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追赶超越背景下陕西三大区域协调发展路径研究

追赶超越背景下陕西三大区域协调发展路径研究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7 21:01:38
追赶超越背景下陕西三大区域协调发展路径研究
时间:2023-08-07 21:01:38     小编:

目前,陕西三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距依然较大。应按照关中创新引领发展、陕北转型持续发展、陕南循环绿色发展的基本遵循,实现陕西三大区域协调发展。通过三大区域协调创新发展,加快实现陕西追赶超越。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2015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回陕调研时明确指出,“陕西经济发展的重心集中在关中地区,陕北、陕南发展不足,区域发展差距较大。要增强关中辐射带动能力,加快陕北、陕南发展,推进区域协调平衡发展。”因此,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深入推进三大区域协调发展,是经济新常态下,提质增效,转型发展,加快“富裕、文明、美丽陕西”建设,实现追赶超越l展的战略路径选择。

三大区域协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明显,但呈现差距缩小之势

从生产总值来看,2015年,关中、陕北、陕南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11585.17亿元、3690.15亿元和2433.18亿元。三大地区间绝对经济差距依然较为明显,关中地区经济总量分别是陕北和陕南的3.1倍和4.8倍(图1)。关中地区一直是全省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2000-2015年,关中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平均为65.7%,呈现先下降后回升的态势;陕北地区生产总值所占比重平均值为21.9%,先表现出上升态势,但2012年之后开始出现下滑;陕南地区生产总值所占比重平均值为12.4%,变动幅度较小,呈现先下降后略微上升的态势(图2)。

然而,从发展趋势来看,陕西区域经济差距呈现倒“U”型走向,差距日益缩小。2000-2008年,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系数由0.29上升至0.50。2009-2015年,区域发展差异系数持续下降至0.32(图3)。生产总值增速也印证解释了区域经济差距呈现缩小之势的现象。2000-2008年,关中、陕北、陕南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分别为16.0%、29.9%和14.7%,呈现“陕北领头,关中、陕南随行”的特征;2009-2015年,三大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分别为15.3%、12.9%和18.4%,呈现“陕南领头,关中、陕北随行”的特征。

2、区域产业结构差异明显,地区结构呈趋于优化之势

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三大区域各有侧重,2015年,关中、陕北、陕南三次产业结构分别为:8.3∶46.8∶44.9、6.9∶60.9∶32.2和15.6∶48.5∶35.9。关中地区产业结构最为合理,陕北地区次之,陕南地区产业结构最次。从2000-2015年三大区域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来看,第三产业占比都有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说明三大区域产业结构不断趋于优化(图4,图5,图6)。关中地区三次产业结构变动较为平稳,第三产业占比在三大区域中最高,表现出强大的城市服务功能。陕北地区第二产业占比略显较高,但近年来受能源市场和去产能政策影响,二产比重快速下降,三产比重有所提升。陕南地区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在三大区域中最高,二产比重不断增加,同时一产和三产的比重都在下降。从主导优势产业来看,关中地区形成了以高新技术、装备制造、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体系,产业规模较大,产业层次较高。陕南地区形成了以有色金属、生物医药、绿色食品为主的资源加工型产业体系,产业规模增长迅速,产业层次不断提升。陕北地区初步形成了以煤炭石油为主,以新能源为补充的新型能源产业体系,产业规模不断增大,能源化工工业高端化取得新成就,非传统能源取得新发展。

3、区域需求动力要素差异明显,关中遥遥领先,陕南陕北水平相近

2000-2015年,从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趋势来看,三大区域都是从2006年开始有了较快增长,关中处于领先地位,陕北地区一直处于三大区域的中间水平,陕南地区处于最低水平(图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变动趋势来看,依然是关中地区占据首位,陕南的数值和变动趋势大致与陕北地区相似,但陕北处于三大区域的最低水平,较关中地区的差距很大(图8)。出口总额的变动趋势来看,关中地区呈快速上涨态势,陕北和陕南增长缓慢,与关中地区的差距逐渐拉大(图9)。由此来看,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对于能够保持一段时期高速增长的陕北地区来说,并没有产生太大影响,而是完全依赖于资源型产业的快速发展。随着陕北地区资源约束日益突出,生态环境承载力不断下降,亟需通过产业转型来缓解资源与环境的压力。陕南和陕北的三大动力要素发展水平相当,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更显薄弱,投资的受限多是由于地理因素造成。关中地区经济增长的需求动力要素处于快速发展态势,相应带动区域经济较快增长,成为陕西经济增长的主体。

4、区域市场主体发展水平差距明显,但区域差异进一步缩小

2010-2016年,陕西区域市场主体数量快速增长,而关中地区创业活跃,市场主体绝对数量明显高于陕北、陕南两地。2016年,关中市场主体132.3万,陕北、陕南分别是33.8万和37万,关中市场主体是陕北、陕南的3倍多(见图10)。从市场主体数量增长趋势来看,2013年之后三大区域市场主体增速均有所下降,陕南在2016年回升,三大区域市场主体分布仍呈现关中独大的局面。

2010-2016年,关中、陕北、陕南三大区域市场主体数量占全省总量比重发生变化。关中市场主体数量占全省比重由2010年的69.3%下降到2016年的65.1%,陕北、陕南分别由2010年的15.7%和15.1%上升到2016年的16.6%和18.2%。三大区域市场主体数量之间差距有缩小趋势,区域协调发展成效在逐步显现。(见图11)

5、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区域差距逐渐增大并保持稳定水平

2000-2015年,三大区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表现出一致的变动趋势,2007年之后都呈快速上升态势,关中地区最高,陕北地区略低,而陕南地区增长缓慢,与关中、陕北的差距逐渐拉大(图12,图1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也呈现出相应的变动趋势,陕南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绝对值大大低于关中、陕北地区,而陕北与关中的差距也逐步拉大。然而,近年来,三大区域虽有差距尤其是陕南相差较多,但差值都保持在稳定水平。 三是注重发展第三产业。切实改变关中地区市场化程度低、对外开放程度较低、服务型经济质量低、服务价格高的现状。依托大西安居于全国地理中心的区位优势以及中国西部地区惟一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和星火科技产业带优势,充分挖掘国家组织经济活动和配置资源的中枢以及国家综合交通和信息网络枢纽的潜质,完善以关中平原城市群为核心的全省航空、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升综合服务功能、产业集群功能、物流枢纽功能、开放高地功能和人文凝聚功能。以关中平原城市群辐射带动陕北和陕南的差异化、协同增长。

2、推进陕北转型持续发展

一是深入推进能源供给侧改革。推动陕北能源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加快能源产业的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产业链循环、技术先进、产品创新的能源工业产业园,积极发展能源先进的制造业和配套的现代服务业,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能源产业,建立清洁、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从生产端发力,推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三品”建设,提高产品和服务对市场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探索能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循环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路径创新。

二是积极推进能源体制改革。深化和丝路经济带上有关国家和地区在能源领域的合作,促进“产能输出”。发挥能源上游产业优势,实施“走出去”战略,在丝绸之路沿线中亚五国的中心城市建设陕西主导或主要参与的高水平能源化工园区,在能源勘探开发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技术与产业合作交流。全面拓展内外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推动更高水平“引进来”和“走出去”,坚持市场化与国际化双引擎加速,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国内与国外两方面有利因素,形成打造“能源陕西”的强大合力。

三是推进陕北产业之间的融合联动发展。进一步优化陕北产业结构,形成能源化工a业与其他产业的联动发展。积极发展分布式能源、金属材料、装备制造、资源高效利用等新兴产业。围绕能源装备、电力装备、交通运输装备、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培育发展一批服务型配套企业;围绕节能环保、新材料、医疗健康、综合利用,培育一批循环经济类配套企业。

3、推进陕南循环绿色发展

一是构建绿色循环产业体系。推动陕南走出一条倡导“绿色循环经济”、打造生态产业循环发展的新路径。以循环经济园区为载体,走集聚化、绿色化、创新发展的新型工业之路。推进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物交换利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促进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式发展、产业循环式组合。打造金属材料、建材及非金属、节能与新能源、食品医药、再制造循环产业链。

二是瞄准关中“后花园”,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同步推进的国家生态文明综合改革示范区。以生态优美小镇建设为载体,以产城融合为方式,打造最宜人居环境,走城乡统筹发展之路。统筹推进移民搬迁、美丽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切实做好南水北调工作,加强源头治理,深化水质保护。加强生态移民搬迁、尾矿库治理、镇村污水垃圾处理设施、污水垃圾提标改造及配套工程。围绕“山青、水净、坡绿”的目标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加大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扎实推进汉江、丹江综合治理,积极申请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试点。严格落实环境准入、资源环境总量控制、节能减排责任考核等制度,全面推进节地节水节能。

三是实行产业发展特惠政策。进一步明确陕南鼓励类、限制类、淘汰类产业。强化陕南循环发展的政策支持。汉中重点支持绿色循环产业示范区建设;安康重点支持国家主体功能区试点;商洛重点支持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建设。扩大支持资金规模,突出支持资金的引导性和带动性,强化资金监督管理和绩效评估,切实推动相关配套政策举措扎实落实。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分类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