堂”活动。

(四)品牌文化逐步推出

(五)产业文化发展迅速

二、淮南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缺乏具体规划

虽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列入了《淮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纳入了市“文化强市工程”,区县和乡镇政府都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列入了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目标,但是由于缺少具体规划,缺乏具体可行的推动措施,形成了已有目标、较难落实的尴尬局面。

(二)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尚不健全,削弱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市民对公共文化的参与度还不够高,没有较好地形成服务主体与服务对象的良性互动。部分市民情愿把时间用在牌桌上,而不愿参加一些高雅的免费的文艺演出活动。部分行政、企事业单位主动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也不高,影响了公共文化产品在数量、品种方面的丰富程度,部分公共文化设施如青少年宫、工人文化宫等设施不配套、功能定位不准确、活动开展不正常,导致其并未得到很好地利用,造成了一部分场地闲置、浪费。经营管理的体制、机制尚不完善,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市民对公共文化活动的参与热情。

(三)文化事业投入经费与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相适应

虽然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对文化的投入,但文化支出与高速增长的财政收入相比仍显不足,造成市县镇三级普遍存在文化经费紧张的状况。加上传统的公共文化管理体制导致社会和私人资本很难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不能有效弥补政府缺失的角色。区、县级图书馆、文化馆以及乡镇综合文化站和行政村的文化活动室等基层文化设施相对薄弱。

(四)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增多与群众文化生活单调现象并存

公共文化需求表达不足,表达机制不健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选择的公共决策程序不够完善,领导拍脑袋替民众决定文化需求的情况依然存在,在制度设计上仍存在着诸多的缺陷。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与人民群众多样化文化诉求目标错位、需求结构不对称现象仍然明显。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不多、文化活动形式单调、内容单

一、手段落后,对群众缺乏吸引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城乡、区域、群体之间非均衡问题明显,与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人民群众共享现代文明的要求有一定差距。

三、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制定可操作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要制定和完善我市文化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并将其纳入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中,同时在总体规划指导下,制订好各文化门类发展的规划,确保规划的权威性、连续性和实效性。要将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统筹安排项目和资金,逐年增加公共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积极探索建立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元化文化投入机制,加快建设一批现代化、高品位、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标志性文化设施。

(二)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只有深化改革,才能冲破妨碍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革除影响文化发展的体制弊端,为文化的繁荣发展开辟广阔空间,提供强大动力。要创新文化管理体制。转变职能,理顺关系,变“养人”为“养事”,变“输血”为“造血”,打破“政事不分、管办不分”体制壁垒,激发文化创造活力。文化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而庞大的工程,要重塑文化市场主体,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组建广电传媒产业集团、报业发行集团,做大做强主流媒体。实现市艺术剧院等经营性文化单位“真转、真换、真活”;要深化公益性文化单位改革。市博物馆、图书馆等要面向群众、强化服务,保障“文化民生”。建设文化强市,必须提升文化保障力。

(三)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市级文化事业的发展,光靠市级财政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要积极争取国家、省政府加大对市级文化的经济投入力度。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要有相应的文化政策支持。要充分利用国家在“十二五”期间加强地市级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简称“三馆”)建设的机遇,提出“三馆”建设方案。强化基层文化阵地建设,推进农家书屋、乡镇综合文化站等惠民工程,逐步建立起覆盖全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四)打造特色品牌,提升文化竞争力

要把文艺演出业作为淮南文化产业的主导产业,引导扶持社会力量投资兴办演艺业,以少儿艺术、花鼓灯艺术、地方戏剧等优势项目为重点,推出一批具有浓郁淮河文化特色、较高艺术价值和较好市场演出前景的剧目。同时,要大力发展文化娱乐业、音像图书业、电影电视业、文化旅游业等文化产业,逐步提高文化产业在我市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要高水平高标准地办好豆腐文化节,打响豆腐文化品牌;认真贯彻落实《淮南市保护和发展花鼓灯艺术条例》,加快推进花鼓灯艺术研究、教育及剧目创作等工作;要着力实施“少儿艺术精品工程”,要加强《淮南子》的宣传、研究和推陈出新工作,扩大《淮南子》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要彰显“五古一稀”文化资源效应,把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的开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打响八公山旅游文化品牌。

没有文化就没有健康民生,就业是民生之本,就学是民生之基,就医是民生之急,文化是民生之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任重道远,只有全社会都来关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才能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和谐社会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