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与新工业体系重构-综合新能源论文(1)

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与新工业体系重构-综合新能源论文(1)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5-03 00:59:41
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与新工业体系重构-综合新能源论文(1)
时间:2023-05-03 00:59:41     小编:

一、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的实质问题 调整、改造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首先要认真总结多年来在这方面的经验教训,研究分析哪些措施是成功的,哪些措施是不成功或失败的,其原因何在,通过总结分析,在调整、改造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问题上的认识才能够有所深入。 第一,调整、改造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既要解决国有企业的问题,也要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发展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相互融合的混合经济。

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经济比重高,国有大企业多,这是基本事实。调整、改造和振兴必须首先面对和解决国有企业的种种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如果向前看,从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看,从我国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经验看,不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是很难培育起来的.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一方面自身构成了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也为国有企业的改造提供就业机会,提供新的投资者,提供替代性的财政收入,对改造国有企业来说,非国有经济不是对立的、排斥的东西,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相互融合而成的混合经济,应当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特别是在竞争性行业,继续保持未能实质性改制的国有企业为主的格局,振兴的希望甚微,东北老工业基地自身的经验也说明,在国有企业自身的圈子里搞改革是没有出路的。

第二,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投入应主要用于转换机制,企业发展资金要靠市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国有企业历史长,普遍设备落后,技术水平低,人员负担重,过去曾经给国家作出过重要贡献,因此,国家应当增加技改投入,上一些新项目。长期以来,基地总是千方百计向国家要投入,国家也陆续给了不少投入,但结果是人所共知的,根本的问题在于,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增加投入较为有效;当转入市场经济,周围大的环境改变以后,国有企业缺的不是钱,而是新的体制和机制,体制和机制不变,即使国家给了投入,非但不能解决原有的困难,而且会形成新的包袱,出现所谓“面多加水,水多加面”的不良循环。

在变化了的新形势下,不是说国家不承担责任,不再花钱,而是要将钱花在解除国有企业的历史包袱,为企业改制创造条件上,近年来辽宁省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试点,就是沿着这条思路取得的重要进展。企业发展所需资金,应当主要通过引入新的投资者和其他市场融资渠道解决。

第三,既要重视发展装备工业,也要通过市场选择发展其他优势产业。装备工业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诸多产业中技术含量较高的部分。

多年来,有关方面反复呼吁振兴装备工业,一个重要考虑是借此带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和振兴。事实土,装备工业是对专业化分工协作关系有很高要求的产业,国际上的流行趋向是分工细化,对外部协作的依赖加强。

而东北老工业基地基本上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企业内部大而全、小而全、企业之间条块分割,形式上看一个区域内集中着大批企业,但专业化分工程度很低。这种形态只能说是一种企业集中区,与上述及的产业集聚有着实质性区别。

我国装备工业大发展的条件正在成熟,但是否会出现产业中心转移,东北老工业基地能否充分分享这种发展机遇,应当说存在着相当大的不确定性。关键将取决于老工业基地能否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尽快形成有利于产业集聚的条件。

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产业布局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计划经济的内在强制性并不能充分反映当地的诸多优势,所形成的产业布局未必是合理的。况且经过改革开放后二十多年的发展,以前投资所形成的生产能力的比重已经相当低了,生产要素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有的产业结构应当也完全可能进行大的调整,除了传统的装备工业和其他重工业外,发展其他产业的空间也很大。

简而言之,要重视装备工业,但又不能把“宝”全押在装备工业上。发展何种新兴产业,政府事先往往是说不准的,还是要交给市场来选择。

东北一些地方的经验已经证明,某些原先被政府看不上或看不起的产业,反而蓬蓬勃勃地得到发展。关键是要培育市场,让市场起作用。

第四,充分认识、发挥东北地区的现实与潜在优势,促进区域经济上新台阶。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优势;主要表现在有较好的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基础,较好的基础设施条件,较高的城市化水平(特别是辽宁省),人力资源除了低成本外,还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重视加工技术的传统。

它的缺陷主要是计划经济的体制、机制和意识影响还较深,市场经济的文化传统缺乏;先进的技术、管理、营销网络等要素不足,市场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