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界对建国以来的史研究不多,张徐乐博士的专著《上海私营金融业研究》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空白。该书特点如下:史料翔实、独特的研究视野、研究方法的多样化、注重对口述史的抢救,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上海;私营金融业;社会主义改造;张徐乐
该书全文除导论和结语外,共九章内容,分别论述了解放前夕上海金融业的混乱状况、在新政府的监管调控下逐步走向稳定和有序;然后从联合放款、联合经营到公私合营,说明了私营金融业的选择去向的必然性;接着从规模和业务经营、金融业上层人士与劳资关系及同业组织的演变与结束三个方面,揭示了解放后上海私营金融业在经济恢复时期所处的地位和作用、金融业内部管理层与员工情况及其在维持金融业运作方面的相互作用,以及私营金融业同业组织的形状及其功用;最后从承购公债与投入抗美援朝运动、“三反”、“五反”运动等事件,分析了私营金融业在此过程中所起的影响和作用,从而对解放后的上海私营金融业作出了价值和历史定位。所述内容基本做到了叙事全面、评述公允。
纵观全书,不难发现如下特点:
第一,独特的研究视野。该书以解放后上海私营金融业作为研究的对象,以私营金融业本身及其同业组织的经营管理和经历的演变为主线,破除了以往以政府当局与国家银行为主体、以有关政策的制定及其实施为主线的思维定式,真可谓慧眼独到。
第二,研究方法的多样化。作者在掌握历史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吸纳并恰当地运用了经济学、金融学、统计学等学科的相关研究方法,加以有机的整合,使文章分析更加深入,论述更为合乎逻辑。
第四,对口述史的抢救。作者不辞劳苦,走访了一些曾在解放前后上海银钱业任职的健在人士,如其中有现年99岁高龄的沈日新先生,他曾先后担任上海钱业公会理事长、存诚钱庄经理、上海市金融业同业公会筹备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金融业同业公会执行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公私合营银行联合总管理处副主任等职,现仍任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主任。还有其他一些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这些人以亲身经历回顾当时历史,所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若干年后欲采访恐再不可得矣。作者在抢救、挖掘口述史料的同时,也为本书的成功添上了厚重的一笔。
全书框架紧凑,结构合理,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行文表达清楚、有力,显示了作者较深厚的文字功底。尤具特色的是,作者用学方法制作了6个分析图,用计量学方法制作了60张统计表格,使全文论述显得更具说服力,我们应该充分肯定该书的学术价值。同时,我们也应认真对待书中的白璧微瑕。其一是对解放后的上海市场着墨不够;其二是对金融人士在特定时期的心态分析缺乏力度和深度;其三,可能是篇幅所限,没有对私营金融业的接管与上海社会的转型之间的关系加以论述;其四是上海的经验对全国接管改造工作的借鉴和参照意义,以及对建立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影响和作用,作者或许没有余力顾及;最关键的是由于人民银行华东区行的档案不开放,没能给作者提供可利用资料,对中国人民银行与私营金融业的关系未能作出深入细致的分析,因而也未能说明建国初期对私营金融业的接管改造对后来“大一统”金融体系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以及二者之间复杂、微妙的内在联系,即,在刚解放的短短三年时间里,为何能顺利平静地完成对私营金融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改造结束后又如何消化、吸收、融人到社会主义金融体系里来?对当今的金融制度和体制改革有无一定的潜在影响?当然,我们相信作者会欢迎学术界的批评和建议,并且把本书的出版作为新的研究起点,为读者奉献出更加丰硕的学术成果。
综上,这种地域性的考察结论除了对当地研究的贡献外,对全国范围内的该段历史是否具有普遍性的认知意义,尚有待更多地域性研究的累积和验证,如当时的北京、天津、武汉等地,也是有较大影响的金融中心,在实际操作中肯定会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和差异。此外,对建国以来的各个金融组织等实体机构,金融制度的历史变迁,金融法规的相应变化等课题尚待开掘和深入,因此希望有更多感兴趣的学者加入进来,壮大当代中国金融史的研究阵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