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对温州话中形容词“撑”的溯源及其对词典编纂的启示

对温州话中形容词“撑”的溯源及其对词典编纂的启示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9-11-07 18:54:18
对温州话中形容词“撑”的溯源及其对词典编纂的启示
时间:2019-11-07 18:54:18     小编:

摘 要 文章通过对温州话中形容词“撑”的分析和溯源,揭示方言词考释对词典编纂中义项的确立可起重要的佐证作用,同时也指出词典编纂引进方言词考释必须辅以其他条件。

关键词 撑 撑达 形容词 温州话 词典编纂

比较有影响的古汉语工具书,如《辞源》(商务印书馆,1980)、《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2006)、《古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等都收录了“撑”字,义项和释义大同小异,现以《辞源》为例摘要录于下:

chēng 《集韵》中庚切,平,庚韵。也作“撑”。抵住,支持。……以篙进船。…… 斜支柱。……美好,漂亮。金董解元《西厢》一:“便是月殿里嫦娥,也没恁地巍!

该字的前三个义项明显地有引申关系,独第四义与前面的哪一个义项都联系不上。上述工具书例证除了《古汉语大词典》用元王实甫《西厢记》以外,其他都用《董西厢》,且都是孤证。那这个义项究竟能不能成立呢?在这几部工具书里找不到答案。《汉语大词典》收集的资料比较多,除了《董西厢》外,还用了元白朴《梧桐雨》“行的一步步娇,生的一件件撑”、元乔吉《两世姻缘》“看了他容貌实是撑”。有了金元三例,可知其时确实有这样的用法,但它与其他义项的联系仍然难以追寻。

在今天的温州话中我们可以找到这个“撑”字。温州话属于南部吴语,温州市所辖的八县三区,“撑”都有两读,分别代表两种词性和意义。作为形容词,“撑”读阴去([ts’ε42 ] ),是“时尚而漂亮”的意思,也有“聪明能干”的意思,如:“个日撑兮!”(今天真漂亮!)“个身西装着起撑兮撑。”(这身西装穿起来非常漂亮。)“个班女个扮起沃恁撑。”(这批女的打扮起来都这样漂亮。)“你禹糇牌涓鲂形,真撑!”(你还没有看到他的行为,真出色。)李荣主编的《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温州方言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中收录了这个“撑”字,并注为温州方言所特有。在今天方言的口语中找到“撑”解释为“漂亮;出色”的用法,是词典该义项能够成立的重要佐证。我们遍查字韵书和古代文献,为温州话形容词“撑”溯源,由此来寻找“撑”这个形容词意义的引申线索和读音依据,并进一步总结其与词典编纂的关系。

一、温州话中形容词“撑”溯源

(一)文献用例

根据文献,“撑”的形容词义首见确是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但是在元明时期,这样的用例是很多的。不仅单字有这个意义,由其组成的复词也有这个意思;不仅“撑”字有此义,它的某些同音、近音替代字也有此义;这种用法,不仅存在于金、元、明,甚至到清代、现代的文献中也还有个别例子;不仅在戏曲中有,在词曲中也有,在小说、学术著作中也偶尔可见;复词不仅有“美好;漂亮”“出色;能干”义,而且还有相近的其他意义。现将这些文献用例,除却上述工具书已引用者外,粗略归类如下:

1.“撑(危”字例

元张可久《寨儿令・失题》曲:“我志诚,你胡伶,一双儿可人庞道巍!

元无名氏《寿阳曲》:“逢着的咽,撞着的危不似您秀才每水性。”

《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九:“谁家女子恁般撑?”

《二刻拍案惊奇》卷四:“嫦娥不恁撑,君王取次行,是风流占尽无余剩。”

清沈雄《古今词话・词品上》:“竟有词名而曲调者,……如《浣溪沙》亦有南吕过曲,词云:才貌撑,衣不整。对良宵转觉凄清。……”

2.“整”“挣”“峥”“抢”诸例

元高文秀《黑旋风》一折:“那大嫂年又青,貌又整,则被他一班儿恶少相缠定。”

元王实甫《西厢记》一本三折:“猛听得角门儿呀的一声,风过处衣香细生。踮着脚尖儿仔细定睛,比我那初见时庞儿越整。”

元商m《一枝花・叹秀英》曲:“老妖精缚手缠脚,拣挣勤到下锹镬。”

元赵善庆《寨儿令・美妓》曲:“轻颦欺燕燕,浅笑妒莺莺。挣!那更性胡伶。”

元无名氏《失题》曲:“他生得脸儿峥,庞儿正。”

明张禄《词林摘艳》录无名氏《水红花・忆旧》曲:“吟题诗句那才能甚聪明,模样儿实峥。”

《董解元西厢记》卷一:“左壁头个老青衣拖着欢郎。右壁个佳人举止轻盈,脸儿说不得的抢。”又卷三:“鹘_的渌老儿说不尽的抢,尽人劳攘把我不觑。”

3.复词例

元汤式《湘妃引・赠美色》曲:“芳年恰二八,向樽前数种儿撑达。醉眼儿偷付些春信,甜口儿翻腾些嗑呀,热心儿出落着欢恰。”

元王子一《误入桃源》一折:“人物不撑达,服色尽奢华,心行更奸猾,举止少谦洽。”

明卓尔康《春秋辩义》卷一二:“李琪氏谓齐孝公不能继桓之业,殊非撑达而研。”

元关汉卿《新水令》曲:“堪讲堪夸,比月里嫦娥,媚媚孜孜,那更挣达。”

元无名氏《赏花时》曲:“庞儿不甚挣达,透轻纱,双乳似白牙。”

元末明初《墨娥小录》卷一四“行院声嗽”:“通用:好,撑四。”

《宋元戏文辑佚・宣和遗事》:“玉骨冰肌,彩凤虬龙共追随。都撑四,其实不枉成连理。”

元贯云石《上小楼・赠伶妇》曲:“等个K牛寻个挣四,成就了这翰林学士。”

4.“撑达”一词其他意义的用例

元张寿卿《红梨花》一折:“这秀才忒撑达,将我问根芽。”(仔细周到)

元乔吉《扬州梦》三折:“性格稳重,礼数撑达,衣裳济楚,本事熟滑。”(周到得体)

元无名氏《猿听经》三折:“小生也曾得志贯京华,不图富贵显撑达,只恐怕违条犯法,因此上隐迹归家。”(荣耀快活)

元王实甫《西厢记》三本三折:“打叠起嗟呀,毕罢了牵挂,收拾了忧愁,准备着未铩!保快活欢乐)

元本《琵琶记》二三出:“这壁厢道咱是个不撑达害羞的乔相识,那壁厢道咱是个不睹事负心的薄幸郎。”(大方潇洒) 明冯惟敏《僧尼共犯》一折:“铜铸的菩萨,泥塑的那吒,鬼话的僧伽,瞎帐的佛法,并无争差,尽着撑达,也当的春风一刮,兀的不受用杀。”(自由无拘束)

明张凤翼《红拂记》二一出:“我想起那李公子呵,所事撑达,与他争什么凤食鸾栖?”(能干练达)

清孔尚任《桃花扇》九出:“你看中原豺虎乱如麻,都窥伺龙楼凤阙帝王家;有何人勤王报主,肯把义旗拿。那督师无老将,选士皆娇娃;却教俺自撑达,却教俺自撑达。”(勉力支持)

《野叟曝言》七五回:“见了太太的面,听着太太的话,……暴躁的就温存起来,轻狂的就庄重起来,尖巧的就忠厚起来,软浓的就撑达起来。”(精明干练)

《新华月报》二卷三期谷峪《强扭的瓜不甜》:“从前这孩子多撑达,如今三言换不出一语来。”(活泼可爱)

(二)从文献用例探寻“撑”字“美好;漂亮”义的来源与发展

以前的词汇解释著作早就有收录“撑”“撑达”等词并进行释义的,如徐嘉瑞《金元戏曲方言考》、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朱居易《元剧俗语方言例释》、陆澹安《戏曲词语汇释》、王A《诗词曲语辞例释》《诗词曲语辞集释》,只不过收集的资料有限,用例尚不丰富,到顾学颉、王学奇《元曲释词》解释和用例有增加,但解释的思路依旧。张相先生(1953)最早提出复词和单字的关系,他说:“撑达,漂亮解事之义,亦老练之义。……也有只用一个‘撑’字者,则犹云漂亮也,美也。”王A先生(1980)也说:“撑四或省作撑。”顾学颉、王学奇(1983)讲得更具体:“撑达,美丽、漂亮之意。又作挣达,更简作‘撑’‘峥’‘挣’‘整’,音近意并同。有时解为‘强’,犹今北人讲‘棒’,南人讲‘崭’;今华中及西南方言,谓事情办得好,说‘办得撑’,是其遗也。”他们都断言“撑”是“撑达”“撑四”的简化形式,因为“撑达”有“漂亮;出色;能干”等义,所以可以简作“撑”,意义稍窄。

根据以上列举的文献,“撑”“挣”“峥”“整”“抢”“撑达”“挣达”“撑四”“挣四”出现的时代相差无几,根据用例的多寡,可知“撑”“撑达”是最常见的形式,其次是“挣”“挣达”。 在能与“撑”互相替代的形异音近诸字中也没有一个字本身的义项与“美好;漂亮”义有引申关系,由此我们可以断言“撑”的形容义不是通假义。在词汇形式和意义的发展变化中,由简而繁、由繁而简,由单字而复词、由复词而单字的情况都是存在的。至于是先有“撑”字的“美好;漂亮”义,然后发展成“撑达”,还是先有复词“撑达”,然后简括成“撑”,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尚难断言。不过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撑达”为什么会有“漂亮;出色;能干”等义呢?这是可以探讨的。

根据前引《辞源》对“撑”字的释义,前三个动词义项都是中性义,不带褒贬色彩,而第四义作为形容词的“美好;漂亮”却是褒义的。翻阅《汉语大词典》“撑”字所带的多字条目,我们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其中不少是中性的,也有相当多是带褒义色彩的,极少含贬义的。我们根据元代以前宋代的诗歌,对这些褒义色彩的复词做普查,发现这个现象相当明显。现归纳举例于下:

1.在“撑天”“撑空”等述宾结构中,有“力量强大”“雄伟挺拔”等蕴含义。如:昆仑宇宙一株石,拄地撑天日夜浮。(马廷鸾《赠地理李生》)撑空方突兀,傲世不妩媚。(李处权《江郎峰》)饥鼯愁P号穷冬,层峦秀壁撑晴空。(卢襄《登鹿苑寺玉虹亭》)唯庵有长松,拄地撑青空。(曹勋《题唯庵后大松》)周环列苍石,直上撑碧落。(张献民《山门六题寄圣俞》)孤峰撑苍昊,大壑裂厚坤。(陆游《龙门洞》)

2.并列结构“拄义撑仁”,由于宾语的作用,有“正气凛然”的蕴含义。如:拄义撑仁难着脚,十人着脚九斜欹。(许《题钱叔恭立斋铭后》)

3.述宾结构的双音动词“撑肠”,由于前后词语的影响,往往有“饱读诗书”“才华横溢”等蕴含义。如:卢仝撑肠五千卷,邺侯插架三万轴。(张扩《博古堂》)知君老将家有种,谈兵论事书撑肠。(周紫芝《刘将军宝刀歌》)文字撑肠不疗穷,诗来想见左书空。(吕本中《又寄无逸信民》)撑肠万卷书,不知何处著。(郭印《博古斋》)撑肠饱文史,欲振三年鸣。(王十朋《和韩燕河南府秀才送周光宗》)“撑肠”可视为“离合词”,若拆开用,也有同样的蕴含义。如:东屏斯文主,书传撑满肠。(卫武宗《答野渡垫宾并其子和篇》)

4.动词“撑突”往往与“云天”“万卷”等词语配合使用,产生“力量强”“知识多”的蕴含义。如:徒能出八极,撑突干云天。(张耒《春日杂书八首》)五色豪端欲飞动,万卷胸中正撑突。(释德洪《赠汪十四》)红妆聚观烂朝霞,撑突万卷遭搜爬。(释德洪《次韵曾嘉言试茶》)龟肠撑突五千卷,底用会B笺虫鱼。(张扩《顾景蕃访大年侄昆仲留宿细柳轩》)

5.动词“撑拄”往往与表示书卷的名词或短语配合使用,获得“能力强”“学问多”等语境义。如:胸中撑拄万卷读,对客倾泻如崩云。(释德洪《赠王佐之》)心胸高崔嵬,万卷相撑拄。(释德洪《送廓然》)夫君腹为笥,万卷方撑拄。(李处权《简友生促酒》)枯肠五千卷,磊落相撑拄。(苏轼《虔州吕倚承事年八十三读书作诗不已好收古今》)亦有数卷书,肠腹自撑拄。(曾住洞纬律偾浼赠韵》)故人此去今几时,亦有文字相撑拄。(吕本中《夜坐》)

6.动词“撑持”可带“天地”做宾语,在语境中有“力量雄厚”“能力超强”的蕴含义。如:正直相扶无倚傍,撑持天地与人看。(辛弃疾《江郎山和韵》)一般用法的“撑持”也有“能力强”的蕴含义。如:但愿后世贤,努力勤撑持。(胡铨《家训》)人人立志守豪富,个个撑持家业均。(上官统《自命》)

7.动词“撑拓”有“能力强”“水平高”“魄力大”等蕴含义。如:老臣将略服先零,撑拓江淮五十年。(王奕《书赵忠靖公祠堂》)日日边书带羽来,时艰撑拓正需才。(萧立之《再韵贺得阙》)留取老翁看云月,乾坤撑拓赖奇才。(方逢振《至元廿四年十一月二十日得宣命诣朝可庵有诗》)天生周与程,得手始撑拓。(陈普《劝考亭收文公书兼聚书》)遂生考亭子朱子,撑拓三才开劣。(陈普《劝学》) 大量的宋诗例句表明,“撑”的动词义虽然属于中性,但当它与其他词语搭配时,却蕴含着褒扬的语境义,因此无论作为述宾短语中的动词或述宾结构动词中的动词性语素都被赋予了褒义色彩,受这种褒义色彩的影响,它的形容词义完全是褒义的了。在“撑达”一词中,“达”这个语素,本就具有“畅通;通晓;明白;显贵;够程度”等褒义,可组成“旷达”“通达”“达到”“显达”“达人”“达才”“达官”等褒义词,因此“撑”和“达”的组合也是褒义的,多用于称赞,在不同语境中可做各种不同的解释。受“撑”动词义常用于褒义环境的影响,“撑”与“撑达”最基本的褒义就是“出色”,在元代及其以后,互相影响,同时发展,“撑达”在个性语境中,获得了各种逐渐固定下来的褒扬性质的意义,“撑”在发展中逐渐获得了“挣”“峥”“整”“抢”等音近形异的其他写法,并且被保留在今天的温州话中。

二、“撑”字“美好;漂亮”义的读音探讨

在一般词典中“撑”字只有一个平声音,上面所举的几种古汉语工具书都是如此,但在温州话中形容词“撑”却读为去声。这并不能简单地代表金元时代产生的“美好;漂亮”义就应该读去声。因为在时代变迁中,古代读音折合成的今音与方言中的今读往往不一致。要判定该义的今读,主要得根据文献记录的读音资料与古今音变折合规律,温州话的读音仅是佐证。

《辞源》引用的是“《集韵》中庚切,平,庚韵”。《汉语大词典》引用的是“《广韵》丑庚切,平庚,彻”。惟《广韵》各本皆作“”,释为“柱”,周祖谟、余i永皆无校。《集韵》有“巍弊郑释为“柱也”。故《辞源》用《集韵》反切,但中庚切是知母字,非彻母。《说文・木部》有“樘”字,释“~柱也”,段玉裁注:“或作,或作危皆俗字耳。”大徐音丑庚切。如果用庚韵彻母之音,今音应该折合为平声chēng。不过在金元以前“巍弊只姑挥小懊篮茫黄亮”之义。再看金元以后的重要韵书,《古今韵会举要》《洪武正韵》都只收“”字,注抽庚切。《音韵阐微》也只收“”字,注庚韵彻二。可见它们都传承了《广韵》的正字而未列俗字,不仅音与《广韵》同,义也与《广韵》同。尽管此时俗字“危ǔ牛”已产生了一个新义,但正统韵书既不收这个字形,当然也不会著录它的新义和读音。音义配合是词典编纂中择取反切、折合今音的重要原则。根据这个原则,各工具书所列的韵书反切及我们所收到的韵书反切只能证明“危ǔ牛”的前三义应读平声,而不能证明它新产生的形容词义也必须读平声。

我们扩大古代反切的搜寻范围,发现字书中对“撑”字虽没有“美好;漂亮”义的记录,却有去声音的记录。《大广益会玉篇・手部》:“危丑庚切。沃簟S殖竺锨小!薄对本玉篇残卷》手部无存。孟为去声映韵字,说明至少在宋代重修《玉篇》时已记录了一个去声音。这个读音还是新义产生以前的。《字汇・手部》:“危与同。又去声丑邓切。”邓为去声嶝韵字,梅膺祚除了用《广韵》“”的平声音外,还强调了它另有一个去声音。既然“撑”字的平声义与“美好;漂亮”义没有直接的引申关系,这也不是一个通假义,我们推断,这个形容词义的取得是和“撑”的动词词义经常使用于褒义环境,是由于它构成的复词带有褒义而形成的;既然古代字书已经有去声音的记录,而今天温州话的“漂亮;出色”义读去声;那么,我们有理由认为,“撑”字的形容词义读为去声更合理一些。

这可有一个旁证。“挣”“挣达”在文献使用数量中是居于第二位的。“挣”字的“出色;漂亮”义也没有被字韵书收录。《广韵》未收“挣”字,《集韵・耕韵》有“挣”字,隶于“初耕切”下,释为:“《博雅》:刺也。”这是一个平声音,折合今音为zhēng。《字汇・手部》:“挣,抽庚切,音巍4桃病S植啾徘小!北盼去声诤韵字,折合今音为zhèng。《汉语大词典》“挣”字收录了《广韵》的平声音,但它的“出色;漂亮”义并没有列于其后,而是另收了《字汇》的侧迸切,将“出色;漂亮”义定为去声音。“撑”“挣”在文献中互换,意义不变,这也证明它读去声更合适。

《汉语大词典》对“挣”“撑”采取两种不同的处理方法,主要是因为“挣”的“出色;漂亮”义今天虽然已不见,但它的去声音还留在今天的普通话中,意义是“挣脱”,而“撑”的形容词义和去声音仅仅遗留在温州话中。由此可以看出词典编纂对方言中遗留的古代意义及其读音还不够重视。因为“撑”的形容词义和它的去声音只找到了温州方言的佐证,还没找到古代字韵书的直接记录,我们在此只是谨慎地提出语文词典“撑”字形容词义定音的新思路,希望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证据的进一步增加,能有更令人满意的答案。

三、对语文词典编纂的启示

上面的引征和探讨,可为语文词典编纂增加新的语料,帮助语文词典编纂提高质量。以《汉语大词典》修订为例,除了上面提到的对“撑”字立字头、义项、注音等问题提供了新的线索以外,还有以下几点可以吸收:首先是补充词目和义项。《汉语大词典》“撑”“挣”“(抢)”三字下都收了这个形容词义,又收了复词“撑_(达)”“挣_(达)”“挣四”,却没有收“撑四”,当补收。“挣四”仅是孤证,“撑四”有“行院声嗽”的释义,又有《宣和遗事》之用例,正好补充“挣四”孤证之不足。《汉语大词典》“峥”“整”两字并没有这个形容词义项,也应补收。该两字此义各有两个以上的用例,又有“撑”“挣”“抢”诸字的佐证,形容词义项完全能够成立。其次可以纠正补充释义。如“撑达”,《汉语大词典》虽然也有四个义项,但上述例证释义并不能完全包容,可以补充原释义之不足,同时“露一手;试一试本事”之义是否可靠,分析上述例句和互相关系,也可以做出新的思考。再次可以补充《汉语大词典》例句的不足。前面提到的“挣四”例就是明证。对于其余此义只有孤证的词典,更是可以作为例句的补充。

以上的用例在金元以后的文献中是客观存在的,但各字各义的用例并不是很多,为什么能做出比较确定的解释?温州话遗存的“撑”字有形容词义是一个极有力的佐证,我们将所有语料整合起来看,这些字词的形容词意义是完全成立的,而且它们在各自的用例中都能得到妥帖的解释。 利用方言来考证古代俗语口语,是因为方言词语往往与古代的俗语口语关系密切,一方面某一方言的俗语口语,很可能被民族共同语采用而普遍使用;另一方面前一时期的俗语口语也会遗存在后一时期的某方言中。前辈学者对此有很多精辟论述。蒋绍愚先生(2006)曾引用过罗常培先生在《金元戏曲方言考序》中的一句话:“金元戏曲中之方言俗语,今日流行于民间者尚多,惟理董无人,索解匪易。”蒋先生然后说:“这话对于近代汉语的口语词都是适用的。有些词语,仅凭书面资料不容易弄清楚,如果以方言印证,就会清楚得多。”方言与俗语口语的关系是我们利用方言来探索词典释义的理论基础。蒋先生(2006)还指出,不是近代汉语的词语都可以在现代方言中得到印证,也不是现代汉语方言中的所有词语都可以上溯到近代汉语中。这就提醒我们利用方言考证词典释义必须谨慎,我们应当辅助以其他训诂学、词汇学的研究方法。如在上述探索中,我们普查文献资料,用了排比归纳的方法;对某些例句释义的认定,用了同义词对比、反义词对比的方法;对于“撑”的各种不同写法用了异文对照、因声求义的方法;对于“撑”“撑达”的关系,用了推求语源的方法;对于“撑”字读音的探讨,用了音义配合的方法。凡此,都说明,方言词考释对词典释义有重要作用,但必须谨慎使用,需与其他语言学研究方法一起综合运用。

参考文献

1.傅璇琮主编.全宋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古代汉语词典编写组.古代汉语词典(大字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3.顾学颉,王学奇.元曲释词.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4.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订补.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5.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第二版).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崇文书局,2010.

6.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7.李崇兴等.元语言词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8.李荣.温州方言词典.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8.

9.李荣.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10.凌景埏校注.董解元西厢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11.毛晋(明)编.六十种曲.北京:中华书局,2007.

12.闵家骥,范晓,朱川等.简明吴方言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

13.钱南扬.元本琵琶记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14.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15.沈克成,沈迦.温州话.浙江:宁波出版社,2004.

16.隋树森编.元曲选外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

17.隋树森编.全元散曲.北京:中华书局,1986.

18.王季思.集评校注西厢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9.王季思,苏寰中,杨德平合注.桃花扇.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20.王力.王力古汉语字典.北京:中华书局,2000.

21.夏敬渠.野叟曝言.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3.

22.谢伯阳.冯惟敏全集.济南:齐鲁书社,2007.

23.新华大字典编委会.新华大字典(修订版).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2.

24.徐复等.古汉语大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25.徐嘉瑞.金元戏曲方言考.上海:商务印书馆,1948.

26.袁宾等.宋语言词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7.臧晋叔(明)编.元曲选.北京:中华书局,1979.

28.张禄.词林摘艳.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

29.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北京:中华书局,1977.

30.中华大辞林编委会.中华大辞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 浙江 325000)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