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地方高校服务“文化强市”建设战略研究论文

地方高校服务“文化强市”建设战略研究论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25 00:34:56
地方高校服务“文化强市”建设战略研究论文
时间:2023-03-25 00:34:56     小编:

地方高校服务文化强市建设战略研究

当绿色GDP成为衡量一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之时,文化强市的建设愈发显现出其重要性。当前,在我国转型发展的大时代背景下,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特别是近几年,从功能城市向文化城市转变已经成为政府改变城市格局的共识。早在2011年,浙江省宁波市委十一届十四次全体(扩大)会议就提出要加快文化强市建设,当前和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推动宁波市从文化大市向文化强市的跨越。这既是全市上下共同的目标和任务,更是文化部门与广大文化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地方高校集聚了大量的人才资源,是城市的文化高地和人才摇篮,如果地方政府能充分利用地方高校人才,高效整合城市与高校资源,对于城市建设将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以宁波大学为例,作为地方综合性大学,宁波大学人才密集、知识密集,学科门类齐全,技术优势突出,创新能力较强,可以说宁波的发展与宁波大学在人才和科研上的有力支撑关系密切。学校以服务、合作、共赢、发展为宗旨,坚持依托地方、融入地方、服务地方,已经成为宁波市建设文化强市、推进六个加快发展战略的重要力量。

一、地方高校服务文化强市建设的优势

(一)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文化强市建设是城市更高层次的发展需要,它离不开大量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地方高校依托地方资源而建,符合地方发展所需,是人才培养的摇篮,也是文化强市建设的生力军。一方面,地方高校是地方政府的智囊库,积极地为地方政府及其部门排忧解难和提供决策依据,真正成为了地方政府不可缺少的帮手,为城市实现跨越式发展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1];另一方面,其每年都有大量的毕业生走入社会,他们从高校获取文化知识,完成了成为一名优秀社会工作者的基础教育,为城市发展作出了贡献。以宁波大学为例,每年有60%的本科毕业生和50%的硕士毕业生在宁波就业,直接服务宁波的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宁波大学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现已初步形成成人高等学历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和非学历教育培训体系,为宁波市加快打造国际强港、建设生态文明、提升生活品质服务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二)提供科研和技术支持

文化强市建设需要大量的理论、技术和科研作为支撑,需要对宁波的文化现状进行细致地了解和深入地分析。地方高校是科研和技术的先锋,每年有大量的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为地区发展作出了巨大貢献。宁波大学依托现有的政府合作平台,组建跨学科研究院,加强协同创新,在海洋文化、浙东文化、宁波帮文化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有50%的文化类成果与宁波城市文化建设有关。此外,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学科交叉的优势,在国家、省、市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背景下,主动对接海洋经济国家战略和省市海洋经济发展战略,为宁波市全面提升海洋经济实力、建设三位一体的现代国际化港口提供了重要支撑。

(三)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市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础和基本保障。地方高校作为文化服务机构,拥有较多的文化资源,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公共文化服务和公共文化体制建设咨询、丰富群众文化活动等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宁波大学拥有30 000㎡的图书馆和120TB的电子书籍,拥有独立的小剧场等文化基础设施。同时,教师还在文化交流、文化普及、文化创意、体育艺术等方面开展交流和服务,在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和社科研究与普及方面成果颇丰,为宁波市加快构筑现代都市、建设文化强市做出贡献。

二、地方高校服务文化强市建设的现状

宁波的文化强市建设起步较晚,2000年《宁波市十五文化发展规划》出台后才全面拉开文化大市建设的序幕,但发展较快,目前已基本形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文化设施建设、文化活动与文化交流方面有了明显进步,在与高校的对接上也展开了大量的合作。以宁波大学为例,政校互动频繁,正逐步从单一化走向多元化、从随机化走向长效化。在评价体系方面,学校各院系服务地方考核占优,宁波市对地方高校在城市服务中的重视程度也日渐提高,形成了良性发展的局面,但由于发展时间较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提升。

(一)缺乏政府主导和统筹规划

随着文化发展大趋势的到来,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充分意识到高等教育对城市建设的重要性,在推动地方高校支持和参与城市建设方面做了一些工作。然而,政府的主导性不够、统筹规划能力有待加强,导致在合作中遇到障碍或需要政府协助解决时不够及时、有效,合作困难甚至中止。其中有多种原因:有些地方高校行政级别相对较高,地方政府在与高校沟通时缺乏优势,使其更愿意对外引进;有些政府因为换届原因着眼于短期业绩,政策的持续性不强,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和长期的统筹规划;有些地方政府往往更多地重视 985 211重点院校,把更多的精力和财力都放在了引进这些院所的分支机构或分校上,忽视了地方高校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些都影响了政府在制度规划、顶层设计、资金筹措、设施建设等方面主导作用的发挥。

(二)校地间需求结合度不高,互动发展有待提高

受计划经济背景下教育管理体制的影响,各高校在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方面权力有限,所以对市场变化产生的新需求的应变能力差,往往呈现滞后现象,且设置专业的宽度和深度均不足,在结合城市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实际和各高校自身办学优势下设置专业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宁波各高校在文化强市建设中人才培养方面的结合度普遍较高,围绕经济发展的特色,外贸、服装、海洋产业等专业有明显的特征,但仍不平衡,现有的专业设置与宁波市文化发展需求的契合度不高。如,宁波市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重点发展创意设计、文化智造、文化休闲等三大文化产业,而从目前宁波高校设置的专业情况来看,虽然第三产业的总体比例超过了50%,但具体到文化创意类,能够实际转化应用的不足5%。可见,高校专业设置与地方发展特征尚不完全匹配。

同时,在校地合作的大背景下,高校的人才培养机制仍需进一步健全。尤其是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机制不够完善,在协同育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人才方面还不够成熟,高校对文化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不够,对文化创新和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不够,加之人才培养需要一定的周期,往往还没形成较好的氛围,文化人才就已经流失了。因此,高校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和人才培养摇篮,需要进一步打开行政壁垒,开放创新,进行更高层面的互动合作。

(三)地方高校文化资源丰富,但缺乏整合和共享,文化辐射和引领不够

作为文化强市建设的重要一环,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十分重要。目前,城市文化资源受财政预算等因素的影响无法快速实施,现有的城市文化设施、文化场所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而高校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可以在没有大量资金投入的情况下快速、有效地为城市文化建设作有益补充。但高校的文化资源缺乏与社会共享的管理机制,一方面考虑到校园安全等管理问题,高校的开放程度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资源的共享、整合;另一方面,在开放到共享的推进过程中,还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平台来为民众提供可开放的资源共享菜单和保证资源共享的长效机制。因此,高校人才资源、物质资源等无法进行有效传播,影响力不足。

地方高校作为先进文化的策源地,在人才培养上没有最大化地贴近区域发展的需要来设置相关专业,如宁波市要发展動漫产业,但没有相关的动漫人才培养,产业扶植困难。在文化宣传上,没有形成与当地宣传、文化主管部门协调合作的长效机制,不够体系化,点对点的居多,呈现出临时性、突发性等特点。因此,目前地方高校尚未形成有效的辐射和文化引领,也未形成校地互利发展,不利于城市文化氛围的营造和文化土壤的滋生。

三、地方高校服务文化强市建设的策略

(一)加强地方政府文化建设主导作用,健全合作发展机制

把高校服务文化提升到战略高度,实施高校服务文化强市工程,地方政府应当是校地互动合作共建的主导者、地方高校发展战略规划的决策参与者、地方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持者[2]。第一,地方政府可设立专项基金,重点支持一批有影响力的专家和项目,深入开展文化强市战略研究和政策咨询。第二,加快推动文化创新和文化成果的输出和转化,以高水平科研支撑创新人才培养。第三,立足于长远发展,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形成大学辐射、带动、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城市为大学提供良好社会服务的新格局。此外,高校也要转变行政思维模式,进行市场化运作,变被动等待为主动出击,与政府达成双赢模式的合作,共同提升地方文化建设。

(二)突出问题导向,发挥地方特色,健全校地互动发展机制

从问题导向出发,找准功能定位,以城市发展面对的问题、需求为导向,发挥文化引领作用。大学的价值在于服务地方的贡献度和契合度。地方高校要成为城市文化资源的开发中心、城市文化的整合中心、城市文化的传播中心,整合历史文化、人力智力、教育培训等资源,坚持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的方针不动摇,积极为文化强市建设作出贡献。

第一,加强学科体系建设,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建设走向,创设市场急需的,诸如文化产业经营、文化规范与传播、公共文化事业管理等相关专业。同时,学科与科研布局要紧紧围绕地方特色,如宁波大学围绕海洋经济布局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学科布局,新成立了海洋学院。2003年以来,宁波大学已投入1亿多元经费用于重点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一批前沿性的科研成果很快就脱颖而出。学校不断助力海洋经济发展,为宁波创造直接经济效益逾10亿元,成为浙江海洋科研的一个重镇。

第二,不断加强校地合作,进一步开放办学。开放办学要解放思想,更好地服务于地方,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通过合作办学或引进专业主题教学机构进行针对性的稀缺专业培育,达到资源利用最大化,通过民间或政府资本实现在其他区域的教育资源植入。例如,2014年11月,宁波大学与宁波市委宣传部、宁波市教育局合作共建新闻传播学院,携手培养一批高质量的新闻传播人才、传媒产业经营人才;2015年,宁波大学宣布在梅山筹建海洋科教园,充分融合地方海洋科技特色合作共赢;同年8月,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迁址慈溪办学这些都是为服务宁波、服务浙江而作出的努力,自然有极强的市场需求,也能为特色产业解决人才短缺的问题,一举两得。

(三)提升地方高校文化引领的质量和能力,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资源共享机制

以人才强市为支点,深化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发挥人才优势最大化。教育的第三职能是服务社会,建立在合作共赢基础上的人才培养是文化引领的关键。第一,突破现有的教育固化模式,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关键在于培养地方急需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高校要不断深化改革,在学科设置、教学模式、师资管理等方面进行调整,创新体制机制,采取多元化办学模式,多层次、多途径的教育方式,培养更多的符合城市需求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人才,提升城市文化人才素质。第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平台。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加强产学研的协调与合作,在文化企业和文艺团体建立实践、科研和科技成果推广基地,加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瞄准细 小领域,拓宽服务内容和形式,开展微观层面的交流和互动。地方高校要进一步打开隐形的围墙,开放办学,充分吸纳社会资源,拓宽服务内容和形式,开展多层面、深层次的合作。例如,以党建共建科技园区校区合作作为服务地方的切入点,从社区、企业、基层政府各个层面深入开展地方文化建设服务,送教到一线,实现双向交流和沟通。

通过共享资源、扩大服务半径等途径,扩大高校本身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提高开放交流的能力。高校拥有的图书馆、实验室、体育、文化等文化设施及文化交流平台,若尽可能地向社会开通,诸如流通大学图书资源,多途径地提供公共教育交流平台,城市文化资源便会得到更加合理、有效的配置,实现互利共赢。大学 要为提高整个地区社会的品味格调,特别是文化的品味格调作出贡献[3],在潜移默化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下实现品味引领,培养具有先进文化的市民,深化文化引领城市发展的内涵。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分类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