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水稻稻曲病发病规律与防治要点

水稻稻曲病发病规律与防治要点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6-03 00:17:36
水稻稻曲病发病规律与防治要点
时间:2023-06-03 00:17:36     小编:

水稻稻曲病多发生在收成好的年份,该病发生后一般可减产5%~10%,不但影响产量,而且病粒含有毒物质及致病色素,严重影响米质,降低商品率。近年来,水稻稻曲病发生面积不断扩大,危害程度逐渐加重,已上升为休宁县主要病害。通过调查走访发现,农民对稻曲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时期并不了解。稻曲病早期发病症状表现不明显,农民很容易忽视,从而错过防治的最佳时期,水稻生长后期稻曲病表现明显时盲目用药,不仅防治没有效果还造成稻米品质下降,食用后影响健康。

1.危害症状

2.发病规律

稻曲病是由真菌中的担子菌亚门类绿核菌侵染后而导致发病。病菌由落入土中的菌核和附着在种子表面上的厚垣孢子越冬,菌核于翌年的7~8月发育产生子囊壳,壳内产生大量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并随气流传播散落,在水稻破口期侵害花器和幼嫩器官,导致谷粒发生病害。稻曲病的发生与气候、施肥水平、大田管理和品种抗性有密切关系。病菌在24~32℃及高湿的环境下萌发传播。稻曲病菌的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均借风雨侵入花器,尤其在水稻抽穗扬花期遇多雨、低温,特别是在连续阴雨的天气下发病重。栽培管理粗放,密度过大,灌水过深,排水不良,尤其在水稻颖花分泌期至始穗期,稻株生长茂盛,若氮肥施用过多,造成水稻贪青晚熟,剑叶含氮量偏多,会加重病性的发展,病穗病粒也相应增多。一般晚熟品种比早熟品种发病重;秆矮、穗大、叶片较宽而角度小、耐肥抗倒伏和适宜密植的品种,有利于稻曲病的发生。此外,颖壳表面粗糙无茸毛的品种发病重。

3. 防治要点

3.1加强栽培管理

针对各种品种,适时移栽,使水稻开花期与雨期、高温天气错开。选择合理的种植密度,改善田间小环境,增强通风透光能力,以降低发病率。根据水稻不同生育时期对肥水的需求特性,进行科学施肥、灌水,保证水稻青秆黄熟。氮肥与发病呈正相关,氮肥过多,水稻生长过于繁茂嫩绿,会增加稻株的感病性。在施肥上应施足基肥,早施追肥,增强稻株抗病能力,适施氮、磷、钾,切忌迟施、偏施氮肥。在水浆管理上宜干干湿湿灌溉,适时适度晒田,生育后期保持田间干干湿湿无积水。增强稻株根系活力,降低田间湿度,提高水稻的抗病性。发现田间有病株应及早拔除并深埋。对发病较重的田块,应在收获后进行深耕,把病菌埋入深土下,减少病源。带有病菌的稻草应尽早作燃料,染病的秕谷必须及早处理。

3.2选用抗病良种,严格种子消毒

3.3药剂防治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