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林黛玉进贾府》《项链》之思考

《林黛玉进贾府》《项链》之思考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5-17 00:54:52
《林黛玉进贾府》《项链》之思考
时间:2023-05-17 00:54:52     小编:

摘 要:试图用外国小说理论分析曾经教过的两篇有争议的文章,对小说的情节发表一些看法。《林黛玉进贾府》侧重分析除了情节和主要人物该如何讲解,而《项链》着重分析文章的生发部分以及情节基本模式的演进。

关键词:情节;生发;小说

传统小说理论认为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因此,拿到任何一篇小说,我们总是先找主要人物、分析人物性格,把握情节的展开进程,看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对人物性格形成的影响。但是,传统的理论一旦遇上特例便束手无策。

一、《林黛玉进贾府》

这篇小说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有资料认为情节的划分应以黛玉见到不同人为依据。开端是黛玉见贾母三春等众人,发展是黛玉见王熙凤,高潮是黛玉见宝玉,众人去吃饭是小说的结尾。

这样的划分无疑是荒唐的,由此可见传统理论的根深蒂固。似乎任何一篇小说都必须划分情节的四个阶段。

我个人认为这篇小说不应该划分情节进程的四个阶段。“在强调戏剧性的传统小说中,情节的运行模式,整体上都遵循着一个基本的模式: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并且“情节模式的整体性还是以构成对戏剧冲突为目的的。”

当然,在实际运用中对戏剧冲突不妨理解得宽泛一些。如《清兵卫和葫芦》中清兵卫的爱好与大人的不理解构成的矛盾,《在桥边》中计数员要求数字的精确和我该不该把自己心爱的姑娘计算在内的矛盾,都可理解为宽泛意义上的冲突。

但是,无论概念如何宽泛,见众人、见熙凤、见宝玉都与矛盾或冲突没有关系。可见,这篇小说选入课本的目的不是为了划分情节的进程阶段。

既然不能划分情节,归入情节小说,那归入人物小说如何?“叙述的情态模式也就是以人物为中心来谋篇布局。”在情态模式中,情节的设置常常呈现出辐射式,即以人物为凝聚中心扩展开去。以人物为中心的小说往往通过选取不同的事件来展现人物性格的不同侧面或表现人物的某种情结。如《素芭》,全文分五章,分别把人物置于不同的场景中。文中的每一个细节都与主人公素芭有关。但是在《林黛玉进贾府》中似乎也找不出这么一个中心人物。小说却是通过林黛玉的眼睛去看,但她仅仅是一个穿针引线似的人物。以此来看,《林黛玉进贾府》也不能归入“以人物为中心来谋篇布局”的情态模式小说。

既然如此,本文该如何讲解呢?既然没必要分析情节的进程,也没有一个中心人物,那就分析几个主要人物的出场有何异同,有何意义。个人认为,陈日亮老师的《就〈林黛玉进贾府〉看人物出场》是一篇十分高明的文章。陈老师认为:王熙凤的出场是为了给人物的性格定调、是为了展现她在贾府中地位,而宝玉出场(宝黛相见)则是为情节发展揭幕,也可以说是露出“千里伏线”一个关键的线头。

二、《项链》

《项链》的主题一直存疑。莫泊桑其实还有一篇文章《骑马》。主人公埃克托尔不会骑马,但虚荣心作怪,骑马过香榭丽舍大街,马惊伤到了一位老妇人,妇人讹诈,最终只好接回家中养活。

两篇文章似乎可以互证:女子的虚荣付出的是容颜的衰老、青春的白白流逝,男子的虚荣给家庭带来无尽的灾难。因为青春永驻是每一个女孩子的愿望,物质丰裕是每一个男人的追求。最想得到的却最终都失去了,极具讽刺意味。

《项链》一开始用较大篇幅来叙述马蒂尔德的梦想和现实。缺少外化的冲突性矛盾,给我们判断小说的开端带来了不便。再加上旧课标中此文出现在第四册,未吸收外国小说理论的我们自然觉得难教。新课标虽未选这篇文章,但在《外国小说欣赏》中曾被举例过,这无疑是明智的。

传统小说理论认为情节运行的基本模式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其实应该是生发―发展―高潮―结局。“在传统形态的小说中,情节是行走在故事中的一条寻找方向的线,拓展故事,生发故事是情节的一个最重要的任务。”

但问题是:何谓生发?与其给个定义,不如打个比方。生发部分像一粒活的种子,只要给充足的光照和养分,就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也即生发部分包含了潜在的生长力量。化为小说,生发部分通常包含一对或多对矛盾。只有不和谐才会有彼此力量的消长,才会有故事。

《项链》的前几段写马蒂尔德美丽动人但嫁给了教育部的一位小职员,嫁了之后还整天想入非非,梦想银器,梦想与男朋友聊天。初读这段文字觉得没什么,纯是叙述。我们的小说开头很少这样,我们没有阅读这种开头的习惯。但细想就会发现这个开头恰恰是一颗有生命力的种子,因为这写出了马蒂尔德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矛盾已经存在,是让梦想爆发还是压抑梦想脚踏实地。一个事件为整个小说注入了一股活水:丈夫得到了一张请柬。这是情节的发展部分。紧接着的高潮部分由两个层次构成:第一个层次,马蒂尔德弄到了衣服和首饰,在舞会上大出风头。文章到这儿似乎解决了生发部分提出的矛盾。马蒂尔德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命运也许会发生改变。但作者又在高潮部分安排了突发性事件:项链丢了,而马蒂尔德义无反顾地赔偿了项链。这样一来,小说的意蕴就丰厚多了。从前面看来是虚荣心得到了满足,但最终却是马蒂尔德潜藏在内心的诚实勇敢无畏的品质被激发。现实彻底打败了虚幻的梦想。生发部分提出的现实与梦想(脚踏实地和不切实际)的矛盾得到了解决。小说的结局让故事增加了讽刺意味同时也变得韵味无穷:得知项链是假的马蒂尔德该怎么办?十年的青春就这么白流了?

当然,以上仅是就情节对《项链》进行了分析。福建师大孙绍振教授在《名著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修订版》(2009年6月版)第339页《通过假项链真项链假金币暴露人物的内心隐秘》一文从情节的作用方面分析了马蒂尔德,眼光更加独到,内容更加精彩,大家可以参阅。

参考文献: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