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浅析民歌声乐教学法

浅析民歌声乐教学法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7 09:19:45
浅析民歌声乐教学法
时间:2023-08-07 09:19:45     小编:

摘要:在民歌声乐教学中,教师的业务素质、专业水平决定着教学效果,教学方法、钢琴伴奏、文化积淀、欣赏水平、创新能力等影响着教学质量。教师只有以科学的歌唱方法、丰富的实践经验、较强的理论水平、高度的创新意识和责任感,以及对民歌作品内涵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才能有效发挥主导作用,达到培养出既具有较好民歌演唱水平,又具有丰富理论知识的民歌声乐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青海民歌;声乐教学;方法创新

民歌是经过广泛的群众性的即兴编作、口头传唱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声乐是集音乐伴奏、歌词和演唱方法完美结合的艺术学科。在民歌声乐教学中,教师的业务素质、专业水平决定着教学效果,教学方法、钢琴伴奏、文化积淀、欣赏水平、创新能力等影响着教学质量。教师只有以科学的歌唱方法、丰富的实践经验、较强的理论水平、高度的创新意识和责任感,以及对民歌作品内涵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才能有效发挥主导作用。声乐教学的整体过程需要师生互动,是技巧性和艺术性融为一体的有步骤的活动。因此,不断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对提高民歌声乐教学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一、教师在民歌声乐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声乐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是一对一、面对面的教学,声乐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培养目标,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科学合理地渗透教学方法;要符合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的要求,根据学生实际,确定教学中的重难点,并按照课时计划有序进行。课程进行中,师生之间要经常保持学术交流、思想交融,建立良好的合作与互助关系,使学生对声乐知识反应更清晰、更完整、更深刻。通过师生双方密切配合,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声乐潜能,提高声乐教学效果。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还体现在:以敏锐的听觉指导学生的音准、节奏、音质、音色、共鸣、气息、咬字等发声方法,并不断提示学生如何正确运用气息沉、吸气深、吐气稳、下巴掉、笑肌提、牙关开、咽腔张、前胸松、后背紧的发声技巧。在如何用正确的呼吸技巧打开共鸣腔体,如何用正确发音方法处理好换声区的位置等方面,学生只能通过聆听教师的演唱和教学语言,逐步在理解发声原理和掌握歌唱技巧中去领会音乐作品的内涵。也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智能活动去探索,获得知识技巧,并在探究获取中进一步发展艺术智能。

二、青海民歌发声法新探

青海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各民族间文化相互融合、渗透现象相当普遍,因而使高原民歌具有了交叉融合性的特征。原生态民歌文化保留了民族生存过程中最精练的历史现实,是本土文化延生滋长中最基本的精神要素。目前,迫切需要加强原生态声乐教学。就民歌声乐教学而言,在科学发声方法教学体系中如何融合地方民歌演唱方法,是教学中值得探索的课题。民歌歌唱艺术主要是从结构形式到题材内容,从歌词语言到咬字发声,以至整体的艺术风格及表现来体现的。笔者认为,可以利用美声唱法与民歌唱法的结合来教学青海民歌的发声。如咬字、吐字,美声发声方法在母音与子音之间是没有咬韵的过程,辅音发出之后直接到元音,这样使元音发音时,唇型变化很明显,利于口腔内的共鸣空间更加圆润地自然打开,进而可以更容易地达到头腔共鸣。美声唱法是混合声区,这种唱法在真声的基础上,随着音高的上升,假声的成分逐渐增多而变得以假声为主。要利用更全的共鸣,男女、高低的唱法是统一的,这是美声唱法的最大特点。而民歌唱法讲究细腻委婉、抑扬顿挫、清新柔美,给人以悦耳动听之感。青海民歌的特点是韵味醇厚、委婉悠扬、高亢嘹亮、抒情性强,演唱注重润腔、运气、咬字、发声以及装饰音的运用,主要是在口腔的前半部分发声,并且在辅音到元音、元音与元音之间有明显的咬韵过程。民歌声部不是按男高、女高、中音、低音来划分,而是在男女角色表达不同人物的内心活动时,在保持基本演唱技巧的同时,才表现出唱法的不同。民歌非常讲究气息与声音、声音与情感的紧密结合,换气、偷气,以字行腔、字正腔圆,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在民歌教学中应有意识针对性地让学生练习演唱一些唱段,同时通过多媒体等方式让学生模仿学习戏剧演员“手眼身法步”的表演(也可以运用到学生的舞台形体训练中),逐步加强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准确地把握民歌特有的地方色彩,努力做好润腔中如滑音、依音、颤音、衬词等的演唱和处理。因此,美声唱法的教学完全可以融入到民歌的发声及吐字中,这需要我们进一步加以研究和探索。

三、教师的业务素质、专业水平决定着教学效果

声乐教师需要进一步提高视唱练耳、作品分析、钢琴伴奏、表演方法等水平,这是必须具备的素质。教师要结合自身特点进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选择的练习,将视唱作为听音的基础,通过视唱熟悉音乐中的各种关系,包括对音程与和弦的构唱、节奏与旋律的视唱等,通过对各种音乐素材的熟悉,加深理解,进而促进听音水平的提高。这是由表及里的提高方法。声乐教师还要深刻理解声乐作品,并通过作品分析,融合自身的情感体验,将声与情相融,以达到高质量演唱的艺术效果。通过对题目、歌词、乐句、乐段、主题、调式、速度、力度、风格、特点以及整体布局等方面的具体分析,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以便更好地表达作品的内涵。声乐教师在钢琴伴奏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视奏,目的是掌握好音准、节奏、时值、装饰音等旋律发展和作品意境,这是为做好演唱诠释必须熟练的前提工作。钢琴伴奏要很好地塑造形象、深化主题,要自然地过渡、转换、衔接和渲染音乐气氛。同时,要充分发挥和声、音型、奏法的表现力,突出节奏、旋律、调性的作用。用伴奏塑造音乐形象,提示演唱,架起自然连接乐段与乐句的桥梁,推动旋律高潮与结束感是弹好伴奏的关键。规范的钢琴伴奏可使学生从教师那里得到对作品情绪的提示、意境的烘托,通过情感的交流融合,使学生更好地进入作品意境,投入到对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中,进而完美地表达作品内涵。不论是钢琴的正谱伴奏还是即兴伴奏,都要注意深刻理解与把握乐曲的风格内容,掌握熟练的钢琴技巧和各种伴奏织体手法,使钢琴伴奏真正起到对声乐作品的补充和烘托作用,增强艺术感染力。声乐艺术也就是表演的艺术,表演需要丰富的情感积累、深厚的文化积淀以及较高的艺术欣赏水平。声乐教师在具备良好的嗓音条件与发声技巧的同时,还需要具备相应的艺术修养。演唱包含了表演与歌唱两个层面的技巧,演唱是通过听觉表象与视觉表象来共同完成。对表演基本技巧的掌握,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艺术形象的塑造,是应具备的条件和素质。表演艺术形式体现着演唱者恰到好处的表情和肢体语言,通过与观众交流,使声乐艺术更加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四、创新民歌声乐教学,提高学生演唱能力

当今,新的艺术教学方式要求教师以追求高质量、高效率为宗旨,使现代与传统结合、民族唱法与原生态唱法结合,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过程,通过整合性思考,用反思与创新打破单一的辅导学生演唱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生互动、教学反思以及趣味性、探究性、过程性、实践性,是激发学生创新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发展学生创新能力、训练学生创新技能的坚实基础。民族唱法中蕴含着许多传统歌唱的技术和风格范畴,反映了民族历史文化深远的审美习惯,因此,要逐步理顺美声唱法、民族唱法与传统原生态演唱方法之间的关系。民歌的发声方法有其独到的科学之处,十分注重行当、角色的发音特点,以真实自如的情感来表达作品的内涵和内容。比如,演唱青海民歌时方言特色较浓,要多运用咽腔共鸣,真声突出一些,这样会使音色更甜美、圆润,更具亲和力。演唱气势恢弘的作品时,需要更多的胸腔、头腔共鸣,使声音浑厚宽广、坚实有力。此时可以借鉴美声的共鸣理论,装点声音的色彩,控制好声音的力度,从而取得声区统一与混合共鸣的声音。而随作品情绪的变化,共鸣方式、咬字、吐字方面都要有所侧重,借以体现情绪波动。演唱一字多音的咏唱部分,要注意延长字腹的长度,并保持口型不变,依字变音的宣叙部分应增加音头力度。原生态高原民歌表达了青海各民族纯洁、质朴、深层、最有时间连续性、最有活力的情感和生存观念。人们从原生态高原民歌中,能够感受到一种无形的民族文化精神的凝聚力和生命力。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视频或舞台,观看民歌各流派的表演,从中分析自己演唱的不足,提高辨别能力和演唱水平。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以问题主线来组织、调控课堂教学,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演唱能力的提高。教学中,要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激发学生的演唱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发展创新能力,训练创新技能,挖掘艺术教学中的人文因素,将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观、价值观、道德观。总之,在民歌声乐教学中,应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法,不断提高业务素质、专业水平及教学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声乐理论及其他音乐基础知识理论水平,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专业技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培养出既具有较好民歌演唱水平,又具有丰富理论知识的民歌声乐人才的目标。

作者:罗秀红单位:西宁市虎台中学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分类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