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隐喻论:转义生成与视觉修辞分析

隐喻论:转义生成与视觉修辞分析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6 10:57:03
隐喻论:转义生成与视觉修辞分析
时间:2023-08-06 10:57:03     小编:

摘 要:隐喻发生的基本原理是转义生成。作为人类思维的两种基本形式,隐喻和转喻对应的符号结构分别是聚合关系(paradigmatic relation)和组合关系(syntagmatic relation)。电影符号学者麦茨立足于拉康的精神分析传统,认为电影语言中隐喻和转喻的无意识工作原理分别是“凝缩”和“移置”。前者为了捕捉“真理的微光”而在隐喻轴上打开了一个巨大的想象空间,后者则在转喻轴上形成了“想象的能指”(imaginary signifier)。在视觉修辞的意义机制中,视觉隐喻依赖于视觉元素所构成的转喻结构,而且在图像文本的聚合轴上实现了隐喻意义的生产。我们可以根据本体与喻体的“在场”方式差异,将视觉隐喻的工作原理区分为构成性视觉隐喻和概念性视觉隐喻。

关键词:视觉修辞;视觉隐喻;转义生成;精神分析;构成性视觉隐喻;概念性视觉隐喻

作者简介:刘 涛,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广东 广州

510632)

视觉修辞(visual rhetoric)研究的基本命题是探讨视觉符号在传播场域中的意义建构效果,即“图像如何以修辞的方式作用于观看者” [1 ]。相对于语言修辞对言语活动、语言风格、语用效果的特别重视,视觉修辞的修辞对象指向可视化的文本形态,强调借助图像化的方式来实现特定的修辞目的。在视觉修辞的诸多理论话语中,隐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视觉修辞理念 [2 ]。1993年,全球符号学领域的权威刊物《隐喻与符号》(Metaphor and Symbol)发表了一期主题为“隐喻与视觉修辞”(Metaphor and Visual Rhetoric)的专刊论文。专刊总共发表了八篇研究论文,分别聚焦于隐喻思维、隐喻起源、越战纪念堂、文艺复兴时期的象征主义、爱德华・戈里的漫画隐喻、狄更斯小说《老古玩店》的图文关系、阿特伍德的长篇小说《猫眼》的配图等视觉修辞问题,致力于探讨视觉话语运作中的隐喻机制。比如,雷・莫里斯(Ray Morris)立足于结构主义理论路径,旨在揭示政治漫画中的“权力关系”是如何被“描绘”和“表达”的。莫里斯的研究发现,政治漫画为了完成对群体话语和复杂权力结构的建构,往往诉诸凝缩(condensation)、链接(combination)、驯化(domestication)、对立(opposition)、狂欢化(carnivalization)和超狂欢化(hypercarnivalization)等具体的隐喻策略 [3 ]。本文将立足于修辞哲学的认识维度,通过对视觉隐喻发生原理的研究,进一步揭示视觉修辞实践中的隐喻机制。

一、隐喻发生的转义生成原理

法国结构主义批评家热拉尔・热奈特(GéraldGenette)的叙事学研究指出,人类的叙述是分层次的,为了完成“从一个叙述层到另一个叙述层的过渡”,最常见的操作方式就是诉诸叙述的话语的形式,而“叙述正是通过话语使人在一个情景中了解另一个情景的行为” [4 ]。“过渡”不仅仅是文本叙事问题,同样也是人类的思维活动必须面临的问题。如何过渡?热奈特特别强调譬喻(trope)修辞手法在其中的重要认知功能。我国修辞学者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对譬喻给出了如下界定:“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文章上就用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对象的,名叫譬喻。” [5 ]其实,譬喻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比喻。譬喻辞格成立依赖于三个要素――“共有思想的对象”“另外的事物”和“类似点”。而这三个要素体现为“正文”“譬喻”和“譬喻词语”三个语句成分。陈望道进一步指出,“凭借这三个成分的异同及隐现,譬喻辞格可以分为明喻、隐喻、借喻” [5 ]。

西方修辞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后果就是将隐喻(metaphor)推向了“辞格中心”位置。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研究给予了隐喻极高的位置和分量,他甚至给出了“明喻也是隐喻”的论断,认为明喻只不过是隐喻程度^小的隐喻 [6 ]。亚里士多德断言:“所有受欢迎的隐喻,显然都可以作为明喻使用;明喻去掉说明,就成了隐喻。” [6 ]维克托・肯尼迪(Victor Kennedy)和约翰・肯尼迪(John Kennedy)通过对隐喻修辞的文献梳理,发现隐喻已经成为譬喻中最核心的一种辞格,而且超越了日常生活与艺术领域的语言学范畴,最终上升为视觉艺术中最关键的修辞手法 [2 ]。热奈特通过考察历时意义上的辞格变迁过程,发现了修辞学发展的“修辞抑制”(rhetoric restrained)现象,即其他的辞格逐渐被抑制,甚至慢慢退却,而隐喻则逐渐取代了其他辞格而占据了修辞实践的主导地位,甚至演化为一种极具扩张性的新修辞(new rhetoric) [7 ]。在认知语言学之父乔治・莱考夫(GeorgeLakoff)和马克・约翰逊(MarkJohnson)的隐喻理论系统中,他将转喻(metonymy)、提喻(synecdoche)和反讽(irony)都纳入到隐喻的范畴体系,并坚持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修辞学意义上的一种辞格形态,而且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们认识事物、建立概念系统的基本认知方式 [8 ]。源于隐喻辞格对其他辞格的吸纳与整合,以及其他辞格难以比拟的修辞能力和劝服效果,隐喻在西方修辞学史上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潜力,逐渐成为“喻中之喻”“辞格之王” [9 ]。正因为隐喻在当前思维活动与文化实践中的重要位置,理解隐喻的修辞逻辑及其与文化的连接方式,无疑有助于我们更具创造性地认识与开展相应的修辞实践。

在希腊语中,metaphor表达“转换”之意――meta意为“跨越”,phor意为“输送”,强调将某物从一个领域输送到另一个领域,因此隐喻即是将某物理解为另一物 [10 ]。这一理解概括了隐喻的基本特征,但依然略显宽泛,还不足以揭示隐喻区别于其他譬喻辞格的运作原理。当面向一个符号系统的解释过程出现困境时,一种常见的思维方式就是征用另一种具有普遍认知基础的符号系统,从而沿着后者的意义系统来接近并把握前者的意义系统,而这一过程对应的修辞实践就是隐喻 [8 ]。 乔治・莱考夫(GeorgeLakoff)将喻体和本体分别视为两个“认知域”(domain),认为隐喻发生的思维过程体现为“概念系统中的跨域映射(cross-domain mapping)” [11 ]。纵观“人生如戏”“时间就是金钱”“青春是一首歌”“乡愁是一枚邮票”“爱情是幸福的港湾”“辩论就是一场战争”这些日常生活中典型的隐喻表达,不难发现,隐喻实际上强调用一种认知体系或概念系统来代替另一种认知体系或概念系统。由于“人生”“时间”“青春”“乡愁”“爱情”“辩论”等事物都较为抽象,难以把握,一种常见的思维方式就是寻找一些具有普遍认同基础的事物,如“戏剧”“金钱”“歌曲”“邮票”“港湾”“战争”,而后者往往携带着某种集体共享的理解框架,从而“以框架的方式”赋予前者既定的理解方式,以便于我们有效地把握前者的属性和特征。基于此,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对隐喻给出了一个极具代表性的界定:“隐喻的本质就是借助另一种事物来认识和体验我们当前的事物。” [8 ]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一个好的隐喻,取决于我们对喻体资源的挖掘及其创造性阐释。也就是说,隐喻的效果取决于源域(source domain)本身的选择,因为不同的事物所携带的认知框架及其深层的理解方式是不同的,因此当我们沿着源域的认知系统来想象并建构目标域(target domain)的意义时,对应的修辞学原理实际上体现为一种转义过程。为了阐释喻体资源选择之于隐喻实践的重要意义,亚里士多德给了一个形象的阐述:“想恭维人,就从属于同一类而比较美好的事物中取得隐喻字;想挖苦人,就从比较丑陋的事物中取得隐喻字。” [6 ]转义生成发生在不同“认知域”之间,从而形成了一种双重视域(double vision)和泛灵投射(animistic projection) [12 ],而两个认知域之间的关联方式则体现为“图式的转换”“概念的迁移”和“范畴的疏离” [13 ]。当我们选择特定的喻体资源,往往携带着明显的劝说目的,也就是赋予本体某种“授权的意义”。换言之,喻体资源的意义系统往往是相对丰富的,而隐喻实践则意味着对喻体资源的部分属性/意义的选择以及对其他属性/意义的放弃,这一过程对应的符号学原理则是片面化。片面化意味着对事物属性与内涵进行有目的地选择和感知,其结果就是赋予了事物既定的理解方式。片面化是符号化的必然过程,即有选择性地赋予事物意义。只有当一个事物放弃了一些属性,它才能得到更为简明而精确的阐释,从而发挥符号的力量。

按照认知语言学观点,转义生成的基础是源域(喻体)和目标域(主体)在认知意义上的相似性,即隐喻意味着不同意义系统在相似性基础上的转义生成关系,其对应的认知原理体现为不同符号系统之间的图式借用与语境置换。关于喻体与本体的接合逻辑与转义方式,目前学界存在三种基本理论:第一种是麦克斯・布莱克(Max Black)提出的“互动理论”(interaction theory) [14 ],第二种是乔治・莱考夫(GeorgeLakoff)提出的“映射理论”(mapping theory) [15 ],第三种是吉尔斯・福康涅(Gilles Fauconnier)提出的“合成理论”(blending theory) [16 ]。三种理论虽然各有侧重,但相互补充,具有内在的对话基础。概括来说,从源域(喻体)到目标域(主体)的转义过程中,相似性是隐喻发生的认知基础。正因为不同认知或范畴系统之间的相似性被发现了,我们才可以完成从源域(喻体)到目标域(主体)的语义转换 [17 ]。在隐喻的转义发生装置中,隐喻并不是喻体到本体的直接“过渡”,而是一种“隐含的类比(implied analogy)”,“它在一个想象的结构中将某物等同于另一物,并将喻体的属性施加于本体,或者将喻体所携带的情感与想象赋予本体” [18 ]。显然,本体和喻体对应着两种不同的范畴体系,然而我们却可以在本体与喻体的相似性基础上,借助一种范畴体系来想象并把握另一种范畴体系,因此想象构成了隐喻发生的认知基础。亚里士多德使用“异乡情调”形象地概括隐喻所带来的转义效果:“隐喻字最能使风格显得明晰,令人喜爱,并且使风格带上异乡情调,此种奥妙是无法向别人请教的。” [6 ]可见,从喻体到主体的想象过程,往往创设的是一种新的认知体验。而在新修辞学创始人肯尼斯・伯克(Kenneth Burke)看来,当我们尝试从喻体的特征体(character)角度戆盐詹⒗斫庵魈宓囊庖迨保就是在提出一套有关主体的新观点 [19 ]。因此,隐喻的转义生成,必然伴随着观点的生产与形成。

二、隐喻思维与隐喻实践的符号学结构

人类思维方式存在一个普遍的关系基础,即尝试在复杂的关系结构中寻找意义。按照索绪尔的观点,“在语言状态中,一切都是以关系为基础的” [20 ]。语言学家苦苦思索的一个命题是:如何在语言的关系结构把握思维的形式。组合关系(syntagmatic relation)和聚合关系(paradigmatic relation)是认识符号结构的基本认知维度。具体来说,语言学意义上,组合关系强调符号系统中元素之间的组织和链接,聚合关系则强调能够出现在特定语言位置的词语集合。在雅各布森的符号学体系中,组合关系是符号元素之间的邻接(contiguity),聚合关系则体现为符号元素之间的相似(similarity) [21 ]。可见,组合反映的是组分之间的句段关系,它是以长度为支柱的,“是在现场的”,“以两个或几个在现实的系列中出现的要素为基础”;聚合反映的是组分之间的联想关系,强调“把不同在现场的要素联合成潜在的记忆系列” [20 ]。

符号体的构成是在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两个维度上展开的,相应地形成了符号运作的组合轴与聚合轴。所谓“轴”,主要是对符号体中各种元素(组分)之间结构关系和发生空间的限定。任何一个文本(整体)都是由不同的元素(组分)按照一定的逻辑法则链接而成的,这里的链接行为与过程所对应的符号实践即是组合实践。与此同时,任何文本(整体)实际上都可以被“拆分”为一个个具体的元素(组分),其中任何一个元素(组分)都具有被其他元素(组分)替换的可能性。这些彼此之间具有潜在替换能力的元素(组分)构成的一个集合被称为聚合轴,而从集合网络中选择并替换某一元素(组分)的符号实践便是聚合实践。其实,当一个文本(信息)被生产出来,最终在场的只有组合轴,聚合轴上呈现出来的是那个被选择的元素(组分),而聚合轴上的其他元素(组分)则是退却的、隐匿的、不在场的。例如,当我们看到一句话时,我们唯一能够识别的就是组合轴上的在场的语素、字、词之间的组合关系,而语段中相应位置上的其他语素、字、词则被推向了认知的联想区域,我们只能通过联想过程来激活并抵达聚合轴上那些不在场的语段组分。 索绪尔进一步指出,语言学意义上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实际上对应于两种基本的心理认知过程:“它们相当于我们的心理活动的两种形式,二者都是语言的生命所不可缺少的。” [20 ]简言之,当我们沿着特定的线性逻辑考察组分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启动的是一种顺序思维,由此形成空间意义上的组分“拼接”。相反,当我们在聚合集合中选择某个组分而放弃其他组分,选择本身是在想象的逻辑上展开的,由此构成了不同组分之间的联想关系。可见,按照索绪尔的符号双轴理论,组合关系对应的思维基础是线性思维,其思维方式则体现为历时(synchronic)意义上的信息加工过程。聚合关系对应的思维基础是联想思维,其功能则是尝试打破既定的线性结构,在共时(diachronic)上探寻意义生成的可能形式与存在空间。

俄国语言学家罗曼・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创造性地发展了索绪尔的符号双轴理论,将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上升到文化认知的层面进行考察,认为二者对应的思维方式分别是转喻(metonymy)和隐喻(metaphor)。按照雅各布森的观点,转喻是以实在主体和邻近元素之间的组合逻辑为基础,隐喻则以实在主体和替代元素之间的相似性为基础,二者是一种典型的二元对立模式。而“邻接”与“相似”分别指向人类世界两种普遍的思维方式:组合的工作原理是符号文本构成中各个组分借助链接行为而形成的转喻认知,聚合的工作原理则体现为聚合轴上不同组分在相似性基础上形成的隐喻认知 [21 ]。雅各布森并非只是在单纯地思考隐喻和转喻的辞格问题,而是将其上升为人类普遍依存的两种思维方式。这一观点得到了后来诸多语言学者的认同,隐喻和转喻由此进入了人类的思维起源维度,从而获得了更大的文化内涵。法国结构主义符号学家克里斯蒂安・麦茨(Christian Metz)将隐喻和转喻视为两种“超级辞格”,意为二者不仅具有理解语言的辞格功能,还具有接近和把握文化的认识功能 [22 ]。茨进一步断言:“当你关注心理过程本身而不是一种又一种‘著作’时,隐喻和聚合(还有换喻和组合)就开始走到一起来了。把他们连接到一起的东西,即‘相似性’运动或‘接近性’运动,就开始比使他们分离的东西更加重要了。” [22 ]隐喻和转喻是如何超越语言学的辞格层面,而上升为一种具有普遍认知基础的思维语言,雅各布森在《隐喻和转喻的两极》给出了比较系统的阐述。

雅各布森对隐喻思维和转喻思维的文化认知源于他对失语症的深入研究:任何失语症都源于人们在思维方式上的不同程度的创设,要么是思维系统中选择和替换的功能出现问题,要么是组织上下文(contexture)的能力出现破坏。“在前一类型的失语症当中,受到影响的是元语言行为;后一类型则表现为维持语言单位等级体系的能力出现退化。在前者,相似性关系被取消了;在后者,被消除的则是毗连性关系” [21 ]。雅各布森进一步指出,人们对相似性的认知功能一旦失效,隐喻则无法实现,而毗连性出现障碍则转喻无从实现。正因为隐喻和转喻的认知能力受到抑制,甚至完全失效,人们的语言逻辑才出现了混乱,最后演变为不同形式的失语症。因此,隐喻和转喻对应的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而这种思维方式存在一个基本的语言学意义上的符号体构造原型――聚合意味着隐喻思维,而组合则通往转喻思维,两种思维方式不仅揭示了符号存在的形式与特征问题,而且作为两种基础性的认知逻辑确立了人们的存在方式。

如果说雅各布森在符号结构中找到了人类思维的“形式”问题,热奈特、詹姆斯・弗雷泽、拉康、克里斯蒂安・麦茨等学者则沿着不同的理论路径,将转喻和隐喻推向了更普遍意义上的人类思维甚至无意识工作的起源与方法问题。热奈特认为,人类活动的文化形式都是沿着转喻和隐喻两种“风格”与“模式”推演的,最终形成了两种基本思维起源:转喻对应的是一种“散文的”“现实的”“物质的”的思维框架,隐喻则是一种“诗性的”“象征的”“精神的”的思维框架 [7 ]。可见,转喻和隐喻两种思维方式带来的不仅仅是文本形式上的差异,更是文化意义上的认知模式差异。

三、图像本体与视觉隐喻的精神分析结构

雅各布森的隐喻和转喻理论影响了后来的视觉研究。电影符号学家克里斯蒂安・麦茨完整地继承了雅各布森关于隐喻和转喻的符号学想象力,在影像流动的时间维度上概括了电影语言的两种基本修辞方式――隐喻“接受了‘相似性’的全部传统,并吸收了已经变得太模糊的聚合”,而转喻则“吞没了组合,并且关心所有的接近性” [22 ]。

麦茨的电影符号学建立在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之上,并尝试在精神分析维度上揭示视觉隐喻的修辞哲学问题。拉康将隐喻和转喻推向了无意识工作领域,并尝试在隐喻和转喻的思维基础上探寻无意识工作的“语言的结构”。拉康立足于弗洛伊德提出的“无意识”的两种工作原理――“凝缩”(condensation)和“移置”(displacement),在精神分析维度上发展了弗洛伊德“梦念与梦”的观点,并认为“凝缩”和“移置”的工作原理分别具有隐喻和转喻的“思维”特征 [23 ]。按照拉康的观点,梦的无意识依然存在一个可供辨析的“语言的结构”――“Verdichtung,意为压缩,这是能指的重叠的结构。隐喻就存在于其中……Verschiebung意为迁移,德文的这个词要更接近这个表现为换喻的意义的转移” [24 ]。拉康发现了“凝缩”和“移置”的工作方式不仅是精神分析学的,同时还是修辞学的,进而将“凝缩”和“移置”的工作原理分别概括为隐喻和转喻。对于拉康的创造性发现,麦茨将其概括为:“无意识是像语言一样被结构起来的,他把凝缩和移置等同于(语言中的)隐喻和换喻。” [22 ]

在精神分析结构中,隐喻和转喻是人类欲望受到压制与缉查的产物 [25 ],摄影、文学、艺术都可以被认为是这种压制和缉查的表现形式。由于梦欲望驻扎在无意识深处,它很难得到直接的“表达”,所以只能借助各种乔装打扮的“形式”伪装出来,而这些经由各种手段伪装的“形式”便成了摄影、文学和艺术。这其中,隐喻和转喻既是两种核心的“伪装”策略。通过对隐喻与转喻的识别与分析,我们可以抵达无意识欲望工作的“语言的结构”。具体来说,一切文化艺术作品都有隐喻结构和转喻结构,前者由于能指的“凝缩”而打开了一个巨大的想象空间,后者则在叙述、语法、句式、风格等要素之间的毗邻“移置”中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逻辑。在文本所呈现的形式系统中,隐喻类似于“真理或绝对存在的概念”,而转喻则“代表对客体或他者认识的无穷欲望”;在作品的意义世界里,“隐喻轴将‘真理的微光’投射到不断追寻客观认识的换喻轴上” [26 ]。 英国著名文化历史学家彼得・伯克(Peter Burke)在《图像证史》的扉页上援引了库尔特・塔科尔斯基的一句话:“一幅画所说的话何止千言万语” [27 ]。这句话更像是一个微妙的寓言。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来看,图像是对客体的“记录”,但这种“记录”行为本身却是满含抱负的,它希望接近客体的本质,希望穿透他者的全部,希望抵达现实的真理。然而,非常遗憾的是,面对摄影镜头这一极具冒犯性的记录装置,现实是多维的、结构性的、有厚度的,它仅仅将“朝向镜头的一面”推向镜头,成为镜头里的“记录之物”,即作为表现手段的能指。而这一能指之所以被记录下来而成为我们可以感知的图像,恰恰是它驱赶并排斥了其他能指的结果。这一过程恰恰是在隐喻轴上发生的,其对应的无意识工作原理便是“凝缩作用”。例如,当李白说出“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意味着观看结构中唯一留存的能指就是敬亭山,而这一结果则是因为眼前的敬亭山遮蔽了敬亭山后的万千世界(无限能指)。因此,观看结构中的能指驱赶与替代,实际上是在隐喻轴上推进的,其结果就是打开了一个巨大的想象结构――“想象的集合”中潜藏着可能的“真理”和“绝对存在”。设想一下,如果万千世界一览无余地浮现于李白眼前,李白便不可能发现并抵达“高贵的孤独”这一“真理的微光”。

与此同时,“记录”行为本身无疑是在转喻轴上延伸的――即便图像的“语法”并没有语言那样“有章可循”。必须承认,转喻轴上的“记录”欲望是无穷的,无论是在时间维度上还是空间维度上,它希望借助镜头的“探照”实践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叙事。但是,我们不能忘记的是,摄影镜头的“记录”形式实际上是在一个匿名的、隐蔽的、生产性的监视和缉查之网中进行的,再加上摄影镜头的画框限制、观看视域的先天缺陷以及时空结构的混沌状态,这一切都注定了“记录”行为实际上是在转喻轴的“移置”作用下进行的。“移置”的结果就是出现了麦茨所说的“想象的能指”(imaginary signifier),即镜头里的“表现之物”已经不再是“言说之物”或“表达之物”,或者说失却了“言说”与“表达”的能力。换言之,这种瞬时的、碎片的、表层的镜头最终“记录”的只是关于现实的想象,所谓的“表现”不过是以一种“伪装”的方式呈现出来的――不仅图像是表现想象的手段,而且表现手段本身(能指)也是想象的。因此,作为拉康所说的转喻轴上“显现层”的“梦内容”,摄影镜头里的“记录之物”必然是为了逃避监视与稽查而乔装打扮的“想象的能指”,那里储藏着难以抵达“潜隐层”(“梦思”或“梦念”)的不尽欲望。再回头来看塔科尔斯基所说的“一幅画所说的话何止千言万语”,我们或许能够得到更大的启示:所谓的“千言万语”,既包含了社会文化意义上图像客体深层的民族的、时代的、阶级的、宗教的或哲学的复杂内容 [27 ],也包含了精神分析意义上图像客体不可言说的本质之所在。

四、视觉隐喻与隐喻轴上的联想结构

在语言文本的隐喻实践中,由于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在句子结构中,因此我们可以相对清晰地识别本体和喻体的转义生成关系,一般体现为语法结构中的典型句式“A是B”。然而,图像并不存在一个如同语言一般的结构化的文本形式,所谓的图像的“语法”一直存在争议。尽管甘瑟・克雷斯(Gunther Kress)和西W・凡・勒文(Theo van Leeuwen)在《解读图像:视觉设计的语法》一书中对视觉“语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且带动了面向视觉文本的多模态话语分析方法 [28 ],但视觉“语法”依然是一个处在探索中的学术命题。因此,相对于结构化的语言文本,图像文本很难识别出“A是B”这样的视觉隐喻形式。

其实,麦茨在探究电影修辞学时,就已经指出了视觉修辞面临的一个巨大困惑:“电影文本(参见摄影文本等等)没有与词语相应的单元,修辞学的辞格,在各种程度上,几乎全都是在同词的关系中被定义的:或是直接的(如在转义的情况下),或者是作为若干词汇的某种结合,或者是否定的(当该定义说成问题的运作不适用于语词时),等等。” [22 ]按照雅各布森的观点,隐喻是在文本的聚合轴上发生的,具体体现为不同组分之间的一种联想关系。然而,视觉文本是否同样存在一个聚合轴?我们如何识别和把握视觉文本中本体和喻体的存在方式?

尽管说图像的构成法则和语法结构相对比较复杂,但我们依然可以进行最基础的结构把握。任何视觉文本都存在一个简单的组合结构与聚合结构,或者说我们依然可以借助组合关系与聚合关系来把握图像的形式问题。一方面,对于静态图像而言,任何图像都是一系列微观组分在平面空间上的“链接”,不同组分之间是一种拼接关系,从而形成一张完整的“拼图”,即对应的是组合关系;与此同时,图像文本中的微观组分,其实都存在被替代或置换的可能性,因而构成的是一种联想意义上的聚合关系。另一方面,对于动态影像而言,任何影像都是单个组分――单个镜头或单帧(格)画面在时间维度上的“链接”,并在时间的运动结构中形成一种动态的影像,即对应的是组合关系。与此同时,在影像的剪辑结构中,任何一个镜头或画面都是在一个庞大的镜头集合中选择的结果,这里的镜头集合便是聚合关系。可见,对于视觉文本而言,组合关系体现为空间意义或时间意义上的组分链接,聚合关系则表现为不同视觉组分的替换关系。通过把握视觉组分之间的拼接方式与联想机制,我们可以接近图像构成的基本形式问题。

视觉构成分析的“语义”起点是视觉“刺点”(PUNCTUM) [29 ]。通过对画面中视觉“刺点”的识别与分析,一定意义上可以接近视觉构成的语义法则。如果说视觉文本中存在一个可以辨识的聚合结构,那雅各布森意义上的视觉隐喻实践则存在并发生于视觉“刺点”所处的隐喻轴上。“刺点”是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在《明室》中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视觉修辞分析概念。“刺点”常常是画面中某个极不协调的信息元素以及含混不清的表征“细节”,是一种“说不出名字”的刺激物,那里储藏着巨大的反常性和破坏性,它的存在总是引诱人们去琢磨一些难以捉摸的画外意义。相对于画面中其他的视觉组分,“刺点”那里驻扎着晃动的事实,反常的秩序,慌乱的情绪,模糊的意义 [29 ]。巴特指出,“刺点”的存在,往往产生了特殊的效果,“这效果没有标记,无以名之;然而这效果很锋利,并且落在了我身上的某个地方,他尖锐而压抑,在无声地呐喊” [30 ]。在图像意义的诠释体系中,由于“刺点”是对文本常规状态和意义的挑战和破坏,其表意特点就是将观者引向画面之外,因而创设了一个我们理解“画外之物”的精神向度 [31 ]。显然,“刺点”是画面中一个极具扩展性的信息点,那里驻扎着一种打开“画外之意”的潜势和能量。必须承认,“画外之意”是借助联想的方式实现的,而联想的对象则是“刺点”所处的聚合轴上的其他不在场的视觉元素。可以说,聚合轴上任何元素的“出场”,都改写并重构了画面的整体意义,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意义系统。正是借助聚合轴上的联想关系,这些不同的意义系统之间才出现了一种类比结构,从而形成认知意义上的跨域映射关系,而这恰恰构成了视觉隐喻的修辞原理。 我们不妨借助“雷闯事件”中的图像文本对视觉隐喻的工作机制加以具体阐释。面对部分企业和医院存在暗查乙肝的问题,“乙肝斗士”雷闯向政府部门实名举报,精心策划并制造了一起有关“送礼”的“图像事件”――将一箱鸭梨赠送给广州市人社局,暗指“压力很大”。显然,“鸭梨”元素是整个画面中极不协调的一个视觉“刺点”。“鸭梨”所处的视觉位置存在一个巨大的聚合集合,而“鸭梨”的“出场”则意味着对聚合轴上其他组分的排斥和代替。在常规的“送礼”图式中,赠送的礼物往往承载着一定的社交含义,而鸭梨显然无法承载这一含义,因而聚合轴上的“鸭梨”与其他元素(如可能存在或理存在的红包、锦旗、手表等高贵“礼物”)之间出现了一种紧张关系。聚合轴上任何元素的“出场”,都是对情景意义的重构,其结果就是建构了不同的意义系统。由于“鸭梨”在整个画面的组合布局中“以刺点的形式”出现,我们很容易在“鸭梨”所处的聚合轴上产生一种联想认知,从而产生了一种超越了“鸭梨”本身所能解释的“压力”隐喻。显然,“压力”意义(本体)的生产,显然是基于“鸭梨”元素在聚合轴上的“出场”及其携带的特定意义(喻体)的跨域映射和转义生成过程实现的。正是在“鸭梨”这一“刺点”位置上,聚合轴上其他潜在的元素不仅被激活了,而且进入一个联想或类比结构中,由此形成了聚合意义上的隐喻关系。

不过,并非所有的图像都具有隐喻意义上的意涵体系或诠释空间,只有那些被巴特称之为“盲画面”的图像才具有视觉隐喻的潜力和可能。其实,那些存在“刺点”的画面才可以称为“盲画面”,否则其意义体系便难以超越或脱离画框的束缚。由此可见,视觉“刺点”激活了画面的聚合结构,打开了画面的联想空间,拓展了画面的意义深度,因而构成了我们理解隐喻意义的一个视觉“切口”。正是在“刺点”元素和聚合轴上其他元素的联想关系中,我们实现了隐喻意义上不同符码及其对应的意义系统之间的跨域映射。

五、构成性视觉隐喻与概念性视觉隐喻

在视觉隐喻实践中,我们是如何完成从喻体(源域)到本体(目标域)的想象过程?视觉隐喻不同于语言隐喻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喻体和本体“在场”方式的差异。相对于语言隐喻中比较清晰的“A是B”这样的语言结构,视觉隐喻中的本体和喻体并不总是同时“在场”。我们可以根据本体与喻体的“在场”方式差异,区分出视觉隐喻的两种意义生产机制――构成性视觉隐喻和概念性视觉隐喻。

构成性视觉隐喻意味着本体和喻体在视觉结构中同时“在场”,我们可以借助一定的类比逻辑或联想方式提炼出“A是B”这样的隐喻结构。对于静态图像而言,视觉画面的构成可以理解为不同视觉元素在空间维度上的拼接。视觉隐喻的基础是画面构成中存在着多种元素,如果元素A和元素B之间存在一定的类比或联想关系,我们便可以提炼出“A是B”这样的隐喻思维。例如,借助一定的造型与设计语言,当画面中同时出现“弱者”和“老鼠”这两个表达元素时,我们很容易借助既定的认知图式形成“胆小如鼠”这样的隐喻结构。对于动态影像而言,视觉隐喻依赖于镜头A与镜头B在时间维度上的拼接基础,一般体现为视听语言中的隐喻蒙太奇,即两个镜头之间的逻辑张力打开了一个类比空间,因而存在“A是B”这样的联想结构。在卓别林的《摩登时代》中,影片一开始便是一个隐喻蒙太奇:第一镜头是羊群争先恐后冲出羊圈,后一镜头是下班工人挤出拥挤的工厂。显然,正是源于两个镜头在时间维度上的拼接,我们才可以相对清晰地识别出“工人是羊群”这样的隐喻结构。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视觉文本的构成体系中,我们之所以能够识别出“A是B”这样的隐喻结构,即两个视觉组分之间的相似性,一方面离不开视觉意义生产的主题语境及其发挥的“元语言”功能,因为语境往往对意义的勾连和生产具有根本性的导向和限定功能,另一方面离不开视觉认知心理上的意义建构过程,即格式塔心理学特别强调的从局部经验抵达整体认知的心理完型机制。

相较于构成性视觉隐喻的工作原理,概念性视觉隐喻的意义机制比较复杂。概念性视觉隐喻的显著特点是喻体“在场”而本体“离场”――喻体体现为“在场”的视觉元素与内容,而本体则指向某种抽象的概念图式。换言之,在概念性视觉隐喻结构中,本体是想象的产物,而想象的基础则依赖于“在场”的视觉符号所建构的概念图式。类似于概念性视觉修辞(conceptual visual rhetoric)的工作原理及其对应的均衡对象匹配模型(symmetric object alignment,SOA) [32 ],概念性视觉隐喻体现为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概念性关联,而这一过程往往离不开对特定视觉意象(visual image)的生产。具体来说,由于本体资源的“离场”,人们往往会根据语图之间的互文逻辑以及心理认知的相似性原则进行概念提炼,从而在概念图式上完成喻体到本体的跨域映射。比如,环保主义者在街头摆放了许多用冰雪制作的“冰人”,而随着天气变热,这些“冰人”逐渐融化,变得残缺不全,其深层的隐喻含义是气候变化对人类带来的威胁和伤害。这其中,由于“本体”是不在场的,我们可以根据画面中所呈现的视觉景观形成“生命缓慢消失”这一视觉意象,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隐喻意义上的概念图式――“气候变化导致人类缓慢消亡”。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当“本体”资源“离场”,基于特定概念图式的视觉想象往往具有象征功能,但隐喻是象征的基础,任何象征都是隐喻的体系化表达,因此隐喻构成了象征话语生产的视觉修辞基础。

总之,无论是构成性视觉隐喻还是概念性视觉隐喻,视觉隐喻发生的符号基础则是视觉转喻。一般而言,精彩的隐喻往往吸收了转喻 [33 ]。由于图像符号的像似性特征决定了我们只能根据画面中存在的视觉元素及其组合逻辑来实现图像的意义认知,因此视觉隐喻实践中隐喻对转喻的依赖性往往是最强的。具体来说,转喻是借助相邻事物来指称另一事物,因此联想是转喻认知的基本思维基础。而两个事物之间之所以能够形成联想结构,源自二者之间的“亲密关系”。“王冠”“玉玺”“金钱”和“马鞭”都可以在转喻结构中指称“权力”,但在不同的语境结构中,不同的指称方式往往对应于不同的认知语境。视觉隐喻虽然发生在图像符号的聚合轴上,但隐喻意义的生产离不开整体的符号语境,而组合轴上的转喻结构则建构了图像认知的基本语境。当我们在图像组合轴所确立的语境结构中开展聚合轴上的视觉元素选择时,不同的选择方式必然会产生不同的紧张关系和冲突结构,相应地也就形成了视觉修辞的不同的隐喻效果和意义潜力。 参考文献:

[1]Marguerite Helmers,Charles A. Hill. Introduction[A].In Defining Visual Rhetoric[C].Edited by Charles A. Hill and Marguerite Helmers,Mahwah,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Inc,2004:1.

[2]Victor Kennedy,John Kennedy. A Special Issue:Metaphor and Visual Rhetoric[J].Metaphor and Symbol,1993(3):149-151.

[3]Ray Morris. Visual Rhetoric in Political Cartoons:A Structuralist Approach[J].Metaphor and Symbol,1993(3):195-210.

[4]崂尔・热纳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M].王文融,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63.

[5]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59.

[6]亚里士多德[M].方书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173,174,165.

[7]Gérald Genette. Figures of Literary Discourse[M].Translatedby A. Sheridan.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2:103-126,119.

[8]George Lakoff,Mark Johnse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IL.: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5-6.

[9]刘亚猛.追求象征的力量:关于西方修辞思想的思考[M].上海:三联书店,2004:215.

[10]Hugh Holman. A Handbook to Literature (rev.)[M].New York:The Odyssey Press,1960:281.

[11]George Lakoff.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A].In Metaphor and Thought[C].Edited by Andrew Ortony,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203.

[12]Rene Wellek,Austin Warren. Theory of Literature[M].New York:Harcourt,Brace and World. 1942:197.

[13]Nelson Goodman. Language of Art[M].Indianapolis,IN.: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Inc. 1976:73.

[14]Max Black. Metaphor in models and Metaphors[M].New York:The Cornell University,Press,1962.

[15]George Lakoff. 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Chicago,IL.: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16]Gilles Fauconnier. 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M].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1997.

[17]刘涛.元框架:话语实践中的修辞发明与争议宣认[J].新闻大学,2017(2).

[18]Northrup Frye,Sheridan Baker,George Perkins.The Harper Handbook to Literature[M].New York:Harper & Row Publishers,Inc. 1985:282.

[19]Kenneth Burke. A Rhetoric of Motives[M].Berkeley,C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9:503.

[20]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70,171.

[21]罗曼・雅各布森.隐喻和换喻的两极[M]//张德兴,编.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经典文本(第一卷:世纪初的新声).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238,239,240.

[22]克里斯蒂安・麦茨.想象的能指:精神分析与电影[M].王志敏,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140,259,262,185.

[23]Terry Eagleton.Literary Theory:An Introduction[M].Oxford:Blackwell,1983:157.

[24]雅克・拉康.拉康选集[M].孝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442.

[25]Frank Lentricchia,Thomas McLaughlin(Eds.). Critical terms for Literary Study(2nd edition)[M].Chicago,IL.: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159-160.

[26]张沛.隐喻的生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81.

[27]Peter Burke. Eyewitnessing:The Uses of Images as Historical Evidence[M].London:Reaktion Books,2001:8,36.

[28]Gunther Kress,Theo Van Leeuwen. Reading Images: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M].London:Routledge,1996.

[29]刘涛.符号抗争:表演式抗争的意指实践与隐喻机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92-103.

[30]罗兰・巴特.明室[M].赵克非,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83.

[31]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168-169.

[32]Joost Schilperoord,Alfons Maes,Heleen Ferdinandusse. Perceptual and Conceptual Visual Rhetoric:The Case of Symmetric Object Alignment[J].Metaphor and Symbol,2009(3):155-173.

[33]Jonathan Culler. The Pursuit of Signs:Semiotics,Literature,Deconstruction[M].Ithaca,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1:198.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基于修辞研究的女性主义视角
发布时间:2022-07-23
" 论文关键词 女性主义 男权话语 修辞意图 论文提要 女性主义理论从关注女性特征和揭露男权话语两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分析修辞现象的新视角,本文在综述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还对目前国内女性主义修辞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了批评。 任......
《美食家》的修辞分析
发布时间:2022-07-30
摘 要:从修辞学的角度分析陆文夫小说《美食家》的语言表现艺术,分别从语音修辞、词语修辞、修辞格三个角度进行研究。语音修辞主要包括叠音词、象声词、双声叠韵修辞、儿化、押韵以及感叹辞格六个方面;词语修辞包括独具地方特色的方......
“吃”字家族的隐喻和转喻认知模式
发布时间:2023-07-02
摘要:文章首先列举了“吃”字家族的代表性成员并对它们进行了语义分类,最后从认知语言学的隐喻和转喻理论出发探究“吃”字家族的隐喻和转喻认知模式。 关键词:“吃”字家族,隐喻,转喻 汉语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存在着......
谈新闻英语中比喻修辞格及翻译
发布时间:2013-12-17
谈新闻英语中比喻修辞格及翻译 谈新闻英语中比喻修辞格及翻译 谈新闻英语中比喻修辞格及翻译 摘要:比喻是语言中历史最悠久的修辞格之一。 在新闻英语中,比喻也是最常用的修辞手段。 本文对新闻英语中常用的几种比 ......
也谈《围城》中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
发布时间:2023-06-18
【摘要】《围城》中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综合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流畅自然;二是以虚为实,变抽象为具体,或者反之,新奇玄妙;三是综合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诙谐幽默。【关键词】比喻和拟人;以虚为实;比喻和夸张《围城》是钱钟书在困顿之中“锱铢积累”完成的一部长篇小说作品。这部作品被誉为“新儒林外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讽刺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用夸张、调侃、讽刺、伤感的笔调刻画了.........
浅论“上”与“下”的隐喻意义及其文体功能
发布时间:2022-10-09
提 要:本文力图运用认知隐喻理论解读曹禺名剧《北京人》。其中,“上”与“下”构成的垂直隐喻建构一个和谐的隐喻体系,形成强大的评价功能,为我们解读该剧提供重要的认知参照。在它们构筑的时间、数量、状态、等级、方所以及距离等......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隐喻与陌生化技巧的关系浅析
发布时间:2022-10-24
一、认知语言学和隐喻 传统意义上,隐喻(metaphor)的地位仅限于作为一种特殊的修辞格来进行研究,被认为是只属于文学家、修辞学家的研究范畴,主流语言学家对隐喻是不屑一顾的。但是认知语言学家却对此持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比喻......
莫言小说《牛》的隐喻分析
发布时间:2023-07-06
自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其作品受到广泛关注。他的小说《牛》的研究也取得了初步进展。孙娟《莫言小说的象征主义解读》从三个方面论述了《牛》与象征主义之间的关系,分别是牛的象征意义,人物性格的象征意义和党政机关的象征意义,......
隐喻视野中的网络语言
发布时间:2023-07-24
摘 要: 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隐喻不仅是语言中的一种现象,而且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隐喻思维体现在方方面面,作为信息时代标志之一的网络语言更是以其丰富的隐喻,显示了其语言活力。 关键词: 隐喻 网......
汉语诗词隐喻现象分析的认知语言学视角
发布时间:2023-01-01
摘要:宋词是我国的文化财富,吸引了众多的海内外学者进行研究,而李易安词一直是中国诗歌研究的一个热门领域。本文尝试以李清照诗词为例,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汉语诗词隐喻现象进行分析。 关键词:隐喻;诗词;认知语言学 Abstra......
概念隐喻理论视角下的政治语篇浅析
发布时间:2023-05-18
[摘要]本文以Lakoff&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从结构性隐喻、方位性隐喻以及实体性隐喻出发,以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对其中的概念隐喻进行了简要的研究和分析,从而阐释了概念隐喻理论在政治语篇中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概......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隐喻与陌生化技巧的关系浅析
发布时间:2023-07-10
摘 要 隐喻是认知语言学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人类思维和认知世界的方式,它的功能就在于能够把抽象、枯燥、难以理解的事物具体化、生动化、新奇化,从而达到加深读者对这些事物的理解与认知这一目的。陌生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术语,......
《庄子》中讽喻修辞所承载的思想内涵
发布时间:2022-11-12
一.参透人生的“讽喻” 庄子能将讽喻修辞运用到如此深入人心的境界,归根到底在于庄子对人生世界的参透,参透后所看到的世界是充满肮脏和虚伪的,庄子便是那“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一人。他的思想超前,对事物的观察可以窥其本质,这种......
浅谈关联理论视角下的转喻
发布时间:2023-06-17
摘 要:转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还是日常生活中的思维方式和交际策略,在话语的生成和理解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在关联理论框架下,阐释转喻出现和存在的合理性,认为转喻的使用符合交际中以最小认知努力获得最佳语境效果的最佳关联性原......
新批评视角下《围城》隐喻与反讽研究
发布时间:2015-08-24
摘 要:钱钟书的文艺创作与20世纪英美新批评理论有很多相通之处,本文立足文本细读,运用新批评的隐喻与反讽等文学批评范畴来剖析钱钟书的《围城》,以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探究中西方理论间的可比性与契合性,通过新的解读来赋予《围城......
隐喻理论在汉语花喻中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3-12-18
摘要:隐喻研究一直是语言学家关注的焦点。在传统研究中,隐喻被认为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随着研究的深入,语言学家逐渐认识到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工具。莱柯夫[微软用户1] (1980)等学者的概念隐喻理论指出隐喻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
心理语言学角度中的隐喻分析
发布时间:2017-04-19
一、隐喻分析的概念 1.隐喻的概念。隐喻实际上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语言现象,通常体现在人们会借用已知事物来描述、认知未知事物的一种手段,是一种非常具有普遍性思维的认知手段。传统的隐喻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也认为是比喻的一种......
论考场作文与恰当修辞
发布时间:2023-05-24
" 只要是写作,就离不开修辞,大到文章章法的推敲,小到一个句子的修饰,都要用到修辞。《毛诗正义》说,“比者,比方于物也。兴者,托事于物也。”是说“比”和“兴”都是文学写作的一种手段,“比”是用一种事物比方另一种事物,......
探析计算机英语网络术语的隐喻性及隐喻翻译
发布时间:2013-12-18
论文关键词:网络术语 隐喻 功能 论文摘要:随着信息产业发展,网络术语渐入人们日常生活。纵观网络术语, 隐喻现象比比皆是。该文分析了网络术语隐喻出现的原因和使用的功能,进而针对网络术语隐喻的特殊性探讨了隐喻汉译的特点和......
“疯癫”的隐喻
发布时间:2023-05-18
摘 要:《河边的错误》是余华先锋写作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中设置了真假两个疯癫意象来分别隐喻人类的生存现实以及对理性的消解,通过疯癫与理性对立与混杂的双重拆解,打破了理性与非理性的意义和界限,显示了世界的荒谬本质,并对文化......
取象比类与概念隐喻
发布时间:2023-02-12
近些年,中医研究界常常有这样的说法:取象比类是中国式的隐喻认知方法。一些研究者把取象比类归纳于概念隐喻的范畴,试图借助西方的概念隐喻理论来解释取象比类思维。然而,实际上,两者存在着巨大差异,取象比类所特有的整体性和模......
“造园抱负”与“死的隐喻”
发布时间:2022-09-17
" 人们对这一点似乎已形成共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是“现代性”这一大家族里的兄弟,无论它们是何等地不共戴天,都是吸吮了“现代性”的乳汁而茁壮成长。当然,正如罗伯特.库尔茨在其《资本主义黑皮书》所指出的,前者只不过是后者的......
概念隐喻与英语教学
发布时间:2023-05-25
" 论文关键词:概念隐喻 认知语言学 隐喻 教学 论文摘要:Lakoff & Johnson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为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概念隐喻理论得到了正反两方面的拓展。但是,这一理论在发展过程中所得到的......
看《十分钟年华老去》里对生命的隐喻
发布时间:2022-08-16
摘要:《十分钟年华老去》是一部由世界上15位名导每人拍10分钟组合而成。这些短片风格不一,但都围绕着时间这个主题而创作。时间的命题和生命的话题息息相关,时间背后所蕴藏的实际上是对生命短暂的感伤和存在意义的追问。本文旨在分......
妙用修辞文生辉(1)
发布时间:2013-12-18
古人说话讲究辞令,写文章讲究文采,其中很有道理。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是十分中肯的意见。一部《论语》,不但是儒家思想学问所在,其语言之精炼、优美、含蓄,堪称古文学典范。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也说:“言以文远。......
试论动词隐喻映射
发布时间:2023-01-12
提 要:从认知角度看,动词隐喻义是人的认识从事物、事件的物理特性、功能特性上升到其事理特性、类比特性的必然结果。动词隐喻产生的各义项之间存在内在联系,这种联系来自于同一个深层的意向图式、图式变体及图式从基本认知域到其他认知......
认知隐喻理论与二语词汇习得
发布时间:2015-08-27
摘要:词汇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它是产生和理解语言意义的基础。然而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词汇障碍却是学习者面临的一大难题。多数有关词汇习得的研究都是从语言学的角度进行。近年来,心理和认知的角度为该领域研究带来了......
浅析色彩词与修辞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3-07-25
【前言】这里主要阐述通感的运用。眼、耳、舌、鼻、身是人体的五种主要器官,分管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 人体的各种官能的单项性决定了它们是具有严格而具体分工的,正如陆机在《演连珠》中所说:“臣闻目无赏音之察,耳无照......
外语隐喻成语的特征及译法
发布时间:2023-02-02
外语隐喻成语的特征及译法 外语隐喻成语的特征及译法 外语隐喻成语的特征及译法 来 源自 教育 网 近年来,尽管对英语隐喻成语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许多研究者都探讨了隐喻成语概念的界定,但绝大多数研究者对隐喻成语......
谱系、形象与病的隐喻
发布时间:2023-01-29
摘 要:当代诗歌对兰波的接受可从三方面考察:经由译介与阅读兰波从革命的谱系进入知识的谱系;在诗歌创作中兰波形象从仰视的圣化到平视的还原;在对兰波童年经验与青春迷狂的“病的隐喻”接受中,当代诗人与之精神契合,更多接受其先......
从一句话看隐喻的语义识别(1)
发布时间:2013-12-18
[摘 要] “我是回民,我不会吃你的”,这句话中蕴涵着深刻的隐喻意义。本文从隐喻意义的识别和推断,对隐喻理解过程中意义的模糊性和民族性进行分析。 [关键词] 隐喻;语义推断;语义识别 Abstract:“I am Moslem, I will not b......
中国乡镇的隐喻与暗示
发布时间:2023-04-03
贾平凹是中国当代文坛最富创造精神、最具叛逆性的作家。他成就卓著,影响广泛。他用笔、用心创作的长篇小说,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堪称中国式的巴尔扎克。从《浮躁》《废都》到《怀念狼》,从《秦腔》《古炉》到《带灯》,几乎一部一个台阶,一部一个水准。“每一部都有突破其实很难,但他恰恰做到了,每一部都不同,而且更优质。”①贾平凹的新作《带灯》是一部关注当下、思考现实,书写“中国问题”“中国经验”的优秀长篇小说。它.........
浅论《日月河》中对比修辞的运用及意义
发布时间:2023-07-11
摘 要:《日月河》是陕西青年先锋作家宁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对比修辞手法的使用,使文本具有了较高的审美价值。小说中运用地理上的对比,拓展了小说的空间;运用主要人物之间的对比,凸显了人性的善恶;运用同一人物不同时期的对比,......
浅析刘庆邦《神木》中人物姓名的隐喻意义
发布时间:2023-06-10
摘 要:刘庆邦《神木》的成功,不仅在于作品思想和内容的巨大现实意义,还在于作品对人性深层次的探讨,尤为耐人寻味的是作品中人物姓名的隐喻意义。《神木》中各人物姓名的隐喻意义,透视了《神木》深邃的社会现实意义。 关键词:......
隐喻与翻译Metaphor and Translation
发布时间:2023-07-17
隐喻与翻译Metaphor and Translation 隐喻与翻译Metaphor and Translation 隐喻与翻译Metaphor and Translation [Abstract] Translation, as a tool for the communication of cultures, transfers the cognition ......
《爱玛》中语气隐喻探析
发布时间:2023-07-24
摘 要:本文以韩礼德语气隐喻理论为指导,研究语气隐喻在小说《爱玛》女主人公爱玛话语中的应用。发现语气隐喻应用广泛,其中陈述语气、疑问语气和祈使语气可以被隐喻为其他语气,以实现不同的交际目的,从实例分析中可以看出爱玛娴熟......
试论语气隐喻的视角解读间接言语行为
发布时间:2013-12-18
【论文摘要】系统功能学和语用学是两种不同的但又可以相互补充的语言理论。语言学家对于和中许多用一种形式间接地表达另一种功能的语言现象,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解释。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框架下,语言学家认为这种现象属于语法隐......
试论英语幽默生成中概念转喻的认知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2-11-28
编者按:王牧群与刘鸿宇合作的文章以特点鲜明的英语幽默为对象,深入探讨概念转喻的认知机制。这是认知语言学进一步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国外认知语言学理论和方法的本土化是我国语言学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司建国以《北京......
隐喻的恶之花
发布时间:2015-09-09
对于期待戏剧带来更多挑战和思考的观众,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黑鸟》是一个惊喜。它以十分紧凑集中的篇幅展现男女之间一场激烈的对峙,邀请观众与剧中人物一同拼贴故事,探究真相。它的触角伸向敏感禁忌的恋童话题,叩问理智、情感和......
《雨中的猫》的隐喻手法赏析
发布时间:2022-08-27
摘 要:以海明威的作品《雨中的猫》为研究对象,以作品中隐喻的运用分析为切入点,从谋篇布局、环境描写和人物形象刻画等三个层面对作品进行了深入剖析和探讨。通过分析,可以更好地体会一代文豪是如何在其作品中运用隐喻手法来达到艺......
核心成分、别义成分与动作语素义分析(1)
发布时间:2013-12-18
【内容提要】语素是汉语中一个重要的结构单位,而语素义分析无论在研究的力度还是深度上均做得还很不够。本文以“收”为例,为动作性语素义分析做了一个新的尝试。本文主张在语素的使用语境(包括构词语境与句子语境)下做动作语素的语义......
关于隐喻与英语词汇教学
发布时间:2023-04-26
" 论文摘要:隐喻根植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中。隐喻是词汇教学中使抽象概念具体化的一种手段。从隐喻入手学习词汇符合认知规律,可以突破传统学习词汇的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词汇。 论文关键词:隐喻 词汇学习 文化意识 隐喻作为......
从隐喻认知视角看《机器人总动员》
发布时间:2023-03-05
摘 要:隐喻认知是近年来认知语言学界的研究重点之一。本文在隐喻认知理论的框架下,对一部备受好评的《机器人总动员》进行具体分析,探讨认知主体的经验和文化素养以及客观语境和文化背景在认知解读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关键词:......
性的隐喻在超现实主义摄影中的意义研究
发布时间:2023-03-12
【摘 要】性的隐喻是超现实主义者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对生与死的阐释,任何尚未产生性爱的东西会使其本身在艺术作品中得到升华,这是超现实主义者对于人类精神世界的探究。 【关键词】性;生命意义;超现实主义;摄影 弗洛伊德认为......
论《阿Q正传》的文化隐喻
发布时间:2023-07-05
论《阿Q正传》的文化隐喻 钱理群先生在其著名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一书中指出《阿Q正传》是最早介绍到世界去的中国现代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自立于世界文学之林的伟大代表,并认为阿Q和一切不朽的文学典型一样,是说不尽的。钱先生从......
现实的隐喻性
发布时间:2022-11-09
摘 要:《三个和尚》的主题具有现实的隐喻性,主要表现为:提倡团结协作的精神、呼唤敬爱的礼仪传统、提倡管理制度化、提倡独立能力、呼唤奉献及分享的精神,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论,显示了佛理在俗世生存中以及适宜儿童成长的“......
隐喻的诗(组诗)
发布时间:2020-01-11
月亮河敢与太阳比的只有你敢于傲立壮山却柔情似水的只有你敢于切割银河逝水光耀大地的也只有你――对于月亮河来说,登仙举步即是大幕打开,山在银河里盛开歌在草木间飘落山村的风景是鸟语的清鸣炊烟升腾,首先有一座山的形式向天地拜祭盘水当歌,击节的,当是壮乡铜鼓村庄,火焰,犁铧,牛羊和牧人三五成群,点缀月亮河的姹紫嫣红骡马挂一路叮当,于山歌处缓缓而行壮山送来仙雾,有采茶姑娘,转身遇见多情的行人据说,蚂拐是上天派.........
英 语 隐 喻 的 理 解
发布时间:2022-08-24
" 摘 要 隐喻是一种常见的语言表达形式,是一种人们熟知的生动语体。但由于隐喻的意义取决于词汇的创造性运用,且有赖于一定的想象力和具体的语境,这给准确理解英语隐喻句子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对英语隐喻的理解及其教学作了探讨,希望对......
论海报设计语言中的直白与隐喻
发布时间:2023-05-27
摘 要:在遵循将信息准确地传达于受众的前提下,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可以更自由地选择来表达自我理念的方式。在平面设计领域中,直白与隐喻是现代广告基本传播形式,是一种情感的表达与精神的象征,对于设计而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
插画设计与视觉形态的形成
发布时间:2013-12-17
插画设计与视觉形态的形成 插画设计与视觉形态的形成 :艺术试论 美的追求与人的解放 我对美学方法、学科定位及审美价插画设计与视觉形态的形成 视觉形态构成概述 (一)形态构成的内涵所谓形态构成是根据分析综合......
修辞立其诚
发布时间:2023-07-24
古人曰“修辞立其诚”。此语出自《周易》,可见够古老的了,也足见三千多年前的人,不仅十分重视修辞,而且把修辞定义在“立身诚实”的范畴内,要求人们说话为文均应发自内心,说出真话。想想看,倘若一个人能把谎言绘声绘色地说得理......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浅析“人生”的概念隐喻
发布时间:2022-12-06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浅析“人生”的概念隐喻 一、引言 近年来,在语言学界中人们对隐喻的认知研究越来越多。其实这种隐喻的研究从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从亚里士多德的隐喻的修辞学传统到柏拉图的隐喻的哲学传统再到法国结构主义语言......
试析隐喻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3-12-18
" 论文摘要:作为一种较普遍的语言现象,隐喻与人类的思维和认知密切相关。在传统的研究中,隐喻被视为是一种普通的修辞手段,现在的研究则明确地将其视为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方式。隐喻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观察和认识客观事......
中文电视节目名称的修辞特点
发布时间:2023-02-24
现代社会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娱乐的要求也是越来越多,最重要的表现就是电视节目的增多而且在不断的增多。为了吸引观众,越来越多的电视节目的名称也是起得别出心裁。那么我们看看中文电视节目名称的修辞特点。 1. 双......
“脚”词语的隐喻探究
发布时间:2023-03-29
摘 要:隐喻是人类的基本认知方式,普遍存在于语言当中。“脚”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人们在对“脚”的方位、形状、功能、动作等体验和了解的基础上,创造出大量的含有“脚”隐喻的词语。本文主要通过人体隐喻形成的不同认知理据来分......
浅析隐喻映射能力培养对英语词汇学习的意义
发布时间:2015-09-14
摘要:在大学英语学习阶段,如何高效学习英语词汇并能灵活应用是多数学生急需解决的问题。随着隐喻理论的发展,隐喻不再只是一种语言修辞方法,更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从隐喻映射能力培养入手,符合词汇的认知规律,学生可以......
间接言语行为的转喻视角研究
发布时间:2023-07-22
摘 要: 间接言语行为在日常交际中普遍,一直是语用学家研究的热点。但语用学的诸多研究对间接言语行为中的一些问题没有给出合理的解释。Panther与Thornburg提出的言语行为脚本理论从认知的角度揭示了间接言语行为的转喻本质,弥补了语用学......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看隐喻的翻译
发布时间:2023-03-05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看隐喻的翻译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看隐喻的翻译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看隐喻的翻译 来源 【摘 要】从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来看,隐喻是从源域向目的域的映射。隐喻是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体现了语言与文化的紧......
工具·修辞·权力
发布时间:2022-07-23
" 论文关键词:手机短信; 功能形态; 工具; 修辞; 权力 论文摘要:从最初的实用工具功能形态阶段到修辞性叙事功能形态阶段,再到目前的文化评判与社会参与功能形态阶段,手机短信依次经历了“工具符号”、“大众审美文化符号”......
各类修辞汇总
发布时间:2023-03-19
" 句子修辞 句子修辞主要指对句子的组织和对句式的选择。它主要包括: 一、整句和散句的组织 整句就是把结构相同或者相似的一组句子整齐地排列在一起;相反,散句则是把结构不一致的各种各样的句子交错地排列在一起。整句形......
关于概念隐喻理论与英语写作教学
发布时间:2023-07-13
" 论文关键词: 英语专业教学 概念隐喻理论 英语写作 论文摘要: 隐喻是语言习得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写作教学中,隐喻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遣词、造句、谋篇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思考能力和文字运用能力,因而,培......
演讲修辞核心因素及心理机制分析
发布时间:2022-08-07
摘 要:运用修辞是演讲的一个主要特点,演讲的感染力、号召力和鼓舞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演讲主体对修辞手法的运用水平,演讲艺术的魅力和鼓动性离不开对语言修辞的恰当运用。在演讲修辞的运用过程中,演讲主体不能忽视听众的接受心理......
论委婉用语的修辞及语用浅析
发布时间:2023-04-29
" 【论文关键词】委婉用语;修辞格;合作原则 【论文摘要】人们在交际和交流中希望找到一种合适的表达方式,既使双方能够顺利完成交际,又使双方感到此次交际是愉快的,完成了理想的交际任务,委婉用语就是实现这一理想交际的合适的......
辞赋对话模式的生成与展开
发布时间:2022-08-20
摘 要:辞赋之对话模式主要表现为三种,即人与神的对话、人与人的对话和人与自然的对话。三种模式次第展开,映射出中国历史文化变迁与士人主体精神消长变化之大势。上古巫术文化向周秦理性文化转化,带来了人与神对话向人与人对话的转......
浅谈修辞与语境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3-06-26
摘 要:任何修辞活动都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的,没有语言环境,就没有修辞。语境是修辞的生命,语境是修辞的基础,修辞必须适应语境。正确地使用修辞,可以将语境很好地呈现出来,从而增强表达效果。本文着重从语境是修辞的基础、语境制......
架构隐喻分析罗姆尼关于移民问题的演讲
发布时间:2022-11-22
一.引言 自从《伦理政治: 自由党和保守党是如何思考的》(2002) 出版以来,Lakoff将认知语言学中的架构与概念隐喻理论运用到了政治领域中,为政治语篇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Lakoff(2004)认为在政治中,架构建构了社会政策与......
论知觉性画框与绘画的视觉再现
发布时间:2023-03-19
大多数史前洞窟壁画并没有明确的边框或分界线,图像中的人与物都是随意地画在墙壁上或岩顶上,凹凸不平的载面总是入侵画面。远古时期,作画人并没有意识到可以将动物、人物和场景囊括其中的任何界框的存在。在他们的心智中,图像或许只......
谈话语关联与修辞关联
发布时间:2023-01-26
" 论文关键词:话语 修辞 关联 论文摘要:关联理论强调最佳关联原则,但在言语交际中,说话者与听话人既有利益一致、遵循最佳关联原则追求最佳关联的一面;也有出于不同交际目的,发话者或是诱导受话者定向、偏向关联,或是受话者有......
超常修辞浅说
发布时间:2023-05-29
一、绪论修辞大系中,普通修辞早成定论,沿用古今,光大文明,助推历史进程。但是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相反相成的。普通修辞因其思维内部发展变化,促成了语法常规和语言逻辑思维及修辞方式的分化重组。原来的语法逻辑已不具新效用,无法对新的语言和新的修辞方式及新的逻辑思维形式,进行解释说明和操控,取而代之的便是超常修辞[1]和逆反逻辑[2]的诞生。超常修辞与普通修辞并存,逆反逻辑与普通逻辑并存,携手共进,各有.........
汉语广告语篇中的人际语法隐喻现象分析
发布时间:2023-07-24
摘 要:广告作为一种交际活动,具有极强的劝说性,其目的就是要激发广大消费者的浓厚兴趣,引导他们购买特定产品或服务。语法隐喻既能充分传达产品或服务的信息,又能以特殊方式吸引消费者的关注,因此在广告中得到了普遍应用。文章试......
浅析文学修辞批评模式
发布时间:2023-06-10
作为“修辞论美学”的倡导者,王一川认为中国当代美学的格局是认识论美学、体验论美学和语言论美学的三足鼎立,它们相互轻视而不注重融合,各自的缺点也暴露无遗。认识论美学往往为着内容而牺牲形式,为着思想而丢弃语言;体验论美学常常在标举个人体验时,忽视语言论美学所惯用的模型化或系统化立场,缺乏稳定性和理论深度,给人漂浮之感;而语言论美学在执著于语言、形式或模型时,却遗忘了更根本的、为认识论美学所擅长的历史视.........
鲁迅作品中的议论修辞
发布时间:2023-03-08
鲁迅小说文类的扩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就是向杂文文体的扩张,而作为这种扩张的最明显标志,就是鲁迅小说中的议论性话语及这些话语所采用的修辞方法具有杂文语体的特点。 一、鲁迅杂文的语体修辞特点及魅力 鲁迅小说中的众多议论性......
语法隐喻的认知解读
发布时间:2022-12-21
[摘要] 关于隐喻的研究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韩礼德对隐喻现象也非常感兴趣且作了细致的研究,并率先提出了语法隐喻。语法隐喻包括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前者主要探究的是一致式和隐喻式的“概念”,“语法”和“隐喻”的内......
论基于组织文化隐喻视角的网站建设评估框架
发布时间:2023-02-03
1 概述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站建设得到了迅速的推广和应用。越来越多的人习惯通过网站浏览获取所需的信息,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通过网站来对自己和产品进行宣传和推广。网站的建设是否成功、能否推动组织与信息时代的需求相接轨......
论汉语谚语的修辞之美
发布时间:2023-05-21
1 前言 人们在谈话和表达想法的时候经常会用到汉语谚语,例如: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是长辈们以他们的经验给我们讲道理而我们却不听的时候经常会用到的无奈之语;当我们经历了漂泊,终于回到自己的家里,就会感叹金窝银窝,不如......
分析流行歌曲歌词中的积极修辞现象
发布时间:2023-02-03
分析流行歌曲歌词中的积极修辞现象 分析流行歌曲歌词中的积极修辞现象 :小学音乐论文:音乐课堂教学过程 我国民族音乐的形成与特点 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分析流行歌曲歌词中的积极修辞现象 更 多精 品源 自 3......
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分析
发布时间:2023-02-03
【内容摘要】目前,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现况并不乐观,文章针对高中语文重点课文《祝福》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进行分析,同时并指出高中老师对语文修辞教学方面存在新课标的“误差”解读。然而,实际上教师需要全面掌握现新课标的要求,并加......
浅析逻辑中的同一律与修辞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3-05-04
摘 要:修辞与逻辑作为不同的学科,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又各自独立的关系。修辞是对语言的修饰,逻辑是对思维的梳理。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如果思维受限,语言便无法更好地表达人类的思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同语言和思维相对应的修......
关于现代汉语“之”字结构的修辞格分析
发布时间:2022-12-10
" 现代汉语“之”字结构是较为特殊的一类定中结构,其适用范围广,使用频率高,备受语言使用者青睐。本文拟从修辞学的角度对现代汉语“之”字结构进行分析,以求明晰这一结构备受青睐的修辞学原因。 人们在运用语言时,为取得理想的交......
安徽繁昌方言重叠词的修辞现象分析
发布时间:2023-07-25
摘要:安徽繁昌方言中的重叠词形式多样,这些词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表现了不同的修辞功能,在方言交际中具有增强表现力、突出语意的作用。 关键词:繁昌方言;重叠词;修辞 繁昌县位于安徽省中南部,长江南岸,方言属于吴语宣州......
中国经济转轨与社会变迁:经济学视觉
发布时间:2014-01-09
中国经济转轨与社会变迁:经济学视觉 [摘要]30年来中国经济市场化转轨过程的实质是政府放松对非国有部门的管制,通过政府主导的分权化和市场化形成了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和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然而,这种模式在带来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
泰语品性熟语的概念隐喻探析
发布时间:2023-02-26
【摘 要】隐喻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修辞手段,更是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在泰语熟语中就存在着大量的隐喻,充分体现了泰民族对现实世界的认知与反映。文章以泰语中描写人品质和性格的熟语为研究对象,采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理论对......
英语词汇学中的象似性与隐喻关系新论
发布时间:2023-02-13
[摘要]象似性和隐喻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两大重要课题。对于二者关系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建构原则和概念运作机制,进而为英语词汇学教学和研究提供建设性的理论支持。在回顾了各自的理论之后,文章从人类体验、映射、理据以......
学术话语的文学隐喻
发布时间:2023-03-04
   摘要: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语法隐喻表达语义和词汇语法之间的内部层级关系,主要体现在语言的词汇语法、小句和语篇层面。以一部研究罪犯边缘话语的学术文稿为例,探索将学术语类隐喻为文学语类的可能性,在理论上延伸了语法隐喻的研究范围,在实践中突破了学术语类由于技术性强、学术语言深奥而限制了学术成果普及和推广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术研究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关键词:系统功能语言学;语法隐喻;学术语.........
浅析构成设计中的视觉表达形式
发布时间:2022-12-04
摘 要:构成是所有设计的基础,构成设计可以提高设计师的形式美感,培养视觉设计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构成设计的学习可以灵活运用到其他设计领域当中,构成设计就像指南针一样,总是给设计师们带来一种正确的设计方向,一种新的体验......
骈文用典的修辞效果探析
发布时间:2023-03-21
用典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始终都是为了整篇文章的谋篇布局服务的。用典作为骈体文的特征之一,其修辞效果并不仅在于援引古事或古人的话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还在于追求文章的典雅优美、委婉含蓄和言简意赅,远远超出了古人所说的“明理”“正义”这一范围。一、典雅优美的修辞效果罗积勇《用典研究》中说:“典故典故,顾名思义,一般认为是典正,典雅之故事。故典雅性效果历来被看作用典的主要修辞效果。”他认为,用典的典雅性修辞效.........
试论隐喻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3-12-18
论文关键词:隐喻 认知 词汇教学 论文摘 要:隐喻在认知语言学中占据重要位置。隐喻是源模式与目标模式的一种结构的隐射。在隐喻的过程中,源域的结构被系统地转移到目标域中。通过隐喻这种方式,抽象,无可捉摸的经验能以人们熟悉,具体......
修辞手法之排比
发布时间:2023-07-09
【试题展示】 请自选话题,仿照下面句子的形式和修辞,写一组排比句。 一个坦荡的人并非没有烦恼,只不过他善于把烦恼当作一阵清风一刮而去;一个坦荡的人并非没有忧伤,只不过他善于把忧伤化为希望的力量;一个坦荡的人并非没有......
视觉艺术英才成长反思
发布时间:2022-08-21
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而目前拔尖创新人才严重不足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和综合国力提高的瓶颈,也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世纪难题。《国家......
二语习得中的隐喻迁移
发布时间:2023-02-05
【摘 要】随着对隐喻的深入研究,人们认识到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也是人类认知和诠释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学习者在习得二语之前就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母语隐喻系统,这将影响到他们的二语习得。隐喻系统是共性和差异性并存的。 【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